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咦,是什么?”拿到手里的,分明就是一支箭矢,只是只有箭杆,而没有金属箭头,而且箭杆上还绑束着一卷纸。
他解开绑束纸张的细绳,并且展开,就着月光看了一番,然后确定……上面写着的,不是汉字,也不是朝鲜字,而是蒙古文字无疑。可至于写的是些什么内容,他可就不明所以了。因为除了没有分拆开来的自己的名字,他勉强能够识得,其他的就真是大字不识的。
――――
在同一天晚上,在不同的营寨(后金营寨除外),不只是蒙古人捡拾到箭杆上绑束的、写有文字的纸张。而这种写有不同文字、发往不同地方的纸张,发明者和发射者,自然是大明无疑。
文字虽然不同,可内容却是一般无二,都是大明王朝皇帝陛下晓谕关外民等的诏书。
诏书的大意内容为:大明与建州女真已经成为无法化解的寇仇,在现在、在将来,只要建州女真没有明确表示臣服,双方的这种寇仇关系就永无缓解的可能。为此,大明王朝皇帝陛下忠告其他各族人等,保护自己的利益,善待自己的生命,切莫与建州女真狼狈为奸,切莫助纣为虐……大明反攻之日,玉石俱焚,勿谓言之不预!
孙承宗当时下令两百名斥候半夜从宁远城坠下、向蒙古人和朝鲜人的大营投射宣传册页的时候,并没有对此寄予多大的希望。只不过这是皇帝陛下亲自布置的,因此权当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
但是,次日上午,皇太极就得知了这件事情,而且也收缴了一些这种东西,送到了他的大帐。
皇太极看过之后,虽然表面上嗤之以鼻,“雕虫小技,一无所用”的断语随口而出,可在内心里,他却感到了一丝隐忧。
朝鲜人也就罢了,此次进攻大明,本来要他们出兵,并没有借助“大力”的意思。他们最大的作用,只是用来“压阵”,后金也借机将他们与大明的关系割裂的更加开来。因此朝鲜李氏的出兵,形式意义更大于实际意义。
至于归附的汉人,因为此时尚未自成一系,形不成一个比较独立的团体。但也因为如此,人心或许会更加的涣散。因此,皇太极感到,应该要重视一些。
可是蒙古人就不同了。蒙古人的动向,是值得后金、值得皇太极重点关注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不能掉以轻心。
隐约算起来,蒙古与女真似乎还是有着共同的祖先,生活习性也有更多的相同之处,因此彼此联系也更为紧密一些。后金虽然强势,可若是想征服庞大的大明王朝这个庞然大物,完全指望本族的那些有数的可征战之士显然并不现实。
因此,不仅是出于更紧密地将其绑在自己的战车之上的目的,蒙古人是必须要为后金的霸业提供充足的炮灰的。
所以,当次日皇太极询问各部进攻宁远城的准备情况时,蒙古人的暧昧态度就令人极为不爽。
说实话,蒙古人倒是没有彻底打起退堂鼓,他们只是吱吱呜呜,显是内部发生了什么事情。
皇太极感到不妙。
林丹汗已经蠢蠢欲动的消息,皇太极也是刚刚接到报告。
虽然心里知道这些蒙古人早晚也会知道,可皇太极还是尽量封锁了消息。可现在看来,或许他们还是得到了一些什么风声。
说实话,林丹汗的蠢蠢欲动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如果他此时不趁火打劫的话,那他就根本不配大佬名声。
就是尽着林丹汗折腾,恐怕他也折腾不出什么花样来,皇太极对此本来并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而且也是有些心理准备的。
可是,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林丹汗就与大明勾结在一起,而且大明也一改此前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惯例,在林丹汗尚未有实际行动之前,就抛出了丰厚的实际利益。并且更为令人眼红的是,大明还允诺与察哈尔蒙古重开马市,这就出乎皇太极的意料了。
眼下的这个世界,不管是大明,还是蒙古、后金,粮食是最紧俏的战略物资。对于粮食的需求,三方都是非常渴求,也同样是非常的紧缺。
但是,因为本来就是以农耕为主,因此大明内部可以自行解决。尽管不是多么富裕,可勉强维持还是能够做到的。这也是大明唯一的优势。
而对于蒙古和后金这样以游牧为主的民族来说,本来粮食只是做为牛羊肉之外的一个补充。但是,最近的十几年以来,因为连年的征战,牛羊牲畜已经不断大量的减少,粮食也就逐渐成为主食。
辽东地域广阔,也适宜耕作,现在也的确是在后金控制之下,可因为多年来征战的主战场是以辽东为主的,因此虽然守着肥沃的良田,可有限的产出根本无法满足本地的需要。
在此之前,后金是不太为此担忧的。一方面是有来自大明的“友好”商人主动输送,另一方面不是还有大明的边军可供掠夺吗!
可如今的情势似乎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来自大明的“友好”商人已经灰飞烟灭,而看大明对此次战役所采取的鸵鸟战术,摆明了是要做一只不拔一毛的铁公鸡,因此恐怕掠夺一途也很有落空之虞。
此时,正该后金与蒙古拧成一股绳,向大明这个庞然大物敲骨吸髓的时候,可蒙古人的暧昧态度,一下子令皇太极陷入烦恼之中。
朝鲜人只要袖手旁观就可以了,抛开蒙古人的协助,就凭后金自己的几万人,也是可以攻下宁远城的。皇太极对此有着充分的信心。
可是,即便将宁远城攻下,后金必定也是损失惨重。因此,即便宁远城中的粮食等物资保存完好,可届时后金的力量已经大为消弱,因此好不容易获得的战利品能否据为己有,却是大有疑问。
当你有着强大的实力的时候,你是可以说“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的,可若是大家实力平均,或是实力处于下风,那说这句话的,肯定就会变成别人。
后金一直就是秉承着“实力为王”的宗旨,皇太极自然对此心知肚明。
而且,他还觉得,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到什么时候,这个宗旨是绝对不会改变的。
第231章 大战前戏3()
即便‘蒙’古人和朝鲜人稍稍多于后金,可真要瞪起眼来,皇太极也一样有把握把他们收拾干净。'x全集下载'。更新好快。
可那又怎样?难道自己把他们忽悠到这里来,目的就是在这里把他们屠灭殆尽,是显示自己的威风?还是专为在明军面前表演一番内讧或者内斗的好戏?!
别看眼前后金与‘蒙’古和朝鲜算是“不对称”的“盟友”,可皇太极也从未放弃以武力为先导的宗旨。‘蒙’古和朝鲜之所以跟随着后金,不就是因为武力发挥的效用吗?至于以后‘蒙’古和朝鲜是否能跟着后金沾光,那还是很久之后的事情。
后金那个发展到什么程度,就连皇太极自己都没有什么把握。因此,目前还是以怀柔政策为主。
真要想教训这两个不听话的孩子,还是要在从“家里”出来之前为好。
且不说期间大明会不会趁火打劫,经过一番内讧而重新洗牌之后的后金,本身的实力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自然也无力对宁远城发动什么攻击了。大明与后金之间,或许转瞬间攻守就会易势。不用深巷,这种结局几乎就是肯定的。
因此,皇太极再愚蠢,也不会干这种瞎事儿。
唯一的办法,就是以和平的方式,尽力打消‘蒙’古人的顾虑。
但是,首先要做的,还是要将那些劳什子破纸什么尽数收缴上来的好,省的总是令人觉得膈应。
因为本身还有一定的家底,加上也多少在意自己的“形象”、或“‘操’守”问题,因此像科尔沁和土默特等‘蒙’古的大部落,是不会轻易重新倒向林丹汗的——这就是皇太极要对‘蒙’古实行“以理服人”的基础。''
而那些‘蒙’古中小部落,因为囿于本身的实力,自知不会得到皇太极多么的重视,因此即便在与大明的争斗中,后金取得了胜利,他们这些边缘势力,也从未指望能够从中大大的分一杯羹。
他们“归附”后金,实在也是无奈之举。‘蒙’古的金帐汗国已经不复存在,他们也要找根大‘腿’抱着点儿不是,否则可就要面临灭顶之灾。
因此,他们既没有实力,也没有“身份”可掬,采取的策略,肯定是以“有‘奶’就是娘”为宗旨。
若是后金自己的日子好过,皇太极是不吝分些汤汤水水给他们的。可是,目前后金自己都有些自身难保,自然无法顾及这些“穷朋友”的。
如此一来,后金是既没有理由、也没有能力禁锢所有‘蒙’古中小部落的。皇太极也不会打肿脸充胖子,拿出自己本来也非常宝贵的粮食等物资救济别人。
胡萝卜本就不多,自己留着犹嫌不足,如何能够惠及他人。大‘棒’倒是现成,可怎奈时机不对,一时也无法挥舞起来。一俟后金度过眼前的难关,肯定会给他们些颜‘色’看看的。
————
“林丹汗已经蠢蠢‘欲’动了,”既然无法继续封锁消息,皇太极也就打算敞开来说,“不过,想来大家也都知道,即便他蹦跶的再多么欢实,跳梁小丑终归还是跳梁小丑……一俟我大军挥师北上,顷刻间就可瓦解……他们主动出击也算是在帮我们的忙,也省的我大军劳师远征。他们若是一直躲起来,我们不是还要千方百计地将他们找出来不是,”
“大汗所言极是,秋后的蚱蜢……没有几天好蹦跶的了,”
“是啊,他若是敢出来寻咱们的晦气,正是咱们求之不得之事,”
“就是就是,实在是自速其死,”
‘蒙’古王公纷纷附和着皇太极。他们也并非完全是出于迎合,他们所说的话,一定程度上就是实情。
对于‘蒙’古王公的反应,皇太极感到很是满意。他在意的,是科尔沁等‘蒙’古大部落的态度。此前他们弃林丹汗而归附了后金,就已经算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皇太极也相信,他们是不会轻易改变主意的。
此后,又经过皇太极的一番倾心安抚,‘蒙’古的大小部落总算是归于了此前的情状。皇太极那些隐隐的担忧,也终于慢慢地消解了许多。
好在这段时间尚处于开始的阶段,因为还要准备一些必要的云梯之类的攻城器具,真正的战事也还没有正式开始。
因此,这段时间也算是给皇太极留出了工夫,让他有机会去做这些安抚‘性’的工作。
————
因为明军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忙着搬家上了,因此只是将几十里范围内能够发现的高大一些的树木付之了一炬。可因为过于匆忙,至于效果如何,就没有工夫去认真检视了。
这几天时间,后金就指派那些‘蒙’古的小部落和朝鲜人四处去寻找成材的树木,砍伐之后运回,令汉人工匠制造攻城云梯和其他器具。
只要不是去当炮灰,‘蒙’古小部落和朝鲜人是不会因为一些小事招惹皇太极的。所以,对于大战前的一些准备‘性’的工作,他们也都表现的比较积极,生怕那个地方不小心‘激’怒了皇太极,招致一些麻烦。
他们的命运就是如此,还能怎么样?他们之所以跟随者来到前线,不就是因为惮于后金的‘淫’*威吗。
————
在这段难得的战前时间内,明军也是在抓紧时间进行各种各样防御方面的演练。
因为时间紧迫,卢象升那些更为系统的训练计划根本用不上了,因此只能因陋就简、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训练也只是开了一个头,各种衔接方式也只是走了几次过场,攻城大战就开始了。
战前的准备再怎么充分,可效果如何,还是要在战中得到检验。
————
“敌箭攻击,举盾,”宁远城城墙之上的瞭望塔中传出的嘶哑的大吼声,正式宣布一场生与死的考验拉开了序幕。
在宁远城墙上,相隔百步距离,就有一个用厚重的木板搭建起来的、类似后世碉堡之类的东西,他们称之为瞭望塔。
说是“塔”,其实高度也就是仅比‘女’墙高出一个头。前面有视野开阔的瞭望孔,里面的空间也很是有限,仅许两三人容身。其中一人负责瞭望,另外的一人或两人负责对城墙之上的同伴喊话,将瞭望之人看到的情况通知守卫城墙的明军。
城墙之上根据具体的情况,划分为若干防守区域,有一名把总或百总具体负责指挥。
这是卢象升给宁远城的明军提供的新型战术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