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唐霸业-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中年男子正在看一本名为《六经注》的书,闻言抬起头苦笑道:“这是我的断头饭吧?”

    “子穆,事已至此你又何必再问呢。”

    不知为何,裴渊仿佛觉得时间回到了二十年前,他和谭庄一起在孟庭书院研习儒家经典,校订地制,每日过的虽然简单却也充实。有时他在想入朝为官到底是不是正确的选择,功名利禄百年后不过是一抔尘土,随风而扬随风而散,还不如人过留名,写下一部著作。

    “这烧鸡可是你最爱吃的,还有这羊羹,汤饼,我还带来了你最爱喝的剑南烧春。。。。。。”

    裴渊一件一件的将饭菜递入监舍,仿佛他们二人此刻正在酒楼里阔谈畅论,指点江山。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你说我这辈子到底是积善还是积恶了呢。我自认为日日积善,却落得这么个下场。”

    裴渊微微一怔。

    “子穆,你既未积善也未积恶,是积怨了啊。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你这般才华,却惹得天怒人怨,真是可惜了。”

    “叫我也像你那般,我做不到。”

    谭庄攥紧拳头,目光十分坚毅。

    他这是不甘啊!

    裴渊为谭庄满上了一杯酒,苦笑道:“这么多年了,你倒还是那般脾气。”

    “他可有什么话叫你带给我?”

    裴渊摇了摇头。

    “哈哈,昔日我无酒不欢,你却总说饮酒伤身,如今怎么样,还不是我说的对,人嘛总要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苦多。。。。。。”

    谭庄举起酒杯一饮而尽,连连长叹:“算来我谭某双亲早亡,无妻无子也没什么可牵挂的,只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只怕御史台今后连个为民请命的人都没了。”

    “圣意难违,天意不可逆。”

    谭庄本来苍白的面颊一时涨的通红,青筋暴起,他怒目圆睁斥骂道:“圣意,这件事你们也好意思说是圣意。天意,那人倒真是一手遮天!哈哈,哈哈,天意,天意,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阉人误国,阉人误国啊!”

    谭庄连珠炮似的说出这许多,盛怒之下面色变得铁青,想要继续大骂却哑然失声,他只觉喉咙卡着一块鱼骨,呼吸越来越困难。

    “呵!”

    一口黑血从谭庄口中喷出,将身前草席染透。一时间大唐前御史大夫如一滩烂泥般瘫在蒲床上,怔怔的望着裴渊。

    。。。。。。

    。。。。。。

    当荀府家丁把第一批制作好的吉他交到荀冉手中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起初他只是想做出一个与后世吉他类似的六弦琴,毕竟这个世界没有人见过真正意义上的吉他,没想到荀府匠人技艺精湛,做出的实物比后世的吉他更为精美。

    不过细细想来也不难解释,毕竟吉他最早也是纯手工制作的,古代大族府中匠人的手工能力极为强大,制作这么一个小玩意,不过是信手拈来。

    这批制成的吉他分为两类,极为精美的品类用红松木制成,光是一件吉他制作的费用就够普通百姓过活十日了。

    不过这样精美的吉他自然做不到量产,以荀家的实力也只能一月做出十把。荀冉已经将这些吉他包装好送至刺史府,再通过裴渊的关系送至安乐长公主府上,之后荀府也会每月赶制出十把用来送给达官显贵,公侯王孙。剩下的一类材质稍差,是用枫木制作,这些吉他主要卖给了青楼歌坊,才子佳人最稀罕这些新奇物件,销路自然也不会差。

    除此之外,荀冉特意留了一把吉他准备赠予梅萱儿,算作还她相赠荷包之情。这可是他在大唐动心的第一个女人,自然不能亏待。

    当然他也藏有私心,便是借此试验吉他在酒楼演奏的可能性。后世不论是酒吧驻唱还是西餐厅演奏,这种模式都很成熟,广受百姓欢迎。但在古代,这种娱乐消遣的功能更多被青楼承担。荀冉要想转变唐人的消费习惯,便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充分的试验自然不能少。

    不过,这着实是个技术活啊。

    。。。。。。

    。。。。。。

第九章 初识王维() 
有时荀冉在想,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烦恼。不论是前世流浪办乐队时蹉跎困苦,食不果腹,还是现在生在荀家每日山珍海味,锦衣玉食,几乎他每天都会生出新的烦恼。烦恼与金钱地位无关,便是集天下权位于一身的皇帝陛下,也会有烦恼。

    直至今日,他才明白,烦恼源于人对于自己能力之外东西的渴望,偏偏以自己现在的能力还对它无可奈何,无能为力。若是那东西唾手可得,便反而了无生趣了。故而商人渴望入仕,官吏渴望封爵,皇族渴望称帝,帝王渴望长生。。。。。。

    不过这一切的一切归根到底不外乎名利二字,简而言之就是私欲。荀冉虽不是什么小人,但也绝不是古人整日放在嘴边的上古圣人。对于名利少年并不排斥,两世为人的他对于名利有着自己的看法。有些人生而逐利,有些人被名利裹挟,这些人心智最后都会被扰乱,成了他人眼中的癫狂之人。也许是前世困苦的原因,在荀冉看来,名利不过是让自己和家人更好生活的一张牌。有了它,自己和家人便不会轻易的为钱财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不会为了权位逢迎上官。

    人嘛,有时就是图个痛快。

    不知不觉间,少年已经来到了长平坊芸渡酒楼。抬首望了一眼高悬的匾额,荀冉微微一笑。由于芸渡酒楼毗邻刺史府,往来的富家公子极多。荀冉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直上二楼。

    二楼相较于一层大厅,酒客少了不少,荀冉走到玄字号包房前停了下来。只见包房之内,一个身着藏青色圆领长袍的青年男子一边挥舞手臂,一边慷慨陈词,看模样却是十分激动。

    荀冉有些好奇,索性留在包房外驻足观看。

    “平令兄此言差矣,我大唐以武立国,虽然自太宗以来开设策论,广招天下贤才,但这不意味着国策发生改变,武道也并未就此废弛。”稍顿了顿,那青衣男子又道:“如今西域战事又起,若不是四镇的健儿们守家卫国,你们还哪里能在这芸渡酒楼高谈阔论。”

    “摩诘老弟,你这话有些耸人听闻了吧。且不说我们皆是新科举人,不必征服兵役,便是这朝廷真和西突厥人打了起来,也打不到要从岭南道调兵的地步吧?八百里秦川儿郎,哪个不是能征善战,以一敌十。”

    说话的是个身着粗布挎衫的男子,他似乎对青衣男子的言论十分不屑,鼻孔中不时喷出冷气。

    “再说了,便真是和西突厥人打了起来,那些莽夫武将也不敢得意忘形。我朝定制,凡军中毕设立监军,这监军当然是由我等士子出任,你以为他们还敢做些什么出格的事吗?”

    他瞥了一眼青衣男子,冷冷一笑。

    “你。。。。。。”青衣公子攥紧拳头,咬牙道:“这监军之事在我看来最为不妥,想不到平令兄竟然引以为傲。前线战局瞬息万变,若事事都加急报送朝廷,由陛下决断,这仗还怎么打?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若是一军主帅连这点决断权利都没有,你认为这仗能打赢?”

    他当然知道监军是皇帝陛下专门分派到军中监视主帅的,但这话他又不能明说,只得点到为止,倒是白白让对方逞了口舌之快。

    “在下以为,这位公子所言在理。”荀冉轻咳了一声,笑着走进了包房。“在下荀冉,荀徐之。不知公子尊姓大名?”

    那青衣公子微微一愣,旋即冲荀冉拱了拱手:“在下王维,字摩诘,刚刚中举。这位是我的同窗。荀公子可是那制作出吉他的荀冉荀徐之?”

    荀冉微微点头。

    “久仰久仰,在下曾听崖州名伶用这新式乐器弹奏高山流水,实在是沁人心脾。”唐时士子都要学习六艺,这音乐素养自然是不会差,但最多也就是像王维这样精通乐理,像荀冉这样能够创造出一种全新乐器的实在是罕见。

    “摩诘兄过奖了,不过是些奇淫技巧,上不得台面的。”荀冉不过刚刚被举为孝廉,确实不好在正牌举人面前过于托大,只顺着对方的话应着。

    “这位是齐奉,才学十分出众,便连祭酒大人都十分赞赏。”王维朝齐平令点了点,介绍道:“不过他有些观点过于迂腐,这倒是像极了祭酒大人。”

    齐平令摇了摇头道:“摩诘兄什么都好,就是对这武学之事与我等观点大有出入。圣人教化,大丈夫当济世安民,心忧庙堂苍生,岂是区区屠夫之辈能比的。”

    在齐奉看来,那些武将不过是些斗狠逞勇的莽夫。他们生的一身神力,自然可以舞刀弄枪,做些杀敌镇关的事情,但毕竟是杀生屠夫,与倡导仁义治天下的儒道相去甚远。齐奉的理想是考取进士,先外放个县令,最不济也要是个有实权的县丞。等混上三两年资历,做出些政绩,再入京畿做几年郎官。这期间,以他的才学,只要去宰辅门堂投卷,未必不会得到宰相他老人家的青睐。只要能够进入六部实职,他有信心在五年之内做到侍郎。

    毕竟这大唐的官场,说到底就是一个庞杂的关系网。本朝天子有意打压世家,不论是陇西贵族,还是江南望族都得夹起尾巴做人,这就给了寒门出身的士子出头的机会。但即便如此,这些寒门子弟也要拜在一些朝廷重臣的门下做门生。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能永远身居高位。若是将来失势,政敌报复,至少还有门生可以帮衬一把,不至于偌大个家族瞬间倾覆,落得个分崩离析的下场。所以,只要一个士子拜在了朝中重臣的门下,便被人视为这一脉的死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再无分立门户的可能。这也算一种变相的牺牲吧。

    荀冉便是历史再不济,也不会不知道王维的大名。在历史中的大唐朝,王维是河东蒲州人,后进士及第入朝为官,一心向佛,寄情山水,可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一代大儒。只是现在荀冉所处的朝代只是一个平行架空的朝代,一系列人物和历史进程都和后世不同,这王维之后的走向还真不好说。

    不过看的出来这王维才学出众,见识过人,便是日后混的再差,此时结交一番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荀冉朝齐奉和王维纷纷拱手:“荀某人见识浅薄,但觉得两位不过是看法不同,算不得什么。战国时齐国君主设立稷下学宫,官学虽是黄老之学,但并未妨碍其他学说发展,最终百家争鸣,可谓一盛况。文武之争在荀某看来,也无什么必要,本朝以武立国,但若少了文官的辖制,也会生出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但若一味打压武官,却会适得其反。”

    “哈哈哈,徐之高见,看来这策论如此作答才是最妥。”

    齐奉大笑,看荀冉一脸茫然,忙解释道:“我跟摩诘兄刚刚不过在辩论一道策论题目,许是太入神了些,徐之兄见笑了。”

    荀冉这才明白,方才二人并未争吵,自己倒急的赶来劝架,真是闹了个大笑话。

    少年苦笑着摇了摇头道:“无妨无妨,能够结识两位兄台,也是荀某一幸事。”

    王维为荀冉斟了一杯酒,笑道:“以徐之兄的学问,怎么肯屈居孝廉郎的职位,不若与我二人,一道进京赶考,谋取金榜之位。”

    荀冉微微一愣,旋即摆了摆手:“我和你们不同,我的家族产业都在崖州,离得太远实在放不下心。”

    王维脸上闪过一丝疑惑:“徐之兄怎么知道我们不是本地人?”

    荀冉掩袖将美酒饮尽,淡淡道:“别说崖州城,便是整个岭南道能出几个举人?以方才二位的才学,定不是这崖州城中人。”他这番话解释的十分勉强,但他又不能说自己了解后世历史,只能这么回应。

    王维连连感叹:“想不到徐之兄不仅见识过人,还观察入微。不错,我和齐兄是河东蒲州人,此番游学至此,倒是有幸结识了徐之兄。”

    古人有游学的传统。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见的人多了,见识便会跟着增长,这对于立志考取功名的士子十分重要。毕竟科举不仅仅考诗词歌赋,经史典籍,也会有策论这一科,这都是需要游学历练的。

    便在这时,梅萱儿端着一壶剑南烧春掀帘而入,见到荀冉也在包房内,显得颇为惊讶。

    荀冉本是打算将吉他送给萱儿,叫她在酒楼之中推广一番,这次遇到了精通乐理的王维,自然不能放过这个好机会。

    “摩诘兄,荀某恰好带来了一只吉他,不知摩诘兄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