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逐鹿元末-第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信见状,顿时松了口气,原来他还怕这些木匠坏事,想不到这些家伙竟是一次成功,倒是差点小看了他们。

    水流湍急,鼓风机的出风也是连绵不绝,而且风力极大,出风的箱口正对高炉的风口,一时间,原本只是冒着黑烟并没有完全燃烧的焦煤,迅速开始啪啪作响,炉子里的焦煤立即燃烧。

    赵信没有测试温度的设备,只能一直站在一边屏息等待,身边的匠人们也是不做声,他们心里隐隐有些期待,期待这位大帅给他们一种全新的见识。

    一刻钟后,炉顶上开始冒出烟来,烟雾腾腾,整个炉子里通红一片,几个有眼力的工匠深吸一口气,恭敬禀道:“大帅,小人们以往取焦炭,大致就是这个温度!”

    赵信仔细瞅了好几眼,心中得出结论,如果只是这个温度,不可能完全去除焦煤中的硫份,一旦含硫较多,取出来的焦炭拿去炼铁,自然连木炭都不如。

    于是,赵信摇摇头道:“再等等,还不够充分!”

    足足又等了半个时辰,炉内的温度持续升高,赵信见时间差不多了,当即吩咐道:“取碳!”

    一声令下,早有几个铁匠拿出特制的工具,将滚烫的焦炭取出来,接下来的事情也不少,还需粘结、固化、收缩,不过这些做这些工序,铁匠们倒是在行。

    忙活了近两个时辰,焦炭的样品终于送到了赵信的手中,赵信左右看了看,见碳身乌黑,没有一丝杂质,便道:“李元,你来看看,这焦炭如何?”

    李元连忙排众而出,接过赵信手里的焦炭,眼睛都瞪大了,他见识过不少焦炭,可今天炼出来的焦炭和往日竟是大不相同,色泽乌黑发亮,通体看不到丁点杂色,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李元点点头道:“大帅,这焦炭已非上品,而是极品!”

    赵信脸色露出欣慰的笑容,心中暗道:凡事最怕认真,只是可惜虽然古时创新有余,却是认真不足,不肯精细化,而自己所做的一切,除了一些提高炉温的必要的改进外,最重要的是就是认真对待。

    看了看大松一口气的众工匠,赵信吩咐道:“既然如此,那么你们就用这焦炭先炼一炉铁看看,记住,要将炉子好好清洗干净,有了这高炉和鼓风机,火候应当不成问题,焦炭也是极品,能不能炼制出好铁,就看诸位的了!”

    此言一出,工匠们齐齐打起精神,有人去搬铁矿石来,有人准备好焦炭,有人去清洗炉子,一番忙碌,又是一两个时辰过去。

    一切准备妥当,大家伙便熟稔地开始生炉,放入铁石,燃起焦炭,等待期间,炉内的温度开始升高,直到达到了临界点,紧接着,铁水自一处槽口流淌出来。

    有人不由惊道:“是铁水;铁水,铁化作了水!!!”

    说到铁水,大家都见过,可是全部融化为铁水,见识的人倒是不多,一旦融为铁水,就意味着大量的杂质从铁中脱离。

    接下来的事,就和赵信无关了,铁要炼成钢,已有眼下最先进的技术,至少在三四百年内不会过时,即所谓的灌钢法。

    第二天,流民营送来了一柄钢刀,赵信试了试,发现这用新铁造的钢刀,却是比以往的兵刃要锋利、坚韧许多。

    当下下午,赵信又去了趟流民营,他召集了几个铁匠骨干,让他们想办法继续改进,尤其是对火候的把握,不能疏忽,更不能敷衍了事,务必多炼几炉,看看哪一炉炼得更好,将一些心得记下来。

    除此之外,木匠和石匠那边继续修建高炉和鼓风机,赵信计划暂时先建起十座,其他的将来再说。

    赵信深知虽然炼铁成钢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不过眼下时候还早,还需精益求精,看看还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赵信这位大帅为人随和,没什么架子,隔三差五便往高炉那里跑,检验铁匠们炼铁的成果,偶尔参与他们的讨论,几天之后,炼出来的钢铁质量又提高了几分。

    说来,以火铳和火炮为代表的火器武器,在元末时期已经开始在战场上运用,只是由于制造材料的制约,元末时期的火铳和火炮不仅准度极低,且十分容易炸膛,往往还没有伤人,便先伤了己,这极大的制约了火器武器的大规模应用。

    为了彻底解决火器武器炸膛的问题,赵信命工匠们一次又一次的开炉与锤炼,并对炼制过程做好记录,如这一次的火候大致是多少,风力多大,熔炼了多少时间,铁水的色泽,添加的焦炭多少,针对炼制时发现的问题与不足,工匠们聚集在一起讨论修正,相互传授经验,以此来提高。

    当然,也会有人想要藏私,不过赵信直接将铁匠分为两组,两组之间每月都根据炼出钢铁的好坏进行比对,哪一组炼得好,将来的工钱加倍,没婆娘的想办法给你找婆娘,有婆娘的想办法将他的婆娘接来。

    这道举措一实施,大家便不敢藏私了,每日生炉锤炼之余,都会聚在一起根据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而炼出来的钢铁也显然比此前要好了不少。

    除此之外,赵信还鼓励在出铁时,让他们添加其他的矿物进行实验,有些矿物能增加铁的硬度,赵信脑袋中没有多少化学知识,一切都只能靠这些人自行摸索。

    说来,许多人以为穿越回去,总是主角亲力亲为,仿佛自己掌握了物理化学,便可无往不利,可赵信并不是这样,因为他是半吊子水,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适当改进之后,培养出匠人们较真和科学的精神。

    只有让匠人们具备了较真和科学的精神,他们才会不断找方法,不断进步,正如后世的科研人员一样,他们未必是灵光一现就创新出什么,而是用各种的材料进行比对和实验。

    正如爱迪生发明电灯泡一样,其实并非是他绝顶聪明,而在于他的毅力,为了延长灯泡的寿命,他用铁丝、钢丝、银丝、金丝等上万种材料,重复不断地进行实验,记录数据,最后才找到了钨丝,完成了一个举世的创举。

    经过近一月地不断尝试,工匠们渐渐掌握了规律,炼出来的钢铁不但产量大增,连钢铁的质量也有了跨越式的进展。

    完成了这一步,以火铳、火炮为代表的火器改进和研制问题,便提上了日程!!!

第116章 改良火铳() 
说来,元末时期制造火铳和火炮的工艺虽然走在世界的前列,可依旧还是惨不忍睹,这里头其实涉及到了许多问题。

    一方面是材料不过关,火铳和火炮对材料的要求很高,毕竟引燃之后,铳中的火药瞬间爆炸,爆发出很强的破坏力,假如铸铁的铳身强度不够,就可能直接炸开。

    此外,由于铳管内部凹凸不平,不能做到平整,使得射击的射程和精度都是极差,再加上填装麻烦,在有些场合甚至还不如弓箭用的自在。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赵信这个现代灵魂提出建设性意见,与工匠们的锻造技艺相结合。

    将懂得火器制造的工匠聚集在一起,赵信没有急着将自己的思路说出来,而是让匠人们先分批造出一些火铳,因为他现在急需要的,是了解这个时代的火铳水平。

    听了大帅的话,这些匠人们倒是不敢怠慢,人人都指望表现一番,于是大家直接开炉,开始利用从前的经验制造火铳。

    其实火铳的制造很简单,这个时代的火铳无非就是一根铳管和木柄连接而已,没有什么复杂的构件。

    不过,火铳这东西对工艺的要求极高,在这方面,流民营有着很大的优势,工艺暂且不说,可是钢铁的质量,想来却是能过关的,至少能将炸膛的危险降到最低。

    鼓捣了近三天,几支火铳成品送到了赵信跟前,既有短铳,也有长铳,其中长铳最接近后世滑膛枪的雏形,铳管较长,超过一米半,口径也是不大,这样的设计能大大地提高射程。

    只是当赵信把玩着这柄匠人们精心制作的长铳之后,不由苦笑连连。

    这长型火铳在设计上基本没有问题,火铳的结构几乎和后世的滑膛枪区别不大,无论是机括、手柄、还是铳管都可谓是奇思妙想。

    这个时代华夏的创造力实在有余,简直就是人类的曙光,各种突发奇想运用在许多地方,无论是炼铁炼钢,还是机械的制造。

    四大发明出现在华夏也委实不冤枉,单单这长铳,其实已经领先了西洋数百年,只不过,这火铳成品对看惯了现代枪械的赵信而言,其质地实在是低劣。

    虽然用的是当前最好的钢材,采用的是铸模打造的方法,可是赵信也只能用低劣这两个字来形容。

    总结之后,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火铳的内壁部分,滑膛枪之所以叫滑膛枪,是因为枪内平滑,越是平滑,就能减少弹丸发射之后的阻力,同时能大大地提高精度。

    可是这把长铳的内壁却是凹凸不平,里头显然有许多细小的疙瘩,这样的长铳倒不是不能够发射,唯独有一样却让人哭笑不得,那就是射击的精度和射程,影响可谓极大。

    赵信命人将长铳试了试,果然没有出乎他的意料,射程不过七八十步,至于精度,那就更不必有什么幻想了,几乎是指东打西,基本上靠的是运气。

    火药在铳管燃烧之后,发出膨胀的气体,推动铳内的弹丸沿着火铳的长管向前推进,这就如后世的火车沿着铁轨向前行驶,铁轨越是平滑,同样的动力,速度就越快,而假若铁轨凹凸不平,不脱轨就是万幸,至于速度,那就更不必提了。

    所以要解决眼下这个问题,根子还是在工艺上。

    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长型火铳的实用性还有杀伤力都将大大地提高。

    赵信也不急着抛出他的方案,而是让匠人们一起讨论,一些摸索解决办法,这些匠人毕竟是老手,渐渐也能赶上赵信的思路,随即便有人提出,可以想办法在建泥模的上头进行改良。

    打制兵器,往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白缎式,无非就是将铁器加热,然后不断锤炼,打出里头的空气和杂质而已。

    而现如今这边能直接炼出钢水,因此大多数的武器或是铁器,都是经过模子来铸造,即先用泥捏出构建的中空部分,然后直接将钢水倒上去,冷却之后,东西便成型。

    铁匠们的解决方案是:模子如果能做得更加精细,尽量减少模具上的瑕疵,如此,制造出来的铳管内壁自然会光滑许多。

    于是大家一起动手,请了泥匠、木匠凑起来琢磨,终于制出了新模子,等到铁水灌进去,冷却成型之后,效果果然好了许多,至少肉眼可见的颗粒大大减少。

    之后,在赵信的提点下,几个铁匠又想到了主意,专门去制了一种锉刀来,对这铳管的内壁进行打磨。

    这种长条形的锉刀,直接插入铳管,就如活塞一样,来回在铳管中抽动,几番下来,一支正式的铳管便成型了,内壁虽然达不到后世的水准,可是相较现在的工艺,实在是跳跃式的进步。

    赵信甚至怀疑,这水平应该会比十八世纪的滑膛枪不遑多让,自然,这是他自行脑补,具体功效如何,还要再琢磨琢磨。

    接连几日,火铳的改良一直都在继续,除了铳管,还有铳柄以及木质的支架也需要调整,这部分倒是和工艺无关了,主要考虑的是人体工程学方面的问题,怎样让人握的舒服才是要点。

    如此一琢磨,赵信倒是又想起了更为严峻的问题,即火铳手的素质。

    武器再好,也要看是什么样的人在用,这个时代的士兵得到火铳后,基本上不会进行保养,甚至有人刻意进行毁坏。

    火器对保养的要求极高,几乎隔三差五地就需要上油和擦拭,再有操练方面,如果让那些习惯了冷兵器作战的士兵去操练火铳,即便是精锐士兵,短期内也必定成效甚微。

    想着想着,赵信渐渐有了一些思路,他调来五百没有任何战事经验的流民青壮,进行有针对性的操练,操练的内容倒是简单,列队,前进,一切听从鼓声前进后退,五百人列成十队,来来回回地走动。

    随后,赵信又弄来了一批火铳,这批火铳是试制出来的‘低劣’产品,射程短,精度几乎可有可无,赵信让这些青壮每日配发一支,让他们进行保养。

    保养必须有板有眼,每天夜里,所有火铳要入库,并且还要对保养状况进行检查,如果有人偷懒,自然免不了惩罚。

    好在这些人大多都是穷苦出身,也没有沾染上流气的性子,就算是有,经过几个月的磨砺,也早已收敛了。

    【注:中国的火铳创制于元代,元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先后获得了金和南宋有关火药兵器的工艺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