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棣要说不失望是假的,但是允的回答也算是实话了,朱棣也不好细问允的考虑。
接下来叔侄二人谈天说地了一番。虽然二人都是只说七分话,但是也相谈甚欢。二人发现对于文官、儒家、宗教的看法都差不多,都是用来利用的,那个好使利用哪个。
允还虚心问了些关于北方的人文、地理,朱棣没觉得这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一一作答。
过了一会儿天向西快要落下了,允还留朱棣吃了一顿饭。
好吧,允后半段给四个小孩的教书任务完不成了,只能推到明天了,不过允觉得要是能安了朱棣的心也值了。
第二天允亲自送十几位亲王返回封地,与关系不错的济、朱等人还依依惜别的。
允其实是想和这些叔叔、兄弟啥的好好聊聊的,但是刚刚继位太忙了,实在是没有时间。不过好在明年的朱元璋忌日大家还要过来,到那时应该没有这么忙了,能有时间和他们好好聊聊。
当然,尚炳等三人并未离京,他们还得在京城继续折腾封国的细节,差不多等到明年才行。
同一天离开京城的还有张数,他要去铁岭上任了。
临走之前,允叮嘱他说道:“张卿,你此去辽东,一是增加在地方带兵的资,二是为以后做准备。朕打算等着英王叔正式封国之后以你为英国左王相,兼领辽东行都司。”
“以后记着,在奴儿干都司,首先挑一个势力大一些的部落开刀,让他们知道我大明英封国的厉害。但是以后不可总动刀兵,以扶绥为主,动兵为辅。”
“另外,辽东行都司的兵是中央朝廷的兵,不是英封国的兵,你不要搞混了。”对于这一点,允只能说这么多了,再多说了就伤亲情了。不过他相信张数能明白的。
张数说道:“臣遵旨。”大概是明白了。
允随后让张数走了。
返回皇宫的路上,允一直在思索着。其实东北这块地方算上没有封出去的辽东两面滨海,走海路不远,境内又有好多大江大河交通便利。允其实把东北封出去挺舍不得的。
但是这个年代的辽东汉人太少啊!自从安史之乱之后大唐丢掉辽东已来,辽东的汉人是日渐变少,到了蒙元时期是一个也无了。
朱元璋苦心经营二十年才让辽东有了几十万汉人,还有十来万驯化的土着。东北又冷,让人们主动来东北开荒在明初怕是不易。不封个王来这里软硬兼施‘教化’土着,怕是一百年以后也不会有太多变化。
不过允已经决定了,等朱松,还有其他将会封在东北的王死了,就在东北推行‘推恩令’,把大国化小,最后慢慢收归中央。
不过在西域可不能这么干。西域西边就算有了其它的国家,西南方也是阿富汗和克什米尔,都得防着,小国小心被吞了。至于西南的岷国,推不推的无关紧要。
皇家的亲王一下子少了十好几个,京城都显得空旷了,虽然这些亲王平日里也不怎么出来,请兄弟吃饭都在自己的府邸,但是就是显得空旷了许多。
亲王们走了,专门教导皇家子弟的书房也重新开张了。
不过其实人也不太多:朱的年满二十的庶子回去了,还有七八个;朱的几个儿子;朱高煦;朱有炖年满二十也回去了,还剩下朱其它的儿子;朱桢的两个庶子;朱的几个儿子;鲁王独子朱肇珲;还有朱椿和朱柏的长子。
其他朱元璋的儿子的孩子年龄还小,没有留在京城。这样算下来,再加上朱允、朱允,留在京城的也就是二十多个。
允请在朝的大儒,国子监的祭酒徐宗实,和中书舍人方孝孺来给他们上课;又找了半退休的郭英来教授兵法。
还有几名武艺高强的侍卫来教授武艺。
允对于这帮皇家子弟是很不放心的,事实证明,祸害百姓的不少,所以允特意在重新开课的头一天,专门来发表了讲话。rw
第225章 皇家学堂()
允在这次特殊的‘开学典礼’上,先是扫了一眼所有的兄弟。 更新最快在他的眼神的注视下,本来有些没正行的人也马上正坐起来:他们这些郡王和亲王可不一样,尤其是庶子出身的,允生气了废了他们都不会有多大动静。
允也不客气,直接说道:“你们都是我大明的宗室,大家也都是朕的兄弟。本来朕不应来和你们说这些话的。”
“但是前些年爷爷精力不济,许多的兄弟没有来京而是留在封地。有些兄弟做的不错,有些人却在封地骚扰百姓,惹得百姓是怨声载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们在封地胡作非为,损害的是我大明宗室的声誉!”说到这里,允已经是声色俱厉,不少做贼心虚的人都已经有些害怕了。
“所以朕留你们在京,就是让你们知道为王的德行,并且学一身本事不至于一辈子混吃等死!”
这话说的有些重了,不太符合儒家的思想,方孝孺也直皱眉。不过允即使按照民间的说法,也是朱家的家主,下边的人也没有允的叔叔,允教训他们也是可以的,谁也管不着。
“朕也不求你们各个文武双全。但是,理政、文学、兵法、武艺,你们这四样至少要占一样。朕决定,以后想回封地的,朕亲自考核,如果哪一样都不行的话,不许回封地!”
允话说完了,从讲台上下来,与徐宗实、方孝儒、郭英等人说道:“几位卿家,在教导他们的时候,不必留情面,该呵斥就呵斥,该责罚就责罚,千万不要留情面。”
“还有朕的那些年纪还轻的叔叔。他们毕竟是朕的叔叔,朕也不好当面说他们,但是对于他们几位卿家也不必留情。”
徐宗实,方孝儒二人对于允这样明确无误的托付有些感动,郑重说道:“陛下放心,臣必不辱命!”
郭英也说着类似的话,不过心里怎么想的就不好说了;几名侍卫更是心中忐忑,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就在允和几位先生说话的时候,另一边坐着的那些允的堂兄弟都已经议论纷纷了。
一个允都没有记住名字的人说道:“分封诸王到地方是皇爷爷定下的规矩,可没有说过还有什么条件。皇兄这不和皇爷爷的规矩。”
济也说道:“就是!皇兄这是不合规矩的!应该和皇兄说说。”济这是想鼓动容易冲动的人去进谏。
高煦说道:“都消停些吧。再说了,皇兄说的难道不对?你们就不想学本事为大明出力,非要在封地混吃等死?”
高煦是朱棣的嫡次子,在场众人除了齐王世子朱贤和鲁王朱肇珲以外身份最高的。虽然他也是一个郡王,但是身为嫡子也没有与世子有什么隔阂。
并且朱高煦武艺高强,虽然年纪还轻但是教他武艺的几个师傅都不是他的对手了。他又喜好学兵法,期望着以后上阵杀敌呢。虽然得封一国的可能很小,但是万一呢?
所以朱高煦是极为支持允的这个新立的规矩的,也很鄙视那些就会欺负老百姓、混吃等死的兄弟。
在场的有人平日里就对于朱高煦挺不满意的,觉得你也就是一个郡王,虽然是嫡子,但是有什么好牛气的,现在当着大家的面你也不敢动手。所以有人登时就要开口反驳。
但是就在这时允与方孝儒等人说完了话向这边走来,要开口说话的顿时就闭上了嘴。
允把朱肇珲和朱高煦叫过来,对他们说道:“二位弟弟,在书堂读书学习,可不要被那些不成器的兄弟带坏了。平日里要和肯上进的兄弟、叔叔一起,不要和不求上进的人在一起。”
允说话并没有避着别人。其他人虽然不敢说话,但是不少人都在心中吐槽:你这不就是说我们是不求上进的人了!
允接着说道:“还有,,为兄的知道你喜好文学,但是身强体健也很是要紧,还是要有空学习武艺。”又对朱高煦说道:“你也是的,不要只想着打仗,只学武艺和兵法,有空也学学其他的。”朱和朱高煦答应着。
然后允又和自己觉得还算是成器的兄弟说了几句话,对亲兄弟允和允熙也特意叮嘱了一下,就回去了。让几位先生开始教授。
其实大多数这些郡王以后都会发到新征服的地方去,不会对他造成多大的实质上的困扰。但是略有强迫症的允不能容忍这帮人败坏大明宗室的声誉,最起码要培养他们有合格的逻辑,不要敌军都打到家门口了,还舍不得把家里的钱拿出来劳军,最后所有的财物都便宜了敌人。
允走了,接下来他们开始上课。允对于课程的设置大胆采用了学分制。并且所有的课程被分为四类,就是之前说过的理政、文学、兵法、武艺四类,并且每一类的课程总学分都一样。
允定的合格的学分是相当于任意两类所有课程学分的总和,课程选择完全任意,但是必须大于等于总学分要求。允定下的总学分要求并非是一年一算,而是不设年限,比如总学分要求是一百分,你二年把一百分的课程学完了可以,十年学完了也可以。
达到总学分要求以后可以找允申请毕业。允带着先生亲自考核,合格的人允许回封地。
不许旷课,旷一次课这门课白选了,明年必须再学一遍。其他还有很多的规矩,俱不一一赘述了,反正惹得这帮纨绔子弟怨声载道;但是单独拿出哪一项规矩来,都算不上过分,所以他们也没有道理来劝说允。
不提皇族学堂这帮人怎样愁眉苦脸的,上允要求的所有人必须学的几门课程了,也没什么好说的。
允回到干清宫,拿出自己这一二年想要完成的事情总规划表,开始想自己现在有什么要做的。rw
第226章 东西藩国()
允回到干清宫,拿出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总规划表,自言自语的说道:“上沪县那边开海应该也筹备的差不多了,练子宁把入流、未入流的官员也都派过去了,过两天该上书正是开海了。 更新最快”
“对科举进行些许的改变,还有在基层增加几个官员的事情,还是放到明年建业元年吧。这些日子我推行的新政策不少,还是给官僚阶层一个消化的时间。”
“那现在手里能最快完成的事情,就是朝鲜国的事情了。”
“另外还有接见藩国使臣的事情也要赶紧了,拖得时间太长了。”
“等接见完了藩国使臣,就鼓捣鼓捣技术。”
允算计已定,对王喜说道:“叫秦松和礼部主客司郎中杨本过来。”
没过多久,二人就来了。允问道:“秦卿,杨卿,朝鲜的事情怎么样了,那个朝鲜使臣答应了吗?”
秦松满脸喜色的说道:“陛下,臣正要来和陛下说。事情已经成了。”
允问道:“成了?他们都答应了?怎么成的?”
秦松示意杨本。杨本今日是第一次面见允,十分紧张,浑身上下的衣服都已经被汗水浸湿了,并且愣愣的不知道说什么。
允看他紧张,有意舒缓气氛,笑道:“卿何以汗?”这是在模仿魏文帝曹丕初见钟毓所说的话。
杨本果然顺嘴就说道:“战战惶惶,汗出如浆。”然后反应过来自己和允的对话是在重复中的对话,顿时觉得有些好笑,紧张的思想顿时缓解了许多。
允问道:“朝鲜使臣为何如此轻易答应?”
杨本说道:“臣在锦衣卫数年,善于通过人的轻微动作来预料他的想法。”
“臣与朝鲜使臣商谈之时,第一天朝鲜使臣金汉老听闻臣的话,顿时说了一番大道理,然后不与臣说话。”
“但是第二天臣本欲暂缓一天,但是朝鲜国副使安成浚偷偷来找臣商议。”
“又过了二日,朝鲜使臣又与臣相会,虽然嘴上仍然说的不接受,也做出不着急的情形来,但是臣观之其臂膊出汗,袖口都浸湿了,又有失手碰岛茶杯之事。”
“所以臣断定其必然不像外表一样轻松,所以仍然不急不缓。最后朝鲜使臣就说道:‘臣不敢专,请天朝上国派使臣随同臣回国告知我国国君。’”
允笑道:“若是真的不急,为何要我国派使臣跟随其同赴朝鲜?为何不是他派人回去请示,得到结果之后再报于我大明?可见是很急的。”
秦松说道:“没准权知朝鲜国事李大人下了死命令,必须得到我大明的册封。”
允说道:“既然他们要求,那就派人和他们一起去吧。”
然后转过头对杨本说道:“就由杨卿为使臣,带册封李芳远,不,朱芳远为朝鲜国君的圣旨。”
杨本知道他就是为了解决这件事情才被调为主客司郎中的,所以躬身答道:“是,陛下。”
允说道:“稍后朕就让中书拟旨。并且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