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无其它收入,现在江南火器制造局利用先进工艺,售卖先进产品,这是朕的意思,朕这些时日以来,也一直在考虑这些事情,我大明没有商业支撑,仅仅依靠农业,很难有大的作为,关于杜勇烨售卖江南火器制造局所制造的东西一事,不得再议。”
朱厚照说完之后,示意曾鉴继续,曾鉴心中叹了一口气,转而说了一件与此时所议之事不相关的事情来:“陛下,南京报恩寺塔遭雷震坏,守备中官报请修复,老臣以为此时不宜重兴土木,劳民伤财,还有织染局请求开展苏、杭各府织造工作,以便能按时向朝廷贡纳锦绮二万四千多匹,老臣也以为此事当从长计议,请陛下定夺。”
朱厚照并不知道这两件事情,现在听曾鉴提起,他当即回复道:“今后这等劳民伤财之事,当少为之方可,报恩寺塔修复一事,暂且延缓,等解决了北方灾患的问题之后再议,对于向朝廷贡纳锦绮二万四千多匹之事,内阁今日就要做出批复,朕决定减免今明两年锦绮用度,这两万四千多匹锦绮,朕只要那个零头四千多匹即可。”
曾鉴忙起身道:“皇上圣明,老臣替天下苍生感谢皇帝陛下的仁慈之心了。”
朱厚照一把扶住曾鉴,然后笑道:“天下苍生均是朕的子民,朕焉能看他们受苦受难,此事朕只是顺天而为罢了。”
曾鉴坐下之后,朱厚照笑道:“刚才的事情才讨论一半,曾鉴,你对于军械局和工部军器局有什么看法,朕知道你愿意为天下苍生着想,所以朕也想知道你的真实想法。”
曾鉴环顾左右,道:“军械局的事情老臣并不清楚,工部军器局自孙义做了主事之后,办事效率大为改观,他还办了一个什么学堂,专门教习制造火枪和火炮的新技术,不过其所做的事情,都是在为军械局服务,老臣也不便多插嘴,现在这工部军器局,已经成了年轻人的军器局喽。”
曾鉴这话虽然有抱怨的意思,但是其实却是在帮着陛下说话,不然前面也不会有那么多的铺垫,只是到最后两句才转为抱怨。他为官多年,官居显位。但他从政勤慎,清正廉明,体察民瘼,兴利除弊,秉公办事。他长期在工部任职,管理制造、修建、采购工作,时与工、农、商人接触,他却温纯待人,喜怒不形,处事裕如,不事矫饰;还深知百物来之不易,节省公帑,体恤民力,所以他自然知道皇帝组建江南火器制造局与军械局,改建工部军器局,其实是利国利民之事,只是这话他不能明说,毕竟在座的不止他一位当朝官员。
等到曾鉴说完之后,其它官员全都面色一变,担忧者有之,欣喜者有之,朱厚照将众人的脸色变化看在眼里,但是他却什么都没说,只是转而问户部尚书顾佐道:“我大明今年以来的税收如何?用度又是如何,给大家伙儿交个底吧。”
这本是十分机密之事,若没有皇帝陛下的应允,就是再给顾佐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将此中情况给说出来。
“陛下,诸位大人,具体的情况我就不多提了,只说一些概要,各位大人权且一听。”
“我大明自太祖之时,鼓励农民开荒,同时太祖皇帝规定,凡是新开垦的荒地,免租税三年;当时由于连年的兵荒马乱,土地荒芜,人口急剧减少,太祖皇帝颁布法令,凡是无人荒地,只要“报备”以后,谁开垦了就是谁的,他人勿得庸议;但是时至今日,开垦的土地虽多,但是农民可用以耕种的土地却是日渐减少,此中缘由,想必各位大臣心中也都知道。”
“今年入夏,北方数省干旱,陛下又免了他们的赋税,所以今年税收进一步下降,再加上陛下在京城练兵,贵州战事与关外战事初结,李朝争端不断,实际上我大明国库已无余粮,若不是陛下用内帑以赈国库,恐怕我国库空虚的数额之大,将会超乎诸位大臣的想象。”
顾佐这话说完,在场的大臣们全都面红耳赤,低头不语,国家财政赤字当然和他们这些官员脱不开关系,顾佐所说又句句属实,他们可辩驳不得。
朱厚照轻咳一声,打断众人的思绪,他总结道:“顾佐不想说,不敢说的,朕来说一说,我大明自太祖以来,明令以农为本,抑制商人,规定商人不准穿纱以上的织物,这些在当时那个环境下,是完全正确的做法,但是现在,诸位好好想一想,现在,我大明能买得起绫罗绸缎的,是哪些人?是不是你们这些文官大臣,是不是那些士绅?是不是我大明的商人?”
(本章完)
第257章 教育部()
“土木堡之战以来,我大明中央朝廷的权威日益衰退,军队战斗力严重不足,朝廷对地方的管理如何,想必你们比朕更清楚,据东厂所报,地方官员武将开始圈占土地,军户逃亡严重,贪吞粮饷之事不绝,边防军都要成了各地驻将自家之军了,而且其实力居然比朕之禁卫军还要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难道诸位还不清楚吗?”
“于少保之后,我大明开始海禁,繁荣的海上运输和贸易就此宣告衰落,此事有好有坏,好的一方面是使得沿海百姓免受倭患之苦,坏呢,坏是使得我大明的官员,个个以为再遇倭寇,只需要封堵即可,从未想过从根源解决倭患,这也令我大明各地方军队所需的粮饷是越来越多,他们却在不断的收缩阵地,只为保存自己的实力,此举却使得倭患越来越严重。”
“更为严重的是,土地兼并,“豪右”逞强。流民越来越多,起义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些你们难道都还不清楚?还要朕一遍一遍的重复吗?”
说到这里之时,众官员已经哭成一片,朱厚照作为帝王,在他们面前说出这么一番话来,令他们觉得无地自容,内阁和六部,各有各自的职责,但是朱厚照将大明的这些现状一一道出,这无疑是在表明,他们这些官员,当的并不称职!
看到这些文官大臣们,各个年岁已高,却还在这里抹眼泪,朱厚照忍不住感到一阵厌烦。
但是他强忍着心头的不快,又让杨廷和介绍了一下军械局的建设问题,以及军械局今后发展的方向,等到杨廷和说完之后,众位官员似是不为所动,对此并没有什么表示。
“今日之事就议到这里了,年底之前,内阁要起草一份科举改革事宜的具体举措出来,这不是在讲条件,这是最终决议,除此之外,礼部,户部,工部,你们必须要协助做好内阁所下达的各项举措,需要银子的地方,朕可以给的,立马就会给,但是你们若是想要借此搞点其它小动作,就别怪朕不顾今日情意。”朱厚照面色一冷,也不愿再与他们多做纠缠。
众位官员之中,有心想要劝阻者,都被其他人给拉住了,皇帝陛下现在似是正在气头上,他们虽然是有骨气的文官,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明智的,觉得此时还是闭嘴不言的好。
过了片刻,见朱厚照再无旨意,几人正欲告退,朱厚照却又在此时开口道:“仪制清吏司所辖的学院、学员和科举科考等事宜,就交给教育部去做,教育部今后专辖国民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事宜,负责各级考试事宜等,具体还有什么职责,朕择日在宣布,今后这一部门,交由内阁直接管理,礼部不再兼管,教育部官员的人选,等朕思索考察之后,再做定夺。”
众位官员倒是愣住了,皇帝陛下这是在大举改制啊,这有些不合常理,这么大的事情,他们之前怎么连听都没有听过呢。
朱厚照不管这些官员的想法,随意的挥了挥手,立即有几个小黄门上前说道:“诸位大人,请吧。”
说完之后,他们也不由分说,上前“扶住”这些大臣们,将他们带出了殿外。
所谓民主与独裁,是相对而言的,朱厚照此时十分想要民主,但是很显然,这样办不成事情,这些文官大臣们不仅左祖制右礼仪的抵制改革,还想着借此来压制皇权,这样一来,朱厚照又怎么可能会对他们实行民主?
内阁之中,好在杨廷和是较为开放的,在他管理军械局期间,亲眼见证了这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大明火器的进步速度,李东阳虽然并不经常表态,但是他却是最为坚定的改革派,只是与朱厚照所设想的改革派不同,李东阳是希望通过温和的,民主的方式进行改革。
对于李东阳的设想,朱厚照已经在刘健任首辅之时就做过试验了,其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的方法不可行!
这批人守旧至极,皇帝陛下要做些事情,他们还要推三阻四,那对朝廷和制度进行更变,他们岂不是要觅死觅活,今后朱厚照这个皇帝还能得个消停?
所以当时在刘健等人递交了致仕申请之后,朱厚照虽假意挽留了一番,但是实际上内心早已批准了他们的申请。
不过朱厚照这次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实际上算是兵行险着,现在朝廷内大部分的官员,都还是正统科举出身,少数几个似孙义一般的官员,虽然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创新与接受能力也很厉害,但是他们的官职都很小,所谓位卑言轻是也,朱厚照也指望不上他们。
尽管如此,朱厚照知道,大明教育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其意义绝不只是为了打击当朝的诸多官员,这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之事。
自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建立大明以来,以里甲制度和黄册等制度将百姓限制在一县之内,又以厂卫制度和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的方式使得天下大权完全集于帝王一身。
太祖皇帝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把大明变成一个由帝王维持秩序,军民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好好过日子,各行百姓各司其职的社会。
比如大明之初,朱元璋将天下百姓按职业划分可大致分为:民户、军户、匠户。其中民户包括儒户、医户等,军户包括校尉、力士、弓兵、铺兵等,匠户分委工匠户、厨役户、裁缝户等。
朱元璋这样做,就是自认为为大明设立了一个可以千秋万代传下去,永远不会发生错乱的社会制度。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产力的发展,朱元璋一手规划的社会蓝图被一次次打破。这除了是因为太祖皇帝当初在设立这套制度之时并未考虑到科学性的问题之外,更是因为社会在发展,生产也在进步,他的诸多制度早已不再适应后来的社会发展,也就是制度跟不上生产力的发展了。
(本章完)
第258章 改革之路()
宣德之后,宦官成为制衡文官的重要势力,内阁应运而生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
英宗之后,流民的壮大与商人规模的扩大,使得里甲制度早已是土崩瓦解。
这一切的一切,都令朱厚照明白,改革是势在必行之事,这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阻挡的,这也是社会发展之必然。
在朱厚照登基这一年多以来,他所见到的全是大明落后的生产,这对感受过现代化社会便利的朱厚照而言,实在是太过痛苦了。
北方数省干旱,流民就开始激增,饿死的病死的不计其数,各级官员就想着借朝廷赈灾之时大捞一笔,他们哪里会顾得上百姓死活。
朱厚照没有什么千秋帝王之梦,他要做的只是希望全天下的老百姓每天都能有饭吃,有衣服穿,让大明的子民们永远生活在太平盛世之中,这些梦想朱厚照在李福桐等武官面前提起过。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仅仅是进行改革的第一步,对京营部队的整编,就涉及到了多方的利益,刘健与谢迁等朝中大员,还间接因此而致仕回家。
只是改革是朱厚照必须要做的事情,谁也不可能阻挡!
………………
临近年关,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了起来,他们为了来年能过个好年,全都牟足了劲要在今年年末过个好年,但是对于还处于水深火热之境的北方百姓们来说,这个年他们能不能活着过下去都是一件难事。
焦芳在之前的奏折中上书,要求朝廷再向秦晋两地运送赈济粮三百万石,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是根据东厂所得来的消息,秦晋两地现在灾荒确实比较严重,张永的奏报之中也向皇帝陛下申明了这一情况。
朱厚照不敢让秦晋两地百姓受苦,从晋商们手中得来的粮食,除去用作京营士兵的开支、九边重镇的粮饷以及各级官员的工薪之外,大多都已经运抵了受灾省份。
但是由于北方的干旱未消,由户部的最新数据统计可知,北方的粮食依旧在减产,流民的数量依旧在增多,虽然江南的粮食可以解一时之忧,张氏商铺和江南火器制造局以及皇室的皇庄都拿出了不少钱粮,但是对于人口本就不少的北方数省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