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与南宋同行-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听懂是另一回事情,有见识了就好。

    他吩咐学生准备好相应的东西。

    很简单,他让学生准备了一个铜盆,里面放上一个陶瓷罐子,平平地装满水,让学生轻轻放进去铁块,然后找了一个比较圆的竹筒,陶瓷罐子里溢出的水小心倒进去,他拿出钢卷尺测了一下竹筒的内径,还有那水的高度,去了一些损耗,算出了那不规则铁块的体积。

    然后观察那铁块是块灰口铸铁,回想了一下灰口铸铁的密度,就按照7。25来算吧。

    他在心里快速乘起来,又按照这个时空宋斤的重量单位一比一点二八的数字折算了一下,说:“三斤三两三钱左右!”

    在整个过程中,铁匠胡镇北看到那个所谓的张教授真的没有碰过那个铁块一下,都是让他的学生动手,而且真的是用尺子量出的!

    若是多年的老铁匠,他也不会多说什么,问题是这个张教授,身材虽然高大,但是细皮嫩肉,身上绝对没有铁匠特有的烟火气,真是教授啊-------

    他当然知道那块铁料的重量,只不过与自己事先的称重差了一钱罢了,但是这已经是够惊人的了,幸好自己先前没有说什么妄语被人耻笑。

    他心服口服,拱手道:“不愧是张教授,在下胡镇北从业铁匠二十七年,都不知道有这一种方法称重,服了!告辞了!”

    说完,他转身就走,那块铁料,说话算话,他送给他们了。

    他走得麻利,还没容张国安教授说些什么。

    侯东方小脸涨得通红,高兴起来,说:“噢噢,张教授真是有鬼神莫测的学识!”

    大家都叫了起来。

    张国安教授挥挥手,让大家静下来,说:“这世上从来没有不可以测量的事物,只是你的知识要够用;一切事情的发生和变化都是有原因的,你一定可以找得到!”

    他接着把道理详细讲了一下,那些学生又是纷纷点头表示明白。

    但是张国安教授自己心里明白,这些人大多是不太懂的,他们连平面几何还没有完全会算呢。

    他随口就问:“吴杰,你笑得这么响,说说三角形的面积如何算?”

    吴杰当时就红了脸,笑不出来了。

    “张德培?……算了你别哭了!”

    “郭勿语?……好吧,你叫勿语是有原因的……”

    算了,一切都慢慢来吧。

    那个胡镇北铁匠走出了老远后,又很快回来了。

    他拱手道:“张教授,那尺子可否能借某一观?”

    他走了老远后才想明白,那尺子是好物件啊,比自己打铁时用的铁尺好用多了。

    张国安教授随手递给了他,并且教他使用。

    他乐呵呵地把玩着,发现此物竟能长达丈余!上面刻画得文字无比清楚,只是不认得,但是可以猜出是测量长度之物,而且它竟然还可以自动缩回那个小银盒里------

    但是那材质不是银的,是他从没有见过的,银光闪闪的样子,定是宝物了,怕是自己买不起。

    他叹了口气,问道:“敢问张教授,此物是何材质所制?”

    张国安教授不动声色地说:“不锈钢-------你为何叹气?”

    “天下还有能不锈的钢?!罢了,此物便是了。某有一家铁匠铺,名为胡二郎铁行,一年可以挣得上百两银子,几十万钱,但是某想,怕是买不起此物了。”

    张国安教授伸手拿回了卷尺,这铁匠的手劲儿还挺大,拿得挺紧。

    他仍是不动声色地说:“确实买不起,再说与你的尺寸不同。”

    “尺寸不同,某可以折算。某从业铁匠二十六年,都是不时要折算的。”

    “你到底从业铁匠多久了?”

    “二十三年多了------”

    这一次铁匠胡镇北可真走了,再也不回头。

    这县城里的铁匠铺子里,胡二郎铁行是最小的一家。

    也许人们对他的技术不太放心,也许是他总是记不住自己到底是从业多久了,反正生意就是不好,但是能维持。

    他没有挣到过自己说的那些钱钞,那是别人家铁行的收入------他吹牛,不是为了害人,只是要个脸面。

    侯东方正是因为看中了他铁行的狭小,才去他那里买铁料,以为会便宜,才引发了这些事情。

    胡镇北铁匠还有一个哥哥,正是那街上开柜枋的胡镇南。

    哥哥胡镇南要比他好过很多,但是他却看不上哥哥从事的行当,认为那是伤天理的事情。

    胡镇南说不过他,便不理他了。

    胡镇北铁匠便一个人苦苦支撑着这个小铁匠铺子。

    这个是他父母留下来的。其实他父亲的手艺就不太行,始先也是勉强糊口,当然也就没有办法让他有什么高明的手艺。

    就这样他父亲也是比较满足了,常对着两个儿子说:“爹爹原先跟着你爷爷跑山村甚是辛苦,风里来,雨里去的飘泊甚久,如今咱家也有铺子了------”

    胡镇北铁匠到现在也能记着当初爹爹的幸福表情。

    现在他们先后离开了自己哥两个,哥两个也分了家,各过各的了。

    胡镇北铁匠回到了铺子后,开了锁,收拾了一下,开始等活。

    结果没有想到,活没有等来,哥哥的一个手下来了,菜花蛇蔡六一。

    菜花蛇蔡六一说:“大哥让你用好铁打造五把并刀,后天便要。”

    胡镇北点点头,大哥这又是招了五个小弟了。

    并刀,宋朝时并州所产之名刀,当是日用小刀,属于大宋时期的非管制刀具。

    它可以用来切水果,切熟肉,当然也可以防身或是捅人。

    六名穿越者为了带武器的事情,曾经认真研究过大宋时期对民间武器的政策。

    宋代自立国后,就在一直大力奉行防民甚于防川的政策,大张旗鼓地禁民间持有兵器、禁民众私下聚会等等,不但对民间私蓄兵器者处罚极严,甚至对造刀的工匠也要一并进行处罚。

    所以铁匠是不敢打造制式武器的。

    那么大宋政府要禁止持有的所谓的兵器,又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

    大宋开宝三年(970),那位杆棒开国皇帝颁布了一条法令,曰京都士人及百姓均不得私蓄兵器。

    其后禁令波及全国连绵不绝,粗略简之,就可见有淳化二年(991),天禧五年(1021,景佑二年(1035),庆历八年(1048),嘉佑七年(1062),宣和六年、七年(1125)等再三再四颁布的各种禁私兵法度。

    这一系列禁令,涉及面极广,不但禁了上阵用的军用武器,一度连老百姓日常开山种田的工具刀都给禁了。

    在《宋会要辑稿·兵》里,有仁宗年间的一份诏书,其曰:“仁宗天圣八年三月诏曰:川陕路不得造着袴刀。

    利州路转运使陈贯言:着袴刀,于短枪竿、拄杖头安者谓之拔刀,安短木柄者谓之畲刀,并皆着袴。畲刀是民间日用之器,川陕路险,全用此刀开山种田。今若一例禁断,有妨农务,兼恐禁止不得,民犯者众。请自令着袴刀为兵器者禁断,为农器者放行。乃可其请。”

    这里还好吧,利州路转运使陈贯为老百姓争取到了携带工具刀的权力,在他的建议下,朝廷只禁了长柄的“拔刀”。

    但在《宋会要辑稿·刑法》中,又有记载说徽宗宣和七年,朝廷再次下令禁断民间使用及锻造“博刀”等刀具。这个所谓的“博刀”,其实与朴刀、畲刀、袯刀、刳刀、着袴刀等等乃是同一样东西,是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的不同称呼。

    而《宋史》卷一百九十七的兵志则道:“景佑二年,罢秦州造输京师弓弩三年。诏:‘广南民家毋得置博刀,犯者并锻人并以私有禁兵律论。’

    先是,岭南为盗者多持博刀,杖罪轻,不能禁,转运使以为言,故著是令。”

    在这条禁令里尤其值得注意是,官府不但禁了“博刀”这种百姓日常生活用具,甚至连其制造者都要得罪,这对兵器制造技术以及兵器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无疑是极致命的。

    兵器兵器,兵用之器也。按说朝廷既然禁的是兵器,当是禁民家私藏兵用之器,弩这种程度的高精尖武器自不用说,肯定算兵器,把长刀、大剑算上去也不为过,可如果连老百姓种田开山的随身工具刀都算是兵器,那就很有点闹笑话的意思了。

    这种连民间生活用具刀都企图禁绝的仇民、防民政策,不仅腰斩了中国之前积累了千余年的兵器制造技艺传承,也灭绝了中国兵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可能,使得中国兵器从会当凌绝顶的世界顶峰水准瞬间跌落尘埃,从此被弃于世界名刃行列之外,最终沦为了既没有文化内涵也没有制造技艺传承的铁片子。

    与此同时,宋自开国起还一直严厉管制各种民间集会,即使是民间祭祀和庙会。

    各地官吏们屡屡上奏朝廷提请警惕和禁止祭祀、庙会、社会的记载,于史不绝。

    由此宋朝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禁止在这些民俗和宗教仪式上使用仪仗兵器的禁令,如《宋会要辑稿·刑法》有天禧五年的诏曰:“神社枪旗等严行铃辖,如有违犯,内头首取敕裁,及许陈告。”

    这里要注意的不仅仅是此条禁令本身,还有其最后一句:“及许陈告。”

    陈告,说白了就是告密。

    中国历史上对这一行为的评价多是负面的,无论政府还民间,或者是各学家,都普遍持反对态度。因为这很容易形成诬告风气。如武则天时期,就因为这事闹了一次风波,最后虽然实施了这一许可,但对武周此举的历史评价,就一直是负面的。

    赵宋为了对付私兵和民间集会,连这一招都使将了出来,足见其对此忌讳之深。

    到宣和六年,大宋朝廷在这个基础上又再次宣布,在祭祀、社会等民间群体活动中,只要是带刃的家伙就一概不许用,哪怕你是用于仪式的仪仗摆设,并对此给出了官方建议,说在祭祀这类需要仪仗的活动时,你可以用竹木做成兵器形状,贴上蜡纸假假地算是个刃就拉倒了,不然的话……官府抓你没商量。

    禁私兵禁到这个地步,金兵来了大伙儿自然只能投降没商量了。

    经过了赵官家那么多年的整顿治理,大宋朝早就帮着金兵把民间反抗用的家伙给彻彻底底扫干净了,金兵杀到,如果你不想投降的话,那就用你的天灵盖去顶人家的狼牙棒吧。

    也所以,经常在各种影视剧及里看见的,那种宋朝书生佩个宝剑到处溜达这场景,在宋朝是绝无可能存在的。

    因为只要不是官兵官吏,你扛个平头西瓜刀出门都要挨抓,别说挂个宝剑满大街招摇了。

    宋元流行“杆棒”,和平话、杂剧里放眼看去满篇都是棍棒,罕见刀剑,是有道理的。

    所以,他们在穿越时敢公开带着手枪,但是却把军用砍刀放在袖子里,而且不敢露出来是有原因的,至于说枪弩之类的,更不敢带了。

第四十一章 铁匠想打教授的脸(续)() 
历史如果没有被六个人改变,那么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元代统治者为了防止民间武装反抗,对民间武器的管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态地步,连菜刀都被管制了。

    当时规定以二十户为一甲,共用一把菜刀,这一甲的领导,大概相当于那面世界街道里的居民小组长吧。

    那把宝贵的菜刀,平时便保管在这位居民小组长手里。

    大家做菜要用菜刀了,就得去小组长家排队。

    后来大约是小组长们嫌麻烦,因此很多时候是把菜刀用链子锁在水井边的箱子里,要用时就拿钥匙去开箱子取出来。

    估摸着那辰光的一道好风景,应该是在饭点之前的水井边。

    想想那时每个城市里街头巷尾的水井边,一到黄昏时分,就会有十数乃至数十个姑娘、大嫂、老太太聚成一堆,一边洗菜一边排队切菜,这情景必然十分赏心悦目。

    那水井边,在当时也定是个成功率极高的婚介场地。

    这事,是中国古代史、社会史、兵器史上的一大奇观。

    以这么大的精力来对付老百姓的菜刀,一个就是那个大元了,另一个你懂的。

    当然,这些事情是在大宋之后了。

    不过,穿越者们也并不认为禁民间百姓持有武器的始作俑者是那位传说中一条杆棒打天下的太祖,他当年出门也是只能扛一条棍子。

    当然,棍子可以起上好听的名子。

    也因此宋朝的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和这位军汉出身的皇帝一样,出门扛条木头棍子防身。

    当然,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