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2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就买,打五折也可以了。”刘湘觉得很满意。

    四川军阀们吃够了武器装备的苦,并不以使用二手货为耻。比如刘湘的那些飞机,就全部属于过时的二手货,而且进购价超贵,被人当冤大头宰得欲仙欲死。

    现在周赫煊有路子购买步枪生产线,而且价钱还“便宜”,刘湘早就喜出望外。

    周赫煊建议道:“范哈儿最近去了上海,你可以让他多玩几天再回来。如果情况顺利的话,我估计这些机器三个月以内就能运到中国。上海那边的海关,还有长江沿岸的各处关卡,最好由范兄去打通。”

    “是个好主意,我会拨30万大洋给他当运作费。”刘湘说。

    不管是飞机还是步枪生产线,都是没法入关的,只能偷偷的运进来,必须花巨款买通关系。

    能帮刘湘做成这两笔生意,周赫煊颇为高兴,他以后还准备在重庆投资开设服装厂。至少不能让那些川军士兵,穿着草鞋和单衣,提着快要散架的步枪,在冰天雪地的北方跟日本人作战。

    至于搪瓷厂嘛,老丈人张谋之已经开始选址了。给了刘湘一些股份,又拉拢卢作孚投资入伙,官场和商场的关系全部打通,只要工厂建成就能很快投产。

    但由于电力不足,在新电厂修建起来以前,搪瓷厂的许多半自动化流水线无法使用。比如电动行车设备,只能暂时放在仓库里蒙灰,然后靠多招工人来手工代替,生产效率大大降低。

    刘湘让副官给美国那边回电报后,心情愉悦地说:“周先生,还好有你在,不然兵工厂和发电厂,不晓得要拖到哪年才能开工。”

    “只是略尽绵薄之力而已。”周赫煊道。

    刘湘哈哈大笑:“大恩不言谢,以后周先生有啥子事,尽快打招呼。只要我刘湘办得到,保证给你弄得巴巴适适!”

    周赫煊抱拳道:“那就多谢刘司令了。”

    “哎呀,不要喊刘司令,好见外嘛,”刘湘笑容满面道,“我是光绪十四年生的,周先生是哪年?”

    周赫煊说:“那你比我年长10岁。”

    “十岁不算啥子,你我以后就以兄弟相称,”刘湘抱拳说,“我虚长几岁,就不客气了,喊你一声周老弟。”

    周赫煊笑道:“那我也不矫情,刘兄!”

    “哈哈哈哈!”

    刘湘再次大笑,跟周赫煊勾肩搭背地说:“走,我们先去吃饭,下午到重庆大学走一趟!”

    刘湘主动跟周赫煊兄弟相称,可不仅仅是因为买了点机器。更重要的是,周赫煊名气足够大,跟常凯申、张学良都有些交往,说不定哪天就能帮上忙。

    周赫煊愿意称呼刘湘为兄长,纯粹是敬佩他在国难临头时的表现,同时这对他在四川提前布局也有利。

    两人中午就在刘公馆用餐,下午结伴前往重庆大学。

    如今的重庆大学,地址还在菜园坝附近,距离刘公馆并不远,步行也就半个多小时的路程。

    周赫煊无论走到哪里,被邀请做演讲已经属于例行公事了。刘湘做为重庆大学的创始人兼校长,怎么可能放过他这位大学者?

    1931年的重庆大学,建校只有两年,规模并不大,全校师生加起来还不满400人。

    或许是出于刘湘的提前安排,或许是出于师生们对周赫煊的仰慕,全体师生居然齐刷刷地站在校门口,拉着横幅欢迎周赫煊前来做演讲。

    学生以男性居多,几乎看不到女生的身影,想来这跟四川的守旧风气有关。

    “周老弟,请!”刘湘主动下车为周赫煊开车门。

    周赫煊笑道:“兄长太客气了,请!”

    两人联袂走向学校大门,学生们早就翘首以待,许多站后排的都垫着脚张望,想看看名满世界的周先生是什么模样。

426【宣传】() 
“刘校长好!”

    “周先生好!”

    师生们纷纷问候,不过目光大都落在周赫煊身上,反倒是做为校长的刘湘没多少人关注。

    刘湘介绍说:“这是吕子方吕先生,重庆大学的教务处长。”

    “吕先生你好!”周赫煊伸手笑道。

    吕子方连忙握手问候:“早就仰慕周先生大名,今天难得有幸一见。”

    吕子方身材瘦弱,带着圆框眼镜,标准的民国知识分子形象。他是沙坪坝人,也是重庆大学的创始人之一,几年后重庆大学从菜园坝迁往沙坪坝,跟吕子方有很大的关系。

    吕子方是个全才,死后留下遗作30多种,涉及天文、历法、力学、声学、气象、地震、数学、考古、医学、生物等诸多学科,被世界科技史权威李约瑟誉为“对中国科技史研究有真知灼见的学者”。

    刘湘又介绍道:“这位是重庆大学留法勤工学院院长汪云松先生。”

    “汪院长你好!”

    “周先生你好!”

    汪云松年纪比较大,已经50多岁了,他曾多次组织四川学子留法勤工俭学,其中就包括有邓公、陈帅和聂帅。

    用陈帅的原话来说,汪云松为新中国培养了三位副总理,这真的是一位传奇人物。

    刘湘介绍的第三位叫吴芳吉,江津人士,雅号“白屋诗人”。

    此君是个神童,三岁时便能背诵《诗经》中的《周南》、《召南》等篇。其父经商破产后,全家搬到贫民区,因为邻居贩毒聚赌,他父亲便用木牌写“白屋”挂在墙上,以示清白传家,吴芳吉遂自号“白屋吴生”。

    吴芳吉年仅10岁时,其父因商务纠纷下狱,他自作讼状为父申冤,居然成功将父亲解救出来,一时间在重庆传为美谈。

    关于吴芳吉的奇闻异事还有很多,他读清华留美预备校(清华大学前身)时,因抗议洋人教师侮辱学生而被开除,幸得吴宓等人资助才有钱离校回家。在回乡途中,吴芳吉又遇到战乱,因路费用尽,只得步行乞讨,耗时五个多月、绕行三千多里才回到重庆,途中作诗七十余首、日记数万言。

    “三日不书民疾苦,文章辜负苍生多”。

    这就是吴芳吉的诗,其作品以古诗词居多,常常描写民间疾苦,但也有些半文半白的“新诗”。

    而且这位先生喜欢写长诗,成名作《婉容词》只是牛刀小试,他歌颂十九路军抗日的《巴人歌》足足1500字,颇有些抗战《长恨歌》的意味。

    “周先生,雨僧(吴宓)兄在信中多次提到你,你的鼎鼎大名,把我耳朵都听起茧子了。”吴芳吉开玩笑道。

    吴芳吉和吴宓是清华同学,两人交情颇深,长年保持着通信联络。

    周赫煊抱拳说:“雨僧先生也常常称赞吴先生的诗作,我对先生慕名已久。”

    刘湘又介绍了几位,都是些在川内颇有名望的文化人士。

    周赫煊遂向重庆大学捐赠了十套《全球通史》、十套《大国崛起》和十套《菊与刀》,并在刘湘等人的陪同下,参观重庆大学的图书馆和教室,还观看了重庆大学校队的足球比赛。

    下午四点半,周赫煊便站在操场礼台上做演讲,他看着众多师生学子说:“前两天,我见到了卢作孚先生,跟他聊了一些关于日本的事,我们都非常忧心。卢先生去年到东北考察,写了一本《东北游记》,里面记载着一些他亲眼目睹的状况。他发现,大连已经成了日本人的大连,码头、学校、商店、工厂、铁路……到处都被日本人霸占,而且经营得井井有条,扩张速度非常快。卢先生还观看了日本人建造的满蒙资源馆,但凡东北所产的动植物,统统被日本人搜集陈列制成标本,各种物产的出产数量被调查得清清楚楚,甚至还列表统计,附有详细的图文说明。”

    台下师生有的面露疑惑,不知道周赫煊说这些干嘛;有的则神色愤慨,显然是经常关心时事。

    “日本人,已经把东北视为他们的地盘,未来,还会把整个中国视为他们的地盘!”

    “老师们,同学们,日本侵略中国已经迫在眉睫了,一旦两国开战,中国究竟有几分胜算?四川是中国的大后方,也是国人坚守的最后堡垒。我希望,诸位能够学有所成,努力把四川建设得更加富强,把这座堡垒建造得更加坚固!”

    周赫煊的演讲还在继续,内容无非还是那套,不管地强调灌输抗战思想,强调日本必然侵华、中国必然胜利的观点。

    他说的这些话显然超前了,但再过几个月,想必很多人都会明白。

    对于九一八事变,政府和军阀或许反应迟钝,但不代表所有国人都是这样。历史上,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各地包括海外华人都极为愤慨,继而建立起各种各样的抗日救国组织。

    比如卢作孚,就在九一八事变发生的三个月后,号召成立“重庆救国会”,发表救国通电,讨论救亡对策,宣传鼓动抗日,组织开展募捐,支援前线抗战。

    最积极的莫过于日本留学生,他们在“九一八”到“七七事变”之间,费心搜集关于日本的各种情报,将日本的社会、风俗、经济、教育、军事、舆论、政治、历史等相关消息,数年如一日的发送回国内,让国人更加清晰的了解日本。

    还有许多日本留学生毅然回国,他们放弃了大城市的好工作,自发深入各地农村乡镇,向那些无知蒙昧的底层百姓,宣传日本对中国的野心,宣传日本人的残暴。此举给后来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提供了极大便利,也使得许多群众对日本人有了根本了解。

    抗日,早在九一八事变后就开始了,不止是东北抗联在奋战,不止是十九路军在奋战,更有无数不知名的仁人志士为此奔走努力。

    又比如欧美留学生,他们也自发联络,利用在各国教育机构的便利,揭露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并在世界青年大会上组建反法西斯同盟,呼吁各国政府和国联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

    这些人,都是无名英雄。

    周赫煊现在有很大的名声,他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名气,不停地宣传呼吁抗日思想。这种举动看似在做无用功,但却蕴含着巨大力量,甚至往往比枪炮还有用。

    信念!

    精神!

    这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有的东西。

427【工科】() 
对于周赫煊的抗日爱国演讲,重庆大学的师生们反应并不强烈,虽然也同仇敌忾,但却没有切肤之痛。或许只有等日本真正占领东北,无数国人才会惊醒过来。

    如今的中国,爱国进步人士更关心的是国家统一,更反感的是军阀混战、是官僚腐败,日本人这个外敌反而还在其次。

    所以,当晚上吃饭的时候,在座诸位都没有讨论关于日本的话题。

    汪云松在碰杯之后,问道:“听说周先生准备在重庆开工厂?”

    刘湘笑着介绍说:“汪老先生不仅搞教育,还是重庆总商会会长。他创办了重庆电力公司、重庆自来水公司,周老弟以后在重庆开工厂,肯定会跟汪老合作。”

    “那就要拜托汪会长了,到时多给我调配点电才行。”周赫煊举杯说。

    汪云松笑呵呵道:“好说,好说,你我都是同道中人嘛。周先生每年捐赠十多万银元资助留学,老朽深感佩服。来,为了中国教育事业,满饮此杯!”

    “干!”周赫煊豪爽地喝下。

    民国有许多爱国资本家,卢作孚算一个,汪云松也算一个。他不仅组织派送邓公、陈帅和聂帅等人赴法留学,当留学生被法国驱赶时,汪云松还寄去5万银元照顾生活,否则新中国的几位开国元勋就要提前回国了。

    吕子方突然说道:“周先生,你当过北大的校长,是搞大学教育的行家,能否帮我们参谋参谋?”

    “参谋什么?”周赫煊问。

    “是这样的,”吕子方解释道,“重庆大学目前还没有设本科课程,只招收了三届预科班,你觉得本科院系该咋个设置呢?”

    重庆大学的新校址已经选好了,就在沙坪坝那边。如今正在修建教室和宿舍,总投资18万大洋,经费由市长潘文华协调21军财政处筹拨。也即是说,重庆大学最初的建设费用,其实来自于刘湘的军费。

    对比起南京国民政府挪用教育款和庚款,刘湘这个地方军阀还算是明白人,挪用军费创办大学显得难能可贵。

    周赫煊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反问道:“现如今中国的大学,有英国模式、法国模式、美国模式和德国模式,重庆大学准备采用哪种模式?”

    “学院制,”吴芳吉道,“我们暂时设了文学院和理学院两种预科班,但科目还没有细分,等本科部创建起来才最终决定科系。”

    周赫煊想了想,建议说:“工学院也应该有。”

    理工科,理工科,理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