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重征天下-第6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头已经开了,后面的人再想推脱也没有用了,只得纷纷“借”粮。他们刚才还纷纷哭穷,说府中根本没有多少粮食,可是经过实际盘点,每家都至少存着几百石粮食。卢象升这一晚上,仅从这不到二十户富绅手里,就借到了将近一万石粮食!

    待写完借据,已是午夜子时三刻。卢象升对众人拱手作别,众人这时死的心都有了,如丧考妣地乱哄哄告辞下楼。

    李来亨一直冷眼旁观,至此才快活地笑道:“尚书大人,圣上这道圣旨来得够及时吧?”

    卢象升素喜李来亨的率真,但他却没有笑,反而忧心忡忡地道:“虽然解了燃眉之急,然则圣上此举,可是得罪了天下富绅啊!”

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福王叛乱() 
两天之后,随着洪承畴的数万大军从襄阳进抵郑州,福王朱常洵终于在洛阳“称帝”,并“诏告天下”。

    在这篇所谓的“诏书”中,朱常洵先是对万历年间的“争国本”事件及“梃击案”来了个大翻案,说当年先帝认为无论是朱常洛还是自己均非嫡子,但朱常洛生母只是宫女,自己的生母则是郑贵妃,在皇后无子的情况下,自己这个贵妃之子当然比朱常洛更有资格继承皇位。就算二人机会相同,但朱常洛自幼不学无术,荒淫无度,只是年龄虚长,“立长”与“立贤”均有道理,到底立谁,只应存于先帝一心。

    结果朝中奸臣争“拥戴之功”,伤先帝之明,竟与先帝“争国本”长达十余年。后来又炮制出手段拙劣的“梃击案”,栽赃自己和郑贵妃,结果先帝受到蒙蔽而立朱常洛为太子。事实证明,朱常洛无德无能,根本不配做皇帝,登基未及一月即暴病身亡便是明证。

    至于其后的朱由校,更是不学无术,荒于嬉戏,败坏朝纲,导致内忧外患不断,终于遭到天谴而死。而朱由检就更是个昏君、暴君,登基之后先是害死了为国尽忠的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然后尽弃辽东国土,对祖宗制度改弦更张,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幸而其在潭柘寺暴亡,父子三人皆是短命,可见天命根本朱常洛一系。

    而他朱常洵自从到洛阳就藩以后,一直安分守己,从不怨恨先帝,觊觎皇帝大位。只是现在昏君已死,方今海内不宁,国不可一日无主。洪承畴等股肱之臣一再劝进,祖宗社稷,他无奈之下才勉强同意即位。

    但是既然他已经是“皇帝”,那天下臣民都要对他朱常洵效忠,尤其是各地官府和卫所官军,要立即向他上奏折表明态度。如果竟敢不奉诏,即以谋逆论处。

    此时朱由检遇刺身亡的谣言已经传得沸沸扬扬,朱常洵又有洪承畴和高迎祥等人的数十万大军拥立,声势甚为浩大,湖北、河南等离得比较近的地方,有不少都承认了朱常洵的帝位。但其他地方,一是因为路途遥远,二是不敢确定消息的真伪,因此多持观望态度。

    而就在朱常洵宣布“登基”的同一天,已经在路上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下诏书,宣布朱常洵、朱由崧、洪承畴等人谋逆造反,还勾结白莲教行刺,结果当然是彻底失败,自己安然无恙。现在自己已经将朱常洵、朱由崧从宗室除籍,废为庶人,并率大军御驾亲征,不日即可平定叛乱。望各地军民勿要听信谣言,积极助朝廷平叛。

    别看朱常洵身处中原,从地理位置上离帝国的其他各省更近,但朱由检有飞鸽传书这一利器,因此诏书往往比朱常洵的伪诏书更早送达各地。各地官员收信之后,自然更不敢冒失地依附朱常洵,洪承畴等人设想的“全国州府传檄而定”的局面并没有出现,这第一阶段的较量,朱由检算是取得了胜利。

    但是摆在他面前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除了洪承畴率军北上,占据了河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外,“闯王”高迎祥已在鄂西北蓄势将近一年,现在突然向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发起猛攻。由于之前已经进行了渗透,仅仅五天时间,汉中府和商州已经相继落入叛军之手。

    汉中的性自不待言,那里古称南郑,位于秦岭和巴山之间,是由陕入蜀的必经之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而商州位于潼关正南,距离陕西省府西安也只有不到二百里。高迎祥的标营已经进驻商州,威胁潼关和西安。一旦这两座城池陷落,朝廷和西北地区的联系就会被彻底掐断。

    这还只是西路,东路的形势更加糟糕。以“闯将”李自成和“八大王”张献忠为首的“十三家”联袂东下,他们根本不听洪承畴的节制,洪承畴让他们去攻打南京,他们却直接向东北方向插了过去。

    尤其是李自成和张献忠部,更是把流贼的作战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仅用两天时间就抢占河南省信阳州,把信阳城抢掠一空后挥戈东进,放过小城不抢,又用三天时间,于第五天夜间突至中都凤阳。

    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自明朝开国后便被立为中都。但这里本身是个穷地方,虽有都城之名,但仅在洪武八年之前进行了大规模建设,八年之后因故停工。尽管架子还是很大,但百姓却没多少,驻军二百多年未经战事,更是极端松懈,并且数量也很少,只有二千多人。

    李自成和张献忠用兵极其狡诈,先头部队化装成百姓混入城中,黄昏后现在城中杀人放火制造混乱。官军应接不暇时,叛军大至,守将一见那浩浩荡荡、彻地连天的流贼大军,早吓得魂飞天外,哪还敢死守,当即弃城逃跑。

    凤阳本身虽然没什么战略价值,但作为大明中都和皇祖陵所在地,象征意义还是很明显的。流贼照例在城中大肆抢掠,但是出乎人,包括朱由崧、洪承畴和隐身于幕后的白莲教主意料之外,李自成和张献忠认为既然是皇陵,里面肯定埋了不少值钱东西,竟然把皇陵给挖了!其实这座皇陵并无什么陪葬品,二人一无所获,一怒之下燃起大火,把享殿和陵区内三十万株松柏烧了个精光,然后向东进发了。

    消息传出,全国大哗,无论是朝廷方面还是朱由崧、白莲教,都对李自成和张献忠恨之入骨。但是这两人也狡猾得很,他们给朱由崧送信说皇陵被焚毁不是他们干的,是有人故意栽赃陷害。朱由崧利用这支大军,也只好装聋作哑,再次让他们去攻打南京。

    但是这两个枭雄离开襄阳中原地区后,真如困龙入海,哪里还会鸟朱由崧的约束。他们挥戈向北挺进,目标直指徐州。徐州既是苏北重镇,也是京杭大运河上的节点,一旦徐州丢失,流贼就可以彻底截断大运河,并顺势山东。

    就是在这种局面下,朱由检的御驾抵达了东平府。

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规范借粮() 
朱由检是与郝永忠的一万骑兵一同到达东平府的。▲∴,加上此前已经抵达的李来亨部五千骑兵,以及卢象升的五千天雄军,东平府这座弹丸之城周围聚集了两万大军,战马嘶鸣之声终日不绝于耳。

    但是朱由检并不急于进兵。除了是在按照事先商定好的绝密计划,引诱叛军主力在郑州一带与官军对峙,为偷袭洛阳创造机会以外,两个实际困难也在制约着大军的行动。

    首先,现在正是隆冬时节,时不时就会来场雪,本来就破损不堪的官道在被冰雪覆盖之后,变得更加难行。虽然有两万骑兵,但是朱由检并不打算在阵地战中消耗他们,而是希望后军,也就是孟拱的五千步兵做为主攻部队。

    可是由于路况的原因,再加上火器部队所需的辎远远超过骑兵,现在孟拱的部队才只行进到真定府,至少还需要两天才能到广平府,开到黄河北岸的时间就更长了,朱由检也只能焦急。

    第二,大军面临的最大实际困难就是缺乏粮草。经历了京师保卫战之后,北直隶地区无论是官府还是民间,存粮都大幅减少,朝廷又不得不负担家园被毁的数十万难民的饮食,因此粮食已经极度匮乏,根本拨不出多余的粮食。

    但是与叛军作战,尤其是与流贼作战,又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如果军中无粮,简直一天也维持不下去。因此朱由检这些天来绞尽脑汁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能筹措到足够的粮草。

    在冥思苦想之后,他终于想出了“借粮”这个方法。这个法子还是他参考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向民间借粮的历史事实而想出来的。这个法子有几个明显的好处:

    第一,解决了粮食的来源问题。过去军粮的正常来源无非有二,一是户部从后方运输,二是从当地官府粮库中调用。可是现在无论是哪里,粮库都是空的,根本无粮可调,所以也只能把目光投向民间,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吧。

    第二,是借粮而非强征。过去官军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曾向民间征粮,但是均为强征,换句话说就是白占了,老百姓得不到补偿。虽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毕竟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容易引发民怨。现在改为借粮,既然是借,那早晚还是要还的,百姓相对比较容易接受。

    第三,是军队直接向民间借粮,而不是让地方官府再过一手。过去也发生过这种情况:官府以为官军筹措粮饷为借口,在乡间横征暴敛,征得的粮饷却只有一部分用于军中,剩下的都让下面那起胥吏贪污了。天启年间因为加征“三饷”,就发生过不少这样的事,极易激起民变,现在的流贼有不少就是那时候开始造反的。而官军直接借粮,这帮胥吏无法参与,也就减少了舞弊的机会。

    第四,借粮的主要对象是那些富绅大户,而非穷苦百姓。朱由检深知普通农户由于土地兼并和承担徭役等问题,负担已经很重,再加上缙绅是免于纳粮的,如果向收取田赋那样借粮,普通农户和佃户的负担就会更重,而那些大户则会千方百计设法逃避,不但借不到多少粮食,反而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所以朱由检把借粮对象限定为那些官绅、地主、富商,你们不是不用纳粮么?没关系,也不让你们纳粮,借粮总可以吧?但是找你借你就得借,不借不行,由军队执行,没有通融的余地。

    但是朱由检也预料到,这么做肯定会引起富绅阶层的极大不满。不激化矛盾,团结一切尽量可以团结的力量,尽快平定叛乱,稳定中原局势,朱由检还是采取了几条必要的措施。

    首先,不是军中谁都有权力借粮的。朱由检把这个权力仅仅赋予卢象升一人,的借粮行为必须由他经手。再加上一式四份的借据,使借粮尽量规范,出借者什么时间借了多少粮一清二楚,只要大明不亡国,永远有据可查。

    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让借粮者吃了定心丸,而且也避免了借据灭失、经手人太多导致的混乱,以及别有用心者伪造借据冒领粮食的问题。当然如此一来,卢象升就辛苦多了,他每天都不得不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各府县、村镇之间,直到深夜才能回营。

    第二,借粮或是借饷不白借,是有利息的。虽然并未规定何时偿还,但是隔的时间越长,利息就越多。如此一来,那些大户等于是拿这些粮饷放贷,而且是贷给朝廷,烂账。等局势稳定以后,朝廷一定会把这些欠账连本带息归还,朱由检相信就凭那些新大陆的作物,做到这一点并不太难。

    第三,凡是借粮的大户,都由卢象升设宴宴请,借了多少数额张榜公布,并发给“奖状”一张。这“奖状”可不是发给小学生的大路货,而是经过统计之后送回京师,由内阁的阁臣和中书舍人手书的条幅一幅。

    要知道这些人无不是名满天下的大家,想找他们索字必须是熟人,否则给银子人家也不写。得到这幅满篇溢美之词的条幅之后,借粮者大可以把它装裱起来显耀门庭。

    这还不算,朱由检又命各地官府衙役举着大红榜单敲锣打鼓地游街当地百姓全都知道这些富绅大户的善举。以上种种措施,说白了就是往这些人脸上贴金他们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或是补偿感,从而减轻对借粮的抵触情绪。

    还别说,这一招相当有效。很多大户被“借粮”之后本来是一张苦瓜脸,可是周围的乡里乡亲见了他们全是一片赞颂之声,这些人就是心里再不情愿,也不得不装出一副义正辞严的模样,说自己能让官军尽早平叛,是如何主动借粮的。这样推广开了以后,卢象升办事也就容易多了,甚至还有聪明人知道躲也躲不过去,索性主动找上门来借粮。

    当然,与后勤问题相比,军事部署同样。两天之后,随着孟拱部的到来,大军终于开始越过漳河,向河南境内进发。朱由检呼吸着河边凛冽的空气,却似乎已经闻到了战争的血腥味!

第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