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才和当今皇帝父子闹下了生分。现如今论说起来,他于承恩还算得眼前这个乳臭未干的愣头小子的部属,真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
第九十四章 心怀叵测()
(求订阅,求月票)眼瞅着两鬓斑白、身材臃肿的于承恩向景暄行过礼,又转身向自己欲行谒见之礼,睦王李启虽然极不情愿,仍然勉强起身,双手向前虚扶,开口劝道:“于大人是上了年纪的人啦,兼之多年在外辛劳办差,小王年纪轻轻,怎敢受您的礼?快请平身说话。”
于承恩却仍坚持着向李启规规矩矩地行过礼,方才抬起头,目视李启,缓缓说道:“咱家早年奉先帝旨意,出京担任监军使,也算是入了行伍,如今见了大元帅,岂敢心存怠慢、倨持不恭?此次奉调移驻陕州,原想着进宫见过娘娘之后,就到元帅府应卯的,不承想竟在娘娘宫中得遇殿下,正好就此见过。殿下如有将令,尽管下给咱家就是。”
景暄虽比李启年长不了几岁,但依辈份尚算得是他的庶母,眼见年过半百的于承恩恭恭敬敬地立在李启面前,不肯落座,遂笑着解说道:“启儿虽说是皇上新任的元帅,但眼下是在宝象宫中,不是在他的大元帅府,于大人不必拘束,坐下说话就是。”
于承恩听景暄如此说,这才答了声“谨遵娘娘旨意”,在李启斜刺里下首落了座。
景暄见李启在场,于承恩神色之间颇带有几分不自在,便有意挑些家常话来说:“本宫记得于大人与家父曾在河中军**事经年,家父这几年奉旨在京荣养,前些日子进宫来还曾向本宫提起,说是身子大不如从前,于大人一直在外办差,鞍马劳顿,不知身子骨可还吃得消?”
于承恩来宝象宫求见景暄,正为的是求景暄向皇帝说情,将自己留在长安朝中为官,总胜似到那前方算不得前方,京畿又算不得京畿的陕州赋闲,此时听景暄开口便问及自己的身子状况,正中了他的下怀,忙起身答道:“多承娘娘牵挂,咱家这些年在外监军,平日里多和将士们一起歇宿于营帐之中,积年累月,别的都还好,只这两只膝盖也不知得了什么怪症,每逢阴雨天就酸痛难耐,几至无法行走。如若不是数月前奉旨率军驻防西疆,面临强敌入寇的形势,咱家本想着上一道奏章给陛下,求陛下准咱家回京办差。现如今正是睦王殿下大元帅府新建之时,说不得咱家豁了这条老命,也要再勉力支撑些时日才是。”
李启坐在一旁,听了于承恩这番话,忍不住鼻洞之中喷了两股冷气出来,他压根儿就不相信于承恩说的都是真的,尤其是听到于承恩想回长安之后,心中更是火起,遂抢在景暄之前冲于承恩一笑说道:“听于大人如此一说,岂不是都是小王的不是?于大人早年在先帝跟前侍候,与小王情同家人,小王岂忍心令于大人终年在外餐风露宿,饱尝风霜?故而,小王前几日才向父皇建言,调于大人率神鹤军中军移驻陕州,为的便是能使你有个安身荣养的机会。陕州虽比不得长安繁华,可也称得上物阜民丰,你到了那儿,既可颐养身心,又无长安朝中诸务缠身,岂不快哉;再者,于大人久在行伍,眼下南北两路仍不安宁,小王需仰仗于大人之处多矣,您想脱离行伍,回朝中办差,头一个不答应的就是小王。所以,小王劝你再不必提起方才的那番话,只管到陕州赴任便是。”
景暄初时还不甚明白于承恩今日入宫求见自己的目的何在,及至听了李启笑里藏刀的一番话,才恍然有所领悟,心底也暗自冷笑道:这于承恩早年在军中做父亲的监军时,就心怀叵测,觊觎父亲手中的军权,时常有不轨之举,如今被睦王一朝就任大元帅,首先就罢了他的军权,这回返京欲行干谒之事,竟首先请托到了自己头上,他必是想着有那件“天蚕衣”尚留在自己这里,因此才想着用它来换得自己向皇帝的说情,这样的居心,难免也过于可笑了些。
思忖至此,景暄接着李启的话茬,对于承恩说道:“本宫听启儿方才所说,言语虽激切了些,却纯然出自一番好意,还望于大人三思而后行。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于大人上年纪的人了,家眷又都在长安城中,想着回朝办差,也是人之常情。本宫见了圣上,定会将于大人的心愿如实转奏就是,于大人放心即可。只是,今日当着启儿的面儿,本宫尚有一事,想请于大人见谅:前些时,于大人托原延英殿掌书、宦儿来兴儿带入宫要本宫品鉴的那件‘天蚕衣’如今已无法交还给于大人了。。。。。。”
于承恩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景暄竟会当着睦王李启的面儿公然说起他进献“天蚕衣”,以图攀附的旧事,刹那间恼羞成怒,心里暗骂道:这个小贱人,同她老子一样,端的是又臭又硬,不给人留一点儿情面。虽然真实的想法如此,他于承恩毕竟也是三朝老臣,宦海沉浮了大半辈子的人,眼前这点儿小小的尴尬对他来说实在算不得什么。
“那件‘天蚕衣’原就是咱家意外得来的一件宝物,思量着娘娘自幼习武,特地烦来兴儿带回宫进呈给娘娘的。娘娘是留在身边玩赏,还是赐予他人,尽由娘娘心意,今听娘娘还要将此衣归还给咱家,岂不是要羞臊死咱家了嘛?怎么,来兴儿如今已不在延英殿当差了吗,不知他去了哪里,肯请娘娘告知咱家。”
看着于承恩听了自己的话,仍然面不改色地坐在那里,居然还大言不惭地一口承认下贿赂自己的事实,并且********地想用探问来兴儿去处的方式把话题引向别处,景暄强忍着心头的厌恶,继续向他解释道:“不瞒于大人说,这件‘天蚕衣’就在几天前才被吴弼大将军讨了去,变换得钱,以补充禁军粮晌之用。本宫寻思着于大人定会体谅朝廷眼下的难处,不会心中埋怨本宫做事不周吧。。。。。。”(。)
第九十五章 直言拒奸()
于承恩前些时在泾州时曾眼见着汤宽等二三十位新任的大小州刺史押解着成千上万石粮草补充至神鹤军中,满心以为朝廷赋税殷实,今日听景暄说到即连皇帝身边的禁军,所用粮晌还要指靠着变换后宫嫔妃手中的宝物来加以筹措,不禁心下骇然:想不到堂堂朝廷,财政竟会困窘到这种地步!自己这回离开泾州,曾专门交待亲信之人将移防西疆后四处搜刮来的两箱瑟瑟日后带回长安自己的府中,以供他在朝中、宫中打点之用,看来这种在他眼中原是极为寻常的事如今竟也和两年前盗掘景氏祖坟一样,走不得半点风声了。
“娘娘的这番话令咱家心中颇觉愧疚。娘娘,殿下,咱家这些年在军中办差,屡有缴获,其中不乏珍奇之物,咱家愿悉数奉献给殿下,充做朝廷军资之用。”
于承恩紧咬牙关,当着景暄的面儿,向李启献上了一份大礼。
果然,李启见于承恩居然主动奉献出自己多年收藏的宝物,以助军资,不禁对他刮目相看,带着几分歉意向他问道:“于大人识得来兴儿?”
于承恩听睦王主动与自己搭讪,心知是自己这一招苦肉计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于在泾州结识来兴儿之后,曾暗令宫中眼线查访过来兴儿在宫中的情形,知道他颇得景暄宠信,因此,方才才有意问及来兴儿的去处,想以此引起景暄的注意,将话题从“天蚕衣”上引开。
稍稍使于承恩感到意外的是,景暄没有按照他的暗示说起来兴儿,反倒是睦王李启先开了口。
“回殿下的话,咱家昔日在东宫侍奉先帝时,曾与来兴儿之父来慎行多有来往,相交莫逆,来兴儿算得是咱家的子侄晚辈。适才听娘娘称他为原延英殿掌书,想来他如今已离开延英殿,不知所往,故有此问。”
来兴儿扮做睦王出使吐蕃,如今在宫中已算不得什么秘密了。但他并未净身就入宫为宦的真相,由于皇帝有命在先,知道的人还不算多。景暄见李启受到于承恩奉献宝物以助军资的影响,言语中似有告知于承恩来兴儿下落的意思,忙率先含混应道:“来兴儿得皇上钦命,出宫办差,返回长安尚有些时日。于大人倒不必替他操心。”
李启因了来兴儿假冒做自己之事,对他颇感好奇;又因听了央宗当面夸赞来兴儿智勇双全,已在吐蕃百姓心中树立了威望,心中甚是不服,想寻下个机会与他一较高下,好让他领教领教真正睦王的本事。此时先是听于承恩说起与来兴儿一家的渊源,不待自己搭话,旋即又听到景暄如此作答,只得打消了向于承恩告知来兴儿已做了军中校尉,正在蒲州拚战沙场的念头,低头啜起茶来。
景暄当面答应会向皇帝建言要自己留在长安,于承恩却不以为她会真的这样去做。当景暄毫不避讳地向他说起“天蚕衣”的去向后,于承恩立即就觉察出他不可能从景暄身上得到任何帮助了。于是,他一面不惜割肉舍财,以求获得睦王李启的好感,一面悄悄打起了婉容的主意:皇帝虽不如像景暄那样信任婉容,但留宿在瑶华宫的日子却远远过宝象宫,倘若婉容答应为自己去向皇帝吹吹枕边风的话,也说不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心中存了这样的心思,于承恩不再多留,与景暄、李启二人寒暄了几句,便起身告辞离开了宝象宫。
“母妃如果没有别的要吩咐的话,儿子也要告辞了。”李启得到于承恩捐献所藏宝物以助军资的许诺,心中大是感奋,也着急着赶回帅府,召集一班将领计议此事。他心中的打的主意是只要有了充足的粮晌,又何必要坐等吐蕃打上门来,完全可以先制人,以攻为守,让吐蕃人见识见识世上唯一一位睦王的厉害。
锦屏守在殿内,才听景暄与睦王、于承恩二人谈说起来兴儿,不想未说得几句话,两个人先后起身就要告辞,禁不住开口提醒景暄道:“娘娘,今儿早起您不是还念叨着有件事儿要跟睦王殿下说说吗?睦王殿下这就要走了呢”
李启闻言转身诧异地瞅了一眼锦屏,停下了脚步。
景暄笑着打趣锦屏道:“到底是许了人家的人啦,还未过门儿,就如此心急地替将来的夫婿盘算起来啦?”旋即手指锦屏向李启说道:“方才被于承恩打了个叉,本宫确有一事,想烦请殿下多加留意:承陛下厚爱,日前已将锦屏指给了来兴儿为妻,锦屏担心来兴儿在冲锋陷阵多有危险,殿下如果方便的话,可否将来兴儿调入帅府充做护卫?一来可以令他小夫妻二人时时相见,二来也为殿下添一得力护从,来兴儿是本宫瞧着长大的,论心地,论本事,都无话可说”
李启听罢,心中对来兴儿更是平添了一丝嫉妒:想不到这个小小宦儿,竟得到父皇亲自赐婚!更可气的是,景暄明明是在求自己将来兴儿从前方战场上调回帅府,言语之间却仿佛在帮自己挑选得力护从。他回想起前不久在自己府中接见来兴儿的经过,暗暗打定了主意:将来有机会一定要让这小子当众现丑,好叫他对自己心服口服。
“前些时才听说锦屏姐姐要敕任尚宫局司正,不想如今竟要出宫嫁人了?母妃吩咐下的事,儿子没别的话,只有照办两个字。待此番儿子亲临虢州督战,头一件事便是将来兴儿调来身边当差,也好让锦屏姐姐早晚少担些心,一心侍奉好母妃就是。”
锦屏喜得连连向李启施礼谢道:“多谢殿下关照,来兴儿一准儿不会叫殿下失望的。”
景暄也频频点头道:“本宫心里也舍不得锦屏出宫,可俗话说:女大不中留。殿下也瞧见了吧,她如今人虽在本宫这儿,可那一颗心早就飞到五百里之外啦,殿下今日答应下此事还好,若是推诿不应,只怕本宫的日了就难过喽。”
她这话说得俏皮,丝毫没有贵妃的架子,殿内的所有人听了,都忍不住盯着锦屏哈哈大笑起来。(。)
第九十六章 神仙难救()
(求收、求推,求订)时至晌午,九月的阳光直射在王屋山西边半山腰的灵都观东院门前,依然令人感到燥热难耐,甚至有些喘不过气来。
灵都观的主持道长静虚子及时赶到,才使得来兴儿在他的帮助下,不惜以下跪的方式赔礼道歉,好容易说服众人,答应要仙姑先替那身份未明的书生治病。谁知,还未等来兴儿命令随行的军士将那书生抬进院,那位仙姑听到门外有人聒噪、喧哗,竟先走出来了。
她,不过三十几岁的年纪,面容清秀,身材颀长,身上虽然穿的是一袭深灰色的道袍,却难以遮掩住她与生俱来的雍容、高贵的气质。
听众人见了她,不约而同地称呼仙姑,又听得她说治不了那书生的病,来兴儿真有些急了。他三步并做两步地跑到仙姑身前,神情焦急地冲她央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