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欲扬明-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裁村у愕姆直穑 �

    “你这话说的言不由衷,外臣说说也就罢了,你跟朕没有必要这么说。”朱厚熜叹了口气说:“唉!真要治政清平、海晏河清,朕又何苦背这天下骂名要推行新政啊!”

    看来主子还是没有解开心里的郁闷,吕芳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是劝皇上早点就寝,自己回到司礼监的值房,却怎么也无法安然睡去,索性就披衣坐起,提笔给镇抚司派驻南京的人写了一封长信,着他们且要留意江南官员与藩王宗室的动向,加强对南京各部院寺司三品以上大员和各省督抚的监控,如若有那辜恩背主之人起了不臣之心,可相机处置不必请旨——京师大乱将起,国朝财赋重地的江南就一定不能乱!

    此刻与吕芳一样难以入眠的,还有那风波的始作俑者陆树德。

    虽然在跪送吕芳出门的时候,他看见自家门外的隐蔽处守着几个黑衣劲装男子,但这也在他的预料之中。既然决定上疏就知道绝不可能全身而退,这样的反应反倒让他觉得自己的奏疏真的已经引起了皇上的重视。

    只是,他万万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奏疏立时就已上达天听,更没有想到皇上立时就要给他答复,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他索性就坐在院子里,一任料峭的春寒透过单薄的衣衫,带来阵阵凉意,或许这样才能使他激动的心情得到平静。

    这位年轻气盛的低级文官经科举出仕的时日尚浅,既没有沾染圆滑世故明哲保身的官场习气,又没有朝中大员那么多的机心和顾虑,满脑子只想着以圣贤之道辅佐君父施行仁政以济世安邦,自然视新政各项举措为违背礼法的“乱政”。打从去年皇上推行嘉靖新政起,他就积压了一肚子的怨气,愤然上疏弹劾户部尚书马宪成,也得到了恩师陈以勤的赞同。后来恩师囿于党争,被内阁首辅夏言以“为了朝局安稳”这样冠冕堂皇的借口勉强压制了下去。夏言还以升官为回报,让他觉得简直是对自己的侮辱,若不是怕连累恩师,他当时就要上疏弹劾夏言以官职私相授受,亵渎国家名器。

    后来,当他见到那些还未登第出仕的举子们不惜舍弃一世功名半生前程乃至身家性命,为春秋大义为天下士子做杖马之鸣,他既被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激起了心底的正气,又对自己此前的贪图禄位畏首畏尾而感到无比的羞愧,便开始了痛苦的思索。

    在这个艰难的拷问灵魂的过程中,王阳明先生的心学给了他莫大的力量。他虽然研习阳明心学不久,却也深深为之所陶冶,既已致良知,就该知行合一,重虽在知,却更在行;知而后行是第一步,行而后更有真知。若是只知不行,岂不大谬!

    因此,他便遵循着天理和良知,下定决心要上疏朝廷,劝谏皇上察纳雅言,废弛新政。就算不能为天下士子普降甘霖,也要在大明王朝万马齐喑的朝堂之上响他一记惊雷!

    但是,令他羞愧的是,自己终归还是做不到阳明先生所说的那“存天理,灭人欲”的至高境界,总有两点顾虑绕不过去:一是忧心母亲,他幼年丧父,靠着寡母替人缝补浆洗衣服将他拉扯大,供他读书进学,可谓尝尽了人间的疾苦;后来他荣登龙门,高中榜眼,可那官俸实在微薄,也只能让母亲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未能让母亲享过一天的清福。若是自己为博一个忠名,累及老母,他又于心何忍?二是担心连累恩师陈以勤。皇上雷霆震怒之下,若是疑心自己受人主使,第一个要追究的,便是将自己取中进士的恩师,何况他现在还是自己的部衙上宪,平日里对自己的照拂关爱溢于言表人尽皆知,恩师为官几十年,最是谨小慎微,若是因自己这个不成器的门生之故而不得善终,自己更是无颜于九泉之下!

    因此,这十几天里,他将母亲送回了原籍,又想出了个绝妙的法子来帮着恩师洗刷罪责,这才下定决心,再一次拜望辞谢了恩师之后,来到了禁门之外,将那份足以震惊朝野的奏疏投了进去

    遥远的天际露出了一丝微茫的光亮,上朝的时间也快到了,陆树德打开吕芳送回来的包袱,拿出那件已被他弃如蔽履的官服,一丝不苟地穿在身上,然后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打开了大门。

    王天保正要举手叩门,却见他自己出来了,不由得一愣。

    陆树德拱手作揖:“各位上差,走吧。”

    王天保知道他一直在坐更待朝,但没有想到事到如今他还是一脸的平静,不禁也对他产生了一种莫名的钦佩,心里暗叹一声“可惜”,冲陆树德抱拳回礼,说:“陆大人请!”

第十六章君子可欺之以方() 
大殿上,朱厚熜语气平和地说:“昨晚宫门落锁之后,有人投进来一份奏疏。”

    不用说,所有朝臣都知道皇上所说的那个人是谁。

    不是大朝之日也并非没有四品以下官员上殿面君,但通常都是有事要奏报朝廷,被部院大臣带着作为顾问的。而一个翰林院的五品修撰奉旨上殿,并且由镇抚司的上差护送着,领头的还是锦衣卫十三太保里的王五爷,这样的事情即便不是大明开国以来绝无仅有,也绝对不是寻常之事。

    尽管也早已想到了这一点,陈以勤还是不顾礼仪地转头看看站在自己身后的陆树德,想从自己的得意门生脸上看出是不是自己最担心的那件事。

    陆树德微笑着冲着恩师点点头,立刻就看见恩师的浑浊的老眼中蒙上了一层水雾,心中顿感宽慰。

    “或许有人已经知道,或许有人还不知道,不过这份奏疏朕览之不胜骇然之至。天下奇文共赏之,就让吕芳给大家读一读吧!”

    尽管这样说,朱厚熜的话语之中还是没有流露出一丝的愤怒,连陆树德都不禁佩服皇上的雅量和气度了。

    “臣,翰林院修撰陆树德——”吕芳故意停顿了一下,等到满朝文武将目光投向了翰林院班队之后,才缓缓地继续读了下去:“劾翰林院掌院学士陈以勤辜恩背主臣职有失及逢君媚上”

    已经不用念下去了,朝臣们“哄”地一声窃窃私语起来。礼部负责维持朝堂秩序的官员也被这个消息震惊了,一时竟忘记了自己的职责,任由大家交头接耳,也没有出来阻止。

    庄严肃穆的金銮殿上,只有两个人瞠目结舌地站在那里没有说话,一个是陆树德,一个是陈以勤。所不同的是,陆树德怔怔地看着皇上,陈以勤却怔怔地看着他。

    朱厚熜正将目光投向他,但在他不顾礼仪地直视天颜的时候,却又有意无意地回避了他的目光,侧过头对站在前排的高仪说:“高阁老,你为礼部尚书,负有礼仪礼教之责,是否请你代为维持秩序?”

    高仪也正在与站在旁边的礼部侍郎杨慎低声议论,听到皇上这样说才猛然惊醒过来,跪下叩头说:“臣罪该万死,罪该万死!”接着又站了起来,面向已经停止了议论的朝臣们吼道:“肃静!肃静!”

    没有人关心吕芳接着念下去的内容,他们的脑海之中只有一个念头: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大明立国一百七十多年来从未有过的门生弹劾座主的事情今天终于发生了!

    吕芳还没有念完,陈以勤就跪伏在御阶下,痛哭出声地说道:“陆树德为臣之属下,更为臣所取之士,国朝百七十年来从无门生劾师长者,足见臣之罪大,已非昏聩可以名之,恳请皇上革去臣职,并交付有司论罪问刑以谢之。”

    朱厚熜微微一笑,道:“陈学士也不必如此激动,是非曲直还需有司调查之后才能裁夺论处。你可循例暂时离职回避,革职就不必了。”

    皇上这样的处置也属正当,因为明朝官场惯例,凡被弹劾的官员应一律主动请辞,停止一切公务活动,在家静候处置。这样一是为了表明自己清白,愿意接受朝廷公正公开的调查;二来回家去写自辩疏呈送御览,由皇帝裁夺进退去留;第三层意思就不便明说了:让他们可以腾出手布置反击——在官场上混,谁能没有十个八个同乡同年门生故吏?该防守反击还是转进侧击,谁打前锋谁当后卫谁来掩护侧翼都要提前商议妥当。

    “谢皇上,老臣这就回家去写请罪疏!”陈以勤再次叩头,起身之时腿脚发软,打了个趔趄,差点栽倒在地上。

    朱厚熜惊呼一声:“陈学士慢点走。”

    吕芳正捧着奏疏站在御阶的一侧,赶忙几步走下御阶,扶着了陈以勤:“宦海浮沉,遭人弹劾构陷也实属平常,陈大人莫要过于悲伤才是。”

    在吕芳扶他的时候,陈以勤清清楚楚地看见他手中拿的那份奏疏上那一笔深得钟王妙味的小楷,确信这份被当庭宣读的奏疏真是出自自己最为看重最为疼爱的得意门生,心中最后一丝疑惑也荡然无存,忍不住又一次大放悲声。

    吕芳只好扶着他,将他送出大殿。路过陆树德的身旁,陈以勤放慢了脚步,象是自言自语般愤懑地说:“致良知,致良知!好!好!!好!!!”

    陆树德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恩师——”,但因吕芳也在恩师的身旁,他硬生生地将下面的话又咽回到了肚子里。

    吕芳柔声对陈以勤说:“走吧,陈学士,孰是孰非,朝野自有公论。”

    就在陈以勤要迈出大殿的那一刻,御座上的朱厚熜开口了:“陆树德,方才吕芳念的那份奏疏可是出于你之手?”

    陆树德走出班队,跪了下来:“回皇上,正是微臣所奏。”

    “所奏之事可属实否?”

    “回皇上,臣不敢有半点欺君之言。”

    这番对话刚好被陈以勤听了个真切,他紧紧地抓着吕芳的手,象是在对吕芳说话,却更象是在责问苍天:“他他怎么怎么能这样对我”此时的他心里如同刀绞一般,只觉得喉头一股一股地似乎有烈火涌处,尽管拼命地压制着自己激愤的情绪,却最终也没能将心头那份剧痛强压下去,喉头一甜,牙关一松,一口鲜血正喷在了吕芳的飞鱼补服上。

    那口鲜血仿佛带走了陈以勤最后一点的力气,他软软的倒在了吕芳的怀里。吕芳赶紧喊道:“快,快传太医。”

    跪在御前的陆树德痛苦地闭上了眼睛。皇上这样问他之时,他知道恩师并没有走,更知道自己的回答将会给恩师带来多大的打击,但是他不能将以前的一切努力毁于一旦。他相信,当皇上接下来要宣布自己的另一份奏疏之时,恩师以及所有的人都会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好,你既然能确认属实就好,朕会公正裁夺的。”朱厚熜说:“退朝!”

    陆树德忍不住叫了一声:“皇皇上!”

    已经起身正要退入大内的朱厚熜回过头来已是满面怒容:“有道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生便等若父子。而人有五伦,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父子之伦在五伦之二。你的恩师如今被你气得吐血,是生是死还在两可之见。你不认师生情分也就罢了,莫非连人伦也不顾及了么?!我大明以孝治天下,你这等不孝之人,也做不得忠臣,且回家闭门思过去!”

    陆树德一下子全明白了,愤懑地叫了一声:“皇上!”再也说不出话来。

    “陆树德,朕送你八个字:”朱厚熜一字一顿地说:“无父无君,弃国弃家!”

    这八个字象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陆树德的心上,他软软地瘫在了那里。

    从小他就背过孝经,其中谏诤章第十五明明白白记载着孔圣人的话:“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自幼丧父,母亲守节将他拉扯大,科甲登第出仕为官,他便报有“既食君禄,君即尔父”的心意。如今皇上一意推行败坏礼法的新政,他自然要遵从着圣人之教诲,以春秋大义争于君父。

    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没有想到自己精心谋划了好久自以为天衣无缝的计划会这样被皇上利用,更没有想到皇上会用这种卑劣的手段来对付一个不惜以死进谏的忠臣诤子!

    半生埋首书斋,可谓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无不涉猎,四书五经经史子集更是倒背如流,可是所有圣人贤者的著述都只是教他如何忠君报国,却没有教过他如何面对如何处理这样的事情,精神支柱被无情地摧毁之后,肉体自然也就没有力量再站在这朝堂之上了。

    可是,他也只是无力支撑肉体,此刻的神识却并没有失去,但或许这正是他的不幸,他清楚地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