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晚了几年呀,唉!
哪怕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再混蛋,文官再垃圾,百姓再内乱,只要当年的明朝正统,能多坚持几年。光依靠这些个高产粮食,还是会有不小的转机地!
第60章 准备推广红薯!()
大明朝的覆亡、清康乾的盛世,它们的另一个特殊真相之一。
说穿了,并不是什么帝王将相能力多么的NB,而是玉米、番薯与花生,以及土豆等高产粮食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这就是“粮食政治学”!
也就是明朝脸太黑,正好撞见小冰河期天灾环境。
然后,崇祯皇帝眼力也不行,也不知道这些高产粮食的作用。缺少化龙点晴之笔!
再加上文官们都是坑爹货,所以才杯局了!
然而,这些对朱子龙来说,都不算是太难的事儿。
毕竟他是站在历史巨人肩膀上的穿越者,清除掉皇室种猪和文官中的垃圾们,也许要些时间。
但,当务之急是,找到这些传入明朝,或快传入明朝的高产作物,并大面积推广起来。
(实在如果在明朝的当前环境中,找不到全部的高产粮食作物,大不了朱子龙回现代21世纪那边,带些种子过来。就是不知道穿越后,这些种子的效果还能不能存活,还能不能有显著作用?)
这值得考验考验和观察!
第二天,一大早。
朱子龙就找到了在庄子里视察屯田的管家王大用,给他一张自己画的,玉米、番薯与花生,以及土豆的毛笔图画,问他是否见过这些粮食作物。
结果王大用说一个都没见过,朱子龙只得把这种图画让他传下去,给众人看看,看有没有人见过。
过了大半天时间,才有一个据说是祖籍是海南的流民,说似乎见过图画中的一个。
给朱子龙一指,原来是番薯。
果然,外国第一个传进中国的是这玩意,只所以是海南人先看见,这恐怕与台湾和广东附近,由于海盗和外国船时不时客窜一下有关吧?
在正常的历史上,明后期中国近古第一流的科学家徐光启。因父丧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种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种到上海,随之向江苏传播,收成颇佳。
但是还没得到明朝的重视,明朝就挂了。
然后,陈振龙的五世孙陈川桂,在康熙初年把番薯引种到浙江,他的儿子陈世元带着几位晚辈远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广泛宣传,劝种番薯。
到秋天收获,得薯尤多,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竞相种植。番薯在华北地区便很快推广开来,这种号称祥瑞的粮食作物,就这么的便宜了清朝!
此时此刻,来了很大兴趣的朱子龙认真的让这个流民,回忆下关于番薯的事儿。
番薯作为高产稳产的一种作物,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早耐漆,病虫害少等待点。除可以充当口粮、饲料,制造淀粉之外,连叶子也能作为优质青饲料利用,几乎没有任何浪费的部分。
是较之于只能种一次就会失效的杂交水稻,更有意义的“穿越神器”!
“回朱大人的话,这个番薯,在海南一带大家称它叫红薯。金管高产,但是一般人种的还真不多!”那个流民的回答,让朱子龙很是不解。
“为什么?”朱子龙迫切的想知道原因,紧紧问道。
“其一不好存贮保存,其二食多则心生酸味,其三连种一二年之后,产量就会急减。因而种的人并不多!”这流民想了想,回答道。
这个回答倒是大出朱子龙的意料之外,他很是不死心的连续发问,直把那个流民问的满头大汗,这才由自己脑补了不少内容之后,得出了一个大概的答案。
原来,明朝南方,犹其是海南一带。
本地的气候偏潮湿,红薯容易腐坏,不易存贮。加上那边的田地大多算是良田,人们吃不习惯这玩意,更愿意种水稻。
要不是红薯种植不费事,种下就完事。收了薯,人吃,喂猪都好用。指不定在海南种的人会更少!
因为海南和南方的人不重视,也没有人想到推广到北方来,加上这年月没有电话和电视,信息流畅不是很容易。于是,明明这好东西,传到海南等地几年了,却硬是没有在大规模发展起来!
“朱大人,这红薯收得倒是多。又不费人力、肥料,最多的时候一亩还能收千把斤。可是这东西耐不住存呀!你是准备想在山东推广起来吗?”那流民见朱子龙发呆,又出声问道。
思绪万千中的朱子龙一听这流民这话,突然间抬起头来,似乎有些不敢相信的表情,反问道:“你刚才说什么,红薯在你们海南一亩才能收千把斤?”
也难怪朱子龙会不相信,这玩意在现代那边,就是乱手扔地上下种,收获时也能亩产3000…4000斤。
你和我说亩产1000斤左右,这是个什么鬼?
谁知道,这流民仿佛并不感觉奇怪一样,点头回答道:“是的大人,种这红薯在海南,也就第一年能收二千多斤,然后一年比一年少了。少得时候只有数百斤也有可能,所以种的人现在越来越少了!”
朱子龙这下是目瞪口呆了。
又仔细的询问了一下他所知道的,最后挥挥手让这流民回去忙了。
此时的他,亦然已经想明白了原因所在。
无它,红薯病毒感染也!
红薯因为在生长中,采用无性繁殖,在生长、储存过程中会感染多种病毒。病毒会在暮块或者薯苗内不断累积,引起种性严重退化。最终引起品质变劣,产量大幅度下降。
就算是在21世纪那边,时至如今也没有高抗病毒的红薯品种,也没有防治病毒的特效药剂。唯有采用脱毒技术才能防治病毒病、提高红著产量和品质。
因为21世纪现代的科技发展很强大,那边的农民无需自己进行红薯留种制种,全部由专业种子公司包办,因而可以每年都保证红薯大丰收,产量一年比一年高。
但是,放在明朝时空。
这种脱毒处理得由专业的公司进行,朱子龙显然是以个人力量搞不定的。
所以,只能是种植推广,那些已经有些毒素的红薯后代品种。这产量,还真是可能不会达到逆天级别!
“唉!算了。千斤左右就千斤左右吧,多少还能用到一些土方法脱部分毒,勉强能达到2000斤左右一亩的产量吧?比起北方的百姓,亩产平均只有200多斤的粮食来说,撞见这明后期连续的天灾年景,这已经算是小逆天了!”
小小的叹气了一下,朱子龙还是决定推广应用红薯到山东来。
第61章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民心”吧?()
朱子龙安排几个盐汉子和那个海南无家流民,让他们一起去一次海南,一定要购下大量的薯种回来。
只于,其它的高产作物,只能是慢慢寻找了。
或者还没传到明朝来?那就只能等下一次自己从现代带点种回来,试试了。
一转回头来,朱子龙就问王大用:“让王总管(镇守太监烟台总管王权)和知府安排的匠户,到位了吗?”
“回老爷的话,因为按匠户制另有任务,目前只调来了百来个。”
朱子龙点了点头,百来个自已指名类型的,估计初期也够用了。
明代时在手工业部门实行的是“匠户制”,工匠的全家老幼都要参加生产,而且世代相继,地位低微。收入比较低!
别人眼中的不看重,到他这里,其实可是会当成宝了。
幸好,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这样,轮班匠实际名存实亡了,身隶匠籍者可自由从事工商业,人身束缚大为削弱。
否则,朱子龙还真没多少机会收拢他们这些人。
“最近你也着实勤累了些,一会下去进仓库记册下,领五十两银子赏钱吧。另外,如有空闲,留心下我给你的几张图纸,找找看附近有没有那上面的产物。”临走前,朱子龙对王大用说道。
王大用顿时,连声向朱子龙行礼道谢,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样。
王大用最近的表现,让朱子龙还是感觉满意的,仅然有功就得赏,时不时收卖人心,也是驭下之道。
没一会,走在庄边的朱子龙,看着眼前的荒地上。
无数人无论男女,都是拿着锄头,挑着簸箕、箩筐,热火朝天的干活着!
根据朱子龙的规划图,不仅仅只是开荒良田和请打水队打水,以后还得营房、粮仓、草料场、武库、马场纷纷出现。
除此之外,还会留出几块地修建未来彰表军功的庙祠,如旗寿庙、显忠祠、褒忠祠等。另外各条街的主街街心上,还将留出地方兴建各样市坊与牌坊。
等到能召收的流民和良民再多点,朱子龙甚至于打算,把附近的路面修葺扩大一下。
在找到石灰矿,打造土水泥前,就用青石修。以后等有了土水泥,只要在路的间隙处填充一下就行。不用重新打造路面!
土法水泥很容易,只要将炉渣、破砖瓦、煅页岩、石灰窑渣等磨细,掺合少量石灰、石膏粉配制就可以。如果石灰能多点,掺点黄泥替代其它东西,也能搞定!
当然,这样是比不上现代工厂产的正宗水泥的,但对明朝这种没有卡车破坏路面的时代来说。
不管是路面,还是起房屋,又或者是城墙,用土法水泥足以!
当天下午,是庄子荒地里第十口井出水之日。
这些井平均深约二十余丈,因为烟台距离海边不远,地下水源丰富。所以井水较浅水质较好,井底铺以细沙,井壁用青石修砌,外面围以碎石。
当第一桶水拉上来时,一时间周边围观的众人欢声雷动,再品尝一下,井水清洌甘甜,顿时喜笑颜开!
流民们,很多人曾一辈子困于饮水之苦,见到这么好的水,许多人都是流下泪来。最后表示要将这些个修砌好的井称为“子龙井”,以感念朱子龙之大恩德。
而,除了这些口陆续出水的井外,经过这些天以来,数百多成年男女的每日努力。朱家庄边上几处营房及仓库、草料场己经慢慢成了规模,虽是简陋,但总比住草窝房要强。
于是,在朱子龙的一声令下。
众流民们相继从地窝子搬出,住入营房宅院之内。再加上朱子龙送上的配给数量木碳等,等到冬天时,估计也不会太冷了。
数百流民因为天天能吃到干饭,每二天左右还能吃到一吨肉食。经过这些时间的调养,各人气色好了很多,虽然这些男妇中以老弱居多,不过不可否认他们的干劲很足。
而且,看向朱子龙时的眼神中,基本上全都是感激的目光!
这正是朱子龙同志需要的!
加上,所谓作秀得上全套的想法,朱子龙可是每二三天都会抽出时间来,亲自出马。和流民一样,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
朱子龙这种实干的作派,立时让众人刮目相看。
在惊讶之余,除了有些意外,有些感动,感觉朱子龙这样的上官真是少见。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人敢在后面偷懒!
基本上每天的任务都是超额完成的,这让朱子龙满意之余,也是极为大方。
比如说今日,他又一挥手,对马小三刘一灰等人说道:“没啥可说了,就冲大家这可劲儿,兄弟们,多派几个人去州城那边。买几头杀好的大肥猪回来,晚上儿大家吃顿好的。就这样了!”
顿时,引的众人喜上眉梢,小孩子们流着口水,大呼朱大人好,朱大人妙,朱大人就像那金色的红太阳。(好吧,太阳这话,是我加的。囧!)
很快,庄子里的瓦匠动手搭灶台,半大的娃娃们都拎着竹筐跟着老汉们去捡柴火。
朱子龙那只有八九岁左右的明朝义妹妹朱星月,也是临时客窜了一把妇女代表。带上许多个大姐大婶们,拿着钥匙去粮仓取麦子磨面粉。
全庄子的人都动起来了,仿佛要搞个小狂欢之夜般。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民心”吧?
朱子龙美兹兹的心里暗想着!
心情很爽的朱子龙决定趁热打铁,再加一把今夜狂欢的火儿。
一挥手又装比的向管家王大用,指着众人说道:“大用,你看,这些人身上穿的都是些啥。现在都是自己人了,你每家每户按照人头算一下,无论老小,男的都的要一身蓝布棉袄加衣裤。女的都用哪个灰色银花的料子做一身,这事情我交给你去办了,越快越好!”
“庄子里但凡会针线的婆娘都召集起来,越多越好,平时利用夜里的时间赶制棉衣和平衣。对了还有棉花,也要抓紧采购足够。多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