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有皇帝分身-第1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见朱子龙的后面,朱家军一部分士兵,个个年轻。身材粗壮,特别是纪律出众,他们身披盔甲,在寒冷的天气中只是持刃肃立。

    他们排成五六个横队,每队十几人,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去,都是一条直线。

    虽然大冷的天气,但他们口中呼着浓浓的白气,却是一动不动,任雪花飘在身上,个个神情严肃,目视前方。眼中只有朱子龙和前方的众人!

    这种军纪军容,让军户们看了都是畏惧。完全提不起胆量和朱家军的士兵拼杀,与他们对比,是显明的两个极端!

    几个军户里的千总官们陪视左右,心里看了,有了对比,满不是兹味。

    看了台下良久,朱子龙沉声道:“各位,你等为何堡内军务如此破败?”

    一名千户上前,无奈的抱拳沉声道:“回侯爷话,操练兵马需要银钱粮饷,堡内粮米不足,下官也是有心无力!”

    是呀,缺钱,贫富差距过大,又是这个社会问题。

    朱子龙叹息了一下,明初军屯所出几乎能完全满足全军需求,所以兵强马壮,将士安心。不过宣德年后,卫所操军大量逃亡,大批屯军便被征调为操备守军,原种屯地转归余丁耕种。

    明中后期已经普遍为正军充伍,余丁拨屯。军户卫所堡之事,完全成了负担,不再能成军!

    明代的卫所制,以军屯保证其自给自足,由世袭保证士兵来源,这和新中国刚开始的建设兵团一样,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卫所制的这一特点,是与明初特定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多年战乱,使明初出现了大量荒闲土地,政府得以进行土地的再分配,把大量土地直接划归卫所管辖,军屯有充分的保证。

    这就跟新中国太祖,打土豪分田地,似乎是一个山寨类似。

    但永乐晚期,军屯制度已开始遭到破坏。宣德以后,卫所官侵占军屯田地、私役军士耕种之事,已频频发生。也就是官员一代不如一代,侵占军户的田地,贪官污吏一直就是一个国家的最大毒瘤。

    可以说,明朝的卫所存在的一个经济基础。就是如果“军伍销耗,耕者无人,则屯粮不足。又增以客兵,坐食者众,屯粮更为不足。于是益之以民粮,又益之以盐粮,又益之以京运,卫所之制始破坏矣”。

    恶性循环之下,军官们为了养活自己家丁,不但克扛粮饷,也鼓励这种现象的存在,好让他们借此吃空饷。

    于是,情况越发恶心了。

    朱子龙决心全面了解一下这种情况,于是交代道:“传令下去,从明日起,我便要巡视治下各堡各卫!”

    一连数天,一路观察下来,越看朱子龙心中越发沉重。

    各屯堡和卫所的情况都非常糟糕,屯田抛荒,耕牛瘦弱,堡内屯户大量逃亡,青壮越少。到处坑坑洼洼,内部两边多是一些土屋,茅屋之类的破烂建筑,路上走的也多是衣衫褴褛,冻得全身哆嗦的男人女人。

    这绝比是难民营,而不是军营。

    终于,当来到山东金岭南时,朱子龙问随边的人:“听闻这边金岭堡附近有一个大铁矿?”

    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后,朱子龙回想了一下这里,和现代对比了一下头脑之中的记忆。终于确定了,这里就是后世山东金岭铁矿区。

    在后世21世纪,山东金岭铁矿是一座采选联合的国有大型独立矿山企业,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境内,隶属山钢集团,是山东省重要的铁矿石原料基地之一。

    山东金岭铁矿有着悠久的开采历史,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开采、冶炼的记载。解放前,矿山经历了德、日列强的掠夺式开采,使矿山满目疮痍。

    山东金岭铁矿出产,铁矿石,铁精粉、铜精粉、钴精粉、铸铁。自然也是大明的一处要地!

    当然,也是一处皇庄产业地!

    朱子龙自然不好打这里的主意,于是,他转眼一动,想到了另一处好地方。而且还是没人发现的!

    那就是大运河附近,距离临清不远,但却在山区的德洲中的隐藏富铁矿,现在大明官方还没发现它。

    在后世的2015年,山东省煤田地质局规划勘察研究院在黄河北禹城齐河一带,对航测磁异常区进行了专门研究,开展了大比例尺高精度磁法测量和重磁剖面联合反演,在200余平方公里圈出多块找矿靶区。

    终于在德洲深山中,找到了一处铁矿石资源量约为3亿多吨的出产地。

    现在自己知道历史进程,占了先机,应该可以提前下手一二!

    …(未完待续。)

第249章 对付山东的小天灾,早有准备!() 
自汉武帝盐铁官营以来,除东汉时期略有松弛外,历代封建政府始终将铁业牢牢控制在手中,以此作为王朝赖以存在的支柱产业,于是铁的官营就成为封建时代的势所必然。

    然而,到了唐代,这种状况却发生了变化。

    唐王朝虽然控制着全国的铁矿资源并由中央的盐铁使管辖,但并不全部实行官营,而是将官府不开采的铁矿“听人私采,官收其税”!

    宋代继承唐代铁业政策,实行官民营并存制,以官府监督下的民铁实行“二八抽分”的税率。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建立了比唐宋更为庞大复杂的官府工业系统,大批工匠被拘入官局劳作,使元初服役的工匠形同奴隶。

    这种生产关系的倒退必然造成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和萎缩,元代官府工业的巨大投入与惊人的效率低下形成强烈反差。

    朱元璋推翻蒙元统治而建立的明王朝,自然不会全盘的学习元朝。

    洪武十八年(1385年)和二十八年,明政府因仓库存铁过多,曾两次罢停各处官营铁冶,后一次干脆“诏罢各处铁冶,令民得自采炼,而岁输课程,每三十分取其二”!

    此后官营铁冶逐渐减少,民营铁冶日渐增多。据《明实录》记载,民营铁课从永乐元年(1403年)的79800多斤,上升到宣德九年(1434年)的555000斤。据铁课税率推算,永乐元年产量为1197090斤,宣德九年为8329005斤,三十余年产量上升七倍多。

    也就是说,大明是允许有条件的人私自开采铁矿等等的,只要你交税就行。

    只要交税就行,可到了明朝后期,就连税都收不全了,这真是。

    德洲深山里的大富铁矿,开采是有些不便,不过朱子龙身为一地之主,又有便宜之权。加上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只要调派人手,加上钱粮充足,还是可以大量冶炼钢铁的。

    心情大好的朱子龙,估计境内除大地主和王爷们占有的地外。应该还有十七、八万亩可供耕种的田地荒地,而且这是一块完全由自己作主的土地。

    看着山上秀涌起。

    他决定开发德洲山区铁矿,将军户中的人员打散,哪怕一部分当铁矿工人也行。只少比混日子强!

    不过,当朱子龙回转朱家庄时,听到了不好的消息。

    《历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此时正值晚稻抽穗灌浆期,要继续加强田间管理,做到浅水勤灌,干干湿湿,以湿为主,切忌后期断水过早。

    然而,山东和x西省交接处,多县干旱突起,持续很久。

    明朝的农业,真是靠天吃饭的。老天爷刁难,天下的百姓就要挨饿。寻常年景,平时就得吃糠咽菜度日,遇上灾年,那就得要饿死人了。

    一时间,难民无数,开始四下奔走。

    有些能干实事的大明官员采取的方法是:“按照以往的惯例,当广邀本地士绅富户,筹集钱粮,四处打井,缓解旱情,如有流民,以粥赈济。再者当急报朝廷,求拨赈灾银子。”

    这一招,对付短暂的旱情,还是能顶的住的。

    然而,一但天灾时间长。那么就可能变**了,双重打击之下,百姓简直就是没有活路。

    因为,那些个大明地主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

    囤积粮食赚一笔,趁机大肆兼并土地,天灾对他们来说,正是发家致富的好时候。至于响应官府号召,出点钱粮赈济灾民,那完全是看心情。

    一般情况下,是绝不会捐赠出来的。

    为富不仁,说的就是大明后期的那些地主们。

    那种整天骂朝廷和大明官府无能的士绅,真让他们出钱出力,跟拿刀放血似的。铁公鸡一个!

    不过,这种天灾在朱家庄和烟台附近,甚至于再远一点的地区,只要距离朱家庄不远的人,都不会受这种天灾影响。

    包括朱子龙的几个封地也是如此。

    因为朱子龙他可是早早的就打造好了许多水车,然后还用水泥修了许多蓄水池。

    甚至于,还有简单的海水过滤池功能帮助后,再将水引入无水的河流之中。因而,别的地方这时候都在为浇地的水源发愁,为这个事情还械斗数场。

    但是朱家庄的人仍然是老样子,没有一点着急的样子。

    更有之,朱子龙在得知干旱情况后,担心持续时间会太久,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竞然,连夜设计出了用毛竹当成露天山寨自来水管,接水省水,运水的路线管道,让众人接到自家的田里和家中。

    “大家看,这是一根毛竹,去掉前面一截,从尾部打孔疏通中间的节就行。然后一根根的接进来,绑好绑紧。塞进水泥和河中,对,就这样!”

    “看见没有,这是开关,顺着这个方向拧,水池里的水就出来了。这是水管,水池里的水从这里到毛竹,水从毛竹上面的眼里头下来,达到浇地的目的。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节省大量水,还方便!”

    田间现场,朱子龙带头示范起来,没一会众人就都学会了。

    当几天后,越来越多的这种山寨管子接好后。

    “出水了,出水了。”

    众人惊喜的发现,有了这种山寨水管,一陇地浇到头,换一陇继续,如此反复,轻轻松松的就把地浇了。

    再远一点的地方,听说只要接到朱侯爷府上的管子,有那个啥,叫发动机铁牛流马的东西一给力。也能把水运过去!

    就这,朱子龙还不放心。

    又将后世的现代三轮运水运车,用木质仿照了出来。让更远的人,用这东西从河中和海水中,将过滤的淡水运回家!

    这种小推车其实是独轮车的高级版,只不过是用木质做的。

    “龙侯,时值青黄不接,山东边缘数县,天旱无雨。本官欲解百姓之困,奈何府库空空,只能指望登州士绅慷慨解囊。本官以为,此等大善之举,想必龙侯当仁不让也。”几天后,孙元化又来了,这一次一点都不客气,直接提出让朱子龙为天灾捐钱粮的事情。

    “本侯必不落人后!”对于天灾,朱子龙还是很好说话的。

    不过,却也只是给了一个含糊的答案,什么叫不落人后?那就是,别人捐多少,我就捐多少。如果你认为少,也行,只要你孙元化跟我站一条线,不怕得罪人,那就大刀破斧的搞事。

    当然,这种潜台词,心领神会就可。

    …(未完待续。)

第250章 “五年复辽”别TM的逗我玩了!() 
“如士绅大户皆如此,登莱治下何瞅天旱?”孙元化感叹了一下,然,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

    他并不愿意过于得罪本地的地主和文人们,显然他以后的成绩不会太理想。

    然,山东是朱子龙以后当大后方用的,不能有失。

    为此,地主们不听话,他决定让合作的商人们多少出点血。

    于是,各种请贴就从侯府里发到许多山东商人的手中。

    现在登州和烟台的这些商户,眼珠子都盯着朱子龙吃饭呢。在他们的努力下,朱子龙的美洲货品,已经卖到了周边几个省,远的都买到广东、陕西、四川这些地方了。可见这些商人的能力强大!

    所以,对于朱子龙的请贴,他们不敢不来。

    据一些学者估计,明末人口约一亿五到两亿上下,就算二十分之一或十分之一的人口是有钱人,明末的有钱人也能多达两千万左右。

    朱子龙的商品,基本上主销有钱人的市场,这个市场前景,目前仍然还是很广大的。

    在朱府里,一众商人们等了有半个时辰,朱子龙才姗姗来迟。

    见到朱子龙到来,许多人都行礼,一些没功名在身的商人,还得跪下行礼。

    “各位地方贤达,今日……”朱子龙开始演讲。

    大概意思就是,我代表朝廷牧守一方,现在出现了旱灾,大家都是本地人,为了本地百姓的好,请大家来了,都意思一下。官府在拨一点钱粮出来,共度难关。

    否则,潜台词是,本侯难做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