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允有些好奇他为什么总瞅着自己,但随即反应过来:‘他这是想让我去和大管事说。并且暗示愿意给贿赂。’
允没接他的话茬,又问起了别的。周志辉心里略有些失望,但他也不敢得罪允,只要允问的问题不涉及机密就认真回答。
“周掌柜,我看你就算不在王府的木材店里干了,自己开一家木材店也能赚钱。”允笑道。
“我也不是自夸,要是把店给我自个儿经营,肯定也差不了。”周志辉因允说话很平易近人,几乎没有有钱人家少爷的架子,说话也随便了一些:“不过管王府的买卖省心,不用应付衙门的差人,哦,现在叫警察。这些警察是比从前的差人像样子,但一般做买卖的不也得对他们恭敬些?要是他们故意找麻烦买卖也做不下去。王府的买卖就不一样了,警察可不敢炸刺。”
“不过警察总归是有点儿规矩,更难缠的是打行。打行的人见谁家买卖好又没后台,就找你让你给钱,不然就让你做不成生意。可他们虽然折腾得老百姓不得安宁,但真要闹上公堂,一则证据难寻,二则既够不上砍头、又够不上判刑,打一顿板子。那流氓无赖回来能用阴招闹得你日日不得安宁,所以做买卖的也只能忍气吞声。”
“所以我还是愿意在王府的店铺里当掌柜的,虽然挣得少但省心。”
“什么是打行?”允有些疑惑。待听了这人的解释,顿时明白:这不就相当于黑社会么!现在就有黑社会这么猖狂了?
允暗下心思回去后和朱说一声,但此时并未对此说什么。
他们说话间马车已经到了码头。允忙跳下车,指了指一条船。周志辉马上吩咐搬运工们开始装货。这些搬运工也已经轻车熟路,在允的人的指挥下很麻利的装货物。
“五哥,你这些东西从哪找来的?”朱有炖凑过来好奇的询问。允又不是真的做买卖,哪来这些货物?
“这些可不是货物,都是护送我回京的将士们从撒马尔罕国的军队抢来的战利品,不愿卖给商人要带回京的。等这一趟折腾完了,还得从城里运出来还给他们。”允笑道。上直卫的将士比地方上的将士军饷更丰厚,更有钱一些,卖战利品的**低一些,而且这次从撒马尔罕**队抢来的战利品样子都很新奇,大多数上直卫的人都带了过半的战利品回京。
“弟弟瞧着其中一些东西也很新奇,给弟弟一些呗?”朱有炖笑道。
“行啊,你去和指挥使说,这有什么?但可不能白给,要花钱的。”允也笑着说道。
第1172章 漂的缘故()
他们闲聊时搬运工已经将货物都装到了马车上,周志辉走过来对允说道:“孙大官人,货物都已经装好了。”
“那就回去。”允吩咐一句,一行人又向城中返回。
回城的时候因为马车上已经装满了货物,允和朱有炖也没地方坐,就跟在马车后面,与周志辉并排,一边随口闲聊一边向城内返回。
走了一会儿,周志辉不由得暗暗升起了对允的敬佩:‘这人虽然是不谙世事的有钱人家的少爷,但到不是十分娇贵之人。今日已经是十一月二十一,虽然还没到三九,不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但也已经很冷了,这个叫做孙义军的少爷竟然谈笑如常;而且他身子看起来颇为壮实,脚步稳当,应当是一个习武之人。富贵人家的少爷还能习武,不容易。’
他的目光又看向朱有炖:‘这个就差远了,脚下有些飘,长得还胖还怕冷,真是娇惯的大少爷。’
扫视一圈,他又发觉两点奇怪之处:‘这个叫做孙义明的少爷还有一点奇怪之处。他的口音虽然是京城口音,但有些词说起来又带着河南味,像是在河南待过的,真是奇怪。’
‘还有,那个护卫,一直凑在力工身旁说什么?不仅回城的时候他与力工说话,来的时候他也与力工说话,而且说得还是河南话,莫非老家是河南的?但怎么会在京城来的人身边当护卫?’
他正在心中默默奇怪,忽然听允问:“周掌柜,适才在那座道观,我看里面人不少,现在开封城里像他们这样干力工的人不少?”
“不少,有上千人。”周志辉收回心神,说道。
“这么多壮汉,为什么不回家种地,而是留在城里当力工?现在大明除了江浙一带哪儿人都不多,不至于乡下一点儿田地都没有了。”
“孙大官人说得对,乡下确实田地不少,上田没有空着的,但中田都有荒着的,下田除非位置极好,要不然都没人种。一家一户,有老婆和半大孩子帮衬着,就算没有牲口也能种三十亩地,总有口饭吃。”
“那为什么他们不回家里种地?三十亩地,比江浙一带老百姓的地还多不少。”
“大官人,当然是因为他们在城里赚的更多啊!”周志辉笑着说道:“三十亩地,就算是自己的不用交租子,但一般人家占不到上田,都是中田,一亩地也就产一石多粮食,三十亩地也就是四五十石粮食,一亩地的税是三升三合五勺,三十亩地大约一石的税。”
“是啊,只有一石的税,还剩下那么多。我听说一般百姓人家一年有四五贯钱就够花了,剩下的粮食少说也值七八贯钱,也够了。”
“大官人,哪儿这么简单!除了朝廷的税,还有加派的火耗。官府的人说了,把粮食从乡里送到官库,运送的人得吃粮食,加两成火耗。另外他们收粮食的时候还有大斗小斗的手法,百姓总要多交一些。”
“另外,刚才说的四五十石是最好的情形,风调雨顺。但河南地面上每三年差不多就有一年风雨不正常,虽然大灾少,但粮食产的也会少一些,一亩也就是一石。三十亩就是三十石。”
“农户自己也得吃粮食的,一家按五口人算,一个壮汉要想吃饱,一天得二升粮食,一年就是七石,女人吃得少些,也得四五石,孩子再少些,也得二三石吧,要是有半大小子吃得比壮汉不少,全家就得吃二十石粮食。”
“另外还得留下来年的种粮,这样算下来就所剩无几了。万一家里人生了病,就能将这所剩无几的钱粮都耗光。另外还得攒钱供孩子读二年书,实在读不出来再回来务农;还得为儿子攒娶媳妇的钱,盖房子的钱,换农具的钱,攒买牛的钱,这林林总总的,种三十亩地根本不够!很多农户即使现在没租子,也朝廷的税也不高,但为了攒钱农闲的时候也舍不得吃饱了。”
“在城中当力工就不一样了。收的可是钱,不是换的时候肯定吃亏的粮食。忙的时候一个壮汉手脚勤快点儿,一天挣五十文没问题,一个月就是一贯半;闲的时候,比如现在,平均一天也能有十多文,一个月半贯多。这样算下来,一年能有十贯以上。家里老婆再随便种点儿粮食、棉花和菜,闲的时候织布,也能有点儿钱粮。这就比全家在乡下种地多赚一倍以上。所以他们为什么不在城里干活?”
“对了大官人,江浙那边我也去过,那边的田地都是水田,虽然种起来费劲,但收的粮食也多,河南都是旱田,种起来稍微容易但收的粮食少。所以一般农户的田地没我们这边多,但日子比我们这边过得还好。”周志辉最后说道。
“就仅仅是因为赚的钱多?”允又问。
“哎呦我的大官人,我们普通百姓可不就是琢磨着生计,哪儿赚的钱多就去哪。不过,”周志辉想了想说道:“确实有些人不仅仅是因为城里赚得钱多愿意留在城里。”
“在乡下有父母管着,没了父母还有宗族,凡事不能违背宗族的意思,一些年轻人觉得不舒服,觉得在城里没人管着舒服,即使城里住的吃的都比不上在乡下,但也愿意留在城里。”
“还有一些不到二十就来城里当力工赚钱的年轻汉子,见城中消遣的玩意儿多,可以变着花样玩;不像乡下,就那么些消遣的东西,几天就腻了。因为贪图城内的玩意儿不愿意回乡的人也有。这样的人就不好了,来城里原本的目的是多挣钱,但贪图消遣的玩意儿赚来的钱也都花了,攒不下什么。”
“也有这样的,”允嘀咕一句,又问道:“没有别的了?”
“没了。”周志辉又想了想,实在想不出原因了,摇摇头。
说到这里,他们已经入了城,允见他说不出别的理由了,聊起了其它。又走了一会儿,来到允假装放货物的地方,允让力工将货物从马车上卸下来送进去,让侍卫给他们钱。这些力工掂量着手里黄澄澄的铜钱,脸上露出笑容,用口音很重的官话说了一句“谢少爷赏!”又躬身行了一礼,转身离开。
允也对周志辉说道:“周掌柜,今日也没什么事了,就这样吧。真是麻烦周掌柜了,这点儿小意思是给你的。”他说着从腰间拿出十贯钞递给周志辉。
周志辉接过钱,脸上的笑容更盛:“这怎么好意思呢?”
“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刚才周掌柜和我说了这么多事情,也帮着我们雇力工,这是周掌柜应得的。”允笑道。
周志辉又推让几句,见允执意给他钱,把宝钞装进自己的口袋,又道:“孙大官人,要是还有用得着小人的,就派人去城西的‘双林’木材店找小人。”
“我知道了,你回去吧。”允又与他说了几句话,周志辉方才走了。
周志辉前脚刚走,允属下的一名侍卫就走过来说道:“少爷,方才我与力工说话,他们说……”这侍卫将自己从力工那里问出来的他们在城中当力工的缘故说了出来。他虽然是允的侍卫,但老家却是河南的,可以与力工们沟通。
允听罢对他赞许几句,让他退下,随后又对朱有炖说了自己从周志辉哪里打听出来的缘故。最后说道:“六弟,你现在知道这些人为什么不愿意回家种地,而是留在城中当力工的缘故了吧?”
“五哥,你折腾这么一圈的缘故原来是这样。”朱有炖恍然大悟:“与熟悉下情的店铺掌柜先多说话,让他放下戒心,然后问的又是与他没直接关系的事情,就能得到问题的答案。同时安排当地的侍卫与力工们说话。咱们这一行人都是京城口音,力工蓦然听见一个河南口音会倍感亲切,说话会随便一点,就能问出一些实情。”
“其实最好是能混进力工里面,直接与力工说话,得到的回答最真实。但一来新来的人想融入他们须得几日,我没这么多空闲时候;二来咱们再怎么假扮也不能像力工,何况混在他们中间安全难以保证,也只能这么做了。”允说道。
“高,真是高。”朱有炖又夸赞道。
“这不算什么。要是没有六弟你的帮忙,也成不了。”允笑着说了几句,正色道:“他们愿意留在城中的缘故前两点我都想到了,城里赚钱多以及没有宗族管着,第三点我倒是没想到,贪恋城里的繁华,我本该想到的。”这些留在城中的人不就和后世的北漂,上漂,广漂或者其他什么漂一样么,所以后世那些漂愿意留在大城市的原因应当和他们差别不大。
允又思考了一会儿,又对朱有炖说道:“现在缘故已经知晓了,六弟,你觉得此事应当如何处置?”
第1173章 为年后提前谋划()
“五哥,弟弟觉得,此事不能用强逼他们回乡的手段。”朱有炖经过一番思索后说道:“虽然官府出台命令让他们回乡十分容易,但治标不治本,只要在乡下种地赚的不如在城中做力工,他们总会想着来城里做力工。”
“那你觉得,如何治本。”允又问。
“让百姓种粮食的赚的比在城中做力工要多就成了。”朱有炖回答后,又说道:“不过城中也需做力工之人。现在商业越发繁荣,也需要更多的人当伙计、做力工。弟弟也很赞同兄长之前所说的从商人身上征税,减少从农民身上征税,从而降低农户负担的说法。”
“但是这天下,到底是以农为本,没有商人做买卖收不上来商税朝廷不过是穷一些,要是没人种地了没有粮食,可就天下大乱了。所以大多数人还是应该留在乡下种地。”
朱有炖毕竟年纪小一些,容易接受新思想,不像朱那么古板,允提出的鼓励商业发展的种种措施,比如允许商人没有路引也能自由在国内转悠,开海做买卖,取消一些国内的关卡等他都支持。但他始终认为农为本。
朱有炖的想法也说不上错,即使放到后世也说不上错,毕竟人别的都可以没有,甚至没衣服穿也成,但必须要喝水吃饭。没有饭吃就会饿死。
“那你认为,如何让他们在家中种粮食比在城中做力工赚得多?”允没有回答以农为本的问题,而是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