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时月-第1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也正是因为如此,李世民才会更加觉得奇怪,他始终有些难以相信,哪怕是失忆了,一个人也不可能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很不正常。

    刘英心中斟酌了半天,还是有些拿捏不定圣上跟他提起这些究竟是什么意思,遂小心地出声建议道:“皇家的血脉不容有错,圣上,老奴觉得还是派人再去探明一下为好。”

    “如果李丰确实是前太子殿下无疑,那自然是皆大欢喜。可是如果真如圣上所想,前太子殿下被人掉了包,这个李丰只是个冒牌货,那事情可就……”

    李世民赞赏地看了刘英一眼,“朕也是这么想的,只是在人选方面朕一直有些拿捏不定,这个人既要与废太子极为熟识,能一眼辩明真假,同时又不能与他有太多的牵连,以防故意陷害或是包庇于他……”

    刘英的心中瞬时明了,马上主动请缨道:“皇上若是不弃,老奴愿意去黔州走一遭,便是拼死,也定要为圣上探明真相!”

    整个皇城之中,与废太子无仇无怨也无恩无偿且又对他极为熟悉的人,算来算去,也就只有刘英这个内侍总管了。

    本来赵德全也算一个,他是暗卫统领,与东宫没有多少牵扯。但是半年前的那场宫变,赵德全上了废太子的恶当,也因此受过重罚,这便算是牵扯上了恩怨关系,不得不慎。

    至于朝中的那些在臣,个个都有相应的职责在身,不能轻动。况且刺客废太子的真凶尚未落网,极有可能就隐藏在这些重臣之中,不得不防。

    见刘英这么上道儿,李世民的脸上露出了笑意,直声道:“明日朕会下一道旨意,让你以朕之名,前往涪川去探视晋阳公主,一路将有禁卫随行确保安全。

    到了涪川之后,你就且在兕子的身边侍候着,顺便暗中探查,每日奏报!”

    刘英躬身应道:“老奴领旨!”

    见李世民并没有让他秘密赶往涪川,甚至还要大张旗鼓地让禁卫同行,刘英就知道,他这次去并不止只是调查李丰的真实身份而已。

    圣上这是想要用他这个内侍总管的身份再次向外界表明,他对废太子,对晋阳公主的重视。

    与赵德全的敲山震虎相同,这是李世民对那些隐藏在暗中欲要对废太子不利的人所进行的又一次无声的警告。

    涪川与废太子,朕一直都在密切关注,你们这些渣渣儿全都给朕小心些,再搞小动作的话,朕必不轻饶!

    李世民挥手让刘英下去准备一下,明日正式出发。

    刘英躬身告退,他出去不久,就有值夜的内侍进来禀报:“圣上,中书令房大人在外求见。”

    “哦?玄龄来了?让他进来吧!”李世民轻声吩咐了一句,没一会儿的功夫,房玄龄便躬身抬步而入。

第215章 《茶经》() 
赐座,上茶。

    李世民直声向房玄龄问道:“玄龄深夜至此,可是西北的灾情又有什么变故?”

    这几天为了西北的旱灾,李世民已经愁得有好多天都夜不能寐,白天房玄龄、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刚刚向他禀报过旱灾的严峻,受灾的州郡竟然有向外漫延的趋势。

    由三郡之地,直接扩散到了七郡之地,许多地方从开春到盛夏,几乎都是滴水未降,地里的庄稼更是旱枯而死,颗粒无收。

    数百万人,将近一年的口粮,这么大的缺口,饶是现在的盛世之年,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各地府衙开仓放粮,朝廷赈灾的粮食也已经陆续运出,延时并没有什么变故。鄯、河、岷三郡之地的灾民,无不对圣上感恩戴德。”

    房玄龄道:“至于甘、兰、西、廓四郡,旱灾刚刚开始,尚不严重。只是地里的庄稼甚至连穗都还没有长出,若是两个月内再无雨水浇灌,同样会颗粒无收。”

    古代的庄稼,大多都是一年一熟,一般都是春耕、秋收、冬藏。北方的天气干热,不亦栽种稻谷,大部分都是以小麦,大麦,小米、高粱或是大豆为主。

    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可是现在才初入盛夏,距离收获庄稼的时间还差了足足三月有余。

    “这些朕都已知晓,不是已经令中书省拟旨,加紧从江南各地调粮储备以应灾变吗?”李世民道:“怎么,事情办得不顺利?”

    房玄龄轻声禀道:“圣上,户部没钱了。”

    李世民眉头一挑,怎么又没钱了?老子攒了这么多年的家底儿这么快就败光了?这两年明明都没有什么大的开支嘛!

    老李很生气,天下太平了这么久,境内政通人和,连年五谷丰登,现在户部竟然连赈灾的钱都拿不出来,这有点儿说不过去吧?

    是谁贪了老子的钱?!李世民目露凶光,想要择人而噬。

    “十二年,僚人叛乱、霸州山僚叛乱以及松洲之战。”

    “十四年,高昌之战。”

    “十五年,薛延陀之战。”

    “去年,西突厥伊州之战。”

    房玄龄一件件地罗列着最近几年大唐在各地的战事,悠悠提醒道:“每一战,所耗钱粮皆不是小数,户部所存之钱粮每年都在不停地被消耗,所以……”

    李世民彻底无语。

    他本来就是马上的皇帝,出了名的征战狂人,从来都不畏战怯战,哪里有叛乱,打!哪里有人挑衅,打!哪里有人冒犯边关,打!觉得哪里不顺眼,看着有威胁,打!

    这些年大唐国内虽然大部分都很安定,但是在边境之外的战征却从来都没有真正地消停过。

    而打仗,必耗钱粮,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想要不被人欺负,想要让周围的蛮夷老实敬畏,时不时地亮一亮肌肉,秀一下刀兵,很有必要。

    大唐天可汗的名声,可不是吹牛皮吹出来的。

    “咳咳咳!”李世民有点儿尴尬地咳嗽了两声,道:“这些朕都知道了,当务之急是要先想法筹些钱款出来,未雨绸缪。”

    “老臣就是为这件事来的。”

    “怎么,卿已经有主意了?”

    房玄龄端起桌上的茶水小饮了一口,然后轻声赞道:“茶香浓郁,茶味甘醇,这新茶的滋味确实要比现下流行的茶沫茶饼要好喝得多。”

    “卿家喜欢的话,回头朕让人给你送去二两。”李世民大方相送。

    房玄龄轻咳一下,却之不恭,之后才继续说道:“其实圣上误了,臣并不是想要向圣上讨要新茶,而是臣要说的这筹款之方,就在这新茶的炒制上。”

    抬头看了李世民一眼,房玄龄探声向李世民问道:“臣听说,这新茶的炒制之法,最先是由中山郡王研制出来,且这新茶的命名,也是以中山郡王的新字为号,名曰‘承德茶’。”

    当着李世民的面,房玄龄不好直呼李承乾或是废太子之名,最终以李承乾在成为太子之前的郡王封号为称,李世民轻轻点头,不以为意,他在意的是房玄龄为何会在此时特意提起这承德茶。

    “微臣也是在去卢国公府上拜访的时候才知道这承德茶的来处,有幸尝得一杯,确实不愧其新茶之称。为此臣还特意派人去了解了一下,这才知道,原来承德茶竟是出自中山郡王之手。”

    李世民嘴角一抽,程咬金那个老无赖,朕就知道他不会这么老实,果然还是让他给偷偷地截留了一点承德茶,这个老不修,连朕的东西都截胡,真是好大的胆子。

    李世民现在严重怀疑,除了茶叶之外,牙刷、凉鞋还有那些菜谱,估计也没落下,回头再去找他算帐!

    自己女儿的孝心竟然被别人给顺走了部分,李世民现在的心情很不美丽。

    “圣上,您知道这一两最上等的承德茶,要多少钱才能买得到吗?”房玄龄向李世民甩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李世民回过神来,接声道:“之前宫里最好的茶饼应该是十贯钱一斤吧,他这新茶纵是味道新奇,也不过只是一道饮品而已,应该不会超过十贯太多吧?”

    “确实是十贯钱。”房玄龄道:“不过不是十贯钱一斤,而是十贯钱一两,就这样还是有价无市,很多人想买都还买不到。”

    “十贯钱一两?!”李世民乍舌道:“卿不是在开玩笑吧,只是一些茶叶而已,竟然能卖出如此天价?”

    就算是黄金也没有这么贵,李世民有点儿难以想像,只为了满足一丝口腹之欲,竟然真的有人愿意花十贯钱去买区区一两茶叶!

    李世民是皇帝,本家往上数三代,皆是皇亲贵族,奢侈值钱的玩意儿他见得多了,有很多古玩字画,区区一小件就能卖出黄金万两的天价。

    但是能够卖出这么贵的茶叶,李世民着实是第一次见到,也算是开了眼了。

    “头一次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臣也有点儿不敢相信。”房玄龄道:“茶叶说白了就是一种用来渚水喝的树叶罢了,在茶树种植的地方,这些茶叶一抓一大把,一个铜钱甚至能半筐回来。

    纵使制成茶饼,也不过几文钱甚至十几文钱就能买得一斤半斤,而这承德茶,凭什么能卖出这样的天价?”

    房玄龄伸手入袖,掏出一本薄薄的书册双手呈上,同时出声道:“之后微臣便发现了这本《茶经》,在承德茶正式对外出售之前,黔州境内亦有人以李丰李承德的名号,印发了上万册这本宣扬茶道的《茶经》,让许多喜茶爱茶之人尽皆为之疯狂,人人都以能拥有一部这样的《茶经》而引以为豪。”

    “哦,竟有此事?”

    李世民好奇地翻了翻《茶经》上的内容:

    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

    只看了开头,李世民的目光便被牢牢吸引,喝了这么多年的茶,他这还是第一次这么明晰明了的知道这茶叶的来源。

    这本书写的,还不错嘛,真的是李承乾那个臭小子写的吗?

    见李世民看得入迷,好像很嗨的样子,房玄龄小声地提醒道:“圣上请看书中的最后三页,他在提到新茶的时候,着重介绍了承德茶的妙用,什么提神醒脑,延年益寿,什么调平气血,祛病于外,直接把承德茶给吹捧到了仙茶之流。”

    “哦?”李世民的精神再次一震:“这上面说的可是真的,这承德茶真有如此奇效?”

    上了年岁之后,李世民越来越偏爱黄老之学,对其中所提到的自然长生之道甚为推崇,说白了就是越老越怕死,想要追求长生,摆脱生死桎梏。

    所以,对于任何关于延年益寿的东西,他都极有兴趣。

    “呃?”

    房玄龄心中扶额叹气,皇上,这不是重点好不好?

    不过李世民既然这么问了,房玄龄也不好不答,只得轻声回道:“关于这个问题,微臣也曾去太医署向几位太医求证过,茶叶本就能作用于药,这《茶经》上也有讲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简单点说就是,经常饮茶,确实有提神清脑,祛病健体的功效,只是远没有《茶经》最后称赞承德茶时所描述得那般夸张罢了。”

    李世民闻言,不由又端起茶杯,猛灌了一气。

    嗯,味道不错,感觉棒棒哒!

    怪不得这两日他明明没有那么多的睡眠,白日里却还能有这么好的精神,闹了半天,原来都是这承德茶的功效。

    这么一想的话,十贯钱一两的茶叶,似乎也没觉得那么贵了。

    “所以微臣就想,既然承德茶现在这么受人吹捧,而且又是一本十万利的买卖,咱们能不能以朝廷的名义接管过来一部分,继而向整个大唐境内甚至境外推广贩卖,这样朝廷既多了一条不错的进项,西北赈灾的款项也能迎刃而解。”

    李世民双眸一闪,瞬间意动。

    在李世民的观念里,没有什么贱业不贱业,整个国家都是他们老李家的,商人、农户、士族,他们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要于国有利,哪怕是让他这个皇帝带头行商,李世民也不会皱一下眉头。

    “办法倒是个好办法,只是这么做的话那个臭小子心里会不会……”李世民心中有些小纠结,不过最后还是一摆手,直接拍板道:“罢了!就这么办!马上派人去打探承德茶的制作流程,让工部与户部配合,尽快将承德茶赶制出来!”

    “至于那个臭小子那里,他若记恨就让他记恨好了,与西北数百万灾民相比,他个人的些许得失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