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小官员-第3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份奏折中,张超提出嘉靖太小,等他能主持国家大事最起码要等十几年,这么漫长的时间虽然太后是最终决策人,但是因为祖制,太后不会垂帘听政,这样一来张超认为自己的权力太大,这对于自己对于国家都不是好事情。

    所以张超提出了一个方案,为了规避他擅权的风险,张超希望成立一个国士院。

    国士院由大明两京十三省选拔按照人口选举出来的士人组成,总人数为一百三十人,按照一个计算公式确定各省的名额,两京各有十个名额,其余各省按照人口分配余下的名额。

    国士院国士必须具有秀才或者监生以上功名,并且不在朝为官,最重要的是,国士院在天子年幼期间,对于重大的人事任命,财政支出和军事行动等具有否决权。

    奏折明确表示,如果一半以上的人投票说张超做的不对,那提议不得成立,必须重新提案。

    而如果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投票认为张超做的不对,张超就需要辞职以谢天下,朝廷重新选拔人才代替张超。

    奏折还同时提及到国士的选举办法,国士由各省有功名的士大夫选举产生,由各省巡抚组织选举。国士必须在大明有一定的产业,没有犯罪记录,同时名声很好,绝不能滥竽充数。

    张超这一份奏折非常长,很多用词大臣们都不是太懂,但是张超的意思却说的很明白,你们不是说我立幼主擅权吗,我现在把最重要的权力交给公议,这是真真正正,彻彻底底的公议。

    一百三十名从大明各地挑选出来的名士组成的国士院,代表的就是大明的人心呀,谁要敢说他们代表的不是民心,那什么才是民心?

    宋珫看着张超的奏折,不由得眉头紧皱。这份奏折他也是第一次看到,很明显张超的意图就是表明他不会擅权,做事绝不会违背民意,只是这一套做法太过石破天惊了,谁也想不到。

    作为左都御史,他敏感的意识到张超这一举针对的可能就是大明的科道。众所周知,在朝野士大夫眼中,科道代表的就是民意,但是在高层特别是张超眼中,这些科道代表的根本不是民意,而是麻烦。

    现在张超弄出的国士院却真真正正将大明全国上下的民意召集在一起投票,如果国士院投票出来的结果与科道相左,那是不是意味着科道就没有影响力了吗?

    尽管心中对于张超弄出的国士院有些狐疑,但是宋珫还是会毫不犹豫的支持张超,除了两人的特殊关系在,最重要的的原因就是国士院国士实在太诱人了。

第570章 各方的思考() 
贵为左都御史的宋珫竟然也会对国士院国士感兴趣,这是不是有些夸张?事实上宋珫的反应很正常。

    大明是一个科举的国度,作为六十多岁的部院大臣,宋珫已经达到了仕途的巅峰,他很快就要致仕了,但是宋珫身居高位,并不意味着他的家族未来会身居高位。

    由于科举的特殊性,就算贵为豪门,也不一定保证每一代都有人会考上进士,比如宋珫,他的子侄之中最好的不过是举人。

    他的下一代有他的恩萌,当然会弄一个小官当当,但是到了孙辈那就基本没有影响力了,大明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大臣,不知道多少人后继无人,到现在默默无闻。

    可是现在有了国士院,那就根本不一样了,他的子侄可以光明正大的选举成为国士,江西一省不过十几个名额,一府可能还轮不到一个,享有国士之名,光明正大的和军机阁部大臣讨论国家大事,这是何等的荣耀!

    而且按照张超所说,他们对于国事享有否决权,那么如果能够拉拢一些人,那影响力就更是不得了,搞不好连张超都得拉拢。

    当然按照张超的说法,国士院只不过是天子年幼时期的权宜之计,可是宋珫敏感的意识到十几年后,皇帝长大了,估计也不太敢动国士院,因为这背后是一百三十个地方大族,还牵涉到天下所有有功名的士大夫,皇帝只要不是脑残,绝不敢随便撤销。

    宋珫还有一个最满意的是,国士院国士虽然五年一选举,但是如果干的好,总是能被选举上,那一辈子都可以干下去,甚至可以子孙相继。

    而所谓士大夫的选举,他岂能不明白,整个江西秀才最起码有几千人,大部分不过是穷酸,所以只要有钱,肯花钱,那么通过选举弄到一个国士并不是很难。

    而宋珫跟着张超这么多年,名下的工场田地股份并不少,钱财是一点不缺的,这样一来,岂不是宋家的富贵可以长久保持下去,最起码不会他一致仕就茶凉呀。

    宋珫这么想,身居高位的哪一个都不傻,也都能想明白。所以几十个部院大臣侍郎寺卿互相对了对眼神,当然支持了,不支持才是傻子。

    至于什么否决权,这些人也看明白了,张超不过是在忽悠张太后,这么多人人多嘴杂,人心不可能齐,只要张超想办法拉拢到66个名额,岂不是做什么都顺理成章,更夸张的是他还可以打着民意的牌子,为所欲为,甚至于连科道都拿他没有办法。

    与那些没事搅三分的科道御史相比,各地的所谓名士恐怕要好打交道的多,只要张超舍得拉拢他们,想必这些人也不会与他为难。而张子卓本来就是商人,玩弄利益交换那是家传本领。

    但是张超这么做表明他已经看出了,也有意识跟大家伙和平相处,平分权力,并实现利益交换,而且还付诸于行动,这比什么都实在,这样的领头人他们能不支持吗?

    而张太后隔着厚厚的珠帘同样是满腹心思,她马上就要成为太皇太后了,但是张超这样出将入相,才干卓越的大臣辅政,她事实上根本没有多少话语权。

    张太后不是傻子,正德也是她养大的,皇帝有些想法她也明白。正德不断折腾,也没有办法大权独揽,现在她一个妇人,家族名声又那么差,所以她只能依靠张超等人才能统治天下。

    但是大明皇帝对于大臣天然的不信任,也让张太后对张超满腹猜忌,若是张超乱来,甚至于谋朝篡位,那她的麻烦就大了。她毕竟是朱家的媳妇,把她推到这个位置,她无论如何也不能丢了朱家的天下。

    所以站在张太后的立场上,她绝对支持张超这个束缚自身的国士院,有着天下的名士看着,张超就算擅权也不会过分。

    所以太后对于张超的建议同样是支持。而站在太后身边的司礼监太监何聪则是,苦笑着摇摇头。

    正德一死,他们这些太监也只能当缩头乌龟了,这是大势所趋,由不得他们。

    张超弄出的国士院,他有种感觉第一个撞到国士院眼中的恐怕是他们这些苦命人,谁让太监被士大夫宣传的跟恶魔一般。

    太监是依附着皇帝才能作威作福,可是皇帝太小,什么都不懂,这权力真空本来应该是张超这样的权臣占据。

    可是张超太狡猾了,他弄出一个狗屁的国士院,把这个权力看起来交给了国士院,实际上只要他能摆平国士院,还不是他说了算,而且他还可以打着民意的名头。那这样一来他们这些反民意的太监岂有好下场?

    但是何聪根本没有选择,因为张超同样是自缚手脚,他反对岂不是变成支持张超擅权,作为皇家家奴的他,想死也不是这么个死法。

    所以何聪尽管是满心的不情愿,也只能苦笑着支持,想必他这个军机大臣干不了多久了,那些总是嫌弃他的学士恐怕早就摩拳擦掌了。

    但是还有一伙人,现在是头疼得很,那就是科道官员,这些职位卑微但权势滔天的官员对于张超这一招简直不知道如何应付,这张子卓总是不按常理出牌呀!

    他们本身是士大夫,他们很清楚,无论张超有多少私心,他这个国士院的想法本质上是增大了士大夫的话语权,通过这么一弄,民意这玩意就从虚无缥缈变成了实际的投票。

    张超可以利用民意,他们这些本来民意的代表同样也可以利用,而且还可以让自己的家族继承这种民意。

    但是国士院的民意是不是与科道的民意是一回事,那就只能天知道了,以他们对于张超的理解,他绝对会玩出花样,肯定跟他们想的不一样。

    所以快乐并痛苦的大明科道官员就彻底分裂了,有的支持,有的反对,大家争论不休。

    同样在廷议上,还有一些人,比如那些看着位高权重的勋贵,这些或者因为生了个好女儿,或者因为祖上为大明流过血,现在却只能窝在家中,无所事事,闲极无聊。

    他们现在对于国家大事根本就没有话语权,但是张超弄出的国士院似乎有些意思呀,可以让有功名的子侄变成国士,那岂不是可以间接的干预朝政?

    甚至于他们立刻想起了一个很合适的人选,周显,公主之子,弘治的表弟,正德的表叔,今上的表爷爷,名声很好,又是举人,又在荡倭营混过,与张超关系不错,如果他在国士院,想必这些文臣只能捏着鼻子认可吧。

第571章 晋商王氏() 
因为朝野各派的利益似乎都可以从国士院中得到体现,所以当天的廷议虽然没有做出决定,但是大家都很看好,准备好好讨论一下细节,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与此同时,这个消息也就立刻流传出去,压倒宁王叛乱成为大明目前最热闹的话题。

    这也并不奇怪,宁王造反竟然连安庆都过不去,这简直是个笑话。只有这样悲惨的战斗力,却有那么巨大的野心,这注定了宁王如同飞蛾扑火一般,肯定会失败,所以大家伙的惊慌程度已经下降了不少,也就把注意力转移到注定会主少国疑的嘉靖登基之后的朝局。

    历朝历代国君年幼登基,往往形成了设立辅政大臣,太后临朝或者垂帘听政两种模式,但是这两种模式都有不小的问题。

    前者往往辅政大臣到了最后舍不得权力或者是不敢放弃权力,所以与长大的皇帝产生激烈的权力斗争,总有一方难有善终。

    后者女主专权,遇到了本朝张太后这样的那当然是好事,如果遇到了武则天北魏胡太后这样的,那搞不好新君会遇到大麻烦。

    事实上,因为皇权的独一无二,太后或者辅政大臣代行皇权,必不可少会出现空前激烈的权力斗争。所以无论哪一方胜出都可能出现极其血腥的局面。

    就算张超忠心耿耿,霍光灭族的下场在那里摆着,他一定会很不安心;而若是张超有野心,那麻烦更大了,改朝换代死伤必不可少。

    尽管大明有英宗继位时太后主政加三杨辅政的成功模式,但是很不幸后来出现了王振和土木之变;而且这一次嘉靖登基,遇到的局面也大不一样。

    三杨都是书生,互相之间的影响力也差不了多少,注定不会出现权臣;但是张超却是文武双全,影响力远远超过他的同辈,所以他就是一个权臣,这一点张超明白,太后明白,天下人都明白。

    当然张超也可以推辞不做这个辅政大臣,但是国家不稳根本离不开他,而且士大夫的责任也由不得他退缩;更深一步说从利益角度出发,就算他退缩也不一定保住身家性命,谁能保证那个代替他占据这个权力真空的人不会一上来就首先拿他开刀呢?

    所以张超现在未雨绸缪,弄出国士院将权力与天下名士共享,这个创新一方面表明他政治上没有野心,可以取信天下;另一方面出现国士院,对于他自己还是皇室还是朝野同样都是好事,利益分割多了,他就不那么显眼了,未来也好过不少。

    当然这都是大家伙的猜测,张超如何想的谁都不知道,但这确实是一件好事。

    所以设立国士院一事立刻就引起了晋商的注意,作为明代第一个将商业利益与权力融合,喊出以商助学致财以学保商口号的山西人,他们的政治嗅觉出奇的灵敏。

    正在京师的邓州学政王馨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他对两个儿子王瑶王文显说道,“张天官不愧是我等南北商人的贴心人呀,竟然能想出这么一个好办法!”

    王馨不过是举人出身,所以混到了学政也就到头了,他这两个儿子更加读书不成,好不容易弄了一个秀才名头,也早早的出外经商。

    只不过王氏兄弟读书不好,经商却很有天赋,他们现在已经成为了比较出名的长芦盐商,生意越做越大,现在已经扩张到钱庄,南北货物的交易,甚至于对于这几年流行的奴隶贸易他们也掺和了一手。

    由于张超的蝴蝶效应,明朝的海外贸易和殖民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所以在福建广东一带,主要是海商,他们的业务集中在对外贸易和殖民地经营;

    而在南直隶浙江一带,则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