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重征天下-第6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改革首先是从赏赐有功将士做起的。自从朱由检登基以来,全国各地大仗一场接着一场。尤其是他从陕西带出来的秦兵,先后经历了平定阉党叛乱、辽东撤军、平定西南、京师保卫战,以及现在正在进行的中原大战,可谓战功累累。

    但是由于朝廷财政捉襟见肘,朱由检一直没对有功将士进行像样的赏赐。有功不赏,对军队的士气绝对是重大的打击,所以这件事再也不能拖下去了,否则即使是他一手带出来的秦兵,也难免会心生怨言,进而影响战斗力,甚至离心离德。

    恰好现在收复了洛阳,朱常洵的大部分财产被接管朱由检有了足够的底气。他首先下诏宣布:凡是在他登基之后参加历次作战的将士,均可分得一块土地,具体分多少亩,依其战功而定。土地从皇庄中拨出,皇庄现在主要分布于北直隶、河南二省,获赏者既可以直接获得赏赐的土地,也可以在自己的籍贯换地,还可以按照比市价更高的价格直接折现。

    这条政策有以下几大好处:

    第一,赏赐极重,对有功将士是很大的激励。在这个时代人的意识中,没有什么是比土地更珍贵的,因为土地可以代代相传,每年收获,免除将士后患。其实别说是这个时代,即使是在前世,新中国之所以受到人民极大拥戴,一个非常的原因就是进行了土地改革人民获得了土地,人民就有了安身立命之所。

    而按照明朝制度,军队属于军户,自从建国之初划定军田后,土地就不再增加了。后来兼并之风大起,很多军户的土地被巧取豪夺,军户迫于生计弃户逃籍,直接导致了明朝军队战斗力的直线下降。有了这个前车之鉴,朱由检焉能不对军人的土地问题高度重视。

    按照功劳大小不同,朱由检把赐地分为五亩、二十亩、百亩、百顷四个级别。对于作战最多的秦兵老底子,基本上每人都至少可以获得五亩这一赏赐。杀敌五人以上者,可以获得二十亩地。

    须知明代全国民田和军田加起来约为八百多万顷,也就是八亿亩;而这个时代的全国总人口,在泰昌年间有过一次统计,为五千多万人。但由于需要交“丁赋”,也就是人头税,因此存在的人口隐匿现象。朱由检曾经与阁臣讨论过这个问题,依钱龙锡的判断,全国实际人口至少在一亿以上,否则不可能每年消耗那么多粮食。

    按此推算,明代的人均耕地数最多为每人八亩。那么二十亩地的赏赐就非常重了,基本上是让一个家庭的耕地数翻倍。即使按照市价,平均每亩地折银十五两,二十亩地就是三百两。对于普通农户来说,三百两银子是一辈子也花不清的巨大财富。

    至于负责指挥作战的军官,可以获得百亩重赏。而解胜、郝永忠、李定国、李来亨这几位秦兵出身的大将,因为战功卓著,获得了百顷良田,也就是一万亩土地。这个赏赐当然极重,但朱由检认为他们完全当得起。

    第二,赏赐的田地全都出自皇庄,再说白了就是没收的藩田。朱常洵在河南有藩田五万余顷,也就是五百多万亩土地,而获赏将士一共不到十万人,把福王的藩地填进去就差不多够了。何况此前朱由检还将蜀王朱至澍废黜,顺带把蜀王这一系给断了。蜀王的藩田自然也划归皇室,虽然及不上朱常洵多,至少也有一两万顷。

    这些土地都直接归皇室,说白了就是皇帝的私房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朝臣也无权置喙。当然,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要说朱由检完全不心疼,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与社稷倾颓、江山易主相比,朱由检宁愿主动来个“均田地”。获得了土地的将士,自然会对朝廷更加忠心耿耿,因为他们保卫朝廷,就等于是保卫自己的家园。

    第三,朱由检用土地赏赐取代了爵位和荫袭赏赐。按照过去的规矩,立了军功,大者可以封爵,小者亦可袭官。但是朱由检对这种制度极为反感,因为这种制度无疑使功臣的后代躺在先人的功劳簿上,可以不劳而获。除了本身就是朝廷极大的财政负担外,还会造成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明末军队战斗力低下,与此就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朱由检也不能贸然废除爵位制度,因为这一制度已经沿袭了上千年,不是说改就能改的。所以他先从小范围做起,在未出京之前,他就召集解胜、郝永忠、李定国、李来亨四员大将,明确地告诉他们,即使他们战功再大,也只有赏赐,而不会封爵,后代也不能荫袭官职。

    怕他们几人转不过这个弯来,朱由检可谓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他们举了很多后人袭爵、袭官后不争气,导致家破人亡、香火中断的例子,最后诚恳地道:“大明武官成千上万,但朕最能倚重的就是你们几个,因为你们的功劳都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如果朕重用那些袭爵袭官的无能将领,你们服不服?

    “当然,谁都会为子孙考虑。定国、来亨现在还没有家室,但以后也一定会有。不过你们要是真为子孙好,就要让他们自己有本事,而不是吃前人的老本,坐吃山空。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你们有没有信心调教好自己的子女他们凭真才实干成为国家的栋梁?”

    四员大将忙一齐叩谢道:“圣上高瞻远瞩,臣等谨遵圣旨!”

    朱由检则苦笑着道:“以后日子还长,希望你们言行如一,说到做到!”

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大明军() 
因为与诸将早有“约法三章”,朱由检只赏田不赐爵的做法并未引起什么波澜。∽↗,联想到皇帝登基以来唯一封爵的武将竟是祖大寿,众将心里也都清楚,如果皇帝真要给谁爵位,说不定这人也就快倒霉了。当然另一方面,大多数将士均获赏赐,战功越多者收获越丰,自是人人欢喜。

    有赏必有罚。获赏的将士主要是以秦兵为骨干的京师三大营、卢象升的天雄军,以及一部分辽东边军。而即将受罚的,自然是依附朱常洵叛乱的河南省各卫所官军了。

    自从洪承畴襄阳兵变、朱常洵洛阳僭位以后,河南几乎全省皆叛。位于开封的河南都司都指挥使、河南总兵许定国率先响应叛乱,下辖各卫所除黄河以北的彰德卫以外,也纷纷加入叛军。

    按照卫所编制,河南省的官军统属河南都指挥使司管辖,下辖河南卫、宣武卫、陈州卫、睢阳卫、信阳卫、南阳卫、汝州卫、弘农卫、怀庆卫、彰德卫、颍川卫等十一卫,以及若干独立千户所,分布于河南各地,在册兵力达到七万左右。但是由于“吃空饷”相当严重,实际兵力只有四万人左右,像彰德卫定额五千六百人,实际连两千人都不到。

    唯一例外的是负责守卫洛阳的汝州卫,由于朱由崧早有叛意,又勾结白莲教暗中控制卫所官军,所以兵力大大超出编制。之前超编兵员的粮饷均由朱由崧暗中,理由也很冠冕堂皇:守卫洛阳,防止流贼再次攻城。虽然李定国攻城时被杀了一些,余者大部逃走,但还是有将近八千叛军来不及逃走,只得乖乖地放下兵器当了俘虏。

    对于这些俘虏,朝中大臣坚决主张杀掉。理由也很充分,这些人枉为官军,竟然附逆叛乱、抵抗皇帝御驾亲征,说句不好听的话,这就是老百姓说的“吃完肉砸锅”,实乃罪不容诛。内阁已经做出票拟,除了左良玉手下那一小部分兵力外,以谋逆罪判处汝州卫将官士卒死罪,只等朱由检朱批。

    朱由检思虑再三,却将票拟封驳了回去,并亲笔写了很长的朱批,耐心向朝臣解释为什么不能杀这些人。

    第一,河南卫所官军是受朱由崧、洪承畴等人蒙蔽,以为皇帝已死。真正的逆贼只是朱常洵、朱由崧、洪承畴,以及他们手下的骨干分子,与普通士卒无干。

    第二,就算这些官军确实有罪,但现在叛乱未平,朱常洵等主犯全部在逃,河南主战场上还有的叛军,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原来的卫所官军。如果对汝州卫士卒大开杀戒,则会树立一个极其恶劣的示范,其他卫所士卒必不肯再归顺朝廷。

    第三,现在朝廷兵力捉襟见肘,因为要防范满清八旗入关报复,已经不可能从山海关、蓟镇、宣大和京师抽调更多的兵力增援中原战场。随着叛军向南退却,御营追击,官军的后方必然空虚。只有利用这些原本就是官军的军队守住洛阳等地,御营才可进兵,否则就有被洪承畴、李自成和张献忠等十三家、“闯王”高迎祥这三路大军包围歼灭的危险。

    第四,朕有好生之德,叛军亦大明之子民,不欲过多杀伤,动摇国家元气。首恶必办,胁从不问,能招抚者尽量招抚,平叛后方可迅速恢复民生,否则赤地千里,即平叛亦是大败。

    这四条理由当然也很冠冕堂皇,其实与内阁票拟是各有利弊。但是皇帝一言九鼎,廷臣又远在京师,趁着奏折反复往来的时间,朱由检早把想做的事做了。

    首先,他下旨废除河南都司及下属全部卫所建制。这倒是应有之义,因为现在叛军还在打着河南都司及各卫所的旗与官军对抗,废掉他们的建制,叛军也就不再名正言顺,彻底成为叛军。

    第二西安知府杨嗣昌上疏朝廷,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剿灭流贼军事战略。并且不等廷臣做出反应,直接下诏肯定了杨嗣昌的战略构想,并指出现在叛军与流贼合流,理应一体对待。

    第三,顺势下旨组建新军。因为要实现杨嗣昌的战略构想,关键就是要由一两名重臣督师,组建一支强大的部队追着流贼打,这就与各司一方防务、互不统属的卫所制度发生了冲突。这时候朱由检打破卫所制度,组建一支全新的军队,就显得比较自然。

    减少来自官员集团的阻力,朱由检还特意言明,这个举措是“权宜之法”,待叛乱和流贼彻底平定之后,则应恢复旧时的卫所建制。

    这招棋是朱由检筹谋已久的一步。如果不是朱常洵叛乱,朱由检还不敢这么早提出来,但是现在的局势给了他提前破局的绝好机会。

    果不其然,杨嗣昌的奏折很快在廷臣中引起热烈反响。以东林党为首的官员集团对朱由检这个皇帝一直不以为然,但是杨嗣昌可是官员集团中的后起之秀,家学渊源,文名布满天下,与东林党人关系也相当融洽。东林党自己提不出什么好的军事见解,见了杨嗣昌这篇奏折顿觉如获至宝,认为如果能把杨嗣昌拉过来,通过杨嗣昌的被重用,来进一步巩固东林党的势力,就可以有效制约年轻任性的皇帝。

    所以这回内阁、部院诸臣一反常态地对杨嗣昌的奏折大加追捧,并纷纷向朱由检荐言求皇帝提拔重用杨嗣昌。朱由检是正中下怀,立即下诏任命杨嗣昌为正三品兵部侍郎,因为陕西吃紧,仍暂领西安知府事,与陕西巡抚孙传庭一道与高迎祥作战。

    有了这个铺垫,新军的组建也就顺理成章了。按照朱由检公开的说法,这支军队将以原河南各卫所官军为班底,建制上与都指挥使司平级,直属五军都督府。其实五军都督府只是个摆设,调兵的权力实在兵部,这支军队便交给领兵部尚书衔、总理五省四府军务卢象升统辖。

    朱由检又给了官员集团一个面子诸臣为这支新组建的军队取名。群臣取的名字五花八门,但惟有杨嗣昌所拟的最合朱由检心意:大明军!

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 组建第一师() 
虽然京师与洛阳之间奏折、御批往来不绝,拟定“大明军”这个名至少花了七八天时间,但实际上军队的组建工作从洛阳收复的第二天起就开始了。朱由检对官员们不过是虚与委蛇,他早就下定决心,不管大臣们同意与否,这项至关的改革一定要进行。

    当然,改革可不是上嘴唇一碰下嘴唇那么简单,对军户制的改革,可比招募本来就是农户的秦兵复杂多了。因为军户制不光是士兵,同时还是一整套完整的制度,其核心就是为军户专门划出军田,军户不纳田赋,同时也要自给自足。所以改革军户制,必须对“人”和“地”两个方面同时改革,否则就无法进行。

    所谓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既然要组建新军,自然要先任命主将。各项具体改革措施,也要靠他们具体去做,否则朱由检就算累死,也无法完成对全国卫所军队的改革。当然,朱由检现在身在洛阳,可以手把手地教他们,也算是第一个改革试点。在这里改革成功以后,就可以把经验逐步推广到全国,朱由检也就可以放手让下面的人去干了。

    各卫所原有的将官当然不能用,朱由检只能从京营的将领中提拔。但是现在战事正紧,诸将都宁愿带着自己的部队去杀敌立功,而不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