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唐霸业-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一直坚守潼关,等待各州勤王的军队集结,那时候唐军气盛便可开展反攻,安禄山是绝没有一丝机会取胜的。

    但若从蜀中进军则不同,如果让叛军顺利的出了剑门,几乎是无险可守。

    “殿下,如此当是早作决断啊。”

    现在李贞面临的情况极为险峻,稍有不慎就可能引一场大的祸乱,王朝的气运也会因此而改变。

    “这次入蜀,孤准你与薛将军全权决断,不必事事上奏京畿。对于叛军,当是一个不留。”

    。。。。。。

    。。。。。。

第一百四十三章 多事之秋() 
(求收藏,求推荐)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李贞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作为一个上位者,考虑的问题永远是怎么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利益。

    至于旁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西南叛军共五万人,号称十万,举起反旗后立刻举兵北上,眼下恐怕已经越过了剑门。

    若再不能阻击,很可能会让叛军看到机会。

    对于荀冉的领兵能力,实际上李贞并不十分放心。

    但眼下情况紧急,也不容他做过多考量,这才会宣召荀冉,命其与薛武礼一起平叛。

    多事之秋,面临的情状总是复杂的。

    眼下朝廷能够给左千牛卫筹措的粮草只能供使用二十日。二十日后,不论如何,都得由其自行筹措粮草了。

    叛军则不然,蜀中本就是天府之地,叛军控制了益州,进而控制了整个剑南道。各州县原本要上缴朝廷的粟米都被叛军所控制,也就是说叛军有着一年甚至数年的粮草储备,而且即便野战失利,也可以退守城中,再做计较。

    而如果左千牛卫不能战决,歼灭叛军主力,将面临无休止的偷袭。

    那时深入蜀中的平叛判唐军很可能面临无一粒粟米的窘状,再想临时筹措将难如登天。叛军只需要将秋收的粮食全部运入城中,或者索性一把火将其烧个干净,那时唐军便会活活饿死。

    军中不可一日断粮,不然则军心不稳。

    起初可能会有一两名士兵逃跑。久而久之,就会有更多的军卒逃离。恐惧的蔓延度是很惊人的,最后的结果就是军队的崩溃。

    荀冉当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场景,他冲李贞拱手道:“太子殿下,薛将军身经百战,手下军卒更是个个英武。只是这二十日的粮草实在是过于少了。即便平叛顺利,臣估计也得数月啊。”

    李贞却是摇头:“孤真的只能拿出这些粮草了。便是这些,还是孤从几位王叔那里借来的。如今朝廷为难,还得仰仗郎君了。”

    荀冉心中一沉,看李贞的样子不像是撒谎。

    那么便真的有些难办了。

    这些叛军不是傻子,既然选择在此时反叛,便是拿准了拱卫京畿的军队很少,且粮草供应严重不足。换句话说,他们这是找准了朝廷的死穴,狠狠的捅了一刀。

    前隋征伐高句丽时,杨玄感便从洛阳起兵,等于断了隋军的后路。若不是杨玄感不听劝阻拒绝北上,三十余万隋朝精锐府军很可能就被扼死在了辽东。

    如今大唐朝廷面临的情况一点不比前隋好。

    若是此时晋王再从辽东举起反旗,与西蜀叛军遥相辉映,那真是有些难办了。毕竟晋王都能够用河东灾民做文章,未必不会做出这等丧心病狂的事情。

    为了皇位,有的人会变得疯狂。晋王显然便是这种人。

    “如此,臣一定尽力。”

    “荀郎君,你记住一句话,此仗只许胜不许败。若是败了,我大唐百年基业毁于一旦。百姓们更将饱受战乱之苦。”

    对于李贞的这番话,荀冉还是很认同的。

    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但相较之下,亡国百姓肯定是更苦的。

    大唐好不容易经营出一个盛世,绝不能被野心勃勃的晋王就这么毁了。

    “臣定不辱命!”

    。。。。。。

    。。。。。。

    从东宫回来,荀冉便直接回府收拾包裹,准备前往左千牛卫。

    一旁的梅萱儿直是愣的说不出话来。

    倒是程明道讶然道:“荀大哥,当真这么着急?”

    “这次平叛不容有失,我得早些去营中,与薛帅商议。”

    荀冉有些内疚的冲梅萱儿笑了笑:“萱儿,这便是我对不住你了。这才刚回来,便又要入蜀。这一去,还不知道要多久。若是我不能回来。。。”

    梅萱儿的一根手指按在了荀冉的嘴唇上,小娘子摇头道:“郎君你莫要再说了。我都明白,国事要紧,你且莫要因为奴家分了心。不过你可要答应奴家,一定要回来!”

    荀冉想不到梅萱儿如此知礼,点了点头道:“我知道了。”

    “要不要我去找常大哥,我们也好给你送送行?”

    荀冉没好气的白了常子邺一眼:“又不是诀别,搞得那么悲壮作甚。你也不用煽情了,好好替我照顾萱儿。”

    。。。。。。

    。。。。。。

    这个世界上永远不缺乏野心家,晋王当然就是这么一个野心家。

    在长安时他还表现的儒雅有礼,端是一副贤王的架势。即便是对东宫不满,也多是暗地里搞一些小动作。

    可是一旦放虎归山,去到河东封地,便开始不甘寂寞了。

    好在前段时间荀冉已经制作出了剑南道整道的沙盘,本是为了防范南诏的,不曾想却用到对付自己人身上,直是让人哀叹唏嘘啊。

    薛武礼知道剑南叛乱的消息并不比荀冉早,相较于荀冉,他更为看重的是行军路线的选择。

    毕竟他能够领率的军队也就一万余人,而叛军最少五万余人。虽然这五万人中有不少是乡勇民夫,但毕竟有绝对的人数差距,薛武礼不好再分兵,只能一起行军。

    一起行军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自然是兵力集中,坏处就是容易被人针对。

    若是叛军在薛武礼行军路途中,于险要地界设下伏击,便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

    这是薛武礼不得不考虑的。

    荀冉当然不会再这方面逞强,只静静的看着薛武礼在沙盘旁踱步,希望薛大将军能够做出一个最完美的判断。

    其实在少年看来,叛军此时虽然势盛,但蜀中百姓未必真的支持他们。毕竟大唐此时是盛世,百姓尤其是蜀中的百姓过的还算舒服,为啥要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着叛军去打江山?

    到时候打下江山了,他们不还得卸甲归田,回去种那一亩三分地?至于封侯拜相,凡总能有几人?

    所以只要朝廷能够给蜀中百姓们一个明确的信号,很可能叛军的后方会不稳。

    当然这需要薛武礼做出很好的布置,利用民心在战时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事情。

    荀冉只希望这一场叛乱能够尽快得到平叛,百姓们能够过上安安稳稳的日子。

    。。。。。。

    。。。。。。

第一百四十四章 拔营() 
(求收藏,含泪求收藏。<各位看的觉得好的点个收藏吧。推荐票投起来!)

    从点兵,集结军队,到拔营一共只用了半日。

    如此迅捷的度,让荀冉大为吃惊。

    从薛武礼得到的消息看,益州叛军的主力曾试图越过剑门向关中挺进,但不知为何却又突然收了回去,全部龟缩在了益州附近。

    这和太子李贞所说有很大不同,荀冉也不好妄言。

    叛军打的旗号是诛佞臣。

    既然要诛佞臣自然要打进关中,不然拿什么逼迫朝廷妥协。

    他们这一拖拉下来,不是给朝廷机会调集勤王军队来平叛吗?

    更可疑的是,从入蜀以来,薛武礼所率军队并没有遭到任何的抵抗,就连小股的袭扰都没有。

    难道叛军就这么自信,完全不派出哨兵侦查?

    还是说他们已经打定了主意,决定坚守各城池不出,将薛武礼所率平叛唐军活活拖死?

    由于此时剑南道各州城池都被叛军占据,平叛唐军一路疾行,只能在野外扎营。

    行至距益州城三十里,已经入夜。

    薛武礼下令全军停驻扎营。

    这野外扎营有很多讲究,最重要的便是不能驻扎在池沼、山顶之上。

    此处是盆地,倒是没有太多危险。而且正好有一处浅溪流过,可以给唐军提供足够的水源,也算是不错了。

    唐军所结是梅花阵。

    最外侧的是五十人一帐的大帐,内侧是二十五人一帐的中帐。最里侧则是供大将军薛武礼休憩指挥的帅帐。

    荀冉作为忠武团的将军,自然是领兵驻扎在仅靠帅帐的内侧。

    唐军行军驻营时有诸多规定,最重要的便是必须时刻保持有人巡视放哨。

    薛武礼治军严格,故而每隔半个时辰,便会有一队军卒沿着军营巡视一周,以确保没有敌人偷袭。

    夜袭这种事情谁也说不准,天知道叛军究竟是打的什么主意。

    如今叛军是在暗处,不得不防。

    荀冉在营帐之中对着沙盘入神的看着。

    益州城是剑南道绝对的政治经济中心,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平定叛军便绕不开益州城。但益州城城墙极厚,最厚处有十余米,若是硬着攻城损耗势必极大。

    这一路上行军并未遭到什么有效的抵抗,唐军所经过的村庄皆是十分萧条,看来叛军是下了死心要坚壁清野,不给唐军留下一口粮食了。

    好狠辣的心思!

    荀冉知道叛军领是益州都督萧谌。此人虽然只是一个都督,但执掌益州府军多年,在底层军卒之中威望极高,可一呼百应。这次他下定决心举起反旗便是瞅准了时机,如果纠缠下去难免会被拖垮了左武卫将士的士气。

    而且粮草也不给唐军拖下去的机会。

    那么该怎么攻城呢?

    便在荀冉沉思时,王勇封突然冲进帐内,将一只羽箭递给了荀冉。

    “荀将军,末将捡来一只羽箭,是巡视军卒在军营外侧大帐现的。”

    荀冉接过箭矢,将绑在其上的纸条取了下来,细细看了起来。

    “这样的箭矢一共射了多少?”

    “大概有几百只。”

    荀冉皱眉道,看来这萧谌却非等闲之辈,说不好他背后还有几名高人在作着指点。

    “荀将军,这上面写了什么?”

    荀冉苦笑着摇了摇头:“乐不思蜀。”

    “这是何意?”

    王勇封有些不解的问道。

    “叛军这是在分化我军,希望能够从内部瓦解我军啊。”

    荀冉知道这只左千牛卫中有不少蜀籍的军士。这些军士跟随薛武礼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但却是少小离家老大不曾还。如今好不容易能够回到家乡,却是手持利刃,与父老乡亲兵戈相向,实在是让人唏嘘啊。

    叛军只需要将这些军士的亲人派到益州城前,就可以轻易的动摇唐军军心,到了那时即便薛武礼再行如何督战,都于事无补了。

    “你命人将这些箭矢收集起来,送到我帐中,若是再有箭矢射入,来报!”

    荀冉吩咐之后,王勇封立刻一抱拳,领命而去。

    少年思忖了片刻,还是觉得此事不宜拖下去,整理了一番便掀开帐帘,朝薛武礼的帅帐而去。

    此刻,薛武礼正在研究益州城附近的地形。

    虽然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下令攻城,但也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叛军行大逆不道之事,当是人神共诛,即便是损耗再大,他也要将益州城拿下来,生擒萧谌,将他押解到长安处决。

    “是谁?”

    “薛帅,是末将。”

    荀冉冲薛武礼抱了抱拳,沉声回禀。

    “是荀冉啊,这么晚了,你找本帅有何事?”

    薛武礼挥了挥手,示意荀冉过来说。

    荀冉走到薛武礼身侧,见这益州沙盘中矮原上下都被插满了小旗,心中一惊,这薛武礼不会是想从这些矮原上投石砸开城墙吧。

    “荀冉?”

    “呃。。。薛帅,您看看这个。”

    荀冉赶忙将纸条呈给薛武礼,束手而立。

    薛武礼看过之后冷笑道:“这是从何处得来的?”

    “回禀薛帅,这是叛军乱箭射入营中的。末将已经命人将这些羽箭都收集了起来,听凭薛帅落。”

    “你做的好。”薛武礼深吸了一口气:“这帮贼子心思倒真是毒辣,算准了本帅军中将士多是蜀中人,便企图拿此做要挟。可是本帅偏偏不给他这个机会。”

    荀冉有些好奇的问道:“薛帅准备如何攻城?”

    薛武礼冷冷道:“他以为他可以人心做要挟,殊不知人心从来都不在叛军一面。本帅只需大军压上,城中父老必定争抢相迎。”

    “薛帅在益州城中已经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