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欲扬明-第2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吞镅龆苏哿税胩臁H舴侨绱耍笏欠莶惶敢陨瞎畔韧踔ā⑾仁デ罢苤乐卫砉遥刺嘎凼裁础叭朔ǘ岳荩卣兄绿斓雷柚停趾ζ灯担蝗朔ê托常蚧首趺喑ぃ┟癜病钡哪恚缇捅蛔ㄒ怀缛濉⒆钛岫耒灰掠鹆鞯男旖缀吞镅龆似挥昧恕

    不过,初幼嘉若是知道,自己的慈悲之心竟被朝廷重臣乃至皇上如此误解,只怕非但不会因中式而欢欣,反而会痛哭一场!

    阴差阳错地取中何心隐和初幼嘉二人,了却了朱厚熜的一大心愿,其中深意,他一直没有向别人透露,就连举荐何、初二人应试制科的严嵩也是冒昧猜测,未曾得到证实。那就是要一雪嘉靖二十三年会试大比全国举子罢考的耻辱。

    为了富国强兵,朱厚熜冒天下之大不韪,一力推行新政,却不为天下士子所理解,以致发生了那样亘古未闻的举子罢考事件,象这样震惊天下的大事件注定要积诸史册,无疑是朝廷的耻辱,更给他这个一心致力大明中兴以名标青史、万古流芳的皇上脸上留下了一块十分难看的大伤疤。此后,他一直谋求如何才能消除恶劣影响的办法。那么,有什么法子能比得上当年三位学生领袖都欣欣然地参加下科大比,并为朝廷所用,成为皇上的亲信重臣更有效、更有说服力呢?

    当然,这只是朱厚熜贪图名声的一点私念,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过,张居正就不必说了,就凭他进献南京纷争、徐州布防等重要情报的功劳,更凭他千古罕有的经天纬地之才,何必还需要参加考试,捞取一张进士的文凭?而何心隐和初幼嘉二人,凭借自己的本事,也顺利地荣登皇榜,岂不天遂人愿,大快人心?!

    因此,看到何心隐和初幼嘉二人的姓名相继被揭了出来,朱厚熜恨不得放声大笑三声,再高歌一曲“咱老百姓,今儿个真高兴,嘿嘿,今儿个真高兴”

    当日午后,徐阶和田仰二人联名上呈了一份密帖,上面只简单地写了一行字:“广东琼山,海瑞”。

    朱厚熜微微一笑,立刻命内侍去往内阁,向提心吊胆地恭候旨意的徐阶和田仰二人传达皇上的口谕:“知道了。速将名单报来,朕看后即令司礼监批红用印。”

    不必皇上催促,徐阶和田仰二人都要赶紧去办——查到那份要命的策论出自海瑞之手,两人的头顿时“嗡”的一声。海瑞何许人也?不就是那个曾煽动国子监太学士围攻严阁老府邸,当街詈骂当朝首辅、殴打朝廷四品命官的狂生吗?取中了他,不就是当众抽了严阁老的耳刮子吗?此事若被严阁老晓得了,不知道会生出什么事端来!还是趁他还在礼部理事,未曾看到这份名单之前,赶紧呈送御览,等司礼监批了红便是诏命,严阁老纵然再生气,也不敢跟皇上闹事!

    不过,两人还是多动了一个心思,将严世蕃的名字放在了首位——尽管制科不论名次,将他的名字高居榜首,严阁老看了更会欢喜;却将海瑞的名字放在了三十多名,这样就不会很引人注目。

    徐阶和田仰二人上呈的嘉靖二十六年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取中的五十名生员的名单报至御前,朱厚熜看后忍俊不禁:他们的想法竟与自己完全一致,可见都是些聪明人啊!立刻朱笔一圈,交给了一直待命的司礼监掌印陈洪:“即刻批红用印,发还内阁,明日张榜公布。”

    陈洪领旨,小心翼翼地捧着那份朝野上下费了很大工夫,皇上和大臣们都动了不少心思才得到的名单,躬身退出了东暖阁。

    就在他即将跨出门槛的时候,朱厚熜又叫住了他:“还有,着尚膳监按朕平日饷客的规制,置办酒筵一桌,并御酒十瓶送至严府;再从内库中支银百两,缎五十匹赐给严世蕃,由你亲送严府,代朕恭贺严世蕃高中制科进士。”

    见陈洪顿住了脚步,脸上露出颇不情愿的样子,朱厚熜厉声呵斥道:“蠢材!他父子二人还在当用之时,朕都能容他们,你就不能容了?让黄锦那个奴婢的人继续盯着就是。”

    陈洪从皇上话语之中听出了自己想要听到的意思,忙响亮地应了一声:“奴婢领旨。”脚下生风,飞也似的走了。

第三十九章明经取士() 
制科三月二十八日殿试,于四月五日放榜。严世蕃等五十人高中制科进士,这些人中,除了严世蕃是现任官,仍回大理寺任职之外,其他四十九人暂不安排职务,待明经科殿试结束之后,一并授官任职。

    朱厚熜颁下口谕,将制科进士的殿试策论按所议内容分别誊录、分发各有司衙门,择其善者而从之,结合国朝实情做进一步修改完善之后,制订政策,颁行天下。为了避免遗漏,后来又将所有被列为优等的墨卷全部誊录,分发了下去。

    制科进士的姓名被刊载于朝廷邸报和民报之上,同时,严世蕃等人纵论国朝时弊、提出改易方略的墨卷也被摘录要点,陆续予以刊登。皇上有旨,各有司衙门职官司员、各地督抚州牧县尹,乃至寻常百姓都可上书,查缺补漏。并开出赏格,所提建议被朝廷采纳者,视其成效给予一定的赏赐。照他的本意,是要迅即在大明王朝两京一十三省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救时弊、求良策”的群众性运动,改变以往自己只凭着一腔热情和对历史一知半解的认识,单打独斗,强行推行新政的被动局面。

    严世蕃吃了皇上赐给的御宴、喝了皇上赐给的御酒,还以皇上赏赐的银帛为由头,一连三日大宴宾朋,让严家的三姑六婆和他的那帮狐朋狗友也能同沐圣恩。首辅公子高中制科进士,又受到了皇上的“丰厚”赏赐,这样天大的喜事,被邀请的宾客当然不能空手而来。年节刚刚过去不久,严世蕃又狠狠地发了一笔财。

    敛财之余,严世蕃也没有忘记那个让他一想起来就恨得牙痒的人,指使分散在京城各大衙门的党羽查究海瑞策论到底落到了哪个衙门,准备拿来仔细研究是否有忤逆圣意、违抗国朝法度的“不臣之言”,费了好大的功夫也没能找到海瑞的墨卷,后来被回府的严嵩提着耳朵讲了一大堆“祸福相倚,中了进士,更应韬光养晦”的大道理,这才作罢。

    四月十八日,天下瞩目的嘉靖二十六年会试殿试也如期举行。比之自己增开的制科和时务科,对于那老一套的明经取士、八股抡才,朱厚熜就兴趣缺缺了,尤其是当他从共计二百名的会试中式举子名单中,只找到了两个熟悉的名字,就连去暗中观摩殿试的兴趣也没有了。

    那两个简在帝心之人,一个名叫杨继盛,一个名叫王世贞。

    杨继盛就不必说了。明朝官员的风骨不俗,以致有明一代,除了海瑞,还有许多人比杨继盛的胆子更大,因为他上疏骂的是当朝首辅严嵩,而那些人都直接骂的是皇上,在奏疏中将皇上比做桀纣之君,骂得体无完肤的也不乏其人。但是,放眼大明,却没有人能比杨继盛的骨头更硬——结结实实地受了一百廷杖,被打断了腿骨,肉腐生蛆,他用破碗瓷片自刮腐肉,装了满满的一碗;这还不算什么,他还用那并不锋利的瓷片截断附在骨头上的筋膜,令镇抚司的狱卒也赫然变色,两股战战。跟他比起来,被后世之人奉为“武圣”的关羽关云长“刮骨疗伤”大概都算不上什么英雄壮举了!因而,“明朝第一硬汉”的称号,就被杨继盛当之无愧地据为己有。

    至于王世贞,朱厚熜在知道他是明朝后期第一流的文学家之前,就曾经偷偷摸摸地读过了他化名“兰陵笑笑生”的一部大作——金瓶梅。之所以偷偷摸摸,是因为他还不到国家法定选举年龄就敢看这种书,只会被老师罚站并请家长,更要被恼羞成怒的父母狠狠地请上一顿“竹笋炒肉”。当然,后来知道被称为“古今第一奇书”的这部书的作者或许不是他,但能被许多人一口咬定是他,王世贞的名声之大、影响之远,就可略见一斑了。

    对于这两个人,朱厚熜是爱也不是,恨也不是。

    这么几年推行新政,屡遭言官词臣上疏抗谏,让朱厚熜见识到了明朝官员的风骨;海瑞在昆山任职的经历,又让他明白了那些清流官员操守可佳,却不怎么会干事,用他们整顿吏治肃清官场不正之风可以,想靠他们推行富国强兵的新政恐怕不行。杨继盛注定是跟海瑞一样的人,在六科廊或都察院当个科道言官绰绰有余,放之外任督抚抚民一方或调至京师任六部九卿打理朝政则不足,最理想的位置应该是礼科都给事中,专门监督严嵩,让那个老东西老实点,别跟皇上玩什么花样。

    而王世贞,朱厚熜不知道是该规劝他在干好朝廷分配给他的本职工作之外,专心研究秦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不要去弄那些淫词艳曲来毒害后世的青少年;还是应该鼓励他大胆地走自由创作之路,为中华民族留下除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之外的第五大名著。不过,想到自己年少轻狂,偷读金瓶梅时面红耳赤浑身燥热不安;读完之后许久心绪难定浮想翩翩,或许他会采用前一种作法吧!

    殿试前十名的名单报了上来,由皇上钦点一甲前三名,朱厚熜并没有看到那两个熟悉的名字,倒有几个名字似乎眼熟、大概曾经在什么书里看到过,如殷士儋、王崇古、殷正茂等。

    王世贞不能名列一甲,早就在朱厚熜的预料之中——不是因为他的水平不够,而是因为他出身官宦之家,他的父亲王忬是都察院右都御史,朝廷二品大员。

    尽管朱厚熜也是一个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延续了上千年的封建科举取士制度,虽然有着葬送人才、禁锢思想等等这样那样的弊端,但历史证明,在那样的年代里,这是一个最为科学合理的制度——在科举考场上,由于存在着种种禁而不止的舞弊现象,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的公正,但有着相对的公平,无论你是世家子弟,还是寒门书生,要想奔出美好前程,那么就必须走上科场,老老实实地答完考卷,然后封上自己的姓名,静静地等待的命运的裁决。

    明朝的监察系统地位超然,科道言官准许风闻奏事,每三年一次的科举取士更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若是考官让王世贞这样的高干子弟名列前茅,立刻就会有言官的弹章奏疏雪片一样涌进大内,什么“子凭父贵”、“营私舞弊”之类的猜测铺天盖地,偏偏这又是说不清楚的事情,皇上若是信了,自然罢官贬谪甚至人头落地;即便皇上不信这些谣言,考官的名声已经臭了,日后何以在朝堂士林立足?因此,那些考官宁可冒着得罪当朝大员的风险,也不愿意背上这样的骂名。有明一代,高干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大都没有什么好名次。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别中了状元和榜眼的张居正生前便受人攻讦,死后更是被批倒批臭再踩上一万只脚。唯一的例外,是嘉靖初年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儿子杨慎高中状元,他却没有挨骂,那也只是因为杨慎在提着考篮下科场之前,便已经名满天下,以至于大家一致公认他必中状元,他若中不了状元,只怕那些言官又该交章弹劾考官“营私舞弊,妒贤忌能”了!

    杨继盛不但没能名列前茅,甚至排名还相当靠后,殿试之后论名次,大概只能是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不过,他是国子监的监生。由于国子监监生可以不经科举,直接做官,只是名额较少而已,因而在朱厚熜破例恩准嘉靖二十三年罢考的举子进入国子监深造之前,这里汇聚了众多吃不了读书之苦更过不了科举门槛的官宦子弟,一门心思争夺那几个为数极少的名额,少有能凭自己的真本事考中之人。在这种情况下,国子监的祭酒田仰身为副主考,应该不会亏待自己的学生。杨继盛的名次靠后,大概是因为他的经学造诣哦,确实还有进一步提高的余地吧!

    虽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但象杨继盛这样名标青史之人却没能在科举考试中博取一个好名次,让朱厚熜有些遗憾,也曾想过动动手脚,将他的科名拔高,为他日后进六科廊或都察院当个科道言官奠定坚实的基础。不过,踌躇了好久,朱厚熜最终放弃了这个有点傻气的想法,一来因为海瑞之事他已经装神弄鬼了一次,这种事情毕竟有损自己的“圣名”,可一而不可再;二来他也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到底是助人为乐,还是拔苗助长,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决定着他日后的成就;而且,每一次挫折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还是不要过多干涉别人的自由成长、自由发展的好

    出于这种考虑,朱厚熜放手把评定会试中式举子名次的大权交给了正副主考官徐阶和田仰,他们两位当世大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