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三国志-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下于掖庭暴室,幽禁去世(《曹瞒传》称当场被杀),所生的两位皇子亦以毒酒毒杀,伏氏宗族有百多人亦被处死,伏寿母亲盈(可能即樊普姐)等十九人都被流放到涿郡。

    仅仅一年后曹操的女儿曹节就成为了新的大汉皇后。

    【衰落的大汉皇权】

    建安五年(200)的时候,刘协没能保住自己怀孕的妃子,而到了建安十九年(213)的时候,堂堂的大汉天子连自己的皇后也保不住了。

    大汉皇权的衰落起源于十常侍之乱后董卓废立君王,此后袁绍企图另立皇帝,而袁术干脆自立为帝,他们两兄弟虽然都最终失败,但对于天子的威严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在王允和吕布等人消灭董卓,拨乱反正后,朝廷一度有了复兴的机会,但因为王允的愚昧导致西凉军再一次作乱,而新一代的西凉军领袖李傕、郭汜等人比董卓有过之而不及,在他们掌控权力时,天子的权威受到了进一步的伤害。

    之后,各路诸侯真心把刘协当天子看的就不多了,除了张杨等聊聊数人外,袁绍、曹操等都将献帝看做了工具,曹操迁都之后,天子实质上成为了其傀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当时朝廷已经只知有曹公,不知有献帝,大汉皇权已经衰落到了低点。

    那个时候,之所以献帝还能在皇位上坐着,仅仅只是因为曹操不想而已。

第021章 封公进王() 
建安十七年(212),董昭等人欲劝曹操加封国公,但遭到了荀彧的阻拦,因此曹操对于荀彧大为不满,遂将其调离中央劳~军,荀彧死后,曹操于次年如愿被封为魏公。

    三年后,建安二十一年(216),汉献帝进一步封曹操为魏王,地位在诸侯王之上。

    【董昭劝进】

    曹操势大之后,作为追随其的老臣董昭就对曹操说到:“应该探究古代的制度建置分封五等爵位。”

    曹操说:“建设五等爵位的是圣人,又不是做大臣的所能制定的,我怎么能担当得起呢?”

    明公您虽然威信德行超越前代,又深明法度,然而如果不能在此时奠定根基,为子孙万世考虑,还是没有做到家啊。奠定基础的根本在于地和人,应该在这两方面逐渐有所建立,以便自我保障和护卫。明公您忠诚的节操已经脱颖显露出来,天子的威仪也显现在容颜上,当年耿弇在床下对光武帝说的‘天下无比重要,不可被他姓之人得到’的话,朱英对春申君说的‘处在不可预期的时代,奉事不可期望的主人,怎么可以没有出于意外的人呢’的话,却无法听到。董昭我受您的恩惠非比寻常,所以不敢不如实讲出。”

    董昭这样说实质上就已经是在劝进曹操~了,曹操后来封公称王都和这段对话有着密切的关系。

    【荀彧之死】

    建安十七年(212)正月,曹操回到邺城。汉献帝命令曹操在朝拜时赞礼官不必在旁点名唱礼,入朝时可以不像别的大臣那样小步快走,可以穿靴、佩剑,就像西汉丞相萧何那样。同年,曹操划割出河内郡的荡阴、朝歌、林虑等县,东郡的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等县,巨鹿郡的睰陶、曲周、南和等县,广平郡的任城县,赵郡的襄国、邯郸、易阳县以扩充魏郡。

    当时董昭等人认为曹操应晋爵为国公,得到九锡的最高礼遇,以表彰他特殊的功勋,他们就此事秘密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曹操本是起兵以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怀着忠诚之心,保持退让的实际行动;君子爱人是爱其德行,不应该这样做。曹操从此心中对他产生了不满。

    据《献帝春秋》记载,昭与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书与荀彧曰:“昔周旦、吕望,当姬氏之盛,因二圣之业,辅翼成王之幼,功勋若彼,犹受上爵,锡土开宇。末世田单,驱强齐之众,报弱燕之怨,收城七十,迎复襄王;襄王加赏于单,使东有掖邑之封,西有菑上之虞。前世录功,浓厚如此。今曹公遭海内倾覆,宗庙焚灭,躬擐甲胄,周旋征伐,栉风沐雨,且三十年,芟夷群凶,为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刘氏奉祀。方之曩者数公,若太山之与丘垤,岂同日而论乎?今徒与列将功臣,并侯一县,此岂天下所望哉!”

    同年,曹操正好准备征讨孙权,于是上表请派荀彧到谯县慰劳军队,他乘机擅自留下荀彧,让他作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谋丞相军事。曹操军队到了濡须,荀彧因病留在扬州寿春,忧郁而死,享年五十岁。后追谥他为敬侯。第二年,曹操就升为魏公了。

    据《魏氏春秋》记载,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咸熙二年(265),荀彧被追赠为太尉。

    【封公进王】

    建安十八年,荀彧死后不久,汉献帝就下诏合并十四州,恢复九州的建制,曾经荀彧劝阻过曹操合并十四州为九州。

    五月初十,汉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拿着皇帝的符节到邺城,正式策封曹操为魏公(注1),领土包括冀州的河东、河西、魏郡、赵国、中山、常山、巨鹿、安平、甘陵、平原等共十个郡县,并且赐与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后曹操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

    同年汉献帝聘娶了曹公的三个女儿,封他们为贵人,其中年纪最小的暂时留在魏国,等长大后再进宫。次年,伏皇后被废。建安二十年(215),汉献帝立曹操的二女儿曹节为皇后。

    建安十九年(214)三月,汉献帝把魏公的地位迁升到诸侯王之上,改授给他金印章、红色绶带和远游冠。

    建安二十一年二月,曹操平定汉中回到邺城。三月初三,他亲自到籍田中耕种。五月,汉献帝加封曹公为魏王。代郡乌丸代理单于普富卢和部下的侯王来朝见汉献帝。献帝封魏王的女儿为公主,并赐给她汤沐为食邑地。七月,匈奴南单于呼厨泉率领他的名王来朝贺,魏王用客礼款待他们,并留他们住在魏国,让右贤王去卑监管他们的国家。八月份,魏王任命大理钟繇作魏国国相。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十月,汉献帝又赐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曹操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太子。

    这时曹操已经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

    他只是在名义上还为汉臣,但实际上已是皇帝了。

第022章 荀彧之殇() 
历史上关于荀彧的评价因为其最终劝阻曹操封公,所以是有着很大的争议,在《三国志·注》和《资治通鉴》里裴松之和司马光都对于荀彧做出了自己的评价。

    【荀彧之评】

    据《献帝春秋》记载:董承之诛,伏后与父完书,言司空杀董承,帝方为报怨。完得书以示彧,彧恶之,久隐而不言。完以示妻弟樊普,普封以呈太祖,太祖阴为之备。彧后恐事觉,欲自发之,因求使至鄴,劝太祖以女配帝。太祖曰:“今朝廷有伏后,吾女何得以配上,吾以微功见录,位为宰相,岂复赖女宠乎!”彧曰:“伏后无子,性又凶邪,往常与父书,言辞丑恶,可因此废也。”太祖曰:“卿昔何不道之?”彧阳惊曰:“昔已尝为公言也。”太祖曰:“此岂小事而吾忘之!”彧又惊曰:“诚未语公邪!昔公在官渡与袁绍相持,恐增内顾之念,故不言尔。”太祖?无;错;。src=〃/。jpg〃》官渡事后何以不言?”彧无对,谢阙而已。太祖以此恨彧,而外含容之,故世莫得知。至董昭建立魏公之议,彧意不同,欲言之於太祖。及赍玺书犒军,饮飨礼毕,彧留请间。太祖知彧欲言封事,揖而遣之,彧遂不得言。彧卒於寿春,寿春亡者告孙权,言太祖使彧杀伏后,彧不从,故自杀。权以露布於蜀,刘备闻之,曰:“老贼不死,祸乱未已。”

    然而后世裴松之对于这里一些言论却颇有争议,他认为袁晔在《献帝春秋》里关于荀彧的记载不真实,其具体记载为:

    臣松之案献帝春秋云彧欲发伏后事而求使至鄴,而方诬太祖云“昔已尝言”。言既无徵,回讬以官渡之虞,俯仰之间,辞情顿屈,虽在庸人,犹不至此,何以玷累贤哲哉!凡诸云云,皆出自鄙俚,可谓以吾侪之言而厚诬君子者矣。袁晔虚罔之类,此最为甚也。

    陈寿给荀彧的最终评价是: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这里裴松之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世之论者,多讥彧协规魏氏,以倾汉祚;君臣易位,实彧之由。虽晚节立异,无救运移;功既违义,识亦疚焉。陈氏此评,盖亦同乎世识。臣松之以为斯言之作,诚未得其远大者也。彧岂不知魏武之志气,非衰汉之贞臣哉?良以于时王道既微,横流已极,雄豪虎视,人怀异心,不有拨乱之资,仗顺之略,则汉室之亡忽诸,黔首之类殄矣。夫欲翼赞时英,一匡屯运,非斯人之与而谁与哉?是故经纶急病,若救身首,用能动于嶮中,至于大亨,苍生蒙舟航之接,刘宗延二纪之祚,岂非荀生之本图,仁恕之远致乎?及至霸业既隆,翦汉迹著,然后亡身殉节,以申素情,全大正於当年,布诚心於百代,可谓任重道远,志行义立。谓之未充,其殆诬欤!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裴松之对于荀彧还是颇为推崇的,无独有尔,后世另外一位大历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是对于荀彧赞美有加。

    司马光认为:“孔子对于评价仁德是非常重视的。即使是子路、冉求、公西赤这些杰出的门人,令尹子文、陈文子这些诸侯的贤能大夫,都不够资格,而唯独称赞管仲的仁德,岂不是因为他辅佐齐桓公,对百姓有很大的恩德吗?齐桓公的行为像猪狗一样,但管仲并不以为羞耻而辅佐他,是因为他知道,没有齐桓公,百姓就不能得到拯救。汉末天下大乱,百姓灾难深重,假如没有绝顶的才能,便不能拯救百姓。既然这样,那么荀彧舍弃曹操,还能去辅佐谁呢?

    齐桓公的时代,周期王室虽已衰败,但还没有像建安初期的汉朝王室那样。建安初期,全国大乱,汉朝朝廷连一尺土地、一个百姓都没有。荀彧辅佐曹操而使他兴起,推荐任用贤能的人才,训练军队,裁决机要,制定策略,征伐四方,连续获胜。于是转弱为强,化乱为治,占有了天下的十分之八,荀彧的功劳难道还不如管仲吗!管仲没有为子纠而死,但荀彧却为汉朝王室而死,他的仁德又在管仲之上了!”

    可是,杜牧却认为:“荀彧在劝曹操攻取兖州时,把他比作高祖刘邦与光武帝刘秀;在官渡之战时不让曹操撤退回许都,则比作楚汉相争。等到大事已经完成,荀才想在汉代留下尽忠的声名。这就好比教小偷去挖墙破柜而不与小偷分赃,能说他不是小偷吗?”。臣认为,孔子说:“文胜质则史。”所有撰写历史的人,在记载历史人物的言语时,都会加以修饰。那么,把曹操比作刘邦、刘秀以及楚汉相争等,只是史学家的文字,怎么会都是荀彧所说的话呢!根据这些话来贬低荀彧,是冤枉人。而且,假使曹操称帝,那么荀彧将成为最大的开国功臣,会受到与萧何一样的赏赐。荀彧不贪图这样的富贵,而牺牲生命换取的名声,难道是人之常情吗!”

    【荀彧之惑】

    不管裴松之和司马光对于荀彧多么推崇,但有一点不可否认,荀彧是选择了帮助汉室天子,并且最终站在了曹操的对立面,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不恋旧情选择除去荀彧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荀彧这么做是非常令人疑惑的,荀彧和其他人不一样,他是从曹操占据东郡开始就一直追随曹操的元老级人物,并且可以说是曹魏的奠基者之一,他的地位在曹魏集团中长时间以来可以说就仅次于曹操一人而已,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荀彧没有任何理由站在曹操的对立面,曹操被封为魏公,荀彧反而应该由衷的高兴才对的。

    而以荀彧的才能,他也不可能不知道汉室衰落已经成为定局,曹操封公,封王也是大势所趋,然而荀彧却选择背道而驰,和大势所对抗,因此得罪了曹操,最终一命呜呼。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荀彧对于大汉对于献帝忠心到这个地步呢?

    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就出在“居中持重”上面,曹操在迁都许昌后,经常在外面领兵作战,其内部的政务和朝廷的管理就都交给了荀彧,而这一点恰恰导致了荀彧和天子汉献帝长时间的接触,因为当时荀彧是曹操的代言人,而献帝则是国家名义上的领导者,他们之间必然会有沟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