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沟皇帝-第8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少会连续保持十年以上的高速增长期,甚至二十年都是有可能的。

    这种大背景下,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国内的资本这么热衷于纺织产业啊,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纺织企业都是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有从事纺纱的,有从事织布的,有从事印染的,有从事成衣服饰的,有从事被服等,还有从事毛呢的,从事生丝,从事丝绸的。

    而上述的纺织产业,又是直接带动了机械、化工、钢铁、造船、交通、能源等众多产业的发展!

    因为纺织产业需要机械设备进行生产,需要马车和船只进行运输,然后进一步延伸到需要化工原料、钢铁材料、木材、煤炭等等。

    要不然,纺织产业怎么会被帝国的商部列入战略发展产业,称之为帝国工商业的龙头产业,这就是因为纺织产业能够带动大量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样道理,这也是为什么原时空里,世界上各个国家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很多国家都是从纺织产业开始掀起工业革命的。

    欧洲国家的工业革命,大多都离不开纺织产业,看看英国人的崛起过程就知道他们在工业革命时期的纺织产业是有多么的强势。

    哪怕是作为东亚后进国家的扶桑和华夏,他们进行工业发展的时候都已经是十九世纪中期了,距离工业革命开始都上百年了,但他们依旧选择了纺织业为支撑产业。

    华夏人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初步发展工业的时候,也是以纺织业为绝对支柱产业。

    扶桑人用生丝换战舰,华夏人其实也是用生丝换战舰,只是我们的早期发展道路因为内乱以及外患不顺利,整个过程被中止了。

    从工业革命之后的数百年近代工业时期,纺织产业都是拥有着不可而动摇的核心地位,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

    纺织业有着极大的前途,这是很多人都知道,因此大量资本都涌入进去。

    当然了,聪明是商人也会有,他们会去选择其他相关联的产业,甚至也有人大胆进入造船、航运、机械、钢铁、能源等重工业。

    不过,水泥,依旧不是众多商人们的首选!

    水泥虽然也是个新兴产业,不少人都看好,但是早些年水泥因为价格昂贵,加上人们不熟悉这种产品,因此实际应用规模都是比较小的,仅有的大客户就只有军方了。

    这种情况在国内的几个主要城市,开始使用水泥铺路才是有所改变,直接用水泥铺路,这不给水泥带来了广阔的市场,进而刺激水泥开始高速发展。

    等到了现在,帝国进行大规模基建,尤其是水利设施的基建工程,那就是彻底引爆了水泥产业。

    大家都不傻,很多商人看到水泥产业有广阔的前景后,直接就是挥舞着支票杀入水泥产业了。

    没技术?不要紧,直接去皇家理工学院买,先买过去生产着先,然后自行研发其他水泥产品。

    没设备?不用说的,还是买!只要有钱,你可以从国内的几大机械设备生产商里订购你任何想要的机械。

    没技术人员?挖!开高工资,直接从现有的水泥厂家里挖人。

    至于普通的管理人员以及工人,这都不是个事,只要有钱一抓一大把!

    你说水泥生产出来卖不出去?开什么国际玩笑,没看到帝国上下都是在搞基建吗,其他的不说,光光是帝国宣布出来的各大水利设施工程,都足以喂饱整个水泥行业,更加不要说如今国内的数大城市都是在陆续修建水泥路,此外普通建筑行业也是开始大规模普及水泥。

    只要把水泥生产出来,保证质量的话,绝对不愁销路。

    在这种的浪潮下,宣平十五年下半年,全国各地陆续有二十六家水泥厂破土动工,并陆续投产。

    仅仅是这二十六家水泥厂的年产量,就是以往全国水泥年产量的四倍之多!

    换句话说,水泥产业受到帝国大力兴建水利设施的影响,在半年里出现了百分之四百的增长率!

    然而就这,其产量却是依旧无法填满帝国对水泥的庞大需求!

    进入宣平十六年后,各地依旧不断传来水泥厂立项、然后开始建设。

    皇家理工学院方面提交的报告指出,到宣平十六年为止,一共对三十八家企业进行了水泥专利授权,这可是三十八家企业,而不是说三十八家工厂。

    这里头的很多企业,都是可以同时开设多家水泥工厂的。

    只要交得起专利授权费,皇家理工学院才不管你呢,反正他们是按照产量收取专利费的,你开十个八个工厂的,他们能够收取更多的专利费,他们还更高兴呢。

    水泥产业的爆发,这只是帝国进行大规模基础建设的一个影响而已,不仅仅是水泥产业,钢铁行业、煤炭、运输等诸多产业都是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不过,受到的影响没有水泥产业那么大而已。

    但是这并不代表着钢铁等产业没有发展了,实际上钢铁等产业发展依旧非常迅速,其体量也要比区区一个水泥产业庞大的多,也更受李轩的重视。

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 没有需求创造需求也要搞() 
    大唐帝国在宣平十六年,大力推动水利设施建设,而且还不是短期计划,而是一个长期规划!

    李轩责令内阁方面,拿出一份足足为期十年的水利设备建设方案来,按照紧急程度的不同,先后对全国各地进行水利设施的建设。

    其中优先度最高的就是可能出现重大险情的地区进行治理,其代表就是黄河开封段、淮河的洪泽湖段,当然了,除了防洪外,防旱工程也包括其中,对缺水、少水的地区进行治理。

    搞完这些重点工程外,就是对部分可能出现险情的河段进行治理,以及相关的防旱工程,这种工程的特点就是并不算太急迫,危害性一般,现有的水利设施也能够勉强支撑,但是面对大规模的灾害无法抵抗。

    最后,则是以日常灌溉以及航运为主的水利设施建设,这一时期修建的水利设施,并不是主要考虑到防灾了,而是考虑到灌溉以及航运了,防灾是顺带的。

    为期十年的水利设施方案,遍布全国各地,而总计投资额预计会超过一亿五千万元,其中中央将会出资其中的八千万元,而各地方的财政将会出资七千万元。

    而第一年,也就是宣平十六年是重头戏,为了防洪,需要集中治理大量的危险河段,所以投资也是十年计划里最大的,中央财政将会拨付一千五百万元用于水利建设,而各地方财政汇总起来,也将会出资总数两千万元的资金。

    其中中央财政的大部分,都会用于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大河的治理,而各地方财政的资金,主要是用于各自辖区内的防洪防旱工程。

    为了顺利展开相关的工程,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出现一窝蜂上各大工程,造成全国范围的财政问题,更加重要的是,为了避免各地方他们无序的征召民夫,进而造成重大的民怨。

    所以伴随着这份文件,帝国还出台了全新的徭役法,首先,是在法律上明确了民众有为国家服徭役的义务,但是也出台了众多相关的限制性条件。

    首先一条就是,地方不得自行组织民众服役,如需征召民众服役,需申报内阁获批后才能够实行。

    然后还有诸多的详细规定,比如说独子不用服役,未满十八周岁、年满五十周岁、军人、在籍学生、残疾者不纳入征召范围,其余成年、健康男性一律需要服役,其中包括官员。

    其次伤病可免役、同时可主动申请眼后服役、也可以直接缴纳相应的费用免役。

    再次每年服役时间最高不得超过三个月,且必须是在农闲时期,同时服役期间官府提供衣食住行,同时发放补贴,补贴标准根据各地平均收入水平另行制定。

    这种服役,说白了官府低价雇工,虽然说给的钱很少,但是至少也是有工钱的。

    这和传统封建王朝白干,甚至是连伙食都需要自备大为不同。

    而这也就导致了另外一种状况的出现,那就是各地方官员一看这新的徭役法,发现详细算下来的话,竟然比直接雇佣工人施工的成本还高。

    为啥!

    因为直接雇佣工人可不用包吃住什么的,直接一个月给多少钱就行了。

    但是服徭役,官府是需要管吃管住的,这吃喝可是一大批钱,哪怕是吃的差了,也不是个小数目。

    更何况,这还要到中央申报,跑到中央申报一个项目,那难度就别提有多大了。

    反正成本又少不了那里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于是乎,这个徭役法一颁发后,几个月下来,愣是没有一个地方衙门进行申报……

    他们宁愿直接花钱雇工,也不要这徭役……

    这也算是出乎了李轩的预料之外了。

    不过这样也好,服徭役这种事,本来就有点不适合事宜了,大唐帝国都开始拉开工业革命的序幕了,还玩徭役这种事不妥当。

    然而为了防止以后的意外,这徭役法还是需要保持下去,现在不用,不代表以后用不上,万一遇到什么紧急事务的时候,比如说去年的洪涝,官府就不可能采用雇工的方式,必须征用大量的民夫才能够进行相关的庞大工程。

    又比如说假如打仗了,这征召民夫还是用以后勤甚至是直接编成军队作战,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徭役这种事,在封建时代里既然是存在了几千年,自然也是有着它存在的道理。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徭役法,也是李轩为了以后的义务兵制度进行铺路,如今的大唐帝国是采取的募兵制,虽然说一时半会的,甚至未来很多年来都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却不能只靠募兵制打天下。

    倘若遇上什么大战了,比如说世界大战之类的,需要进行大范围动员的时候,募兵制就行不通了,得靠义务兵制度支撑。

    宣平十六年,对于大唐帝国而言,是一个建设之年,而且还是基础建设的年份!

    几乎全国各地都是可以看见大兴土木,进行各种各样的水利设施工程!

    各地方衙门的官员们,一个个都是捧着大唐朝报上进行研究,大唐朝报可不仅仅是个普通报纸,它本质上,是帝国的舆论宣传工具,因此上面会刊登大量的政策性文章乃至诏书。

    大唐帝国但凡是需要向全天下颁发的诏书,基本都是通过大唐朝报刊发的。

    结合官府内部的一些文件,在对比大唐朝报上的文章,这足以让那些官员们掌握帝国政策上的变动,而在官场上,讲究的就是紧跟政策。

    圣天子李轩说今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先把水利设施搞好,你当耳边风的话,也别指望升官了!

    稍微聪明一点的官员,那都是开始大搞特搞水利设施了,一些地方本来就有防洪抗旱需求的,这不用说的,当地的官员直接就开始搞了,大搞特搞,恨不得把相关的消息一路传递到中央,再传递到圣天子的耳朵里头。

    但是对于一些风调雨顺,地形还非常好,没啥防洪抗旱需求的地方怎么办?

    直接略过不管,开什么玩笑!

    不可能的!

    不用防洪,也不用抗旱,还可以搞城市的排水渠嘛,解决街道积水问题,或者还可以搞居民饮用水问题嘛!

    什么?你说这些本来就有了,而且还很好!

    混账!

    还有没有上进心,本来就有,本来就很好,难道你不知道搞的更好啊?

    排水渠挖的更大一些,更深一些,实在不行,咱在旁边再挖一条啊,新的总比旧的好,两条比一条好啊!

    还有百姓的饮用水,有是有了,但是有水喝不代表喝的好,喝的方便啊!

    可以学人家上海的先进经验,搞自来水嘛!

    甭管有没有需求,反正都是要搞,有需求最好,没有需求创造需求也要搞!

    如果实在是找不出来需求,咱们还可以换一条路子嘛,这水利设施是属于基础建设,但是道路桥梁什么的也是属于基础建设啊。

    总之,活人不能让尿给憋死啊,想要升官发财,就得想办法紧跟圣天子的步伐。

    如今圣天子关注的是什么?是水利设施等各种基础建设,那么为天子牧民的百官们,自然也就需要重视上述领域。

    这就是上有所好,下有所投。

    假如那天李轩觉得搞基础建设,搞工商业没啥卵用,反而是搞什么宗教迷信之类的好玩一些,那么不用多久,全国上下就会冒出来一大堆的寺庙。

    在李轩的亲自指导,御书房督战,内阁负责,各地方具体实施的状态下,整个大唐帝国上下都是掀起了建设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