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之崛起1646-第3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人心中正在思索如何给自家老三谋个缺,对付道:“啊,黄大人,下官还有急事,先告辞了。”

    “那个,金大人,你看诶,怎么走了?海大人”

    黄景昉转了一圈,却是一个人也没拉住,只得灰头土脸地回家去了。

    而众朝臣出了紫禁城后,大多三三两两地凑在了一起,话题自然是那三四百个实缺要如何分配。

    “这吏部的关系可一定要走!”

    “胡大人,您与吏部郎中宋大人相熟,可要帮兄弟们一把!”

    “好说,好说。”

    “只是估计现在吏部的大门都要被踩破了,我们是不是去找找商部黄部堂?”

    另有人道:“几位兄台,你们可是忘了钱澄之、唐宪等人,他们不是刚才补了湖广的缺吗?”

    他这话一出,席间的几人皆是眼前一亮,对啊!这几十个人是怎么去的湖广?上表自愿纳粮啊!

    一年也就缴个百余两,家里地多的顶大也就四五百两,自己去吏部送个礼怎么也得千两起手吧。相比起来,上表交税,取悦了皇帝,还能争一份实缺,简直不要太划算!

    朝中有上千大员,可就三四百个缺,动手要快才行!

    众人皆是一般心思,当下哪儿还有兴趣喝酒,都扔了筷子,匆匆回家拟奏疏去了。

    当天酉时未到,文渊阁的案上便已经堆了几摞及胸高的奏章。负责分拣的十几名内阁属官简直要忙疯了,到后来也不再细看内容,专门取来三口缸,扫一眼奏章,喊声“请纳粮”,扔进缸里。

    是夜,杨廷麟依皇上所召入宫,倒是没带那三口缸,只摘抄了一份名册装在身上。

    那厚厚的册子里的名字,几乎涵盖了所有南京有资格上表的官员。

    

第七百二十章 秋后算账() 
朱琳渼扫了眼那长长的名册,对杨廷麟道:“杨阁老,上表自愿交税的人有……啊,不,你就说有多少人没上表吧。”

    杨廷麟忙道:“回皇上,朝中七成的官员都在这上面了。没上表的只有不足三成。”

    到底如黄景昉那般对抗税之事“有理想有抱负”的朝臣还是有一些的,另有不少脑子暂时还没转过弯的或是动作迟缓的人。

    对此朱琳渼倒也不意外,毕竟七成已经足够了。

    他将一张名单递给杨廷麟,“这是我拟的商部属员,你看看上面的人是否有没自请纳粮的。”

    杨廷麟恭敬接过来看了一眼,只见上面写着:商部左侍郎,陈确。商部右侍郎,朱之瑜。商部郎中……

    从三品侍郎一直到九品的检库大使都列出了人选,一共八十九名。

    他哪里记得清数百自请纳粮的朝臣,无奈讨回上表官员的名册一一对照,最终发现皇帝选的商部属员只有两人未在其中。

    朱琳渼遂将那两人名字勾去,吩咐杨廷麟道:“明日在午门外张榜公布商部属员名单。啊,一天只公布二十五人。对了,记得在旁边另张榜称赞他们主动纳粮之事。”

    杨廷麟虽不清楚为何不全部公示出来,但皇上怎么交代自己就怎么做,当下揖道:“臣,遵旨。”

    “还有,这个黄景昉近来上蹿下跳,把他调去做太常寺卿吧。吏部右侍郎由曾剑暂任。”

    杨廷麟先应了声,“臣遵旨。”而后又有些迟疑道,“陛下,骤然贬谪重臣,若没个由头,恐怕……”

    太常寺卿虽然也是三品,但只是个管祭祀之类的冷衙门,从大权在握的吏部调到这里,已是贬了不止一级。

    朱琳渼冷声道:“近来吏部事务极为繁忙,黄大人年事已高,不堪辛劳。”

    堂堂大明天子,贬一两个朝臣还要在这啰嗦!

    杨廷麟缩了缩脖子,忙道:“臣,明白了。”

    次日虽无朝会,但午门外却是极为热闹。

    一共二十五人,或升迁,或补缺,赫然成为新设商部的大员。而十步之外便是内阁赞扬他们自请纳粮的揭帖。

    此时便是头猪也该明白这其中的关系了。

    除了少数抗税死硬派,昨日还未上表的官员都匆忙赶回家写奏疏去了。

    到下午,随着黄景昉黄大人因身体不适,被调去太常寺的消息又在南京官场中传开,顿时,死硬派开始人心惶惶。

    他们先前是仗着绝大多数人都不愿纳税的势头,才敢和皇帝“正面交锋”。此时眼看才几天工夫便大势已去,连吏部右侍郎这样的重臣被贬都没人出声声援,他们哪儿还敢继续刚下去?

    不就是一年几百两银子吗?老子又不是交不起!

    当下,前几日与黄景昉密议抗税的那些人也都提笔上书,大言依律纳税利国利民,自己坚决支持朝廷决定。

    又一日后,午门外又公布了二十五名新晋商部大员的名单。

    第三天,又是二十五名……

    朝臣们眼瞅着实缺一天天减少,心里皆是大急。

    “李大人,你说为何是这些人得以高升?”

    “这下官也不清楚啊,或是他们自请纳粮的态度更诚恳?”

    “那我们再次上表?”

    “只有试试了……”

    大部分朝臣此时的目光都集中在纳粮之上,陷入了思维定式,却没想到商部这些职位乃是朱琳渼按官员能力分配下去的。当然,你若是继续抗税,这大好前程可就要换给别人了。

    这股自愿纳税的风潮很快向南直隶以外的地区蔓延。浙江、广西、福京等地的官员们也开始加入“抢湖南实缺”的行动中,随之而来的便是一些地方官升迁湖南。

    随着时间推移,“争抢”进入白热化,有头脑灵活的人开始自请取消免税额度,愿将名下所有产业都依律纳税。

    这些人很快上了“表彰榜”,其中一部分如愿获得晋升或是补了缺。

    其他人立刻有样学样,每天全国各地的奏疏塞得文渊阁连转身都非常困难,一些内阁属员不得不搬到走廊上办公……

    很快,湖南的实缺已派出了一百有余,吏部依照朱琳渼吩咐,开始改为每天公布十个名额。

    同时,内阁临时增加了一次全国性的官员考核,由新晋吏部右侍郎曾剑全权负责。

    吏部的考核官刚走过了几个州府,便有人传出消息,没有上表自请纳粮的人,所获考评评语可都不怎样。

    虽然没人明说这二者之间有联系,但谁愿意冒这个风险?写封奏疏又不费什么力气。

    至北伐前夕,绝大多数的官员均已表态愿意交税了,其中至少有一半连那几百上千亩的免税额度都不要了。

    朱琳渼听完杨廷麟汇报的各地请纳粮的情况,不禁满意点头,前后才二十来天工夫,便由“众志成城”地抗税变为争先恐后地交税。

    他又将一份名单交给杨廷麟,“这些是此次带头抗税之人。只待北伐既成,便将他们逐批贬黜,待参。”

    杨廷麟看了眼名单,当下便是一震,足足一百四十多人!

    他似乎已经看到了不久后朝堂上那片腥风血雨,忙恭敬应道:“臣,领旨。”心中却暗自庆幸,好在此番最终选择站在了天子一边,否则这纸上恐怕就要出现自己的名字了。

    就在南京城中为士绅纳税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之时,北伐的各项准备工作却正在紧张地进行着。

    丹徒以北的江面上,一座浮桥横跨两岸,不论是宽度还是稳定程度,都远不是建虏先前所建的那座能比。

    明军工兵营可是经过长期专业训练的。若是长江一直处在眼下这种枯水状态,这座浮桥甚至能用一两年。

    浮桥上密密麻麻的人群如蚂蚁一般,或背或扛,将一袋袋一箱箱的粮草、辎重运至北岸的旧江口附近。

    由于宣部出色的工作,征发二十万万民夫的任务早已完成。

    实际上,当南直隶百姓听闻朝廷要招人为龙卫军、破虏营搬运粮草时,根本无需官府组织,当即便有大批青壮年带着干粮朝镇江汇聚而去。

    要知道,龙卫军和破虏营早已成了百姓心目中的大英雄,纵然不能加入其中手刃鞑子,能为他们击虏出一份力,那也是莫大的光荣。

第七百二十一章 民心所向() 
到后来大家得知来帮明军运送粮草辎重不但管饭,而且还发冬衣,甚至每月有一两银子可拿的时候,原来的劳役赫然已变成了肥差!

    “二牛哥,要不咱还是回去吧。”一名二十来岁的青年人望着依稀可见的长江,对身旁黝黑的汉子怯声道,“一两银是不少,但那到底是在打仗啊,万一鞑子杀上来,咱们可不一定跑得掉……”

    黝黑汉子摆手道:“二牛哥啥时候害过你?咱们这可是帮龙卫军搬粮草。有龙卫军天兵在前面,鞑子定伤不了咱们一根汗毛!”

    “龙卫军我是知道的……”年轻人仍是有些迟疑,“你说,真的就搬些粮草啥的,不会让咱们去和鞑子打吧?”

    旁边健硕的中年人看不下去了,白了他一眼,“就算要和鞑子拼命,咱也不皱一下眉头!去年鞑子进村时杀了多少人你忘了?那些被抢去的女人,到现在有几个回来的……”

    同行了五六人纷纷附和道,“对,给一把刀,我还真想杀他几个鞑子!”

    “就是,你没听宣教大人说吗,没了国家,我们的小家哪儿能保住?”

    “庚卯,你这胆儿还没鸡子大……”

    名叫庚卯的青年脸一红,喃喃道:“我就是……”

    二牛哥见状笑了笑,在他耳边悄声道:“庚卯,咱们村的男丁可都去帮大军运粮了,你要自个儿跑回去,往后肯定被全村人笑话。看哪家的姑娘还肯嫁你。”

    “谁、谁说我要回去了?!”

    几人边说边走,晌午时终于到了丹徒附近,远远望去,就见江边粮草辎重堆成了山。黑压压的人群或从江中浮桥经过,或驾小舟摆渡,川流不息地将物资运至对岸。

    他们是自发前来,故而没有里正带领,在江边刚走了百十步就被穿着黑色军服的士卒拦住了。

    “干什么的?!”

    中年人忙上前道:“军爷,我们想来帮大军干活。”

    “啊,回去吧,人够了。”

    “回去?够了?”几人皆是一愣,不是说要二十几万民壮吗,怎么到自己就不要了?

    “军爷,您给通融通融……”

    这话说出来,他们自己都觉得有点怪,头次听说要抢着服劳役的。

    那明军士兵还没说话,却听到不远处有人高声道:“这位大人,俺们走了一百多里,就是要帮着大军收拾鞑子,您不能让我们回去啊!”

    他们转头看去,就见十七八个人围着一名官员争辩。那官员无奈道:“不瞒你们说,朝廷本要征发二十五万民壮,眼下已来了二十八万不止,不能再收了。”

    那些人似乎急了,“大人,俺不要那一两银子,就帮着干活还不行吗?”

    “对,只干活。俺是山东逃难来的,鞑子杀了俺娘,俺一定要看着大军打回山东去!”

    “大人,求您了,俺们可能干活了!”

    “是啊,千万别让俺们回去……”

    那官员犹豫再三,叹口气道:“好吧,我去问问霍大人,你们在这儿等着。”

    庚卯这边的几人闻言,相互对视一眼,当即在那中年人带领下快步上前,“大人,我们也不要银子了,让我们也留下吧……”

    长江北岸。

    旧江口,明军屯粮大营。

    “原来是应将军,赵大人就在那边督造新库,下官这就去叫他回来。”

    待那户部官员离去,应天祥身旁的副官望着不远处五十丈见方的土垒,不禁叹道:“将军,这地方十多天前还是一片荒地,此时竟已颇具规模,速度着实惊人啊。”

    应天祥点头道:“何止于此,我听闻三里外的第一处营寨已近筑成,再三里外第二处亦已开建。”

    为应对多尔衮的坚壁清野战术,明军在旧江口屯放粮草,而后每隔三里修建一处临时营寨,每三十里修建一个大型据点,一直延绵三百余力,直通淮河南岸。

    战时,每处营寨里都会驻扎上千民夫,每天将粮草辎重搬运到下一个据点,从而保证前线军需物品不断。

    其实照现在扬州到淮河一线千里白地的情况,建虏几乎不可能对明军后勤线发动攻击——他们自己的后勤首先就跟不上。不过为了应付可能的小股偷袭,每个据点还是建了土垒。

    片刻,负责民壮生活的户部南直清吏司员外郎赵大人进了帐来,先向应天祥施礼,而后颇为焦急道:“应将军,下官昨日所禀之事,不知可否增拨?”

    应天祥却反问道:“赵大人,我上月末刚拨了十万石粮米给你,怎还不到二十天便即耗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