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锦绣三国-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句话,说得张飞直接喊张绣叫张兄弟了。

    接下来的十来天时间,汝阴郡和九江郡(淮南郡)大部分属县都送上了降表。这下可有的张绣忙了。

    首先是军队整编,本部六万五千带甲之士,两万布衣老弱;雷薄、陈兰、杨奉和韩暹所部士卒共计六万;其他愿意主动投诚的淮南兵多达十万!另有数万属于被抓壮丁的士卒逃回乡里,不愿再当兵,张绣也不予追究。

    张绣主政汝阴九江两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决定效仿曹操的屯田制度。将麾下七万老弱伤残编成屯田军,暂且由李通统领。于九江郡废弃农田原野重新开垦,供应军粮。

    当然这只是屯田的第一步,第二步还得招抚流民一同开垦。为什么后期曹魏实力最强,很大程度在于屯田制度安定下来了很多流民。而古代战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数量。

    只是袁术把淮南折腾得太狠了,张绣进军途中,道路随处可见流民饥民,而大片的良田却无人耕耘。听闻阎象亲口说,九江郡的偏远地区,早已经有了人吃人的惨剧。

    但当张绣进入寿春,打开粮仓。囤积在里面的如山一般的粮食已经因为保存不当,大批腐烂。

    还能说什么,开仓放粮吧。刘备前期每次得到城池都是这么干的。

    只是这一措施却遭到了杨弘和阎象的一致反对。开仓放粮固然是仁政必不可少的措施,是拉拢民心的必须手段。但这一切,必须以清廉的吏治和稳定的政治局面为前提。否侧贸然的开仓放粮还会导致哗变和相当不良的影响。

    张绣这才知道,这个三国,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

    所以当务之急,还是稳定汝阴和九江局势。这一切,目前还得在建立在军事稳固的基础上。

    除了七万屯田军,张绣只留下了十八万青壮带甲之士,各将统领本部部曲暂时不变,所有供应补给一律平等,这暂时安下了雷薄等降将的心。

    接下来,便是大刀阔斧改革吏治。所有原任袁术地方官员,必须再次考核才能上任。在这点上张绣直接用了最强硬的手腕,一点没有犹豫,不服就军队镇压,这没商量。

    这两郡的大多数属县,见张绣攻占了寿春,原来袁术委任的县令便立即向张绣表示效忠,或者是县尉县主簿杀了县令来投诚的。这次一听到所有有品秩的官吏,都要到寿春重新考核才能继续上任。有很多自知屁股不干净的便又反了,对于这种状况张绣还能有其他解决措施吗?

    更何况,新官上任三把火。要是现在不全面彻底大刀阔斧整顿一次吏治,以后再想整治就难于上青天了。与其等到后期顾虑重重,倒不如现在快刀斩乱麻。趁着枪杆子在手,大干一番。

    不得不说张绣在这方面还是很有魄力的,杨弘和阎象倒也收起了对这位年纪不过三十的年轻主公的担心。

    张绣这一番整顿忙的他焦头烂额,当杨弘给他报告广陵太守吴景放弃广陵,去江东投奔自己的外甥孙策的消息的时候,张绣都想自己率领一军前去接管广陵。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文武手段兼用,派使者招降广陵郡的同时,派遣一员可独当一面的大将率领一军直奔广陵。

    使者倒还好说,韩嵩可担当此任。不仅可以劝降,而且拿下广陵直接做太守。只是到了点将的时候,张绣却头疼了,确实没有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啊!

    唯一的一个可独当一面的人才——李通却必须去屯田;至于其他将领,诸如张先雷叙等人,连良将之名都担当不起。诸如胡车儿周仓此等猛将,唉,打仗还凑合,镇守地方就呵呵了。

    这时候的广陵郡虽然和九江郡是邻郡,但广陵郡却属于徐州。刘备领徐州的时候,受命攻打袁术,但吕布袭取了徐州,导致前线的刘备失利。被袁术占领了广陵,并任命了吴景为太守。吕布一方面要防备曹操,也无力收复广陵,此后广陵一直是袁术治下。

    吴景放弃广陵,南奔江东,虽然是张绣这边先得到消息,但难免吕布不想要得到这块脱了毛,唾手可得的鲜肉。

    为此,张绣第一次召集麾下所有文武,商讨招降广陵、征略庐江彻底控制淮南之地等事宜。

第二十章 人才济济() 
谋臣文官方面以贾诩为主,这没有任何异议。

    贾诩在长安便被拜为左冯翊、光禄大夫、宣义将军,主要掌管西凉军人事考察大权。后来辞了左冯翊的官职,上交了宣义将军的印绶,只保留了光禄大夫的虚衔。

    张绣举兵,计谋多出贾诩。策反刘辟龚都、杨奉韩暹、雷薄陈兰虽然都是张绣提名的,但具体操作都出自贾诩手笔。八封不同的劝降信,贾诩在其中把握人心忌讳难言之处、一一陈说利害,都一举成功诱导这些人“另投明主”。其深谙人心之能,令人惊叹。

    贾诩为人平和,不喜欢与人争权夺利。杨弘主动来投,并积极劝降与他素来交好的张勋,为张绣安定淮南鞍前马后。贾诩见此,主动辞去了张绣的长史之职,推荐杨弘继任长史,自己只挂一个军师的虚衔。此举赢得所有张绣麾下文武叹服,人人见之都敬称一声:“贾大夫!”

    于是杨弘仍然是长史,位居张绣军第二谋士。

    而阎象和韩嵩属于能臣干吏那种。张绣继续用阎象为主簿,负责掌管文书、审核并颁布政令。韩嵩还是参军之职,这两人是张绣处理民政方面的左右手。

    另外文臣谋士队列里面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名士袁涣袁曜卿!

    这倒霉孩子,直接被张绣亲自俘虏了。倒不是张绣乱军中慧眼识英才,而是张绣上阵打仗,是专挑软柿子捏。只看见袁焕身边护卫不强,而且袁涣身着文官服饰,于是直奔袁涣而来。

    历史在这一刻貌似重演了。真正的历史上袁涣就是在吕布和袁术的乱战中被吕布生俘的。只是后来曹操灭了吕布,袁涣便跟随了曹操。再后来镇守地方、或中央任职,多有建树。

    只是此人实在没有行军打仗的才能,虽然关键时刻想力挽狂澜,但害的袁术连最后三万精锐都葬送了。也或许,袁术本就想那样做,袁涣只是当了一个台阶的作用。

    张绣可不会像袁术那样作死,让一个不是谋士型的人随军打仗。好歹好说劝袁涣帮自己处理民政,刷新吏治,举荐人才。要知道,张绣听杨弘说,陈郡袁氏,那也是世家大族,这个时代的世家大族,人才那是很多的。

    只是袁涣每次被张绣召见,或者见了杨弘阎象等等袁术旧部,都是一脸羞愧。特别是见了杨弘,头都想钻到地缝里面去。要不是他性格倔强刚直硬要正兵相接,怎会导致袁术最后的大败?

    有人偷偷报告张绣:说袁涣有一次在夜里,喝的烂醉,骂张绣为什么要士卒吃干粮,吃干粮也就算了,烧十万锅开水干什么?还骂自己蠢,发誓再也不在行军打仗方面指手画脚。

    张绣听后只是一笑置之,反而更加重用袁涣了。袁涣第二天便自己请罪了,张绣安慰一番。此后袁涣便开始渐渐消除心里的芥蒂,专心帮助张绣颁布新政。不为别的,就为了淮南水深火热的民众。

    文官方面,主干的就是贾诩、杨弘、韩嵩、袁涣、阎象这五人了。虽然说还是规模太小,根本无法与曹操袁绍孙策相比。但相比在宛城那会儿,可以说已经初具规模了。

    相比于文官方面以贾大夫为首,武将方面却暂时没有领头羊。

    先说张绣的部将中目前能力最强的张勋、李通和杨奉三人。

    说实话,张绣也不懂张勋为什么会表示可以向自己效忠,在张绣的意识里,张勋不应该和纪灵一样都是袁术的死忠党吗?

    不过碰巧生擒了张勋,张绣还是装模作样地学曹操对敌将的态度:刚进入蕲阳城的时候,便亲自为张勋解了绳子,奉为上座,满脸诚恳地希望张勋加入自己的阵营。张勋自然是以深受袁氏恩泽为由,严词拒绝了。张绣本来就没抱希望,便让人押张勋下去,先好生招待着。

    只是在这时,半道投降的杨弘不知道跟张勋说了什么,张勋的态度便变得松动了,只是还是没有答应为张绣效忠。不过张绣相信这也是早晚的事了,便很“自觉”地把张勋划到自己的部将里面去了……

    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表态,已经十分让张绣喜出望外了。虽然张勋在整个三国舞台只能算二流大将,撑死算一个准一流将领,但张绣现在连二流将领都稀缺的很。张绣又让杨弘去劝纪灵,这次杨弘确实大摇其头,并坦白告诉张绣自己对张勋说了什么,和为什么不肯劝纪灵的原因。

    据杨弘所说,杨弘平日里便和张勋、桥蕤和陆勉三人交好,这三人都对袁术这样的主公是那种不得不效命、内心却深感失望的人。

    这种感觉在两年前,孙策为袁术攻下庐江郡达到了顶点!

    原本的庐江郡太守是陆康,此人深得庐江郡军民拥护。袁术垂涎富庶的庐江已久,以陆康不肯借粮为名,出兵攻打庐江。只是陆康太难啃,军民上下一心,袁术便让孙策去啃这块硬骨头,并许诺孙策打下庐江,便让孙策做庐江太守。

    孙策没得选择。而且因为基本上没有后援,加上陆康确实是一个又老又硬的骨头,花了两年时间才打下庐江。只是此时袁术却“又”出尔反尔,让自己的老部下刘勋当了庐江郡太守。

    为什么说“又”呢?因为在之前,孙策寄身袁术的初期,袁术攻取淮南的时候,许诺用孙策为九江太守,但是最后派了自己的亲信陈纪去当。

    在这两件事情中,身为袁术谋主的杨弘都劝袁术信守承诺,笼络住孙策这样的人才,用来征战天下会易如反掌。只是像袁术这样的人哪里会听,两次忠言进谏都被驳回。杨弘也心冷了,因为彻底摸懂了袁术的脾性,杨弘在之后也只能是尽人事,随天命了。

    杨弘也坦承,他和张勋、桥蕤还有陆勉心中对孙策这样的英雄是万分敬佩的。只是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只能为袁术效命,不然,他们一定会为孙策效劳的。

    张绣对这番话信了八成。因为他清楚记得袁术病死以后,除了战死的桥蕤,便不见了张勋和杨弘的人。同时,他也感觉自己猜到了:杨弘为什么主动向自己投诚,张勋为什么现在犹疑不定,还有杨弘为什么不想去劝纪灵投降。

    杨弘是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孙策的影子。旦夕之间让袁术二十三万主力土崩瓦解,而且貌似个人武力也不错。杨弘或许觉得现在既然不能越过庐江郡投奔孙策,不如先看看为张绣效劳是怎样的。反正他杨弘这个名字也臭了,助袁为虐、屡屡对吕布和刘备出损招。

    而张勋,他的身份是一名武将。相比于文官,这个时代的武将更重视君臣忠义之道。张绣知道,只要袁术一天不死,或者死在张绣手上,张勋还是过不了心里那道坎。

    至于纪灵,杨弘的态度已经很明白了。纪灵这货就是个死忠党,没得劝!

    张绣记得很清楚,纪灵一直到袁术穷途末路的最后一刻都没想过自己的安危。徐州最后一战,虽然纪灵的心也已经凉了,但仍然慷慨赴战,十余回合死于张飞之手。

    张绣不知道的是:真正的历史中,袁术病死之后。张勋和杨弘还有陆勉一起收拢了袁术残部,想去投靠孙策。结果路过庐江郡的时候被刘勋截击,迫不得已屈从了刘勋,之后再无这三人消息。

    脑中豁然开朗的张绣还是觉得自己漏掉了什么,再想了一遍,脑中忽然闪过两个人的名字。

    于是张绣当时便向杨弘拜道:“杨长史,当日大战,陈兰将军没能杀得了桥蕤,还让此人带领了一万兵马逃遁了。只是我军斥候探报,桥蕤却并没有逃往庐江,甚至袁术在庐江召集旧部的消息发出后,桥蕤都没有立刻动身去庐江,现在桥将军还在九江西南山区里。杨长史认为,你的这位好友是否可以……”

    张绣话没有说完,杨弘却已经知道了张绣的心思。这位主公可真是奇葩啊,诱降计用得根本不想停下来啊!

    杨弘深深摇了摇头:“类如桥蕤陆勉,和张勋将军其实是一样的心结。”

    张绣也只能失望一次了。

    看来这个袁术不好直接弄死啊,不然没办法让张勋、桥蕤和陆勉全心全意为自己效劳啊!

    张绣再次很不“自觉”的把桥蕤和陆勉在心里划作自己的部将。

    难道我得了主公癖,只要是历史人物就想尝尝收为己用的感觉?人啊人,到底免不了一些低级癖好。

    ……

    李通,这位大家已经很熟悉了。目前官职是张绣手下中最大的,镇威中郎将!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