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三国志-第1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014章 三国两大隐士() 
在三国时期最为出名的隐士有两位,第一位是庞德公,第二位就是管宁了。

    庞德公,字尚长,荆州襄阳人,东汉末年名士、隐士。庞德公与当时徐庶、司马徽、诸葛亮、庞统等人交往密切。后来荆州刺史刘表希望庞德公出仕,甚至亲自去请他,都没有成功。

    据《襄阳记》记载:荆州刺史刘表数次请庞德公进府,庞德公都不屈身就职。于是,刘表亲自去聘请庞德公。刘表对庞德公说:“你保全了你一个人,为什么不保全天下呢?”庞德公笑着回答刘表:“鸿鹄在高林之上筑巢,晚上有栖息的地方,龟鼋在深渊下面作穴,晚上有归宿,人的取舍与行为举止也是人的巢穴,万物都是只为各自得到栖宿的地方,所以天下并不是我所要保全的。”

    庞德公以耕作为业,所以他的妻子儿女在前耕耘。刘表指着他的家人问庞德公:“先生住在田亩之中,不肯出来做官,有什么能够遗留给子孙呢?”庞德公回答:“世上的人追慕名利,只会留给子孙危险;而我留给子孙的是安居乐业,只是遗留下来的东西不同罢了。”

    刘表问庞德公危险的原因,庞德公回答说:“尧、舜将天下的土地授予他的臣子,而没有偏爱;让他的儿子在民间生活,而无骄傲的神情。丹朱、商均和我,得以保全生命而终。禹、汤虽得到了天下,便把国家交给自己的亲人,使桀败退,迁徙南巢;纣的首级被悬挂在周的旗织上,而他们的宗族被敌人俘获。禹、汤难道不比丹朱、商均愚蠢?这就是其处境危险的原因。周公摄政时,杀害他的兄长。如果此前让周公和他的兄弟食用粗劣的汤羹,居住蓬蒿下面,哪有像这样的危害!”刘表只得叹息而去。

    据《司马徽别传》记载:因为有人对刘表说:“司马德操是奇士,但没有遇上知己。”后来,刘表也亲自去拜访司马徽,却说:“人们所说的都是虚妄不实的话,这人只是一个小书生而已,他的见识和普通人一样。”

    庞德公曾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被誉为知人。对诸葛亮、庞统等人早年影响较大,并得到诸葛亮的敬重。庞德公最后隐居于鹿门山,采药而终。

    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又作庞倦民),后来官至魏黄门吏部郎,娶诸葛亮二姐为妻。孙子庞焕,字世文,官至晋牂牁太守。从子庞统,字士元。后来成为了刘备的谋士,任军师中郎将。庞统之弟庞林,是蜀荆州治中从事,后任魏钜鹿太守,封列侯。

    管宁,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人。后世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据说管宁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代。他十六岁时失去了父亲,家中表兄弟们怜悯他孤独贫困,都赠予他治丧的费用,管宁全都推辞没有接受,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送终。管宁成年后身高八尺,胡须眉毛长得很美。与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为好友,都到其他郡学习,并且都敬重亲善名士陈寔。

    据《世说新语·德行第一》记载: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里刨地种菜,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不理会,举锄锄去,跟锄掉瓦块石头一样,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再扔出去。还有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汉末大乱之后,管宁一度和邴原及平原人王烈渡海到辽东避难,当时公孙度和公孙康等人有意征召管宁,然而却都无法说出口,曹操任司空后一度征召管宁,却被公孙康截断诏命,不对管宁宣布。

    黄初四年(223),魏文帝曹丕诏令公卿大臣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司徒华歆举荐了管宁,曹丕就专门用安车前往征召他,管宁于是带着家眷部属渡海回到北海郡,公孙恭把他送到南郊,加倍赠给他服饰器物。自从管宁东渡,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前后所给他的资助馈赠,他都接受后收藏起来。西渡之时,全都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文帝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持辞让没有接受。

    明帝继位后,华歆称病请辞,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曹叡没有同意。但还是下诏征召管宁为光禄勋。当时司空陈群也上疏举荐管宁。然而管宁依然拒不应召。

    曹操、曹丕以及曹睿三代曹魏君王连续征召了管宁十余次之多,然而管宁依然不愿做官,曹睿对此感到无奈,给青州刺史下达命令要求他们将管宁送到洛阳。管宁自称草莽臣上疏拒绝了。后来曹睿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是否沽名钓誉,程喜认为不是。

    正始二年(241),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等人向曹芳举荐管宁,曹芳下诏,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玺”的礼节去聘请他,适逢管宁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在三国时期那些名士大多都出仕辅佐一方,以图建功立业,但总有那么几位特立独行之人,对于名利丝毫不感兴趣,其中庞德公和管宁就是典型的代表,也就是所谓的隐士。

    在秦末汉初也五大隐士,“商山四皓(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加上黄石公,可以说隐士在中国历史上是渊远流长的。

    我个人在长大后一度也对“管宁割席”产生过怀疑,不太相信世上有如此淡泊名利之人,不过管宁在历史上先后有辽东三代君主(公孙度、公孙康以及公孙恭)企图拉拢他,曹魏四代君王(曹操、曹丕、曹睿以及曹芳)请他出仕,到最后管宁都是无动于衷,所以我已经没有理由不信了。

    ps:下一章就开始司马懿终篇,写完司马懿之后就开始写蜀国。

第015章 司马懿之死() 
司马懿本人在平定淮南王凌之乱后很快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三岁。因为司马懿对于曹魏的巨大贡献,有司以司马懿位高爵显,列为魏太庙第一。

    历史上司马懿的死和淮南王凌的叛乱是有联系的,当时王凌作乱的名义可以说就是恢复曹氏,直接把司马懿推到了谋逆的一面,据说司马懿死前还梦到贾逵、王凌作祟,很是厌恶。据《干宝晋纪》记载:其年八月,太傅有疾,梦凌、逵为疠,甚恶之,遂薨。

    司马懿在生前虽然一直在推辞相国、郡公之位,但在权力方面他一点都没有手软,铲除对手,幽禁曹氏亲王,所以说司马懿很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意味着什么,王凌的叛变就是曹魏内部一个公然对他的不满和否定,如果司马懿本身就不效忠于曹魏还好,但实际上曹丕和曹睿都对于司马懿信任有加,他怎么可能对于曹氏真的没有感情,王凌叛变之事对于司马懿而言心理上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他本人最终也因此去世。

    嘉平三年八月戊寅(251年9月7日),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当年九月庚申,司马懿被葬于河阴首阳山,谥号为文,后改谥宣文(一说谥文贞,后改为文宣)。司马懿死之前写了关于安葬的遗嘱,在首阳山做土墓穴,不起坟,不栽树,不设明器;作《顾命》三篇,以平时衣服入殓,不用随葬器物,后死者不得合葬。同年十一月,有司奏请将各位已故功臣的灵位置于魏太祖庙中,以配享祭祀,排位以生前担任的官职大小为序。太傅司马懿因位高爵显,列为第一。

    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咸熙二年(265),司马昭之子晋武帝司马炎受魏禅,给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陵,庙号高祖。

    司马懿死后,其长子司马师成为抚军大将军,执掌魏**政大权,嘉平四年(252),他升为大将军。

    司马懿除了在军事方面表现出色之外,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政绩,作为曹魏重臣,他不仅曾经上疏劝谏过曹睿罢修宫室,还提拔过诸如邓艾、王基、州泰等人才,被虞预认为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邓艾是曹魏后期名将之一,但在早先他仕途非常不顺,直到遇到司马懿之后,才开始被朝廷所看重,司马懿采纳了邓艾的建议在两淮一带大规模军屯,邓艾之后得以步步高升。

    州泰当荆州刺史裴潜的从事时,数度被派遣为使者前访进驻宛的司马懿,因此被司马懿所知。在司马懿征讨孟达时作担任先头部队。后来被司马懿征辟,即使州泰父母及祖父都相继死去,要守九年之丧,但司马懿都仍然悬空位置等他。后擢升其为新城太守。

    司马懿还在关中以及两淮一带大规模开展军屯,保证了前线作战的需要,又兴修水利,造福一方。

    青龙元年(233),司马懿在关中抵御诸葛亮,为了方便屯田和运输,组织兴修水利,“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收到了“国以充实”的效果。

    除了兴修水利之外,司马懿还在曹魏和蜀汉的邻近地区,如长安、槐里、陈仓、上邽等地,都设置有民屯和军屯组织,其中以军屯为主,上邽的军屯更是极为出名,诸葛亮本人第四次北伐时就曾经准备掠夺过此地的粮食。青龙三年(236),关东饥馑,司马懿一度调运五百万斛粟输京师洛阳,以资救济。可见他在关中储积有大量粮食,这是表示了司马懿屯田的成功。

    除了在关中之外,司马懿还在邓艾的建议下在两淮一带开展了大规模的屯田。这也大大增强了曹魏的财力,使得前线无粮草之忧,对于孙吴的压制也有很明显的效果。

    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屯田虽然分为民屯和军屯两种,但实际上差别很大,尽管军屯比民屯剥削更重,我个人在文中多次诋毁民屯,却从不涉及军屯。

    因为军屯和民屯的性质并不一样,军屯的主体是部队开展,而民屯多是底层百姓,而且军屯范围也受到限制,只能在前线展开,算是一个在前线的临时政策,不像民屯基本什么地域都可以。民屯的剥削基本上就是真正的剥削,而军屯是为了对抗敌人,所以相对而言,军屯更容易得到理解和谅解。

    当然了,司马懿在政治方面最主要的成就还是将司马家推向了巅峰,为晋代魏打下了足够的根基。司马懿虽然和曹操一样虽然名义上没有真的称帝,但却是实际上的开国之主。

    司马家的掌权就是从司马懿开始的,司马懿当时是次子,其兄长司马朗因为沾染瘟疫,死的比较早,所以司马懿早早的就成为了司马家的老大哥,他在曹丕上台后,很受重用,先是担任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很快就假节,成为了抚军大将军。

    在曹睿时期,司马懿在军事上大放光彩,战功赫赫,曹睿死后,得以和曹爽一起掌控朝政,而曹爽虽然是曹真之后、曹氏亲族,却没有什么大的才能,反而为人自私自利,任用私人,专权乱政,最后甚至幽禁太后企图谋逆,司马懿不得已发动了高平陵政变打倒了曹爽,他也借此大肆打压曹魏亲族,安排自己的党羽,掌权了曹魏大权。

    高平陵政变之后,魏国就已经不姓曹了,而改姓司马了。司马懿虽然掌权没有几年,却及时将自己的弟弟以及儿子们提拔上来,保证了权力的安稳过渡,司马懿死前,其三弟司马孚已经升任司空,后又代替王凌为太尉,他的长子司马师和次子司马昭也都已经位高权重,足以接替司马懿了。

    所以司马懿才是晋朝真正的奠基者,没有司马懿就没有日后晋朝的一统天下。

    ps:稍微晚了点,不好意思了

第016章 四代元老() 
司马懿在历史上先后辅佐曹操、曹丕、曹睿以及曹芳四代君王,曹操时期作为谋臣,帮助曹丕夺嫡;曹丕时期他已经是曹魏核心重臣了,曹丕死前成为了四位辅政大臣之一;曹睿时期,司马懿开始正式领兵作战,伐孟达、御诸葛、灭辽东,威震天下,是曹睿留下的两位辅政大臣之一;曹芳时代,司马懿打倒曹爽,后期已经成为了曹魏的主宰。

    司马懿年少有为,出身于世家大族,不过因为当时汉室已经衰落,所以司马懿不愿意出仕做曹操的部下,曹操几度征召均不止,最后被曹**迫才出仕的。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之后司马懿和曹操之子曹丕往来很多,是曹丕四友之一,他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

    在曹操平定汉中张鲁之后,司马懿劝曹操曾经出兵讨伐益州,被曹操拒绝。关羽讨伐曹仁之前,司马懿还曾经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不应该驻守边防,曹操未予重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