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务人员,也只是到县一级机构,乡村里面也有名义上的村长里长,但其实都不是官府的正式编制,都是村里德高望重的族长之类兼任的。
想最终完成对草原的控制,必须走定居化道路。
走定居化,就得大规模建城。
想要大规模建城,就得把草原的经济弄起来,把定居的需求弄起来。
当然,草原定居化的基本需求,需要草原人来完成。
想要草原人有定居需求,则还得看那些个绝计划的实施。需要让草原人,由离散状态,走到一起,由游牧生活,走向定居生活。
这种转变,需要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一起作用。客观条件,就需要刘璋的绝计划营造了。等到草原狼群遍地,毒草遍地,水里全是鱼虾的时候,草原人的客观定居需求就会大量来到。
主观条件,就需要文化输出了。
其实拓跋部的这次依附,总的来说,虽然刘璋等上下没有多少心理准备,但还算是比较重视的。
这个事情做好了,就会对以后,有很强的示范效应,也会对其他草原部落,有很强的吸引作用。当然,如果做坏了的话,那负面的影响也一样会很大。
时间过的很快。
几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转眼,就到了胡僧支谦杀人案再次开庭的时间了。
这一天,一大早,大街上有无数好事者就早早聚集在法曹衙门附近。
州衙的六曹两署,其中,对民间开放的,有户曹、法曹、审计署、卫尉署。户曹,涉及到一些户籍管理、钱粮存取等跟民间直接关联的;法曹就是类似古代县官审案一样,是判案定罪的;审计署和卫尉署,主要是接受民间投诉举报的。其他的几个部门,则很少这种直接涉民的业务。
法曹衙门,自己单独有一套办公的院子。就紧挨着州衙,而且可以直通到州衙大院。法曹衙门,左边是卫尉署,右边是审计署。三个强力衙门,背靠着州衙大院。
法曹院子中间,是一个独角兽獬豸(xièzhì)的雕像。左右两边,是一排挂牌的厢房,有侍卫值班房、有公房、有暂时的羁押班房。院子正面,则是三个审判庭。
獬豸(xièzhì),也称解廌或解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之人,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公正、勇猛的象征,是“清平公正”“正大光明”的象征。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古代法官戴的帽子又称“獬豸冠”。
汉字的‘法’字,古字‘法’是这样的灋,后来简化演变成现在的‘法’。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两者合二为一,取公正不阿,取法平如水。
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历朝的推崇。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秦代执法御史带着这种冠,汉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尚一直延续下来。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
凉州州衙法曹,不是只有杨阜一人。
法曹整个是一个大衙门,有一大票人。
因为益凉律法比较多,法曹生意比较火爆,所以州衙的法曹,直接建了三个法庭。
今天,来看热闹的百姓很多。
一大早,法曹衙门前面,各种摆摊了,卖点心卖早点的,再加上瞧热闹的,早早就候在了外面。
其实,平常法曹判案,百姓根本就不怎么关心,除了当事人的亲人之外,很少有百姓跑来看热闹的。
但是这一次不一样。
从和尚被判死刑,到一百多羌人法场救人,到州牧大人与和尚刑场辩法,到和尚死刑被暂缓执行要二次开庭,再加上大汉新报的推波助澜,连篇累牍的大篇幅的报道。整个事件,早就轰动了姑臧城,整个益凉,整个关西,最近的热点话题,都是和尚杀人事件。
另外,还有传言说,有神秘人士将会出庭为胡僧辩护。
更有小道消息说,州牧大人,会亲临法庭。
到底,年轻的胡僧,最后会不会因为好心要救人,最后被判砍头,目前成为了凉州百姓最感兴趣的话题。
整个民间,总体来说,同情胡僧的居多。
管你律法是如何规定的,人家和尚是好心,人家是想要救人,又没有真正动手杀人,要命的是那个急症,又不是和尚。
这是一般凉州百姓的看法。
法曹衙门前,有三个外地汉子,一边吃着早点,一边在窃窃私语。
“主公,这里戒备森严,根本就难以下手。我们也没有兵器,完全没有胜算,还是罢手吧。你看,这院内,两边厢房之上,另有四个突出的角楼,必定有弓箭手埋伏,四周还有这么多侍卫。一旦有异动,逃都难逃脱。”
“可叹,某今日竟又沦为杀手。且看看再说,实在没机会的话,也就罢了,回去也好交差。”
“未必姓刘的就会真来,这种案子,他大可不用理会。外间所传,未必就可信。”
几个人正小声说着话,突然人群一阵喧哗。
“门开了,要开庭了!”(未完待续。)
第35节 化5()
(求订阅求支持)
“你无权保持沉默,你必须为自己辩护,你若三缄其口,将会被默认有罪,会受到最严厉之制裁。”
“你无权保持沉默,你必须为自己辩护,你若三缄其口,将会被默认有罪,会受到最严厉之制裁。”
“你无权保持沉默,你必须为自己辩护,你若三缄其口,将会被默认有罪,会受到最严厉之制裁。”
……
法庭两边的走廊上,一干人犯,被卫尉押着,还不断被训着话,走进法庭。
刘璋治下,益凉的律法,最有名的,其实不是那个无罪不罚、有罪必罚,而是这个‘你无权保持沉默’。
凡是嫌犯,有审问的话,就必须有问必答,必须得开口交代问题。若是咬紧牙关,拼死不说,那你完了,卫尉直接就在口供记录上,直接给你下个定语:三缄其口。那就是死不交代。这个定语,后面法曹一看,直接就会给你判个最高刑罚,你到法庭上再想喊冤,已经没用了。法曹根本就不会再听你迟到的解释了。
这个和后世那个所谓的‘你有权保持沉默’,可以说是最大的差别。
嫌犯带到,法曹、律师等也都接连入场,旁听的百姓也都纷纷入场。
各就各位以后。
杨阜法槌落下。
“开庭,原告、被告就位。”杨阜宣布正式开庭。
就见杨阜头戴獬豸法冠,在审判席就坐,而原告李婶以及被告胡僧支谦,还有原被告的辩护律师,也都各自就位。
法庭内的布局,与后世的差不多。
有审判席、原告席、被告席。
审判席有主审法曹,以及两个负责记录的主簿。
原、被告,都可以请律师。
下面是旁听席,外面的群众可以进来旁听。
益凉的司法程序,和现在大汉其他地方,都不同,更接近与后世的司法模式。但是,也不完全一样。
正常的案件程序,由卫尉负责接案、抓人、取证(口供、证据等),然后递交审计署审核,审核没问题的话,就提交法曹进行审定判决,判决以后,若没有上诉,而且审计署也没有驳回判决结果的话,就会执行判决。
从大的过程看,和后世基本一致。
不过,在小的地方,在很多细节上,很多重要的地方,都还是有很多不同。
比如,在后世,一个案子的真凶主谋,一般只有一个,也通常是真凶主谋重判,从犯酌情定罪。
但是,在益凉,在现在,则不一定。益凉治下,一旦涉案,必须交代。若是硬抗着不交代,不说话,则被视为默认,通常会按照本案可能的最高刑罚标准直接定罪;再有就是冒认罪行,顶罪的,也是会直接定罪,后面若是发现真凶另有他人的话,早先顶罪的,不但不会被平反,还有可能加重判决,直接按本案可能的最高标准定罪,后面也不可能再有翻身的可能;还有,一个案子,即便是有死扛不说的,有冒认顶罪的,也无济于事,也不会随便结案。因为审计署会看整个案情结果的,所以,卫尉署会自己进行调查取证,来确定真凶。真凶若是被确定是前面没有老实交代,妄图蒙混过关的,将会加重判决。卫尉取证的时候,会有记录,每个人的录取口供的时候,都有记录。撒谎等,发现一次,记不良记录一次。不良记录的多少,将直接决定最后法曹量刑的轻重。
所以,整体来说,益凉现在的律法,执行标准,要比后世严厉得多得多。一旦涉案,必须老实交代,争取宽大处理,想要蒙混过关,只能罪上加罪。
像支谦在刑场遇到刘璋,直接就翻供,这就是非常严重的不良记录。
杨阜今天可不打算轻易放过他。
他已经严重挑战了杨阜法曹的威严。
“原告或原告律师,请陈述案情。”杨阜道。
接着,一个原告方一个委托律师,站起来,将案情陈述了一遍。
整个案情经过,和刘璋之前了解到的,并无多少出入。
“对于本案案情,被告方有无异议?”法曹问。
“无异议。”支谦答。
“原告起诉被告何种罪名?”法曹再问。
“我方控告被告,杀人致死罪。”
“好。现在,原被告双方,进入答辩提问环节。请被告律师先提问。”杨阜开始主持双方答辩。
刘璋站了起来,“我想问原告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这位大神,你和被告认识吗?”
“认识,那和尚就是附近传教的,经常见,也经常舍些斋饭给他,所以认识。”
“那你们在街上相遇,是被告先和你搭讪,还是你先和被告搭讪?”
“额那天急吼吼的去找郎中,哪有时间和他废话,是他先拦住了额,问额有啥子事,额就说娃儿有病了,闹腾的厉害,这不麻溜去找大夫的嘛。然后,他就说给他瞧瞧看看。结果,额娃儿就死了。”
“你知道他以前有给人看过病吗?”
“额没见过,但是额听说过,说是和尚可厉害可灵验了,好多人的病都是他治好的,所以额才把娃儿交给他治,没想到,他竟然是个骗子,把额娃儿给害死了。”
“我想问被告,原告刚才说的可属实?”
“属实。不过,和尚不是骗子,和尚没有要害人。”
“你先别急着分辩,我再问你,你是哪里人氏,以何为生?”
“和尚祖籍月氏,灵帝时迁入大汉,先是挂靠在洛阳白马寺,主要在京畿一带弘扬佛法。后来京畿生乱,才来凉州。和尚皈依我佛,自然是以奉养我佛为生。”
“奉养我佛为生?我佛可有赐你衣食?说明白些,别说那乱七八糟云山雾罩的。”
“…,和尚乃游方僧人,自然是以化缘为生。”
“和尚可有习研过医术?外间所传你治病救人,灵验无比,可有此事?”
“和尚确有学习过医术,弘法世间,一些小病小灾,多也顺手为之。外间所传,想来是因为和尚助人,不求钱财,所以信众多为之宣扬,所以才口口相传。”(未完待续。)
第36节 化6()
(求订阅求支持)
“你既明知原告正急着去找郎中,何以还要主动为之医治?”
“和尚看那孩子,似是伤寒之症,和尚有些偏方,也曾奏效,所以才拦下救人。”
“和尚提出救人时,原告可有出言拒绝或者反对过?”
“未曾有过。”
“和尚是如何诊治的,急症发作时,和尚又是如何应对的,原告当此时又是如何反应的?”
“和尚看那孩子,脸红目赤,呼吸短促,于是除去他身上衣物,以湿巾擦拭身子多次,并颂经祈福,祈祷佛祖保佑。等到急症发作,和尚回天无力,唯有祈福。当时这位女施主,也有与和尚一起,祈福。”
“原告,和尚说的可属实?”
“属实。”
“那就是说,和尚提出要给孩子诊治,你未曾反对?”
“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