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略-第1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等”,仲逸急忙转身走向屋中。

    “外叔公一辈子清廉,家中开支用度不小”,片刻后,仲逸便来到院中,他将一张银票递到吴风手中:“这是一千两,你先拿着,一定要最好的药”。

    来到翰林院后,仲逸才发现自己办差的地方已被挪动。

    “仲大人,以后这间屋子就是你的了,有事吩咐一声就行,小的就在门外”,一名中年男子一脸笑意的向他说道。

    “好的,你先出去吧,有事自会叫你”,仲逸这才缓过神来。

    哦,从无品佚的庶吉士,升为正七品的编修,待遇自然就不一样。

    日后,也可差遣别人了。

    “仲大人”,片刻的功夫,那男子又走了进来。

    仲逸此刻心情不悦,正欲打发眼前之人,但最终还是没有张嘴。

    “仲大人,请用茶,这是刚沏的”,那男子依旧一脸笑意。

    “好的,你先出去吧,有事自会叫你”,他只得再次重复这句。

    恐怕,日后这样的事,会很多吧?

    仲逸懒懒的坐在木椅之上,随意打量一番:屋子不大,但布置极为精致,方方正正的木桌之上,文房四宝皆已备好,不远处的书架上摆满各种书册,其中有些他似乎从未见过。

    乍一看,似乎如同一个书房。

    翰林院嘛,总得有些文人的样子。

    只是,不知这诸多书册中,有多少人一一看过?

    又有多少人,能一一领会其中之意呢?

    “外叔公到底怎么了?上次见面时不还好好的吗?”。

    此刻,仲逸无暇领略这正七品的‘新房’,原本想翻阅之前未曾见过的书册,但很快也没这个心思了。

    早年间,因为陆家庄之事,后来到了义中村,每逢家中有事,他便心智有些慌乱,多年以来,从未变过。

    想当初,在蠡县剿匪、缉拿十流寇,甚至与师兄共同抗倭时,都不曾有一丝慌乱,包括刚刚结束的繆大柱夫妇被杀一案,都是游刃有余。

    然而,每每想起因神婆的蛊惑,义中村人将他赶出村,缺又不见老姑龚王氏时,他便再也无法气定神闲了。

    这是人之常情。

    文泰是娘亲的叔父,当初一家团聚也得益于他。来京后,更是将自己作为最可信赖之人,为了当年陆家庄之事,外叔公一直在刑部苦苦支撑。

    此刻,绝不能出一丝意外。

    “外叔公,你老人家到底怎么了?”,从翰林院出来后,仲逸匆匆来到文府。

    一路之上,他差点就要使上轻功了。

    “逸儿,过来”。

    文泰半躺着,见仲逸进来后,缓缓起身道:“你无须担心,到了这把年纪,偶有不适,也属正常,今日叫你来,是有事商量”。

    “外叔公请吩咐,是否有人要为难于你?”,仲逸急忙走了过去。

    “谁会为难于我?以后,就更不会了”。

    文泰微微笑道:“今晚叫你过来,只为一件事:外叔公要告老回扬州,朝廷都恩准了”。

第255章 外叔公(下)() 
“告老回扬州?”,仲逸不解道:“以外叔公的年纪,可再做三两年,莫非是有其它缘故?”。

    在仲逸看来,外叔公能安然告老,自是最好的抉择。

    如此,他老人家既可远离朝中纷扰,亦可与家人过平常日子,也算是一举两得。

    当然,这个选择必须要出自外叔公本人心愿。若有人从中胁迫,或因突发的变故,则是他不能接受的。

    “逸儿,为何变得如此多疑?去了趟博野县,如今做了七品翰林编修,竟比你外叔公还深谋远虑?”,文泰故作嗔道:“难不成,你外叔公做了什么不光彩之事,才急于离京的?”。

    “孩儿不敢,不敢”,仲逸见文泰似有不悦,他急忙笑道:“这还不是担心,有人对外叔公不利嘛”。

    “我走之后,你务必要小心行事。不管与严氏、徐阶等,包括翰林院的同僚,不到万不得已,不可将自己立于孤立之地”。

    久在朝中,文泰自有经验之谈:“朝中做事有三忌:忌贪、忌庸、忌懒。与同僚相处也有三忌:忌随意交心、忌一概疏远、忌特行独立”。

    “这么多‘忌’?”,仲逸连连点头:‘孩儿记住了’。

    咳咳,严肃点。

    文泰继续道:“这,还有三不说:无真凭实据…不说;有真凭实据……看看再说;可说可不说……不说”。

    ‘外叔公,那照这么说,剩下的,还能说什么?’,仲逸将一块热毛巾递到文泰的手中。

    “怎么没说的呢?这天气怎么样?家中可好?茶不错、水不错、茶水不错,等等”。

    哦?怪不得每次议事时,总要喝茶呢。

    “遇到差事,不可独自去办,如此,功劳或许被人分走一部分,但至少出了祸事,也不须一人承担”。

    文泰刻意说道:‘就拿此次博野县繆大柱夫妇被杀一案来说吧,假如没有刑部的樊文予,还有锦衣卫的那些人,又会是什么结果?’。

    “是是是,外叔公所言极是”,仲逸只得连连点头。

    文泰娓娓道来,仲逸洗耳恭听,爷孙两如同拉家常,又似临别嘱咐大事。

    其实,在仲逸心里再清楚不过:外叔公在刑部当差多年,办案从不含糊,绝非他说的那种胆小怕事,更不是圆滑投机之人。

    就拿当初查办山西孟县知县,贪墨赈灾钱粮来说,若非他挑头,绝不会牵扯出那多多人。

    而这,不正是独挑大梁吗?

    正因为此,文泰在刑部威望极高,在告老之际。又被升为都察院四品御史,这也正是朝廷对他品行的肯定。

    此刻,他之所以向仲逸说出那些门门道道,无非就是担心仲逸太过年轻,处事冲动,惹出什么是非来。

    “外叔公,你老放心,孩儿自会小心行事、恪尽职守,绝不会为陆家人、文家人丢脸”。

    仲逸轻轻上前扶助文泰,一脸感慨道:“孩儿既然入仕做了这个七品编修,就一定做出点样来”。

    “老爷,可以进来吗?”,二人正在说话之际,却听门外传来吴风的声音。

    “你吴大哥有事要告知于你,外叔公要歇一会”,文泰微微一动,仲逸急忙端来汤药,一勺一勺的送到他口中。

    “公子,是这样的,老爷当年在查办一起案件时,意外发现在延绥镇有一处矿,数量极大。起初民间私自开采,后来塌方致村民死伤,衙门明令禁止,但没过多久,又停而复开”。

    吴风缓缓落座,说起当年之事,他认为自己确实能记得更为清楚一些:“再后来,有人勾结衙门继续开采,且将当地一些村民拉去做苦力,不少人苦不堪言,偷偷的跑了出来,正好被刑部派去当地办案的人遇到”。

    “吴风啊,你倒是向逸儿说清楚了”。

    才歇一会,文泰却又坐了起来:“我大明自永乐以后,相继设九边重镇: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

    文泰继续道:“这延绥镇,又叫榆林镇,此地富集煤炭矿。这煤炭啊,我大明朝才这么叫的,在唐宋时,叫石炭,此物可用于冶铁、炼铜,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朝廷已掌握开拓、采煤、支护、通风等开采之法”。

    “公子,你看看,我说呢,还是老爷厉害吧?记得这么清楚,我都自愧不如了”,吴风打趣道。

    文泰挥挥手:“还是你说吧………费气儿”。

    “当时,刑部派去办案的公差中就有老爷,除从煤窑逃出的苦力提供线索外,老爷回刑部后,一直在找寻新的证据”。

    吴风起身而立,他向仲逸凑上前来:“种种迹象表明:背后操控此事的,正是严士蕃的心腹。他们大多将开采出来的煤炭私自兜售,除极少数上缴朝廷外,剩下的都进了自己的腰包”。

    严士蕃位居工部左侍郎,若真要从中动手脚,再有一个做内阁首辅的严嵩庇护,自然不是什么难事。

    仲逸这才缓过神来:或许,这才是外叔公叫他前来文府的真正原因。

    “逸儿,此事你务必要深藏心底,待有合适的机会,再做定夺。毕竟干系太大,以你翰林院编修之职,恐有不妥”。

    对此,文泰早有对策:‘借力打力,朝局之中,徐阶等早就与严氏暗中较劲,若他们再有大的动作。榆林煤矿之事,或许可作为倒严的一个推手’。

    “对,公子,你不能出面查,自有徐阶他们去办”,吴风插话道:“在倒严一派中,就有刑部的人:刑部黄姓左侍郎被打入大牢,而那位右侍郎正是徐阶一派”。

    太复杂了

    出了文府后,仲逸心思之中,可谓喜忧参半。

    一番长谈,外叔公告老回扬州确出自本意,以他老人家的处事之风:绝不会因棘手之事,而借口退出。

    如此也好,一旦外叔公离开京城,自己少了一层担忧,更不用再为当年陆家庄之事,而受制于人。

    当铺、药铺、秘密藏银,如今又牵扯煤炭矿

    “这个严士蕃,背后那双黑手,到底伸的有多远?”。

    一阵晚风拂过,片片黄叶落地,中秋之后,寒意渐浓。

    该多加件衣衫了。

    仲逸心中暗暗道:“老子定要将这棵大树……连根拔起”。

第256章 闲的不行() 
这日,仲逸一如既往来到翰林院,外叔公离京之事已有着落,他也可安心翻翻房中那厚厚的书册了。

    从庶吉士到七品编修,围在身边得人,也就慢慢发生变化:庶吉士对庶吉士,而七品编修,平日里交往之人,也最好是七品、六品。

    最不济,也要是个八品吧。

    物以类聚,人以‘品’分:三品不同于四品,有品更不同于无品。

    这不是仲逸所愿,但朝中的规矩:你可以不喜欢,但必须要适应。

    “仲大人,请用茶”,门口一直在侍候的那名中年男子,又开始例行公事了。

    此人名叫程默,是翰林院的差役。

    之前,也算读过书,认得几个字:若仲逸说出某个书名让他去找,程默也很快能找出。

    若是让他将书中之意列出,那便是要为难他了。

    程默的主要差事,就是伺候仲逸在翰林院的日常:端茶倒水,进出传话,再帮忙找找书,提醒什么时辰该做什么,该去哪里。

    仲逸偶尔外出,跟在身后的,自然也就是他了。

    当然,他还得担起保护之责。

    怎么说,翰林院也是衙门,编修也是七品,总得要有个人伺候才是。

    只不过,相比那些七品知县出入前呼后拥,又是肃静,又是回避的,他这个七品编修,就寒酸多了。

    “默大哥,不必每日奉茶,若需要时,我自会唤你”,仲逸觉得程默有些古板。

    有时,甚至与老姜头倒是有几分相像。

    “仲大人折煞小的了,如何敢与大人称兄道弟?再说了,这茶叶都是大人自家带的,这在翰林院谁人不知?小的只是取过来,泡上而已”。

    程默毕恭毕敬道:“大人还有什么吩咐?”。

    “不要动不动就吩咐吩咐的,你先坐下”,仲逸挥挥手。

    “是”,程默微微应道,却依旧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你比我长几岁,我就叫你默大哥,你也无须称呼我为仲大人”。

    仲逸笑道:‘就叫我仲先生吧’。

    在蠡县时都这么称呼,听着也不别扭。

    “仲先生?这个称呼,是不是太老了点?又不是私塾先生,堂堂翰林院的七品”。

    琢磨半天,程默终于有了主意:“对了,这样吧,小的就称呼仲大人为‘仲翰林’,如何?”。

    仲翰林?

    稍顿片刻,仲逸突然笑道:‘不错,这个真不错,以后就这么叫了’。

    “准了,默大哥?”。

    “好吧,不过外人在的时候,还是不能乱了规矩”。

    翰林院的差事果真清闲,仲逸不用侍读、侍讲、侍诏。

    当然,翰林院还有一个差事,就是担任科举考官,但科举不是年年考,亦非一般人可入选。

    翰林院中,修撰、检讨、编修有编修国史、实录一朝规制等,被称为史官。

    身为七品编修,领了这份差事,与‘史’为伴。

    能不闲吗?

    午后,另一个同为闲来无事之人,终于找上门来。

    “仲兄弟,在诸多衙门中,就属咱们翰林院清闲、无趣:要权没权,要银子没银子”。

    陈默没有奉茶,看来只得‘干聊’了。

    来人正是庶吉士费思应,因当初在国子监时,他与仲逸一起读书,来到翰林院后,二人的关系自然亲近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