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明天下-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景隆笑道:“不急。”说着,拍拍手,走进来一个仆从,李景隆低声说了什么,仆从出去,不一会儿,带进来一名年约四十许,一身标准的泰山派道袍的中年男子。

    杨益和孙恪目瞪口呆,怎么也想不到在这种地方会看到身着道袍的人。

    那人走到李景隆身边,行了一礼,坐下,一幅标准得道真人的模样。

    李景隆介绍说:“这位是公孙述,公孙先生。公孙先生是我这二年结识得高人,看人论事颇有见解,我深为叹服。为了方便,我在泰山给他办了一个泰山派的记名弟子的身份,所以先生才一身道袍,你们可不要误会公孙先生是道士。”

    孙恪和杨益明白了这个公孙先生怕是李景隆的智囊了,于是也起来问好。不过他爱理不理的(好像所有所谓高人都是这个德性),孙恪不动声色的坐下,杨益看起来要发火,但是看了看李景隆,还是忍了。

    李景隆赶忙救场,说道:“啊,公孙先生不爱说话。”

    又赶忙说道:“今天叫二位兄弟来,就是商量一下如何讨好三殿下。”

    “讨好三殿下?”杨益不解。

    “就算三殿下要当储君了,不是听说三殿下的观点对于武将有好处嘛?”孙恪也说到。

    李景隆恨铁不成钢的看着他们:“你们的脑子就不能多转个弯儿?三殿下是谁的孩子,先太子妃是谁的女儿?开平王的女儿!”

    见杨益和孙恪仍是不解,继续说道:“现在天下能打仗的武将有多少?并不是就指着咱们几个!现在仍在的开平王旧部,和能打仗的二代武将不少,三殿下要当了皇帝,能不偏向他们嘛!如果不现在就讨好殿下,等将来殿下登基了,咱们几个就会靠边站,不要说打仗的机会,就是现在手里的权利也会失去的。”

    李景隆的观点在这时是有道理的。李景隆打仗虽然不行,但看问题还挺明白的(也有公孙述的功劳)。现在蓝玉案还没发生,并且这个时空蓝玉案未必会发生,还有40%左右的能打仗的将领还在,并不缺厉害的武将。

    即使是大将之才,除蓝玉,冯胜,傅友徳之外,王弼,曹震,张温,陈桓(明史列传二十)等也可以。另外,可能是因为常遇春死的早,朱元璋借胡惟庸案除掉的武将大多数都是徐达,李文忠等的旧部,反而常遇春的旧部大多存活。所以要是允熥登基后,他们边缘化的可能很高。

    杨益和孙恪也听明白了这个道理,也着急起来,杨益说道:“那应该怎么办?”孙恪也问道。

    其实这里李景隆偷换了一个概念。虽然杨益和孙恪都是李文忠的旧部,但是并不是一定得和李景隆绑死啊!杨益还罢了,实在是和常遇春蓝玉扯不上关系;孙恪洪武二十一年参加了捕鱼儿海之战,跟蓝玉也是扯的上关系的。但是这里李景隆在公孙的指点下,使用语言把杨益和孙恪忽悠住了。所以李景隆见杨益和孙恪入套,心下正暗爽不已。

    然后这时,那公孙先生说道:“依本人所见,蓝雨必然会在三殿下登基之前殒命,当今圣上必然不会允许他活着,避免外戚势力过大;宋国公冯胜,和颍国公傅友徳也是劳苦功高,而三殿下又太年轻,恐有功高震主之忧,当今圣上也多半不能允许他们活到自己百年之后。”

    这时杨益打断道:“你这老道,叽叽咕咕说了这么多,到底如何才能让我们在三殿下登基之后不受到排挤却不说。”

    杨益听到他说话就烦,但是怕他说的对自己有用就没有打扰,看他说了这么多句话还不进入正题,是以出言打断。

    李景隆忙说道:“怎么跟公孙先生说话呢!”又跟公孙述道歉:“公孙先生,不好意思,抱歉了。我这兄弟说话直,您别往心里去。”

    公孙先生当然是恼怒的,但是也不便发作,忙心下安慰自己:“当年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战之前,也是不得张飞关羽的尊重的。”然后开口说道:“不妨事,我也知道杨将军心急。我观三殿下,乃是聪慧之人,必不会允许常氏一家独大,必然另外扶持一名大将与常氏相当。这当今朝堂,能扶持起来与常家相提并论的,只有咱们曹国公府,和魏国公府徐家。”

    顿了一顿,继续说道:“这样咱们就已经占了一半的可能了。三殿下不是还在兵部处理袭职武官的考核吗?李将军可以多多在三殿下去校场考核时,去与三殿下接触,当然要在三殿下正式受封为皇太孙之后,到那时陛下不会忌讳的。”

    “还有,先中山王的长女、次女分别嫁给了燕王和代王,三女儿也许给了安王殿下,将军可以在未来散步消息引起三殿下的疑虑。不过这些都是间接办法。最直接的办法是,”公孙看到成功的引起了在场仅有的三位听众的注意后,接道:“在下听说李将军有一妹,现今年以十六(虚岁,实岁十四岁),尚未婚配,可以想办法。”

    话没有说完,但在场的人都明白了他的意思。这确实是一个好方法。结成了姻亲,皇帝当然不可能无视他了。尤其是李景隆本身就是大明军方的大将,家学渊源,多次出外练兵也深得朱元璋的赞许,当年汉武帝不就是重用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卫青为大将吗。

    李景隆的这个妹妹本来是要和济宁侯顾时的儿子顾敬议亲的,谁知顾敬在洪武二十三年算作胡惟庸余党被处死了,李景隆的这个妹妹才剩下了,现在还未议亲。年岁正好与允熥相当,是很合适的人选。

    公孙先生继续说道:“当然,陛下未必同意,我还有一法,开国公常升长子常继宗年已近弱冠,尚未婚配,可以许之。”

    李景隆听着公孙先生的话,感觉好有道理啊!作为一个能取巧就取巧的人,当然是希望有捷径的。说道:“公孙先生说的不错。”

    孙恪调笑道:“平时李大哥都是和常升平辈论交的,那样的话,李大哥您可就比常升矮一辈儿了。”

    李景隆笑道:“我爹本来就是陛下的外甥,而常升的大姐嫁给了陛下的长子先太子懿文太子,我本来就比常升矮一辈儿。”孙恪和杨益均笑。

    然后众人又商议一会儿,李景隆说道:“今天就先到这,接下来大家好好玩玩。”拍拍手,叫进人来。

    公孙先生当然也想在这么个高档会所玩玩,但是不行,得维持自己的高人形象的!于是告退。李景隆也知道他必然告退,忙答应了,起身恭送他出去。等公孙先生退出后,李景隆叫进来几个姑娘开始与两个兄弟玩乐。

第28章 茹瑺评论() 
第二天是九月十九日,老朱又下了一个命令:以吕妃有恙为借口,让允炆回宫中照顾母亲。等于是罢了他的差事。而对于允熥,老朱却让他在仍然管着兵部的武官袭职考核的同时,兼领户部关于维持宝钞信用的后续处理的相关事宜。这下子,即使是最谨慎的人也确认老朱是打算立允熥为皇太孙了。

    好吧,这下子除了兵部以外的文官部门又都没心情工作了(其实兵部的人也没有心情,但是有允熥在呢,得好好干活)。并且这回是最严重的。允熥的表现,不仅是在最近的表现,还包括以前的表现,都显示出他对于儒家,对于文臣不那么重视;当然在嘴上允熥也说过以儒家学说治国,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但是绝大多数文官又不傻,他们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当然看出允熥对于文官不那么重视。

    就算允熥不敢违背儒家的说法(准确的说是朱熹的观点),也不代表就重视文官;而后一点才是所有文官的关注点。大家本以为在度过了老朱的统治时期以后,会像历史上别的朝代(主要指宋代)一样,二代君主会由武转文,但是本朝似乎不是这样。

    这不,这天下班以后,大明当代朝堂三大儒,刘三吾,鲍恂和吴沉又聚在刘三吾的家里唉声叹气。

    刘三吾道:“三殿下喜武厌文,又提倡分封之礼,若将来继得大位,非我等文臣之福。”

    鲍恂接道:“但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反对三殿下当储君。三殿下乃是嫡子嫡孙,当今天下最正统的继承人,最符合纲常伦理的继承人。我们,哎。”

    吴沉说道:“现在三殿下为储君可以说是局面已定。咱们该是考虑以后的事情了。”

    鲍恂接道:“以三殿下的情况,以后还有我们什么事情?”鲍恂此时已是相当悲观了。

    这时,刘三吾站起身来,说道:“不必灰心。三殿下今年周岁不过十四,年纪还小,我听说陛下欲重组詹事府,我等为了大明的江山,当毛遂自荐入詹事府。陛下春秋虽高,但身体康健,近几年无忧,我等当趁着这几年把三殿下的观念纠正过来。”

    吴沉和鲍恂也点点头,鲍恂道:“也只能如此了。”三人虽然最后又提出了一个弥补的办法,但总体上是以悲观为主的。

    当然,也有很多人对于他们的这份悲观不以为然。十九日这天多数部门的公务并不繁忙,即使三心二意的干活,大家的下班时间也都不晚。所以,右副都御史茹瑺和右佥都御史李庆以及户部郎中郁新,太常少卿廖升四位好友下班后凑在一起喝酒。期间不可避免的提到允熥为储君的事情。

    廖升说道:“在座的都是好友,我就直言了。这三殿下喜武厌文,又提倡分封之礼,若将来继得大位,非我等文臣之福。”

    李庆连连称是,郁新若有所思,而茹瑺却是不以为然。

    茹瑺道:“廖兄所言有些道理,但实际上未必会出现。历朝历代,为何在开国之后的君主均偏向我等文臣?岂是因为他们天生喜好?宋太宗武艺高超,不通文墨,好武功,但仍重文轻武,这是因为重用文官符合他的利益啊!”

    “一般开国之君,威望甚高,压服众将不在话下;但二代以后多生于宫廷,长于妇人之手,大将岂会心甘情愿服他?若武将权威过重,则有叛乱之忧,唐代的安史之乱就是明证。东汉不断压制外地武将,尽收兵权于内,也是为了防范武将叛乱。但后来外戚专权。引来董卓进京,乱了大汉四百年江山;晋代吸取东汉教训,将军权俱委于宗藩亲王,结果不过二代,就发生了八王之乱,引发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唐代追求文臣武将、宗室外藩的平衡,结果发生了安史之乱;宋代吸取历朝历代的教训,与文臣士大夫共治天下,是以有宋一代未有叛乱。”

    “所以选择文官当政是历代君王尝试了各种方法之后最终的选择,并不以君主自己的意愿发生改变。三殿下现在还小,不通世事,等到殿下真的继位为君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的重视我文臣了,即使未来真的在偏远之地封王也不会影响我等文官的地位。”

    茹瑺的话确实是有道理,即使我们的主角允熥是有后世的记忆,但在当上皇帝以后,仍然为了自己的权势稳固改变了一部分想法,大体维持文武平等。但是茹瑺有一点没有考虑到。当然,这一点他也肯定考虑不到,那就是允熥有后世的记忆。允熥后来采用了一些特殊的手段防止了文官压倒武将。

    其它人听了茹瑺的话,也觉得很有道理,纷纷赞同,郁新说道:“茹兄说得有理,看来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一切,等今上百年之后再看吧。”

    除了茹瑺之外,还有其他人在与朋友的交谈中提到了类似的观点,并且还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而且让老朱都觉得有道理。不过我们先不讲,回到老朱。

    老朱今天晚上判折子的时候,收到了一本特殊的折子,是有人弹劾黄子澄图谋谋害皇三孙朱允熥。老朱一开始是不相信的,黄子澄这个人他虽然不太欣赏,但是因为允炆很信任他,所以老朱还是对他有过了解的。在老朱看来,黄子澄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有这个胆子和能力力来谋害允熥呢!但是看完折子以后,他发现折子中的理由非常充足,证据也夹在了折子中。老朱马上传旨叫上折子的人来觐见,丝毫不顾此时已经是宫门落锁的时间了。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欲知详情,请看下回分解。

    ============================================================

    PS:使用了一把评书的老梗,放心,不会再有的。

第29章 子澄入彀() 
事情还要说回到十八日。

    那一天黄子澄作为太常寺卿自然也是要参加沐英的葬礼的。他不仅参加,而且他还是主持人,看着允熥那张他极其讨厌的脸,他很想让允熥出个大丑;允熥那不协调的动作一看就知道是不熟悉流程的,让他出个丑很容易。但是黄子澄不敢,他有父亲,有兄弟,有孩子,有亲族,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次冲动让他们全部受到牵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