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立宋-第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隆之看着几个武将道:“本官决定,就在这几日,挥师北上,沿途收复各州各府,安抚百姓,恢复守备。如有敌军,小股的击溃之,大股不可敌者,就近依托城池固守,不过可以放心,外放的诸多探马都回报说,四川境内已经没有千人以上的蒙古人活动,流窜各地的都是些借机生乱的响马土匪,不足为虑。”

    几人欲哭无泪,心道大人你果然没把彭大雅的话听进去啊,人家不是说了吗,蒙古兵一人数马,又不是跟我们一样靠两条腿跑路,马儿跑起来风驰电掣,一旦在成都府平原地带碰上了,大伙儿还活不活了?

    不过想一想,这位大人连彭大雅的意见都听不进去,我们哥几个说反对有用吗?他不敢杀彭大雅,因为彭大雅是文官,还是制置副使。但敢杀我们啊,文臣领兵,武将就是个屁,说杀就杀不带眨眼的。

    于是大家看看无言以对的袁简之,只得一齐抱拳做豪迈状:“末将单凭大人差遣,绝无二话!”

    陈隆之很满意,他今天从早上到现在,听到最顺耳的就是这几个字了,于是他笑了起来,端茶对诸人道:“来来来,都喝一口茶,早饭都没吃吧?等下跟我一起吃午饭。”

    众人又是一起道谢,吃了一盏茶。

    茶罢,陈隆之又问:“诸将都是川中领兵之人,麾下都有多少能打的,都给我说说。”

第161章 无力回天() 
统制们一下同时拿出了苦瓜脸,纷纷摇头叹气,哀声道:“大人初来,不知四川窘境,如今的川峡四路,几乎找不到可堪野战的兵马了。原本四大戎司的精锐,都在兴元府一线布防,由曹友闻兄弟率领,曹公勇猛,麾下皆是悍卒,当时全川都把强健士卒抽调给他。不料阳平关血战,曹公殉国,他的兵马全军覆没,剩下来的各地军兵,要差上许多,守城尚可,要论野战,怕是不行的。”

    陈隆之这才感到问题有些严重,刚刚平息的火气,又有些冒出来的兆头,他皱着眉头道:“四川制置使拥兵十余万,难道曹友闻战死,就没有一个能替他的?朝廷这些年从未征收过四川赋税,都留给制置使司养兵之用,就养出这么个样子?”

    统制们难堪的彼此看看,都不做声了。

    袁简之咳嗽一声,替他们解围:“陈大人,其实他们也有难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有兵养着,方可在需要时拉得出来。若是平日不养兵,拿什么用兵?陈大人也知道,涉及钱财的方面,中间有很多道道的,你一口我一口,剩下来最后落到养兵上的,不多啊。”

    这话说得直白,大有深意,但凡带过兵的都明白他说的意思。陈隆之如何不懂?

    “这也太过了点。”陈隆之哼声道:“四川紧邻西夏,又跟金国接壤,就算蒙古人不打过来也年年有战事,如此重要的地方,怎么可以不用心?现在弄成这个样子,谁来负责?”

    袁简之看他一眼,干笑着没说话,眼神里却流露出一个意思:你是制置使,不就是让你来负责背锅的吗?

    几个统制也赶紧的大倒苦水,诉说军费如何缺乏,衣甲兵器根本不够,想招揽强健士卒却没有军饷,来的都是些面黄肌瘦的灾民,想练兵都没有可能练出来。

    陈隆之越听越不耐烦,摆摆手让众人住嘴,断然道:“即便有诸多不利,北上一事必须进行,诸将且先回去,给你们三天的时间整顿兵甲士卒,三天之后,在这恭州府与本官的亲兵营汇合,亮出旗号,一起出发!”

    座中每个人都有些脸色发白,不过碍于陈隆之的官位官威,也不可能托词拒绝,只能唯唯诺诺的答应下来,不过态度都不大情愿,含含糊糊很不干脆。

    北上的风险有多大,大家都很清楚,曹友闻并非庸人,当初大宋与蒙古人作战打的第一场胜仗,就是他拿下的,作为宋朝开国大将曹彬的十二世孙,曹友闻曾经单人独骑夜赴天水军,散尽家财三天内募兵七千,将蒙古人重围中的天水军硬生生的救了下来,一战成名,先后挡住了蒙古人数次南下,被誉为川峡四路第一将。

    这等猛人,尚且死在阳平关,让在座的诸位去,谁能活着回来?

    陈隆之大概看穿了众人的心思,不紧不慢的沉声道:“本官已下定破釜沉舟的决心,誓于四川共存亡!本官全家举族五百六十三口人,皆随本官来到了此间,三日后北上,本官会携全家一齐走,如遇蒙古人,本官全家迎敌在前,尔等拥军在后,万众同心,不怕北虏不退!”

    袁简之等人一下抬起了头,瞪大眼睛惊讶失色,慌道:“不可,不可!大人,前途凶险,战事兵危,哪有带着家眷打仗的道理?大人如非要这样,不如且将家眷族人安排在恭州府,我等随大人北上即可。”

    陈隆之面容坚毅,如池水不惊的轻轻摆摆手:“有道是将乃军之魂,一将怕死,连累千军。本官在两淮,就有这个习惯,本官在哪里,举族皆至,大家看到本官家眷都在一起,就会觉得主官都不怕死,谁敢不用心杀敌?嘴皮子说道人人都会,但本官这般言行一致的,谁也不会不服,就算时穷绝境,不可挽回,我陈家一门忠烈,尽数殉国也能青史留名!”

    “这”本想再劝劝他的袁简之无话可说了,唯有叹息一声,感慨几句,这位制置使虽然固执,却是真的一心报国,面对这样的人,还能说什么?

    大家都跟着上吧!

    于是众将又说了几句,纷纷告辞而去,三天后就要出兵,很多事情需要准备的。

    袁简之也想走,却被陈隆之一句“袁大人留步”,留了下来。

    还要说什么?袁简之有些纳闷,不是该说的都说了吗?

    “袁大人,其实本官也知道,蜀中兵无斗志,将无良才,局势比京湖、两淮战局,要危急百倍!”等众人走光了,陈隆之方才向袁简之轻声说道,此刻的他身子一垮,弯着腰靠在椅背上,与刚刚在武将们前面强势威仪的样子判若两人,脸上忧色满面,额头皱得紧紧的,仿佛瞬间老了好几岁:“真要北上,非常危险。”

    “那大人还”袁简之搞不懂了,他眨着眼睛,努力的思索着为什么。

    “不得不为之啊。”陈隆之仰面长叹:“千军易得,军心难立。四川一败再败,输得连底裤都没有了,蒙古人对四川军将来说,比前些年的金人还要可怕百倍,你也看到了,我一说要北上,那些武将胆都吓破了,这样的军队,还能打仗?”

    他叹着气,仿佛胸中突然间有了吐不尽的郁闷:“本官也清楚,彭大雅说的,不无道理。扎牢了篱笆,狼就进不来,狼吃不到羊肉,闹腾一阵子,就会无趣的走开。”

    “但是,蒙古人不是狼,却是一头猛虎!虎可以拆了你的篱笆,闯进来吞了你的肉!”

    “本官从两淮来,路过京湖,跟京湖制置使孟珙孟大人见过一面,孟大人国之良将,曾与蒙古人一道灭了金国,对于蒙古国,他再清楚不过了。”

    “孟大人说,本官过来,首要的事,就是把防线前推,由现在的川东夔州路一带,努力推进到利州龙州一线,凭山势设隘口,重建兴元府戎司,保得川中太平,以四川的人口财富钱粮为后盾,跟蒙古人拼消耗,方为最稳妥的方略。”

    “否则,一旦蒙古人取得四川,稍稍经营,再兵临夔门,整个川峡四路的人丁钱粮都成为蒙古囊中之物,襄阳一线双面受敌,坚守的难度,要多上数倍。到那时候,要想再打回四川,几乎不可能。”

    陈隆之看向袁简之,眼神里浓郁的忧国忧民几乎把袁简之看得浑身发麻,那种心系国运、身家性命无关紧要的责任感,如山般的压了过去。

第162章 人才人才() 
袁简之有些受不了,他把目光看向地上,在铺满青砖的地面数蚂蚁,口中道:“既然如此,大人可否向孟大人和枢密院开口,请京湖制置使司调一些兵马过来?那边兵马强悍,如能得行”

    “不行的。”不待他说完,陈隆之就摇着手摆着头:“襄阳江陵比这边面临的压力,要重上许多。酋首阔出病死后虽然蒙古人退了回去,但襄阳新附,百废待兴。孟大人要将襄阳打造成一个钉子,牢牢的镇住蒙古人今后南下的企图,正在扩军,连续新建十二军,尚且缺少人才武将,不可能抽得出军马给我们。”

    “只靠我们自己,恐怕”袁简之支支吾吾的,语焉不详。

    “只能靠我们自己了。”陈隆之又是一声长叹,不过随后大概想起了什么好消息,又振奋了一点:“不过孟大人还说了一个锦囊妙计,令我受益匪浅。”

    “哦?”袁简之也把头抬了起来,目露欣喜:“大人快快道来。”

    “要守住四川,非赖川人不可。”陈隆之道:“自古川中多豪杰,非无人才,而是朝廷不识人才而已。”

    “哦,大人的意思是”袁简之试探的问,不明所以。

    “我大宋境内,人人皆官家子民,而不以蛮夷汉人区分。”陈隆之把背脊挺直了一些,道:“汉民是大宋子民,蛮夷也是。汉民虽多,蛮人也不少。”

    “蛮人?”袁简之有些明白了,眼神亮了亮:“大人是说,南方的蛮族?”

    “正是!”陈隆之笑道:“蛮族世居山野间,日日攀山越岭,体魄强健性情凶悍,人人尚武有尊崇力量的传统,入则为民出则为兵,拿起锄头是农夫拿起刀子就是合格的强兵,这样的人,为何不能用?不过是因为我们瞧不起人家,觉得蛮夷都是方外野人,不屑用之罢了。”

    “这个陈大人,蛮人我们已经调用过了。”袁简之苦笑道:“思州和播州的蛮族,都已经听调用兵,跟蒙古人打过了。说句实在话,蛮人虽然有些不大听指挥,不过的确不怕死,打起仗来同气连枝,一人战死全队愤怒,在山地间很有战斗力,我们之所以能保住恭州一线,跟蛮族有很大关系。”

    他又道:“不过蛮族弊在人少,打上几次,就战损过半。赵彦呐还在这里当制置使的时候,就已经把他们压榨得差不多了,大人想再调他们的人,恐怕也抽不出多少来,杯水车薪作用不大。”

    陈隆之笑得愈发的欢畅了,他问:“赵彦呐只是调用了思州和播州的兵?”

    “呃?还有戎州、黎州、黔州和西山野川部的也用过,但凡大一点的部落,能听大宋差遣的,都用过了。”袁简之想了想,板着手指头默数了一遍。

    “还有呢?”陈隆之追问。

    “还有一时想不全了。”袁简之把手指头扳来扳去的思索道。

    陈隆之舒了一口气,端着茶碗喝了一口,然后从怀里摸出一张纸来,递给袁简之。

    “袁大人看一下。”

    袁简之双手接过去,先疑惑的望了望陈隆之,看他兴致勃勃的看着自己,就收回目光,认真的看那张纸。

    这是一封普通的驿报,南宋在各地道路上设有驿站,用作官方传递消息的用途,即能将中央政府的旨意第一时间毫不耽搁的下达到各地州府,也能将全国各处的上报信息快捷的送到中枢,相当于这时代的电报电话。

    各处和外藩接壤的制置使为了掌握外藩消息,也会给驿站多加一些功能,比如四川制置使司,就会要求设在边境的驿站将大理、升龙等地发生的大事尽快的送进来,以便掌握应对。

    这份驿报上说的,就是大理的消息。

    驿报不长,言简意赅,袁简之很快的看完了。他抬起头,略有意外:“没想到大理居然发生了易主这样的大事,这段时间我们盯着蒙古人,却忽略了这个藩国的变化。”

    “重要的不是谁当上了大理皇帝。”陈隆之提醒他道:“重点应该看看,是谁把原来的相国和皇帝拉下马的。”

    “呃?”袁简之脸红了红,马上就看了一遍,然后讶然:“石门蕃?”

    “你对这个地方熟悉吗?”陈隆之问。

    “不是很熟。”袁简之努力的在记忆里搜寻关于石门蕃的一切印象,不过想了一阵,还是放弃了:“那地方是在大山里,瘴气缭绕,居住的蛮人很排外,很少有人进去过。”

    “也就是说,其实制置使司对那边并没有着力控制?”陈隆之一问接着一问,紧追不舍:“那么肯定也没有调用过那里的人马了?”

    “没有,这个可以肯定。”袁简之答道,回答很爽快:“那里道路崎岖,进去一趟费力费劲。所以他们跟大宋一直若隐若离,名义上是大宋境内,其实类似于两不管的地带,大理不管,大宋也不管,相当于我们跟大理之间的缓冲。只要他们不揭杆造反公然竖反旗,没人理会他们。”

    陈隆之接过那张纸,在手里扬了扬,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