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拿Ш郝穑俊
“我们在做的诸位,都不会这么愚蠢的花费这么大代价雇佣一个明显不值得的人。所以说真正值钱的不是他那身体里,而是他脑子里面的知识。这个才是那些商贾愿意花费这么大代价雇佣的原因,可不是为了他?百十斤体力。”
“所以,我们现在跟商贾借款,那不过是把他们未来的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提前的预支,然后以后升值之后再次偿还而已。这个不过是我们花费了他们未来的价值,来换取今天读书。等将来真正的读书学会了,真正变得有价值了,这样必然要开始偿还这些代价了。”
可是依然有人不满说:“荆谋言,你这话说的也太荒唐了吧?一口一个价值,一口一个资源,在你眼里我大唐百姓,就是能用钱来算的吗?”
荆谋言继续据理力争说:“百姓不能用价值算,可是他们所掌握的才能,可以用价值算。我就不信,难道在做的诸位,创造的价值,还不如一个只有一身粗力的莽夫?我用他们明天创造的价值,暂时先预支,以后偿还,这样不是很好吗?”
荆谋言这个政策,无非是商家出钱,百姓学习,可是之后必须要接受商家雇佣。这种方法在后世固然流行,可是在古代必然会引起不少争议。尤其是那个提前规定必须要给商人雇用服务三年,并且还要永工钱偿还这笔债务。这样算起来其实已经是有白打工的嫌疑了,至于官府再次从这里面搜刮了两成,这个也是惊人的数字。
“武长史,我相信你过去也是商贾,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一个有知识的,创造的价值必然会比起普通人更有价值。我相信,武长史当年做木材生意,雇佣一个账房先生,所给的工钱,一定比起雇佣一个只能够卖力气的人,多了不少吧?”荆谋言问道。
武士彟直接回答:“何止是多不少,多了五倍啊!甚至这种人,有钱都不一定能够雇佣,甚至有时候还要我亲自上门去请。”
荆谋言再次说:“武长史,我想这个不亏吧?用三年代价,换取将来一辈子的收益,这样不亏吧?武都督,如果是你,你愿意吗?用三年的时间,换取未来一辈子的前途。不然哪怕辛辛苦苦种田一年,到头来干活一年所积累的积蓄,还不到人家一个月的。我想,只要脑子正常的人,都会这么选择!”
“武长史,我相信你应该明白这一点。如果你有这个魄力,未来我们益州数十万百姓,都会感谢您的。这个虽然会引起不少争议,可是可是惠及百代的。”
武士彟知道,这个方法其实是最好的,那些孩子可以获得读书的机会,至于商人可以获得人才,创造更多的利润。因为武士彟过去也就是商人,他非常明白这里面的“价值”。人力是有着不同的价值的,知识的价值比起体力的价值更高,他是谁很有体会。
现在这个策略,正好是满足双方的需要,并且益州大都督府几乎不用出钱,这样不是很好吗?
“好,我马上下令,让我们益州下辖所有十岁以上的百姓,分批读书一年。凡是接受了官府资助读书的,将来都要接受官府安排工作三年。并且,是强制的,任何孩子都不能够逃过。”武士彟说。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四十章 骂声一片()
当武士彟为首的益州大都督府颁布了这个义务教育的规定,立马在民间引起了骂声一片。没错,就是骂声一片,很多人对于这个义务教育的政策进行使劲开骂。
“朝廷怎么能够这样吗?十岁以上,十岁以上的孩子,在我们这里都是一个劳力了,居然要把我们的孩子带走去替官府做事情?"
“是啊!真是岂有此理,十岁以上的男孩,那也都是我们家里面的劳力。如果把孩子都要走了,这样我们如何种田?”
“我们种田本来够难了,难道还要把我们的孩子带走吗?”
益州无数百姓纷纷对于这个义务教育的政策使劲开喷,认为这个政策是要把他们的孩子弄走。因为作为一个十岁的孩子,在绝大部分农村家庭里面都是一个劳动力。如果把自己的孩子拿去读书,这样岂不是让家里面少了一个重要的劳动力?这样很多百姓都抵制这个政策,根本不会同意的。
“听说了吗?这次被官府带去读书之后,不但不给工钱,反而将来还要为官府做事三年,偿还这些读书的费用!”“还有没有天理了?不但把我们孩子带走,还要变着法来盘剥我们?”“哪怕当年前隋,也都这么盘剥的暴1政啊!”“没错,这个变着法来盘剥我们,简直是暴1政!”
当百姓听到了不但要把他们的孩子,一个年轻的劳动力带走,让他们损失一个劳动力。甚至将来读书之后还要接受官府三年安排工作,这样让很多百姓更是炸毛了。不但把自己到了劳动力拿走了,让自己接受了损失,将来还要再次给官府偿还三年,这个简直是岂有此理。
本来自己都损失了,合着官府还认为是给他们的“恩赐”,将来还要偿还。很多普通百姓想不通,想不通凭什么?你让我的孩子去读书,不能够给家里面干活,这个已经是我们家里面损失了劳动力。结果损失之后,还要接受官府安排工作三年,这样不是损失四年了吗?本来损失一年大家也都可以忍耐了,可是官府也太无耻了吧?拿走了一年不但不给补偿,反而还美其名曰是恩赐,将来要偿还,这样简直是“无耻之尤“。
“荆参军,不行啊!百姓纷纷骂声一片,对于我们这个义务教育政策骂声一片,他们不肯把孩子交出来让我们送去学堂啊!甚至,他们还骂我们是找借口盘剥百姓,让他们孩子骨肉分离。甚至他们说我们太不要脸了,明明是把他们的孩子拿走干活一年,结果不但不补偿,将来还要额外做事情三年,偿还这个一年的读书。明明是损失,可是还要采用更大的损失来补偿损失,这样他们想不通。”
荆谋言早就知道这种情况了,荆谋言熟悉不少农村。别以为农村就那么渴望读书,很多城市里面的电视里面都是各种农村孩子刻苦读书的例子,可是事实上这些新闻那也只是“新闻”而已。也许在很多后世城市人里面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古代农村那简直是奇葩。
让那些半大孩子去读书,有不少短视的农村人会认为他们损失了一个劳动力,认为是让他们接受损失。哪怕无偿的去读书,他们都会认为是让他们损失,何况这次还是有偿的读书。思维不同,造成了双方的想法不同。
“荆参军,我们怎么办?有不少孩子的父母不愿意送孩子去学堂,我们怎么办?”
荆谋言直接说:“怕什么?让各地衙役去把孩子抢过来,不用客气!我告诉你们,这个入学率是我们益州将来考核的标准。如果入学率不够,那到时候别怪我在武长史面前告他们的状了。按照我们所说的,凡是不愿意送孩子读书的,给我抓几个典型,去额外给他们父母加罚劳役。”
“我想接下来,他们也就会老实了的去把孩子送去学堂读书了。”
不过还是有都督府的书吏问道:“荆参军,为什么不多解释一下呢?其实读书也是为了他们好啊!”
荆谋言苦笑说:“就目前这个情况,我解释得了吗?我早就知道,在这个大唐,绝大部分农村的父母,不会愿意去送孩子读书的。尤其是十岁以上的孩子,都是家里面的劳力了。如果他们去读书,会耽误耕种的。所以,我早就说过,必须要用官府的暴力来保障这个义务教育执行。哪怕采用暴力惩罚,那也在所不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哪怕我们用暴力保障,那也是必须的。”
“如果当地衙役下不了手,那也就让赵亮带人去抓人!总之,不论如何,必须要保证我们益州大都督府下辖入学率,达到七成以上!”
荆谋言看着这个下面上报的公文,很多农村家庭都抵制这个义务教育,荆谋言早就知道这个义务教育不是那么容易执行的。以农村的保守,甚至很多小农思想,很难让他们主动去接受读书。
也许很多人都以为中国古代那些人都非常热衷于读书,经常有很多穷困时候依然在苦读的例子。可是事实上这些都是一个“偶然”,记载历史的是文人,他们热衷于读书,自然热衷于这些贫寒时候依然不放弃读书的人。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些古代人记载历史,当然是以他们的个人情操来评价。历史记载的意义,就是在于记载少数,而不在于记载绝大多数。如果所有人都主动热衷读书,历史反而不屑于去记载。正因为热衷于读书的人很少,这才会记载下来。
可是这些例子,绝非是大多数,相反只是极少数。其实只要翻阅各国的义务教育的法律法令,几乎都有关于如果不进行义务教育,父母都要被惩罚的条文。如果当年的百姓真的那么热衷于送孩子去读书,法律会这么规定惩罚家长的条文吗?正因为最初绝大部分父母都不愿意送孩子读书,所以才会诞生这条惩罚家长的条文。
哪一个国家的义务教育,不是靠着国家机器的暴力,这才强制推广下去了吗?
“我要推广义务教育,那也只能用暴力保障政策执行了。这个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哪怕被骂又如何?”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四十一章 读书役()
荆谋言知道百姓不可能那么容易去把自己的孩子交出来给官府送去读书的,所以这个事情必须要依赖于官府的暴力解决。荆谋言同样不客气,直接建议采用军队来作为维持的基础,直接让军队去“抢孩子”了。
“啪啪啪啪“
一个个军队敲开了益州下属各县的百姓家门,直接挨家挨户的开始搜查。
“爹,娘!”“爹,娘!”
那些孩子纷纷的开始哭闹起来,可是那些当兵的丘八可不会这么和平,直接把孩子抱起来准备抢走。
“你们干什么,这个是我们的孩子,你抢走干什么?”那些父母赶紧喊道。
那些士兵也就直接说:“朝廷颁布了那个什么义义务什么来着?总之也就是要去读书,让你的孩子去读书,如果不去读书,就要让我们这些让我们来把孩子带走。”
那些父母当然不肯了,孩子是他们的心头肉。
“你们把我们的孩子弄走了,谁来种田啊?”“是啊!谁来种田啊!”“你们把这些十岁以上的孩子都弄走了,谁给我们种田啊!”
那些当兵的可是吐槽:“种田?当年我都没有这等好事!在我们军队,那些粗通文墨的同袍,提拔都很快,一个个升官发财。我们当年不就是不同文墨,最后还不是到头来也就是一个小兵?现在有读书的机会你们还不珍惜,真是脑子怎么长的!“
那些士兵直接把孩子带走,不过还是是不客气的说:“武长史说了,再次强调一下,凡是益州大都督府下属所有的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孩子,都要进行那个强制读书。谁敢不读书,那也就要惩罚父母。凡是不送孩子去读书的,加罚一个月徭役。”
“不过你们放心,这些孩子也就在县城里面读书,不会让你们分离太久的。如果想要去看,可以进入县城去看。每个月允许回家一次,一年之后就要分配工作,偿还这些读书的花费。真是的,当年我们怎么诶呦摊上这等好事呢?”
“这个可是朝廷的仁政,你们可别不知好歹!”
那些士兵当然感受到了这个是一个“仁政”,当年他们可是经历过乱世的士兵,这些士兵都是从乱世过来的。从这些士兵的角度来说,当年那些稍微粗通文墨的战友,都是提拔很快的。那些一点文化都没有的士兵,只能够在底层拼杀,这样最危险也是最困难战斗。
所以他们在乱世里面经历过没有文化的痛苦,并且随着到处征战,见识远比那些随波逐流的百姓要多很多。所以他们人生经验其实很丰富的,见识比起普通百姓更大,自然知道读书的好处。虽然要强制读书一年,将来哪怕要工作三年作为偿还,可是这个绝对值得。用四年时间,换来人生一辈子的光辉前程,这样不是很值得吗?
所以士兵都在认为这些百姓不识好人心,这个可是仁政啊!
可是百姓却不理解了,把自己家里面的孩子都给抢走了去强制读书,这样岂不是暴政吗?甚至第一次听说,孩子不读书,惩罚父母的荒唐事!
不过唯一好处也就是这些孩子就在县城里面读书,不会安排到远的地方,还不算离开家里面太远,并且每个月允许一次假期回家,总算是让这些百姓没有拼死抵抗了。如果要把孩子送去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