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重征天下-第4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自严忙奏道:“国库空空,实在拨不出饷银。不惟蓟州,全国各地官军除辽东外莫不欠饷,有的已经欠了一两年,蓟州欠三月还算好的呢。陛下刚刚查抄魏忠贤等逆贼家产,折银不下二千万两,可否先从内帑银中拨付,以解燃眉之急?”

    朱由检却微微一笑道:“欠饷当然是要发的,拨内帑亦无不可。不过先要搞清楚一件事,到底谁欠谁的?朕早听说边军吃空饷十分严重,且将蓟州边军在编实情摸清楚,再发饷不迟。今天早朝就到这里吧,退朝!”

第七百九十二章 秘密出城() 
众臣见皇帝不肯从内库支银两补上欠饷,也只得抱憾退朝。

    原来这内库的全名是“内承运库”,与户部的“太仓库”相对,相当于一个是皇帝的“小金库”,一个是整个大明帝国的国库。不过这个“小金库”的实力可比国库强多了。

    因为在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禁止金银流通,赋税收取都是实物,主要是粮食。后来到了正统年间,朝廷发现根本无法禁止金银的流通,也就顺势开了“太仓库”,专门收“折色银”,也就是把粮食折算成银两交上来的赋税。这些银子全部归皇帝私人占有,而实物赋税仍归户部。

    再后来随着白银越来越普及,实物赋税越来越少,户部也开始以白银收税了,“太仓库”就更名为“内承运库”,户部的国库则改名“太仓库”。

    不过太仓库的收入来源只有赋税,而内承运库的收入来源就比较丰富了,除了一部分赋税以外,还包括盐税、矿税、皇庄以及罚没有罪之人的家产。

    在支出方面,一切官员俸禄、官军粮饷、赈灾等都由国库支取,内承运库只负责皇室的花销,时不时地还要挤占国库的库银。因此虽然皇室奢华无度,但内库的银两还是越攒越多。相比之下,国库则是日渐枯竭,到现在完全是入不敷出。

    但是之前内库都把持在太监手中,皇帝只管享乐,很少关系自己的私房钱到底有多少。不少太监就利用职务之便大肆侵吞内库银两,甚至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三千万两库银转移至宫外。若不是朱由检彻底废除太监制度,又以雷霆手段一一彻查,只怕这三千万两银子早晚也得无影无踪。

    现在当然朱由检是来了个一夜暴富,追回三千万两内帑,加上宫中原有的二三百万两,以及从魏忠贤和各大小太监处罚没的银两,足有五千万两之多。相较之下,太仓库存银连十万两也没有,有的银子甚至还没收上来,就已经许给了某处。

    对于户部官员来说求皇帝使用内帑银救急也由来已久了,因为国库逐渐枯竭的情况从嘉靖年间就开始出现。一般来说,皇帝虽然吝啬,但涉及到军事方面,多少总会出一些,因为当兵的可不懂什么仁义廉耻,拿不到饷银立刻就会闹事,甚至是哗变。毕自严此次原想着皇帝虽然未必肯拿出十万两,但三四万两应该问题不大,没想到朱由检竟是一毛不拔。

    这下大臣们又是议论纷纷,散朝之后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无不觉得皇帝过于吝啬,搂着五千万两内帑银,却连几万两欠饷都不肯出。毕自严更是急得把手一摊道:“边军吃空饷由来已久,若能查清早就查了。圣上又未明示怎么查法,若再耽误几日,激起哗变,如何是好!”

    孙承宗却沉吟道:“我前两年回乡赋闲,那时圣上还在陕西就藩。听民间风传,圣上又是免除泾阳徭役,又是修筑城池,还屡次出银两劳军,不像是贪财之人啊…”

    王在晋也点头道:“圣上所虑亦有道理,边军吃空饷也确实太不像话。白阳兄毕自严白阳,我们为人臣者,自当为主上分忧。既然圣上并未言明如何核查,我们户部应该先拿出个方案,明日早朝时请圣上御批。节寰兄,你们兵部也要大力配合。”

    “那是自然,”袁可立皱眉道,“不过学生也和白阳兄有同样的担心,只怕时间来不及。不如明日我等联名上奏,还是得暂借内帑三万两,白阳兄辛苦一趟,亲自押运至蓟州,一边核查空饷一边发放,这样或可稍解圣上之忧。”

    几位重臣边说边缓步出了皇城,却发现街上的气氛不比往日,崇祯皇帝亲手诛杀投靠建虏的汉奸一事,已经一传十十传百,迅速传遍全城。如果不是九门已经落锁,只怕这消息已经长着翅膀传到通州,甚至更远的地方去了。

    老百姓们可不像那些大臣们,对敌国来使还要讲究什么礼仪。他们有的只是最朴素的爱国之情,只知道鞑子滥杀汉人,汉奸助鞑子杀同胞尤其可恨,就是该杀!如今皇帝手刃汉奸,可是让听惯了战场失利消息的老百姓大大地出了一口恶气,他们到处奔走相告,有的竟自发地在大街上聚在一起山呼万岁!

    孙承宗等人见了也耸然动容,心想皇帝在众目睽睽之下斩杀使臣,虽然太不成体统,但也确实起到了振奋军民士气的作用。皇帝年轻气盛,对建虏恨之入骨,倒也情有可原,以后少不得在日讲时要多多规劝,下次可再不能出现这种状况了。

    几人在承天门外拱手作别,孙承宗正要回府,忽见他的门生、詹事府右谕德倪元璐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喘着粗气道:“恩师,圣上出…出…”

    孙承宗等几位重臣原来就商定,为防止皇帝再微服出宫,每天派几名官员在四门处“盯梢”,今天就轮到倪元璐。见他急匆匆地来报信,孙承宗登时变色道:“怎么,圣上又微服出宫了?”

    倪元璐好半天才喘上这口气来,急得满面通红道:“不是出宫,是出城了!”

    “什么!”孙承宗脑中“嗡”地一声,厉声喝问道,“几时出城的,从哪个城门出去的?”

    “就刚才,在德胜门!”

    孙承宗二话不说,立即从街上拦了一匹马,纵马狂奔直奔德胜门而来。快到城门时,果见数百骑轻骑兵正在鱼贯出城,断后的赫然是皇帝的亲信将领、新任五城兵马司都指挥使李来亨。

    孙承宗官居太师、吏部尚书,又是三朝元老,自不把李来亨放在眼里,大喝一声道:“李将军,圣上在哪里?”

    李来亨却是嬉皮笑脸地道:“尚书大人,圣上自然在宫中,还能在哪里?”

    “胡说!”孙承宗气得须发皆张,指着李来亨的鼻子大骂道,“刚才明明有人看见圣上出城了!你好大的胆子,竟敢怂恿圣上随意离京,难道想重演土木堡之变不成!快些闪开,我要去把圣上追回来!”

    李来亨却把脸一沉,低声道:“奉圣谕,凡泄露圣上去向者,不问官民一律擒拿!尚书大人,末将得罪了,跟我们走一趟吧!”

第七百九十三章 君臣同行() 
不过顿饭功夫,孙承宗已经在李来亨和数名精锐骑兵的四面“保护”下追上了大部队。他发现这支部队人数并不多,只有三千左右,但清一色全是骑兵,且士气高昂、军纪严明,一股劲地闷头向东赶路,连一个交头接耳的都没有。

    “圣上在哪里?你们这是要去哪里?快给本官停下!”孙承宗一路上不停地叫嚷,不过此时正是春寒料峭,官道上冬雪还未消融,行人也十分稀少。孙承宗虽然喊声不小,但马匹在疾驰之中,又顶着刺骨的寒风,也没什么人能听见。即使偶尔有路人听见了,也绝不会想到,这个策马疾驰的白胡子老头,竟然是堂堂大明吏部尚书。

    不过李来亨离孙承宗最近,也确实让他给喊烦了,用手往前一指道:“尚书大人,您看前面那不是圣上么?一会儿您直接问圣上吧,末将可不敢胡说。”

    孙承宗定睛一看,见前面一身戎装、骑在枣红马上身子稍稍前倾,头也不回地策马疾驰的果然是崇祯皇帝,不禁气得胡子都撅起来了,狠抽了几记鞭子赶了上去,拼命去拉朱由检的马缰绳想让他停下来,便拉边老泪纵横地道:“陛下,你这是要做什么,难道置国事如儿戏不成!”

    朱由检这才发现孙承宗追了上来,赶紧放缓马速大叫道:“尚书大人有话好说,可别这么拉马缰绳,太危险了,稍不留神你就会摔下去!”

    “陛下不停马,老臣死也不松手!”孙承宗固执地道。

    朱由检无可奈何,只得逐渐降低速度,直到完全停下来。周围的三千轻骑兵立即排成一个圆阵,将朱由检和孙承宗护在当中。

    朱由检看着怒气冲冲的孙承宗,挠头不好意思地笑道:“尚书大人,你看这大冷天的,还累你跑这么远,这是何苦来哉!”

    “那还不是拜陛下所赐!”孙承宗这会儿是真生气了,毫不客气地顶撞道,“陛下,能不能告诉老臣,这到底是为什么?”

    “那什么,”朱由检结结巴巴地道,“阎鸣泰不是要饷银么,朕想亲自去看看。那里到底是真欠饷,还是他吃空饷喝兵血捞得太多,欠,欠到什么程度,吃空饷又吃到什么程度,也好临机处置。”

    孙承宗顿足道:“陛下,莫怪老臣犯颜直谏,这种事还用劳动陛下圣驾么?朝廷要我们这些大臣是做什么的?我大明幅员辽阔,每天都不知有多少大事等着陛下处理,如今您就为这么点小事擅离京师,那些奏章怎么办?谁来处理?”

    朱由检赔笑道:“尚书大人所言有理,不过朕已经想到这一节了。朕已经吩咐秘书处,每日用快马将奏章送到朕这里来,特别紧急的接奏即送,朕批复之后再送回京师交六部办理,也耽误不了太大的事儿。如果是十万火急之事,朕还带着赫尔哲,哦,她是专门信鸽的,信鸽可比驿马快得多,尚书大人正好可以实际一下。”

    孙承宗见朱由检满乎,不禁哭笑不得地道:“就算如此,可陛下您是万乘之尊,天下之主,岂可如此轻率地离京?您还要去蓟州,那蓟州可是九边之一,紧邻朵颜部,陛下忘了曾在遵化遇险了?倘有不测,那可又是一个土木堡之变!老臣绝不能让这种事重演,陛下,赶快随老臣回京师去!”

    但是不管孙承宗怎么劝,朱由检就是不肯回京。孙承宗心中焦躁,不免嗓门越来越大;朱由检倒也不生气,只是异常坚决地道:“开弓没有回头箭,朕已经出来了,哪能无功而返。尚书大人不是担心朕的安危么,没关系,你可以和朕同行。反正蓟州离京师连二百里也不到,你看咱们这行军速度,当天就可打个来回,朕办完事就回京。再加上李来亨这三千精骑保护,尚书大人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孙承宗见劝不动朱由检,万般无奈之下,也只得仰天长叹道:“好吧!陛下,那臣就跟您去一趟蓟州,视察完毕之后立即回京!君无戏言,陛下可千万不要哄骗老臣!”

    朱由检见说服孙承宗,大笑着命令全军立即启程。虽然寒风凛冽,他在马上还是意气风发,一边与孙承宗并辔而行,一边指点着被冬雪覆盖的茫茫大地道:“尚书大人,你还记得两年前,咱们率领勤王兵马去山海关时的情景么?”

    孙承宗也感慨万分道:“臣当然记得!说句对陛下不恭的话,臣当时觉得陛下十分年轻,又从未出过京师,对行军作战肯定一窍不通。孰料陛下先守遵化,再战前屯,涉海冰奔袭觉华岛,最后终于取得宁远大捷,时时处处出乎老臣意料之外!”

    朱由检老脸微红道:“尚书大人,朕也实话实说,那次纯粹是走了狗屎运,若再来一次,朕不定死几回了。”

    孙承宗赶紧趁机劝道:“陛下所言极是,那明知蓟辽乃险地,何必去以身犯险?还是随老臣回…”

    朱由检不胜其烦,心想这老头子也真够执着,怎么能让他分散点注意力,别老跟自己较劲呢?

    突然他灵机一动,一脸奸笑道:“对了尚书大人,你还记得那阙《沁园春》否?”

    这一招果然灵验,孙承宗登时面露喜色道:“何止记得,臣对此词,以及此词的,佩服得五体投地!当时臣还要回京后拜谒信王府,借陛下藏本一观,可惜陛下去了陕西就藩,臣与这等好词失之交臂,至今耿耿于怀。莫非陛下现在就带着此词的藏本?”

    “那倒没有,不过朕还记得此词的另外一首词,也是极好的。尚书大人想不想听?”朱由检笑嘻嘻地道。

    孙承宗此时已如前世的追星族一样,眼巴巴地望着朱由检道:“臣洗耳恭听,洗耳恭听!”

    朱由检一边向东策马奔驰,一边在马上大笑道:“那你听好了: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第七百九十四章 罢免总督() 
朱由检算是摸准了孙承宗的路数,只要把老人家的诗词搬出来,这位三朝老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