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1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阎锡山没有说话,算是默认了。宋子文在将他的军,不管他如何做,都要大大的吃亏。

    周赫煊见时机成熟,开始进一步劝说道:“阎部长在山西大办教育,让山西学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70%,遥遥领先全国。为什么不出钱支持华北教育呢?难道山西才是你的地盘,华北百姓就不是你的子民?”

    “这不一样!”阎锡山苦恼道。

    周赫煊又说:“阎部长觉得,北平大学区的官员都是中央任命的,不该你来出钱。你出了这笔钱,好处却归中央,这买卖亏大了,是也不是?”

    “是这么个理。”阎锡山点头道。

    “非也,”周赫煊分析说,“以常凯申为首的中央,是反对教育改革的,他们想把教育系统掌控在自己手中。北平大学区的设立,乃李石曾据理力争而得来,根本得不到中央支持,否则就不会连教育经费都筹措不到。”

    “有这事?”阎锡山还是首次听说。

    周赫煊笑道:“在去年颁布的教育法案中,教改之后的大学区,其经费应由当地财政解决,地位独立于各级政府。阎部长,你可以根据这个法律条款,宣布由华北地方政府负担北平大学区的经费。此举是合法的,没人可以反对,而且还能获得老师、学生和社会舆论的拥护,对你的名声有大大的好处。不但如此,还规避了给南京政府插手天津关税和盐税的借口,乃一石数鸟之计。”

    阎锡山还是心疼钱,一个月30万大洋啊,可不是小数目,他说:“容我再想想。”

    周赫煊趁热打铁道:“再想就来不及了,北平的学生已经在闹事。若南京政府把事情捅出来,说是你扣留了教育款项,面对滔天舆论你还能怎么做?天津关税和盐税,就算扣除还给洋人的贷款,每年也还剩下2000多万啊。区区每月30万的教育拨款,一年加起来也才300万,这笔买卖你还是赚的。”

    说服阎锡山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跟他算账,把账算明白了,那事情就十拿九稳。

    左思右想,阎锡山终于下定决心,他还有心情跟周赫煊开玩笑:“周先生,你当文人实在屈才了,该去做买卖才对。”

第271章 270【麻烦真多】() 
北平大学院外,抗议学生是隔三差五就要来一趟。

    周作人坐着黄包车,鄙视地看了学生们几眼,正大光明地走进办公大楼中。他不怕学生们闹事,甚至主动写文章大骂冲击李石曾住宅的学生:“此辈以重打赵家楼自豪,其实乃五四精神之败类,北大前途因此未可乐观。”

    赵家楼,说的是五四运动中的“火烧赵家楼”事件。

    此楼原为明代文渊阁大学士赵文肃的府邸,后来成为北洋交通部长兼财政部长曹汝霖的宅子。

    曹汝霖属于亲日派,并主持签订卖国“二十一条”,给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埋下苦果。义愤填膺的爱国青年们,一把火将赵家楼给烧了,此事震惊中外,有人痛批行为过激,也有人持赞赏态度。

    周作人本来属于“五四健将”,但近年来思想转变很快,渐渐开始质疑他曾经积极推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特别是北大学生们在五四运动中的作为,让周作人感觉华而不实,对国家和民族没有啥用处。

    另外,周作人还很痛恨蔡元培。

    两年前,北大由于张作霖的打压,陷入建校以来最为艰难的时期。周作人积极串联,苦口婆心的劝蔡元培回来做校长,认为只有蔡元培才能救北大。

    可蔡元培却数次公开辞去校长职务,摇身一变成为南方政府的教育部长。

    在周作人的眼中,蔡元培是把北大,以及北大的老师和学生都卖了,他打心里认为蔡元培是个伪君子。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周作人于是坚定地支持李石曾,并被李石曾任命为新组建的“国立北平大学文学院院长”。换做并校之前,这个职务只是北大文学院院长而已,但并校之后,却管理着北平所有的非师范、非法学类文科学生。

    这职位太风光了,要知道此时中国的大学,主要以文科为主。

    就手中掌握的实际权利而言,周作人属于北平大学区的第三号人物,仅次于李石曾和李书华,难怪他要痛斥闹事的学生。

    周作人走进李石曾的办公室,愤懑道:“那帮学生冥顽不灵,我实在是没有办法。”

    “款项不是到账了吗?”李石曾疑惑道。

    这个款项,并非周赫煊从阎锡山那里要来的钱。而是李石曾在得知受骗后,利用自己国党元老的身份,强行筹集的十多万元经费,来源于社会捐款和富商资助。

    为了这十多万大洋,李石曾把老脸都豁出去了,欠下不少人情。而且还是一次性的,如果下个月没有稳定经费,他的教育改革依旧进行不下去。

    十多万元,说起来很多,但用起来却捉襟见肘。

    教育部门官员的薪水且不提,只国立九校合并就要大费周章。因为不仅是名义上的并校,还有学科专业的合并,比如:非师范、非法学专业的文科学生,不管以前是哪所学校的,现在统统得去北大读书。而北大的理工科学生,则要转去原来的北工大和北洋大学读书。

    不仅学生需要转学,相关老师也要调职,里边巨大的人事变动就让人头疼不已。

    李石曾虽然能拿出十几万元经费,但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因为北大的学生太死心眼儿。

    其他几所大学的师生,在经费落实后,都支持或者默许并校,唯独北大的学生强烈反对。他们高举“北大光荣”的牌子,掀起轰轰烈烈的护校运动。

    说白了,北大的学生有种骨子里的优越感。北大虽然穷,但却是现代大学祖庭,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似乎比中国所有的大学都要高上一等。

    老子凭本事考上的北大,现在却让我转学到北工大读书,我为什么要答应?

    这就好像后世考上985、211的高材生,莫名其妙被安排到二本院校,心里肯定不平衡,必须要闹出个说法。

    于是周作人就郁闷了,他是并校后的文学院院长,需要腾地方给转学过来新生。但北大的理科、农科、工科、医科老生却耐着不走,他们打着护校的名义,一部分人霸占教室,一部分人上街游行,这让周作人的教学工作完全没法开展。

    周作人把情况详细解释一番,气愤地说:“北大学生一向无法无天,都是蔡孑民惯出来的。他们的思想行动永远正确,别人都是错误的,谁跟他们想得不一样,他们就要把谁打倒!全中国的学生,就北大那帮子最难伺候!”

    李石曾皱眉道:“要不我亲自出面去劝劝?”

    “没用的,”周作人苦恼道,“润章(李书华)去劝过,毫无效果。至于石曾先生你,恐怕去了之后反而更难收拾,信不信他们当场把你打出去。”

    “哈哈哈哈,”李石曾不怒反笑,“这才是思想自由的学生,不受权威所胁迫。”

    周作人说:“极端的自由就是散漫,就是不守秩序,就是无组织、无政府主义!”

    然而,李石曾所追求的,正是“教育无政府主义”。

    他认为,如果让政府插手教育,必然导致教育官僚化,教授们整天想的不是搞学术、搞教育,而是如何讨好上级官僚和政府。最后导致学校也官僚化,学校成为小社会,学生们不认真读书,反而沾染上满身的世俗恶习。

    只有实现教育独立,让学者来管理国家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系统的学术性、纯粹性和专业性。

    李石曾的这种想法也有道理,后世很多教授抄论文混资历,真正专心搞学术的反而被压制,正是教育官僚化的必然结果。

    但教育系统独立于政府,就可以避免这些情况吗?

    恐怕不会好到哪里去,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掌握着权利的专家学者们,自然而然会官僚化,形成教育系统里的******。

    李石曾和周作人讨论半天,也没商量出个好结果,他们完全拿北大护校学生没办法。

    就在此时,秘书突然冲进来,高兴得连门都没敲,欣喜大喊道:“院长,何其巩(北平市长)答应拨款了,每个月30万元教育经费,由北平市政府财政承担。”

    “真的?”

    李石曾猛然站起,然后哈哈大笑:“明诚真乃奇人也!”

    “关周赫煊什么事?”周作人好奇地问。

    李石曾这才反应过来失言,他连忙说:“没事,没事,教育经费有着落了。”

    周作人建议道:“石曾先生,周赫煊在北大学生中很有威望,不如让他劝劝学生们停止闹事。”

    “再去麻烦他,恐怕不好吧。”李石曾有些心动。

    数日后,当周赫煊回到天津时,李石曾真的厚着脸皮上门求助。结果他连周家大门都进不去,只得到一个字的回复——滚!

第272章 271【川越】() 
周赫煊是真被气到了,自己冒着得罪常凯申的危险,好不容易从阎老西那里要来经费。回家屁股都还没坐热,李石曾居然又来求助,真把他当民国活雷锋啊?

    至于周赫煊怎么会知道李石曾的来意,那是因为李石曾提前写了封信,把具体情况都讲述一遍。信前两天就寄到了,李石曾还说要当面拜访,顺便表达感激之意。

    “好啦,别生气了。”张乐怡端着茶过来安慰道。

    周赫煊接过茶杯,无奈地摇头:“那位李老先生毫无从政经验,却一当官就要搞改革,纯粹就是把整个华北的老师和学生当试验品。偏偏他还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自己很高尚,连劝都没法劝。”

    张乐怡说:“人各有志嘛。”

    周赫煊讥笑道:“就他这手段还搞改革?连一帮学生都应付不了。”

    张乐怡转开话题道:“三弟远南来信说,他圣诞节后只有不到三周的放假时间,没法赶回来参加我们的婚礼。不过他有个学长要毕业回国,到时候会捎礼物回来。”

    说起婚礼,周赫煊就感到头疼。

    张谋之非要在上海嫁女儿,为了方便邀请宾客,婚期订在元旦节的第二天,婚宴什么的至少得提前一个月开始张罗。

    张乐怡抱着一摞结婚请帖出来,说道:“我在南京和上海的朋友,都已经写好请帖了。煊哥你要邀请哪些人?”

    “我想想啊。”周赫煊找来纸笔,一个个把名字记下。

    张学良、冯庸虽然远在东北,不管他们能不能来,请帖是必须发出去的。还有北大、清华的一些老师,报社的一些同僚,以及文学研究会和新月社的朋友。再加上天津济民会的青帮大佬,林林总总算下来,居然有40多个。

    等周赫煊把邀请名单列好,廖雅泉笑着走过来说:“乐怡姐姐,我来帮忙写请帖吧。”

    “有劳了。”张乐怡微笑点头。

    廖雅泉写东西还是很快的,毕竟帮周赫煊抄了好几十万字的作品,速度早就练出来了。她一边写请帖,一边留意周赫煊所邀请的人,结果发现并没有什么收获。

    廖雅泉很苦恼,周赫煊现在出远门都不带她,待在天津又无法获得重要情报。

    廖雅泉将情况报告接头人,对方却让她不要焦急,只需慢慢潜伏即可。

    这种情况极为常见,日本派出的好多间谍,都是长期潜伏的。那些人在中国当医生、当律师、当职员,甚至给政要做顾问,动辄就是一二十年的时间。

    甚至好多日本间谍在中国结婚生子,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们除了暗中结交人脉、搜集情报外,跟平常百姓没有任何不同,就连生活费都要自己赚。

    只有当上级发出指令,这些潜伏起来的间谍,才会突然发动,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日本间谍,都跟打打杀杀不沾边,他们有可能连枪都没摸过。

    廖雅泉虽然属于特殊培养的精英,但显然已经跟周赫煊绑定了,极有可能潜伏十年八年,日本那边才会给她下达行动命令。这种命令也并非一定要针对周赫煊,也有可能利用周赫煊姨太太的身份,来结交中国的名人政要,从而获得相关的情报信息。

    这种间谍网络是非常恐怖的,比如暗杀张作霖时——张作霖故意提前放出两次假消息,接着又把身边的日本顾问半路扔下车,还特意在错误的车厢标明贵宾字样,然后自己坐在另一节秘密车厢内。

    如此多的迷惑动作,居然还是没骗过日本人,事后连谁泄露的消息都查不出来。

    廖雅泉毕竟年轻,她如今连20岁都不到,迫切希望立下惊世奇功。让一个“胸有大志”的年轻间谍长期潜伏,那滋味太难受了,就像把哈佛毕业的海归博士,扔到山区去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