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宫里传来消息,赵高凭着一手好字,入了嬴政的法眼。
这赵高想来也不是等闲之人。
蒙恬暗中戒备着赵高,只是赵高这人,他也确实不了解。无奈这人的名声实在太大,由不得蒙恬不予以重视。
“将军,宫里来了使者。”
赢燕练完一套剑法后,蒙豹逮着机会前来禀报。
“宫里来的使者?”
蒙恬站起身来,出到外厅,正好见到郎中蔡博踏步而来。
蔡博的身子微微有些发福,看他的样子,以后没有领兵打仗的打算,注定要走文臣的路线。刚成君蔡泽死后,蔡博正式承袭了蔡泽的爵位,这小子在爵位上也就没了追求。
“刚成君博,你这身材,怎么越发向冯劫看齐了。”
蒙恬一边招呼着,一边打趣:“是不是冯劫做了郎中令,优先提拔跟他一样身材的诸郎?”
“左更笑话我了。”
蔡博挥拳打在蒙恬的肩膀上,哈哈一笑,找位置坐了下去。蒙骜在世的时候,与蔡泽的关系不错。兵败于信陵君的时候,蒙家也得到了蔡泽的帮助。蔡博的年纪比蒙恬还要大上几岁,但两人相处起来,却没有生分的感觉。
“自从担任谏议大夫以来,我这身子,就越来越发胖。想要挥戈练剑,却又没有这样的心志。哪像你,爵位已经到了左更,仍然每天坚持鸡鸣则舞。”
蔡博瞧着自己的大肚皮,丝毫不以为耻。
秦国的谏议大夫,掌管宫廷议论,相当于后世辩论会的主持人,虽然很风光,却没有什么实权。好在蔡博没有什么权力欲望,倒是乐在其中。
每逢宫廷议论,酒水美食自然少不了。大饱口福之后,蔡博的肚皮,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直追后来的弥勒佛。
“天下归一之前,我的愿望是领兵打仗,自然不敢松懈。一个肥胖的将军,很容易影响士气。”
想起冯劫训练阆中的场景,蒙恬就有些忍俊不禁。刚刚成为郎中令的时候,冯劫计划与诸郎中同甘共苦,结果训练了没几天,他这个郎中令自己先趴下了,差点引来御史的弹劾。
秦国朝廷没有指望郎中真能打什么仗,更多的是让有爵位的年轻人在这里学习政治经验,冯劫不善领军,就不是什么重大的缺陷。出身冯氏一族,冯劫自幼得到很好的教育,把秦国国家行政学院学院管理得还算井井有条,想来想去,王绾最终放了冯劫一马。
“今日前来,所谓何事?”
寒暄得差不多了,蒙恬问起了正事。作为宫里的谏议大夫,蔡博可不会无缘无故的前来蒙府。
“昨天晚上,韩王安试图逃跑,幸而守卫的兵士警觉,才未能得逞。”
蔡博用指头点了点关押韩王安的方向,那里曾经是义渠王的府邸。
“呵呵,没想到,这韩王安还挺爱折腾的。”
蒙恬笑了笑,这韩王安是他押送回咸阳的。一路上,蒙豹没少吓唬他,那个时候,韩王安表现得很顺从。
“他这是越折腾,死得越快。”蔡博冷哼一声,口里说道:“廷尉认为,韩王安袭击秦军卫士,意图造反,建议杀掉韩王安,免得夜长梦多。”
“杀掉韩王安?”蒙恬收起了脸上的笑容。
“不光是这个韩王安,连带赵王迁,也要一并处死。”
“大王的意思如何?”
蒙恬心里吃了一惊,李斯的这个建议,可谓断了赵韩两国复国人士抬出末代国君的念想,可也太过激进了。
韩王安、赵王迁拿捏在秦国手里,秦国可以慢慢的利用他们。可这两人一旦死了,经有心人一宣扬,不说激起赵韩两国黔首的仇恨,他们还可以寻找以前的旧贵族,抬出来做旗帜。
赵韩两国灭亡后,流亡在民间的王孙公子可不少。这个时候,南边的楚怀王的孙子心,很可能正生于某个牧羊人的家庭。
“左丞相出言反对廷尉的提议,大王拿不定主意,计划明日朝食过后,在咸阳宫举行廷议,商议如何处理两位亡国之君。”
蔡博离去之后,张良从厅堂后的屏障现身出来,面色有些凝重,眼神有些迟疑。不过,张良终究还是鼓起勇气,开口问道:“有秦国大臣想要处死韩王安,明日廷议,将军该当如何?”
第235章 韩王安的命运(二)()
战国末期,与封建时代相去未远,君主与大臣之间的距离,尚没有后世那样高高在上。一个站着为人,剩下的其他人只能跪着做奴隶了。
秦国商鞅变法后,中央集权的体制逐渐成型,秦国国君的权力越来越强势。遇上嬴政这样的国君,很容易形成对国家上下的支配。不过,即便身为秦王,嬴政仍然尊重了自春秋就传下来的政治传统,也就是君臣廷议国家大事。
秦国举行的廷议,留在都城的重臣均有权参加,参加者可以畅所欲言,经常有不同的大臣发表不同的意见,甚至批评国君。秦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廷议,当属司马错与张仪关于是否伐蜀的争论。
蒙恬进到咸阳宫正殿,就坐于君位左首的位置,与他坐在一起的,还有几个留守咸阳的武将。眼下,秦国有资历的将军均带兵在外,秦国朝堂,一时成了文臣的天下。
蒙武养伤在家,根本就没有前来掺和。
偌大的宫殿中,数百盏铜灯布置在各个角落,明晃晃的灯光下,秦国君臣的面目毛发,清晰可见。
咸阳的冬日,北风吹来,雪花纷飞,空气中透着凛冽的寒气。咸阳宫的大门窗户关得严严实实,数个大大的火炉冒着熊熊炭火,即便年老的隗林也觉得身子颇为温暖。
隗林年纪大了,呆在右丞相的位置上,有些精力不济,时常在大庭广众之下打瞌睡。每次廷议的时候,发言最多的不是百官之首的右丞相,而是左丞相昌平君熊启,还有新晋的廷尉李斯。
“大王,秦国自立国以来,征战日久,灭国而不杀其君,故能顺利凝聚当地黔首。巴蜀两地,归入秦国后,两国旧君为君长,如今,巴蜀已乃夏子之巴蜀也。”
昌平君熊启一开口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今秦国新并韩赵,两国黔首之心未集,实在不便处死故韩王安、故赵王迁。”
熊启身为楚王后裔,又与秦国宗室有亲戚关系,在咸阳为官的同时,心中并没有忘却楚国。秦国攻灭六国的国策,熊启心里如何不清楚,他害怕有朝一日,秦国攻陷楚国后,楚王会遭受同样的命运。
若秦国当真开展攻打楚国的行动,他该何去何从,私下里,熊启为此感到痛心不已。
“大王,臣不赞同左丞相的说法。”
熊启的话音刚落,李斯便坐直了身子,朗声开口说道:“赵氏一族,与我秦国有深仇大恨,早在春秋时期,赵氏就数次欺诈秦人,公子雍、白乙丙就死在了赵氏一族的手里。”
秦赵两国的仇恨,源远流长,李斯了解秦国两国的历史,说起来倒如数家珍。
“赵武灵王攻灭中山后,中山王的后裔何在?韩国攻灭郑国后,郑伯的后裔何在?快刀斩乱麻,绝了两国黔首复国的心思,韩赵两国才能快速收拾两国人心。”
李斯身为廷尉,位居丞相之下,但他却没有丝毫畏惧,盯着算他半个老乡的左丞相熊启,口里的话却没有停:“秦灭巴蜀后,以原蜀王的儿子为蜀侯,后来勾结当地豪长叛乱。巴蜀两地的旧君长,相互勾连,关系错综复杂。以臣看来,秦国兼并敌国后,理应趁兵威赫赫之际,灭敌国旧公室。”
“嘶——”
李斯的话,如重重的冰锥,敲响在秦国大臣的心里面。
后世的时候,诸侯攻伐,常常有屠灭敌国宗室人员的行为,只是战国时期,这样的行为并不普遍。
赵武灵王屠戮中山王室,中原人并没有说什么。在各国眼里,中山属于鲜虞胡人建立的国家,不在华夏人的圈子里。
韩国杀灭郑国王室的时候,刚好是战国初年,三晋紧密抱团,有魏赵两国支持,韩国稳稳的占住了脚跟。春秋时期,郑国夹在晋楚两大国之间,时常遭受战争的蹂躏,几百年下来,实在没有了脾气。
就像一个女子,给强盗抢去做了夫人,时间久了,也就没有了反抗的心思。
“廷尉所言,禽兽言也,不符合仁道!”
坐在隗林身旁的茅焦,抓着拐杖,身子气得发抖,身子颤颤巍巍,对着李斯,怒目而视。
“荀卿怎么教出了你这样的学生?灭其国,爱其人,韩赵两国,如今已为大王义兵所灭,这时无端妄起杀戮,是乃杀俘,而杀俘不祥也。”
来自齐国的茅焦,早年曾在稷下进修过,学问深厚,又有些胆量。劝说嬴政迎回赵姬后,嬴政以师礼待之,群臣对他颇为尊重。嬴政不喜儒生,但也乐得跟魏文侯一样,做出一副礼敬贤士的态度来。
杀俘不祥的理念,源自道家的学说,儒生吸收后,对此颇为赞同。只是,秦人对于杀俘,却没有什么罪恶感。
白起打仗的时候,每战必杀俘,秦军士兵们个个士气高涨,乐于跟着白起打仗。后来白起自刎于杜邮亭,那是因为政治上的不成熟,而不是所谓的上天降下不祥。
果然,茅焦的话,引来了秦国本土大臣的皱眉。
“廷尉所言,固然不当,可先生之言,杀俘不祥,也有些欠缺妥当。”
御史大夫王绾出言各打五十大板,他瞧了瞧君位上的嬴政,面无表情,丝毫瞧不出嬴政内心的真实想法。
“今日廷议,议论的是故韩王安意图逃亡只是,按照秦律,事皆断于法。韩安若犯秦律,当以法制之即可。”
不愧是精通秦律的御史,王绾没有做政治上的考虑,而是纯粹从专业技术出发来处理韩王安逃亡给出的难题。
按照秦律规定,逃避刑罚的人,轻者罚为城旦舂、鬼薪,重者黥面,甚或有斩足的可能。
只是韩王安不是普通黔首,作为韩国末代国君,带着一个伤残之躯,岂不是成了招惹韩国人仇恨的活广告。
蒙恬静静的看着群臣议论,没有出言参与的意思。韩非的话说得好,观看别人的言行,确实能够发现不同人的不同想法。
嬴政深受韩非著述的影响,这个时候同样深深的隐藏了自己的意思。
想起张良眼里带着些决绝的眼神,蒙恬还真有些担心。秦国真的处死了韩王安,张良没准儿真的会走上反秦复韩的道路。
要知道,后世的反清复明运动,一直延续到了辛亥革命。
想着该怎么应付潜在的反秦复韩分子的张良,蒙恬不知不觉的有些走神。
树欲静而风不止,蒙恬想安静的呆着,可秦国君臣的目光,终于转到了武将所在的位置。
桓龁杀戮邯郸人的时候,蒙恬阻止了桓龁滥杀无辜。想来蒙恬不是嗜杀之人。
熊启的目光,落到蒙恬身上,心里充满了浓烈的盼望。蒙家祖上身为齐人,家传齐鲁之地的仁义之学,应该跟一心只想往上爬的李斯不一样。
想到这里,熊启抬手指着蒙恬,高声开口道:“韩赵两地,乃是将军们打下来的,是不是也该听听亲自领兵的左更的想法呢?”
第236章 韩王安的命运(三)()
说实话,蒙恬一点也不关心韩王安的命运,他只是担心张良会成为反秦复韩的抵抗分子而已。
这个时候,张良的才具尚未完全显现出来,不过,从张良有限的谈吐里,蒙恬已经看到了张良的优秀潜质。这样的人,一旦适逢合适的环境,总会掀起壮阔的波澜。
为防患于未然,杀掉张良,这个想法刚刚冒出来,就被蒙恬掐灭了。
不过张良还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仅仅是他汉初三杰的名头,就让蒙恬起了爱才之心。
“故韩王安该如何处置,左更恬有何说法?”
见蒙恬没有答话,熊启心里有些不悦,朝着蒙恬所在的方向,再次高声询问。
秦国国内,来自楚国的这支外戚力量,曾在宣太后时期取得了隆重的权势,几乎把持了秦国朝堂。秦昭襄王剥夺宣太后听政的权力,驱逐魏冉后,咸阳的楚系势力受到重创。
庄襄王异人继承王位后,尊奉华阳太后,但却谨慎的剥夺了楚国贵戚领兵的权力。眼下的秦国,领兵的将门世家,除了风头正劲的王氏,便只有来自齐国的蒙氏。
咸阳城内留守的左右丞相,他们地位尊贵,位列百官之首,在军中的影响却微弱得如同一张白纸。
熊启的话刚刚说完,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的转移到了蒙恬的身上。嬴政微不可察的抬了抬眼皮,眼里充满了一丝好奇。
这个从小与他一起练剑的蒙恬,不知道会说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