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备的日常-第6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众罪官,指天为誓,绝不再犯。

    安抚民心,整顿吏治,招降贼众,厉兵秣马。不出半月,内外气象,为之一新。

    宋奇三下敕令,请阳翟豪强大姓,城内赴宴。

    收到请简(请柬),坞内豪强,日夜不安,如坐针毡。明知是“鸿门宴”,然却又不敢忤逆。

    只因县令高贵,黄邵凶狠。

    十万黄巾,一万宿贼,皆换披南阳精工兵甲,为县令所用。如此强兵,久踞阳翟,对城外地形、各坞守备,知之甚详,如数家珍。如何能敌。

    “县令身份,可曾知晓?”城外各堡主,紧急密会。

    “出身豪门,配五县令印。此来,乃为长社、益阳、阳安、颍阴、阳翟,五位长公主取食。”急切间,也只打听到个大概。

    “配五县令印,为五县主取食。”单此一项,足令各堡主心惊齿寒。

    “十万黄巾,粮从何来?”便有人想到据守顽抗。

    “乃城内粮商,开仓放粮。据说,足可支撑到来年解冻。县令已许诺,以蓟国新谷,三倍赠还。”

    “嘶”众人无不抽气。

    便有堡主叹道:“县令行事,与蓟王颇多雷同。”

    不说还好。此言一出,士气更衰。

    “此宴,去是不去?”又有人问道。

    坞堡有近有远。家底有厚有薄。强者不愿屈就,弱者降意已生。难有共识。于是不欢而散。

    约定之日。果有临近县城之堡主,如约而至。人数约莫少半。大半堡主借口未至。

    宴会设在长公主行宫。与会诸人,受宠若惊。长公主虽久居洛阳,不常往来行宫。然宫中用度,皆类比藩王。此等席面,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又见县令,颐指气使。宫中奴婢,俯首帖耳。丝毫不敢忤逆。

    诸堡主众目相对,苦乐自知。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县令举杯起身:“诸位皆知,宋某此来,乃为长公主办事。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长公主身居洛阳,不知民间疾苦。县中属吏,宫中奴婢,竟绝俸半载。又闻蓟王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诸位,以为然否?”

    便有堡主起身答话:“明廷所言极是。先前之所以拒不纳赋,只因外有黄巾流寇,内有贪官污吏。可谓外忧而内患。如今外忧内患,悉数剪灭。我等自当足额补齐。”

    “诸位,以为如何?”

    “我等,皆如此想。”

    县令欣然点头:“又闻县中百姓,多避入坞堡,沦为奴仆佃户。可有此事?”

    “确有……此事。”贵人当面,如何敢隐瞒。

    “悉数放归,既往不咎。如若隐藏,数罪并罚。”县令掷地有声。

    “喏!”

    “与我满饮此杯,请。”县令举杯相邀。

    “请”众宾客同声回敬。

    落杯后,县令目视东席:“黄丞何在。”

    “黄邵在。”黄邵起身答话。

    “今日未赴宴者,明日请来一见。”县令轻描淡写。

    “喏!”黄邵杀气腾腾。

    夜宴欢声笑语,尽兴而归。

    翌日破晓,数千精卒,坚兵利甲,杀奔而出。

    所向披靡,攻破坞堡。将一未曾赴宴堡主,举家押回。堡中积粮,皆分与奴仆。兼并良田,皆还于佃户。又迁千户黄巾众入住堡中,屯田自守。

    如此反复。三日破五堡。分迁黄巾五千户。得金玉珠宝,丝绸铜钱,兵器甲胄无数。县令犒赏三军,一时欢声雷动。士气冲冠。

    以战养战,黄巾得心应手。与先前之大不同,便在“师出有名”。

    县令乘胜追击。四下敕令。

    近郊小股黄巾,纷纷来投。日聚数百成千。积少成多,不断壮大队伍。再破五堡。共计分迁万户黄巾众,与堡中原有居民杂居。坞堡遂改城邑。称“黄巾坞”,或“黄巾固”。

    “汉末黄巾保聚于其地,因以为名。齐人谓垒堡为‘固’。”

    换言之,黄邵或是齐人。

    县令一时名声大噪。

    

1。95 黄巾屯田() 
宋奇五下敕令。与阳翟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家眷连坐;伤人及盗抵罪。

    黄巾军拖家带口。便是宿贼,亦皆肃然。待消磨贼性,严明军纪,当可为蓟王一用。至于贼性难改,为祸一方者,自有黄邵收拾。先前人人喊打,狼狈度日。山中酷寒,老幼常饥饿难熬。如今从良,苦尽甘来,焉能再反。

    被举家抄没的十位堡主,皆是当地大族。如何处理,事关重大。

    阳翟令,托言需长公主决断,悉数槛车送往洛阳。交由右丞发落。

    目送槛车出城,百姓、官吏皆长出一口气。足见豪强宗贼,恶名昭彰。百姓谈虎色变。

    余下堡主,心有戚戚。如何还敢负隅顽抗。这便负荆请罪,自投门前。

    阳翟令亲出松绑,好言宽慰。赠送南阳仿造农作机关器若干,已补人手缺失。放归奴仆、佃户,重新造册,分配田宅,授予耕牛、农作机关器。上计吏统计毕,阳翟计有三万户。其中黄巾众万五千余户。占据过半。还有大量临近郡县流民,未及入册。

    里魁、亭长、邑宰(坞堡之长),多有空缺。

    阳翟令六下敕令。选贤举能,“及选茂才、孝廉、贤良方正、朴、有道、明经、宽博、武猛、治剧,此皆‘名自命’而‘号自定’,(qun 群)臣所当尽情竭虑,称君诏也。”

    尤其是邑宰,乃乡邑之长。下设三老,有秩、啬夫,游徼。还有邑丞及尉。阳翟乃长公主汤邑,又是大县。故邑宰秩三百石,邑丞、邑尉,秩二百石。堪比一小县。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得二百石。

    政令一出,颍川士人,闻风而动。“颍川郡,秦置。洛阳东南五百里。十七城:阳翟、襄、襄城、昆阳、定陵、舞阳、郾、临颍、颍阳、颍阴、许、新汲、鄢陵、长社、阳城、父城、轮氏”。中州(指颍川、汝南、南阳三郡)乃今汉学术中心。可谓人才济济。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三秦饶俊异,汝颖多奇士。”

    乱世之中,苟活不易。

    三百石俸,足够吸引。

    君不见,名满天下陈太丘,亦不过三百石。

    阳翟辛氏,乃是名门大族。黄巾乱时,辛毗、辛评二杰,领家人北上。入四方馆,登六层楼。后受领郎中令一职,为中山王、河间王分忧。今已是中山、河间二国相。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阳翟辛氏大量北上,定居蓟国。留下虽是旁枝,却也足用。又有颍川长社人,枣祗(zhi),来投。枣祗本姓棘,因先祖避难(一说避仇)改姓枣。辟为属吏,上疏献策“黄巾屯田”。

    屯田之法,古而有之。前汉景帝时,晁错上《守边备塞疏》,主张“屯田自给”,光武中兴,伏波将军马亦曾在陇西屯田。然两汉屯田,只限于边塞,为确保军粮供应。

    按照县令心中所想,安民之法,乃与蓟国等同:既将黄巾编为齐民,户户授以田宅,牛马、机关器,先行租赁,分期偿还。诸如此类。

    换言之,非边关屯田制,而是蓟国圩田制。

    见县令心有疑虑。枣祗解释道:与流民举族投奔蓟国不同。黄巾毕竟是流寇出身。关系杂乱,分户困难。强行分户,反易生乱。更何况,黄巾众来自天南海北,民籍早已无存,无同乡宗亲作保,又如何能取信。今战乱频出,更兼蝗旱泛滥,各地皆有荒田。单以豫州为例,战乱以来,百姓逃亡,十室九空,几无产出。万顷之地,无人耕种,遂被豪强大姓圈占。更加百万黄巾盘踞,四下抄掠,各郡流民无数,居无定所。身处绝境而走投无路。唯有避入豪强坞堡,自卖为奴。若将荒田、黄巾与流民,三者皆充分利用,改边关军屯为民屯,一举数得:既能令民饱食,亦足可补长公主食赋,更促黄巾与流民,二相融合。待各自成家,知根知底,那时,再编户为民,不迟。

    县令纳其言,并举枣祗为典农校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宜。

    枣祗大刀阔斧。首将无主农田,收归官有。再分与黄巾众及各地流民。按军队编制,编撰成伍、什、屯、曲。统一提供土地、良种、耕牛及农作机关器。屯田所获,按兵屯之法:征收百分之五十(50%),外加“牛器租”十分之一(10%)。以十年为期,耕满十年,土地转为私有,田租降为“三十税一”。

    竟要征屯民六成所获!县中官吏群起反对。如此横征暴敛,别说蓟国“三十税一”,便是“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五成)”,亦不能相比。

    此举与暴政何异。

    枣祗又解释道:黄巾众与流民所耕,乃是我县官田。蓟国虽“三十税一”,然田宅皆是农人先行赊买,分期偿还。单一进宅院,并一顷良田,便作价六十万蓟钱。同以十年为期,每年要额外缴纳六万钱赋税。又岂只是三十税一。以亩产六石计,足有六成有余。

    阳翟主簿,怒而抗辩:蓟国稻作,一季二收。稻花鱼如何不算?何况蓟国年年大建。青壮健妇,筑城通渠,日赚二百大钱。更加男耕女织,名产何其多也。

    枣祗亦大声反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蓟国营城,非一日之功。终归是万事开头难。遥想二十年前,楼桑少君,首开稻作。又岂有一季二收,数城大建,各式名产?不正如,我等眼前这般。

    县令遂纳枣祗之议。

    枣祗首创“寓兵于农”、“兵农合一”之先例。屯田第一年,便“得谷百万斛”。

    赞枣祗之举,“丰足军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

    兵马齐整,官吏就位。钱粮足备,民心可用。

    岁不我与。不等岁末雪大封路,宋奇便轻车简从,奔赴长社。

    知公子配五县令印,为五主取食。不可久居一地。留守文武属吏,齐来都亭相送。

    宋奇依依惜别,后会有期。车驾东行数里,忽被人拦住去路。

    护卫挥鞭喝问:“何人拦路。”

    “在下郭嘉,愿助公子一臂之力。”来人悠然自得,不卑不亢。

    见他年轻体弱,尚未及冠便口出狂言。护卫嗤鼻一笑:“黄口孺子,不足为用。”

    郭嘉扬眉笑道:“闻蓟国‘少年多长吏’。二千及冠者,亦不甘人后,奋勇而争先。年后郭嘉将满十六,掐指一算,只剩四载矣!”

    “哇哈哈……”一众黄巾卫,捧腹大笑。

    “就凭你,还想二千及冠?”

    

1。96 不幸之幸() 
“何事喧哗。”车内宋奇出声,黄巾卫这才各自收敛。

    便有队率近前通报:“乃一黄口孺子,车前拦路。自诩二千及冠,还差四年。故我等这才捧腹。”

    “年方十六。”宋奇心中一动:“且引来一见。”

    “喏。”

    闻明庭要见,黄巾卫这便下马。搜身后,引少年至车下。

    “郭嘉见过公子。”神态自若,不卑不亢。

    宋奇见他眉清目秀,身着布衣却难掩英气。心中大喜,遂下车相见:“足下从何处来。”

    “郭嘉便是阳翟本地人氏。”少年答曰。

    “又为何来。”宋奇二问。

    “欲投公子,平豫州黄巾祸乱。”少年再答。

    “闻足下欲二千及冠。何不北上蓟国,登顶黄金阙,一鸣惊人,天下闻。返来投我。”宋奇三问。

    “公子既来,郭嘉又何必舍近求远。”少年成竹在胸。

    “哦?”宋奇一愣,佯装不解:“此话何意?”

    郭嘉笑答:“公子配五县令印,为长公主取食。连下六道敕令,道道皆与蓟王同。短短月余,已令券钞,大行其道。公子莫不是为王上收拢黄巾否?”

    郭嘉此语,看似毫无关联。然句句,切中要害。身配五县令印,今汉前所未有。能为五位长公主取食,必受命于汉室。所出政令,所用钱财,皆来自蓟国。种种迹象累加,汉室宗亲,必是蓟王无疑。

    “招降黄巾,乃我所为。与蓟王何干?”宋奇反问。

    “普天之下,能纳百川者,唯蓟王耳。”郭嘉一语中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论容人之量,蓟王首屈一指。少时纳顺阳卫,庇陈逸、胡辅。又广收天下流民,容白波、黑山、葛陂黄巾。一言蔽之:“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宋奇算是默认:“足下且与我同行。”

    “敢不从命。”

    登车对坐,二人重新见过。

    “扶风宋奇,字元异。”同名同姓何其多也。大儒刘宠与陈王刘宠,皆出身宗室亦重名。足见一斑。且前朝旧事,早已随风散尽。郭嘉年幼,如何能知。故宋奇直言相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