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成美男子-第2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乐正在哭诉,这声音大的,殿外都听见了。堂堂公主,于皇宫大内这般大声,若是换成父皇、母皇在时,少不得要治一个咆哮宫廷之罪。

    太平公主沉脸肃容,心内所想不露分毫,只请宫人进去通报。殿内的哭声小了些,不一会儿,宫人出来请太平公主进去。

    太平公主举步向内走,就听见安乐的驸马武崇训道:“陛下,安乐乃是帝女,纵有不察之处,做错了,也不敢当堂如此申斥,但凡顾及些陛下与皇后的颜面,尽可于宫中奏于陛下,奏请陛下管教便是,何以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陛下,如今朝中,只闻五王之声,陛下立于何地?”

    李显没说话,倒是韦后连连安慰安乐公主两口子,语带不满道:“陛下,五王虽有拥立之功,但却自恃功劳,便是见到妾身也不减狂悖,见到韦温、宗楚客等,更是自恃功高,连理都不理,这般骄狂自大,再放任下去,这宫里还有我们一家立足之地吗?”

    一家子抱头痛哭,太平公主脚步一顿,停了片刻,方才适宜宫人唱喏:“太平长公主到!”

    “臣妹太平见过皇兄,皇嫂。”

    太平公主低首行礼,李显擦擦眼角,摆手:“阿妹请起,来人,赐座。自上官贵妃殁后,阿妹便不曾进宫,今日怎地进宫来了?”

    提起上官婉儿,太平公主眼中掠过一丝哀色,道:“有劳皇兄动问,臣妹前些时日身体欠安,在家里养了几日病,是故才许久不曾进宫向皇兄与皇嫂请安。”

    安乐公主与武崇训一起向太平公主行礼:“见过姑母。”

    太平公主摆摆手,让她二人坐下,自己也在宫人端来的坐席坐下,与李显一家子叙话。李显惊讶道:“阿妹竟病了?下面的人是干什么吃的?竟没禀报于朕?皇后知道吗?”

    李显有些不高兴,韦后摇摇头,道:“下面的人也没报与我,这些天煞的混账,我看是该好好管管了。”

    太平公主劝道:“臣妹如今已然大好,下面的人也不容易,皇兄宽宏,皇嫂仁厚,便饶了他们吧。说来,臣妹观皇兄、皇嫂似乎哭过?皇兄身系天下,当保重龙体才是,不知何事如此悲伤,臣妹可有幸能为皇兄解忧?”

    李显垂目不语,韦后、安乐母女俩儿一脸悲愤,武崇训满脸难过之色,竟谁也不开口。太平公主顿了一下,讶然道:“方才臣妹进来,在外听到几声安乐的哭诉,皇兄之难,莫不是与五王有关?”

    安乐公主与武崇训却一起大哭起来,安乐公主哭诉道:“姑母可知,五王势大,这朝中快无我父皇立足之地了!”

    太平公主大惊:“安乐何出此言?”

    武崇训道:“五王拥复辟之功,闻名天下,天下人只道五王贤良,拥立功大,只闻称颂五王之声,竟无一人赞陛下之贤明,敢问长公主,如此可是正道?”

    太平公主面色一沉,起身行礼:“皇兄,恕臣妹直言,这天下万里江山之主乃是皇兄您,万民称颂者当是您才是,何以只赞其臣,不赞其君?天下何曾有这般道理?”

    韦后闻言,赞同道:“七郎,十二娘言之有理啊,您才是天下之主,我大唐的君王,不该委屈至此啊!”

    李显想及往日在朝中的憋屈之处,不禁被妹子、妻子、女儿、女婿说得意动,只是,暂时却没什么好主意,只得问道:“朕何尝愿意,只是,张卿等于国有复辟唐室之功,于朕有拥立之劳,是功臣,从高祖立国至今,从未有无罪而杀功臣之先例,朕又能如何?”

    太平公主心头一动,果断插上一脚:“目无君上,藐视皇亲,非过焉?”

    “这”

    李显有些犹豫,太平公主却不急,淡然道:“自皇兄登基至今,对五王信重有加,作为我大唐立国至今唯五的异姓王,权势赫赫,声势滔天,一人成道,鸡犬升天,门下家中飞黄腾达者不知几人,五王持身庄重,然门下族中之人却不如如何了!树大必有枯枝。”

    李显有些松动,不过还是未答应:“阿妹言之有理,树大难免有枯枝,只是,五位卿家身为朝廷重臣,若是妄动恐影响朝政,动摇国本。”

    太平公主故作讶然:“皇兄何处此言?五王分属五姓,各有宗族、门人,想来便是有罪,定然也各有不同,哪里会五人皆一罪的道理?自是各为其罪,逐一查之。”

    逐一查之这四个字一出来,安乐与韦后立即眼前一亮,韦后连连点头,赞同道:“太平言之有理。”

    李显还在犹豫,只是,他老婆、他女儿、他妹妹、他女婿都不肯再让他犹豫,纷纷劝他,劝了许久,终于下定决心:“好,如此,此事便交予爱婿,阿妹参谋之。”

    “喏。”

    武崇训眼睛一亮,连忙低头领命,太平公主城府深重,自不会像他一般外露,反还谏言道:“为皇兄安危计,为朝政稳定计,还请皇兄调相王入禁中镇守,然后且忍耐些时日,委屈皇兄多多安抚五贼,伺机先解其权,再定自罪,否则,若是为乱,恐于朝政不利。”

    李显听到要请李旦来,不禁有些犹豫,太平公主道:“皇兄,小妹与八哥与皇兄皆是一家人,五王才是外人,难道皇兄对外人还比自家人放心吗?”

    李显犹豫了一下,点头道:“好,就依臣妹所言,宣相王入宫觐见。”

    “喏。”

第446章 规划与展望() 
“骏马啊,四条腿,大海啊,全是水!”

    “噗”

    这水是没法喝了!

    薛崇秀淡定的放下杯子,淡定地吃师徒相残的瓜,敢这么戏弄上官婉儿,张昌宗被打不冤。舍不得自然是有的,不过,对上上官婉儿,薛崇秀也要踌躇一下,心疼什么的,私底下再说,明面上最好还是旁观,不然,上官婉儿只会变本加厉的折腾张昌宗,手下留情不存在的。

    上官婉儿如何不气,本来看到大海还挺激动的,她自幼长于宫廷,女皇近侍,跟着女皇天下富贵享过,山川景色看过,但海边却从未来过,波澜壮阔,自非内陆湖泊可比,正心怀激荡呢,个蠢徒弟在旁边念的都是些什么东西,把她诗兴都扰了。

    郑氏很淡定,笑眯眯地看着她女儿追打徒孙,还感慨:“果然接婉儿出来是对的。”

    张昌宗被追着打的功夫,抽空赞同道:“太太说得对!我师父自从出了宫,身手一日赛过一日的矫健,这活力、这身体素质,长命百岁不成问题!唉哟!师父,手下留情!”

    上官婉儿脸上笑吟吟地:“承好徒儿你吉言,你若能少气我些,不说长命百岁,活到七八十便心满意足了。”

    张昌宗干笑着打哈哈,却不敢接话,上官婉儿瞟他一眼,轻哼一声,回转坐席上坐下,喝茶歇口气,顺便支使徒弟磨墨,她要作诗。

    张昌宗一听,哪里还有继续胡闹的心思,立即坐下来,向砚台里滴上点儿水,开始磨墨,薛崇秀很有默契的铺纸,两口子配合完美。

    上官婉儿捏着毛笔,望着窗外的汪洋大海,阖目沉思,不一会儿,张昌宗的墨磨好了,她心里也有了句子,提笔写就,写完了,略做端详,神情却不怎么满意。

    张昌宗凑过去看了一眼,赞道:“挺好的诗啊,师父有何不满意的?”

    上官婉儿摇摇头,没说话。张昌宗一边吹干墨迹一边把诗稿拿给郑氏和薛崇秀看,笑道:“太太和秀儿评一评,这诗我觉得挺好的。”

    薛崇秀看了,也赞同的点头:“确实挺好,便如师父往日的诗作一般,词句优美,精巧工整,是首好诗。”

    上官婉儿摇摇头,并不以为喜,倒是郑氏笑吟吟地放下诗稿,道:“诗是好诗,恰是婉儿素日之风格,婉儿遗憾者,可是未脱窠臼之故?”

    上官婉儿满面遗憾的点头道:“还是母亲懂女儿。我愿想写大海之波澜壮阔,然到最后,所得也还是素日之精巧,难书海洋之雄阔,想来这非是我所长,深以为憾。”

    说完,摇摇头,望向张昌宗,张昌宗心头立即浮上不好的预感,果然,就听婉儿师父问道:“六郎呢?六郎可得句?”

    那还用问吗?

    张昌宗光棍的摇头:“回师父,没有。”

    “这等壮阔之景,竟没激起你的文思吗?”

    “没有。”

    张昌宗很坚持,惹来上官婉儿疑惑的眼神:“竟是如此?”

    张昌宗坚定地点头,道:“就是如此,想写什么,到最后都打消了,面对这等壮阔的景色,只觉自己的渺小,哪里还有心思去写什么诗句,不是亲身莅临,如何能想象得到汪洋大海的辽阔与人类于其间的渺小,纸上得来终觉浅,干脆作罢,不写了。”

    上官婉儿面露思索之色,片刻之后,点点头,却毫不犹豫的把晾干的诗稿撕个粉碎,直接从窗户扔出去,笑得畅快:“六郎言之有理,为师也当如此才是。”

    “”

    张昌宗绝对没想到婉儿师父会这般行事,僵笑着,心里默默念mmp,感觉师父这是被忽悠瘸了,亚米豆腐,他不是故意的。

    除了靠岸补给,其余时间皆沿着海岸线在海上航行,现在的科技,还没解决长时间航行而导致的维生素缺乏的问题,所以,即便是远洋航行,也是循着海岸线走,如此才能保证水手们的健康问题。

    “明天就到泉州了,我们直接上岛去看看,顺便做些补给,如果岛上不够的东西,再去泉州城里补。”

    张昌宗提示着,上官婉儿与薛崇秀皆是眼睛一亮,晓得他的意思,点点头,面上颇有些期待之色。

    上官婉儿面带憧憬之色的:“六郎,那是个什么地方?”

    张昌宗笑着实诚的道:“应该就是个荒无人烟的岛屿吧。”

    “”

    上官婉儿瞪着他,脸上十分的一言难尽,薛崇秀微微一笑,道:“阿榕三年前便带着人上岛了吧?怎么还荒无人烟?”

    张昌宗拍拍脑门,道:“我说的是总体环境,我们现在占据的那一块地方,这三年发展的还不错,城也筑起来了,农业生产也早就展开了,欣欣向荣吧。”

    三年啊,前期的基础设施全是内陆产业经营所得,为了建设,张昌宗、薛崇秀不说节衣缩食,生活却也过得十分简朴,好在两人都不是好奢侈享受的人,倒也不觉窘迫,反而因为建设事业干得红红火火而满面红光。现如今有了这样的成绩,两人远比旁地人来得欣慰。

    “是如何规划的?”

    一直话挺少的郑氏,开口问了一句。张昌宗立即点头,转身跑回自己住的那个船舱,翻出规划图来给郑氏看。

    “太太请看,”

    张昌宗摊开地图,给她讲解:“流求岛的地形多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地少,山高而水急,弟子选在这个地方,这里是岛上面积最大的平原,弟子选择在此筑城,坐北朝南筑一城,城内我们自己居住的房子,我选择的是坞堡,城外广大的土地,除了划分给治下之民耕种外,还可以养上一队骑兵”

    张昌宗对照着地图,指着规划图,详细的给郑氏解说,郑氏听得频频点头,听完了之后道:“军略这些,我也不懂,只是,看着这么大的一片土地,你规划仅仅有条,不盲目,不浮躁,便知是能经营起来的。经营一城一地,皆是旷日持久之事,不是一代能做好,而是需要集合数代人之功方能成事的,好好做,做好了,不管是于你还是今后的子孙后代,皆是可以传承百世的基业。”

    “哎,太太放心,弟子知道的。太太、师父,您二人再看坞堡的图纸。”

    张昌宗再抽出一张图纸来,给郑氏和婉儿师父看。他与薛崇秀都不是学建筑的,但是,两人走的地方多,古今中外的各种建筑见识过不少。穿成大唐人后,张昌宗又查阅过宫里各类藏书,选来选去,选择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时兴的坞堡。

    他选择筑城的地区,靠近山的一片是台地,较耕种的平原高出一些,恰好于此地建以坞堡,最高处为内城,是规划了留作主人屋的地方,最高处筑有瞭望楼;再外一层则是部曲、奴婢居住的地方,杂以工匠,最外一层则是畜养牲畜、鸡鸭的地方、外城有城墙,四角有瞭望塔和箭楼,以城门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居之。

    是最典型的坞堡建筑风格,只要人手、指挥得当,小股的军队或是土匪什么的,根本不要想着攻破,除非是大军拿人命来填,否则,端是一处易守难攻的好居所。

    郑氏看得连连点头,道:“郑氏数代以前也是有坞堡的,后来天下大一统,时势所趋,才离开坞堡,我幼时曾听祖父提过,不想今日竟能见到实物,甚好,甚好。”

    张昌宗嘿嘿笑笑,不好意思的道:“只是,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