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允熥把一把折子递给陈性善,说道:“陈卿,这是昨日我批改的折子,你看看是否有误?如果无误,送到陛下那里。”陈性善应诺。
一人笑道:“殿下还是这般小心,连错别字都不想有。”
允熥抬头一看,果然是左赞善卓敬。这二年时间东宫的属官又有变化,齐泰被提拔为户部左侍郎,练子宁被提拔为吏部左侍郎,郭镇进了五军都督府为都督佥事,老谋深算的郭英以身体不好为由辞了差事,所以郭镇能进五军都督府。
旧人去了就得有新人来。陈性善升为左庶子。本来老朱想把陈性善调到礼部为侍郎的,但是允熥觉得他设想的有一个职位特别适合陈性善,老朱提调他的时候又已经是洪武三十年底了,允熥就委婉地拒绝了。
张数升为右庶子,秦松升为右谕德。六年以前出场过的原户部给事中卓敬被任命为左谕德。虽然当时出了一点儿岔子,但是卓敬还是很有能力的,并且还很果断,允熥把他调到詹事府为左赞善。
而左谕德是杨任。杨任曾经当过江宁知县,允熥还看过他审案,为人极为清正。历史上他本来是要当袁州知府的,这个时空不知道怎么的被老朱现了,塞到东宫来了。
与只在京里待过,充满理想主义的陈性善不同,杨任虽然清正,但是毕竟久任地方,手段也很老练,比练子宁还强,这也是老朱把他塞到东宫的原因。
允熥对卓敬说道:“处理国家大事,怎能不不定哪个错别字就让下边儿误会了意思呢。”
下午允熥就不用处理折子了。大过年的,虽然老朱三令五申不许私自放假,但是中央还好,毕竟就在老朱的眼皮子底下;地方上反正都住在府衙/县衙里边,待着也很难抓到,并且即使是老百姓也想过年。所以没有多少折子送上来。
允熥待在自己的书房写东西。边写东西边查资料。
接下来一直到十七都是这样,早上练武,上午批折子,下午写东西,或者出去转转。
从十八日开始政务多了起来,允熥也更加的忙碌了。但是也不是没有好事。去年秋赋的准确数字出来了,算上夏赋,总计收上来小麦四百七十余万石,米二千四百七十余万石,合计粮食二千九百四十余万石,还有价值过两千万贯钞,约合五百万贯钱的钱、钞、丝、绢等东西。
就这些东西,按照明末的白银购买力,至少值一千八百万两白银。允熥现在很好奇:他前世没有研究过明代的经济问题,所以很不明白到底是怎样的演变到了明末竟然国家只能征收上来四百万两白银的?
就算是商税一文也没有,农税只能收上来六成,也有九百万两白银吧,怎么都到不了才四百万两白银的地步啊?
不过因为这只是个学术的问题了,允熥想了想没有想出具体的过程,知道是士绅集团弄没了就得了,反正允熥治下的大明不会走到之前的老路上去。
不过老朱因为收上来的税赋太多了,足够大明不打仗、没有大灾的情况下十年的开支,又因为黄河决口波及河難山枺绞。跃龆獬饬礁鍪〉南乃埃淙恢徊傲苏饬礁鍪〉男〔糠值厍
允熥死劝,才让老朱改为免除波及到的那些地方的夏税。允熥就怕他们免税免着就习惯了,导致税收不上来。允熥之后的计划可是要花很多钱的。
不过总体来讲,此时的大明非常富庶,朱元璋的本事也堪比上的隋文帝。历史上,在刚刚打了三年内战的情况下,朱棣能派出郑和下西洋,能编纂,能出兵数十万打安南,能开始疏通京杭大运河,这都是朱元璋的贡献!都是朱元璋的积累!
正月底,又有倭寇在悊江沿海骚扰。允熥看到折子就生气,差点儿下令把所有的船都涂成黑色,然后开到江户或者京都去。
不过他知道老朱肯定不会同意的,所以只是写下了‘卫所备之’。不过好在很快悊江沿海传回来了捷报,宁海卫指挥使陶铎打败了倭寇,并且遵照允熥的命令全部俘虏往辽东。
老朱本来是想等着十一区的使臣来了之后把他们交给十一区的使臣处理的。按照惯例,这些十一区使臣会在接收到这些倭寇以后把他们全部处死在大明境内。不过允熥想着充分利用劳动力的原则流放了。当然也有一些罪大恶极的在当地被老百姓打死了。
此时东宫系的官员都用十一区来称呼日本,起因是允熥又一次提到日本的时候用了十一区这个词汇。当时还在詹事府的练子宁好奇的问为何把日本叫做十一区。允熥哪知道为啥,他只是从动漫里看来的,虽然知道是个编号但是怎么编的号不知道,支支吾吾的啥也没说。但是因为练子宁朋友很多,这个词汇迅的被其他人知道。
虽然大多数官员不用这个词,但是他们都知道啥意思;东宫的人顺着允熥的说法习惯了之后就也常用这个词。后来老朱也来问,不过此时允熥已经编好了说辞,说是自己对周围藩国、藩属的编号,并且把一到十都编上了国家或地区:朝鲜、奴儿干都司、北元、瓦剌、亦力把里、乌斯藏、暹罗、安南、吕宋、琉球。
二月初一下午,允熥来到乾清宫拜见老朱。老朱见到他之后说道:“今日的折子不是送来了吗,怎么现在又来了?”
允熥说道:“瞧爷爷说的,没有折子孙儿还不能来看看爷爷了?”
老朱说道:“是又有什么你觉得非常重要的上书吧。你现在的样子和五年以前请求摊丁入亩的时候是一样的。”
允熥说道:“什么都瞒不过爷爷。”然后把手里的奏折递给老朱。8
第168章 海()
老朱接过奏折一看,封面上写着:请开海禁。
是的,允熥在洪武最后一年终于开始要提议开海了。允熥是特意压倒最后一年开海的。因为这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不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用中国传统的方式来进行是可以的,并且因为会有很大的阻力正好要老朱的雷霆手段来进行。
但是开海不同。沿海的百姓、大多数商人都盼望着开海,所以不会有什么阻力。并且开海之后采用什么方式来治理通商口岸、收取关税很重要,现在是定规矩的时候,把规矩定好了以后就方便多了,而让老朱来定规矩允熥很怕收不上来多少税,所以特意挑在洪武最后一年。
允熥在上书上请求开海的最大的理由就是:天下人熙熙攘攘,皆为利往。他在上书中写道:“自唐以来,贩运私盐皆是死罪,但贩运私盐屡禁不止,皆因天下人熙熙攘攘皆为利往而。今陛下平抑盐价,又许商人运粮至北边以得以贩盐,是以私盐甚少。”
“海贸与盐相近,但陛下却不许开海、仅许藩国朝贡,何其与贩盐相差之远也。今不许海贸,则沿海之人为求暴利必私自出海,甚至勾结倭寇犯边。由此观之,当允许商人通商,则海边平靖,倭寇消弭。”
允熥讲的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原理。现在大明的藩属国大约在三十个左右,与后世永乐中的七十多个国家不能比当然允熥认为藩属国不多是好事每年朝贡来的东西不算多,但是有很多东西都是富人或者老百姓需要的东西,比如象牙等奢侈品还有胡椒等香料。
所以根据供需关系决定,贩运这些东西的利润极大,允熥记得后世看到过资料,有些奢侈品的利润率能达到百分之一千。按照马克思资本论的分析,资本家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敢干任何事情,所以不开海海盗肯定禁不绝。
后边允熥还附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允熥建议先设立试点通商口岸,待制度完备之后再推广到全国其他的沿海省份。试点地区当然选择的是上沪县。
允熥选择上沪县的原因有二:第一,上沪县离着京城很近,从龙湾渡出港没多久就能到上沪县,便于管理:第二,上沪县的地理位置太好了,扼守长江入海口,又处于华夏海岸线的中间,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几乎是不可替代的。
而其他的后世因海而行的城市允熥认为都是可以被替代的。宋代的通商口岸在泉州,后世则在厦门,不也没有任何不适吗?
允熥还建议把上沪县改为归属应天府管辖,成为京城的第九个属县。现在上沪县的百姓可能会为此高兴,但是等到以后了商人就会痛骂政府的这一举措了。
老朱看了两遍,然后对允熥说道:“有件事情和你说,爷爷并非是不知海贸赚头极大。爷爷许各国朝贡,虽然封赏极厚,但是把他们朝贡的东西卖出之后其得利还远在封赏之上。”
“并且若是允许海贸,则必然兴起势力极大的大海商,这些大海商动辄成千上万人,名为大明之民但不服官府管束,并且勾引百姓不安分守己,甚至有人在海外自立一国,是朝廷大患。相比之下,海寇反倒是暹粒之疾。”
老朱制定种种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明江山永固,所以深切的意识到了海商对大明的危害。但是问题是老朱的政策也是不能长久成功的。
一个国家,如果全国都是中产阶级,于农村为自耕农,于城市为小业主,则国家是最稳定的。但是随着人口增多土地兼并是必然趋势,除非老朱长生不老。
而老朱无法长生不老的情况下只能把多余的人迁徙到别的地方。而向东南亚迁徙百姓有海商的帮助则事半功倍,甚至他们把迁徙的百姓据为己有自立一国允熥也不怕,反倒是支持,不过必须迎朱氏子孙为王。哪怕只是一个牌坊,也要立着。
如果东南亚地区遍地都是朱家人为王,就像欧洲的安茹王朝、斯图亚特王朝、温莎王朝这些名字不同但是实质上都是一家人的王朝似的,哪怕全是牌坊,即使中原的大明崩溃,也没有人敢随便废了牌坊,不然其他的国家就有名正言顺的借口来打你。相比之下,立着牌坊反而花的钱少。更何况不可能全是牌坊的。
所以允熥说道:“爷爷,所以要对他们严加限制,科以重税,并且在上沪县制度完备之后在沿海设立多个通商口岸,让不同地方的人都有海商,并且当在海上推行推恩令,凡是拥船在多少料以上的海商,其主家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多数财货,但是当把船只平分给所有的儿孙。应当下令在所有的口岸张贴推恩令,如有人来申告家主不执行推恩令,官府给他做主。”
海上推恩令也就是在官府执行能力强的时候有用,等执行能力弱下来就没用了。不过允熥提出这一条本来就是暂时性的,所以无碍。
“并且即便不允其行商,他们也会走私,我大明数万里的海岸,处处可以出海,禁不住的。”
“并且以后孙儿打算把一些叔叔封到南洋,有叔叔们在,定可保住南洋在我大明的治下,定可让海商不能不服朝廷管束。”
允熥说第一点的时候老朱微微点头,说第二点的时候不太在意,但是允熥说了最后一点之后老朱的眼睛亮了,说道:“不错,南洋诸岛地方不大人不多,就算是封出去也不至于能对抗中央。”
不过老朱又说道:“但是已经臣服的藩国不可侵扰,爷爷在皇明祖训中定为不征之国的藩国不得侵扰。我大明泱泱大国,岂能言而无信。”
允熥犹豫了一下,说道:“孙儿记住了。”
老朱不在乎在南洋占了多少土地,他对这个没有概念,他同意实封自己的子孙的目的是保全他们,并且让秩序稳定。见到允熥答应了,并且老朱仔细观察以后是真心答应的,说道:“爷爷同意开海了。剩下的事情你去办吧,章程弄好了和我说说即可。”
第169章 怎样开海()
允熥得了老朱的同意,在又和老朱说了会儿话、然后退出来之后非常高兴。? ?? ?
允熥回到东暖阁,对等在这里的属官说道:“陛下同意开海了,咱们写一个章程出来,过几日就呈给陛下。”
陈性善当然是反对允熥的这个政策的,但是他提出反对意见之后允熥不同意那他只能是不参与了。好在允熥之前就没有把他算在内。
张数是武人,对于政治上的事情不关心;杨任、卓敬到底是历过实务的,虽然不喜欢开海,但是在允熥给他们讲解以后,他们也知道开海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协助允熥;至于秦松则是铁杆的允熥支持者,允熥干什么他都支持。
刚刚说完,守在门口的道:“殿下,有武将在文华门请求进来,自称是李须虎。”
允熥说道:“快请进来。”然后自己走到东暖阁的门口等着,他不可能去文华门迎接的。
李须虎是崇山侯李新的长子,濠州人,是朱元璋的老乡。李新也是打过不少的仗、立过不少的功劳的人,但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