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欲扬明-第5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朱厚熜他们七个人占了好宽的街道,走到他们身边之时,那位公差恶狠狠地喝道:“衙门办公务,给老子闪开道!”

    朱厚熜不由得生气了,瞪了他一眼。

    那位公差是个约莫四十来岁的黑脸汉子,长着一部乱蓬蓬的络腮胡子和两道几乎连在一起的黝黑眉毛,一看就绝非善类。见到有人还敢拿眼睛瞪他,立刻停住了脚,喝道:“看什么看!再敢多看一眼,老子把你锁了拿到衙门里去吃板子!”

    话虽如此,但他见这些人都是一身儒服,猜想他们或许是有功名在身的士子,也不敢当真就拿到衙门里去,说过之后,就不再理会朱厚熜等人,继续大摇大摆地朝前走。

    朱厚熜气得浑身发抖,正要喝令他站住,高拱忙劝道:“王先生,莫要让那个狗眼看人低的皂卒败坏了我等的雅兴。这些皂卒胥吏,见官长如猫狗;待百姓如虎狼,天下各省府州县,概莫能外”

    经高拱的提醒,朱厚熜顿时想起来自己是白龙鱼服,不能曝露身份;更不宜当街和一个无品无级的公差理论,就苦笑一声,回转过身,又要朝前走。

    还没有走出两步,就听到身后那位公差大声武气地说:“老王头,我看你他娘的是敬酒不吃吃罚酒!衙门里派下来的采办,你也敢顶着不办!老子懒得再跟你废话!快,进去给老子搬!”

    朱厚熜深知,自宋朝起,中国的商品经济就已经相当繁盛,明朝中叶还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可是,之所以一直未能得到大的发展,根源就在于封建统治阶级采取“重农抑商”的国策,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施加了诸多限制条件。其中,十分恶劣的一个手段就是派买,即是官府衙门利用手中的权力施加义务性的派买,肆意盘剥商人,便是所谓的“铺户当行买办”之制。

    所谓铺户当行买办,即是规定各行铺户必须轮流义务当差,替官府衙门采办各种货物。买货的钱表面上由官府发给,却往往并不给足。至于给多给少,全凭官员各自的品行而定,其中伸缩性很大。在官员俸禄微薄的明朝,结果便可想而知了。不足的部分,照例由各行承差的铺户自己承担。铺户碍于官府威势,也只好忍气吞声地包赔。这个制度把各行各业的铺户逼迫的叫苦连天,有办法的富商巨贾,靠买通官府逃避差役;没有办法的中小商人,往往被逼得倾家荡产,甚或还有卖儿卖女、投河上吊的。铺户们不堪重负,联合起来罢市抗争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极大地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因此,回到明朝之后,朱厚熜提出了“农工商皆本”的国策,实行了诸多重商恤商、扶持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其中最关键的一条便是在嘉靖二十六年增开“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时,采纳了严世蕃策论中的建议,废除了当行派买的制度。此刻听到“采办”二字,他立刻警觉起来,又回转过身,只见那位公差正站在路边一家扇子店的门口,指挥着跟随他一同前来的那些挑夫进店。那家的店主人——或许就是被他称之为“老王头”的那位老者一脸凄苦地站在店门口,一个劲儿地朝着那位公差打躬作揖:“头翁息怒,头翁息怒!请听小可一言,此次承值,非是小店有意拖延,更绝无抗拒不从之意。衙门里吩咐下来的数目,小店已经多方筹措,百计张罗,还望头翁高抬贵手,宽限数日,小可一定如数送到府衙里去。多谢,多谢”

    那位公差冷笑一声,说:“老王头,你说这话不怕闪了你的狗舌头,我也只当你是在放屁!你要我宽限你,大老爷却不宽限我!你也该知道,这次皇上驾幸南都,来了那么多的老爷都要使费,限令今日取齐。别说是你,就是大老爷也只有乖乖照办的份儿。”

    老王头哭丧着脸:“实在是小店本小力微,无力承担两百把之数”

    那位公差无动于衷地说:“你本微也好,本厚也罢,这一次轮到你承值,就是倾家荡产,也得如数办齐。你睁开你的狗眼看看,这一路上老子我收了多少东西!那些个刁民也跟你一样不爽利,到头来还不是得乖乖地交出来!你若是不赶紧交出来,老子可就当真让人进去搬了!不但该交的数目一把也不能少,还要拿了你去衙门里见官吃板子!”

    老王头苦苦哀求也得不到那位公差的半点同情,又见那些挑夫被那位公差催促着就要进他店里来搬东西,不由得急了,一边张开双臂护着自己的店铺,一边结结巴巴地说:“可是、可是府里分明出过告示,还立了碑文,说一应上司按临时,府县公务采买,遵照时价平买,再也不用铺户承差的呀!”

    或许是在自己穿上这身官家公服的几十年里,还从未有过小民敢跟自己理论,那位公差分明怔了一怔,顿时变了脸,大吼一声:“这个,你跟大老爷说去,我管不着!”说完,一挥手,吆喝那些挑夫:“都他娘的傻站着作甚!给我搬!看他敢拦!大老爷新造的枷还没枷过人呢!”

    尽管府里的确是出了告示、立了碑文,但衙门里的人当真耍蛮使横起来,老王头也不敢强行阻拦,有气无力地垂下了双臂。那位公差还嫌他站在店铺门口挡了挑夫的道,一把把他推开。老王头踉踉跄跄地跌坐在地上,失魂落魄地看着那些挑夫进了自家店铺,把陈列在柜台里的扇子一抱一抱地往箩筐里扔,不知道是气愤,还是实在心疼,他浑身上下不停地发着抖,咧着嘴失声痛哭起来,一边哭,一边絮絮叨叨地说:“张口就要两百把,还指明要尺二的乌骨洒金泥扇,一把本钱都要三钱银子,只给一钱,我要赔进去两钱,二百把就是三十多两银子,我这小店本钱还不到五十两,这生意当真是没法做了”

    三山街原本就是行人如梭的热闹街市,发生了这样的骚乱,立刻引起了许多人围观看热闹。老王头的一番哭诉,惹得众人都唏嘘不已,人群中的朱厚熜更是气得浑身发抖,忍不住就要扬声喝止,却被高拱拉住了:“区区小事,怎劳亲垂问顾”

    朱厚熜把眼睛一瞪:“这是小事吗?工商皆本,你高拱也写过文章宣传过的!”

    就在他们说话的当儿,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一边叫着“爷爷”,一边跌跌撞撞地奔了过来,一把揪住那位公差的衣裳,哭着说:“这是我家的东西!你凭什么抢我家的东西?你还我,还我!听到了没有,你还我!”一边嚷嚷着,一边使劲地用头朝着那位公差的身上撞。

    那位公差猝不及防,被那个小孩弄得手足无措了好一阵子。当他弄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之后,立刻就暴怒起来,一巴掌扇在那个小孩的脸上,骂道:“狗日的小杂种!毛都没有,也敢来跟老子闹事!”

    他的那一巴掌也不知道用了多大的劲儿,竟把那个小孩扇出了好远,脸上也立刻凸显出了五道红红的指印,那个小孩哭得声音更大了。那位公差越发恼火,抬脚就要踢去。坐在地上的老王头心疼孙子,赶紧一把抱住了他的腿:“头翁息怒,头翁息怒”

    那位公差差点被老王头扯倒在地,心中更是大怒,使劲挣脱了他的束缚,“呸”地一口浓痰唾到了他的脸上,骂道:“打不死的贱种!当真要造反啊!”说着,抬脚就要朝着老王头的头上踢去。

    这个时候,响起了一声怒喝:“住手!”

    不用说,朱厚熜终于按压不住满腔的怒火,决意不顾自己九五之尊的身份,愤然要为百姓出头了!

第二十一章阳奉阴违() 
(你的轻轻一点,点亮我码字的人生,支持数字,支持正版,跪求订阅。)

    众人闻声都回过头看去,只见出声打抱不平的是一位三十来岁的儒生。不知道是害怕引火烧身,还是满心期待着他能凭借自己的士人身份,好好教训教训这个嚣张跋扈的公差,大家纷纷朝两边闪开,给他闪出了好大一块空地!

    朱厚熜走了过去,扶起被扇倒在地上的那位孩童,戟指那位公差,怒道:“太不像话了!公然抢人家的东西不说,还要打人,这么做,与当街行抢又有什么分别!”

    那位公差斜着眼看了他一下,认出正是方才挡了自己的道的那位儒生,由于不知道底细,倒也没有发火,说:“什么行抢!什么打人!让他们替官府采办货物,是大老爷吩咐下来的,还要限期办妥,这些铺户顶着不办,我也是身不由己。”

    听说是衙门里什么“大老爷”吩咐下来的,朱厚熜就懒得跟他这么一个无品无级、奉命行事的皂卒废话,径直问道:“你是哪个衙门的?”

    那位公差却不答话,而是傲慢地扬着手里的那张公文:“看见没有?我是奉命办差,贵驾最好不好多管闲事!”

    朱厚熜吼道:“只要是大明朝的事情,就没有我不能管的!你说不说?!”

    被他这么一声断喝,那位公差不禁怔了一怔,随口回答道:“应天巡抚衙门的。”

    朱厚熜冷笑一声:“堂堂留都、首善之地,竟敢公然当街行抢,我还当你是玉皇大帝派下来的天兵天将!我问你,是你应天巡抚衙门大,还是朝廷大?是你应天府刘清渠刘大老爷大,还是皇上大?”

    那些衙门里的公差一贯欺软怕硬;而且,衙门里的老爷们早就打了招呼,说是圣驾驻跸南京,随行来了许多朝廷大员,让他们平日做事都要谨慎些个,莫要冲犯了京里那些连刘中丞刘大老爷都得罪不起的人物。此刻看见这位强出头的儒生的威势竟比衙门里的大老爷还要大,对中丞大人也敢直呼其名,那位公差心里不免有些疑惑起来,试探着问道:“你是什么人?”

    朱厚熜大吼道:“不要问我是谁!先回我的话!”

    见眼前这位儒生如此强横,那位公差心里越发有些害怕了,吞吞吐吐地回答道:“这这当然是朝廷大、皇上大”

    “那就好!”朱厚熜冷笑道:“既然是朝廷大、皇上大,那位店家搬出煌煌圣谕、朝廷律法,你为何还敢抗旨不遵?”

    抗旨不遵可是杀头灭族的大罪,那位公差当即矢口否认:“我我哪里抗旨不遵了?”

    朱厚熜又是冷笑一声:“你没有抗旨不遵,那就是你们应天巡抚刘清渠刘大老爷抗旨不遵了?这‘当行采办’,朝廷早在嘉靖二十六年便已经明令裁革了,还勒令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各省府州县召集全境商户公开宣示,并勒石为铭昭示天下,你们应天府怎么如今又在实行?难道你应天府就不在我大明朝,不归朝廷和皇上管?”

    那位公差满不在乎地说:“裁革归裁革,但这些事儿,也只能瞧着办。”

    朱厚熜气得差点背过气去:原来我苦心孤诣,冒着毁家亡国的风险推行新政的各项政策措施,到了下面就成了“只能瞧着办”了!当即怒道:“瞧着办?朝廷律法、煌煌圣谕,你们应天府都是象这样阳奉阴违、瞧着办的?”

    这个罪名着实不轻,那位公差也不中他的圈套,反驳道:“你这先生怎能这样说话?实话告诉你吧,朝廷律法,皇上圣谕,我们应天府当然是要遵行的。但这次皇上驾幸南都,随行来了那么多位大老爷,吃穿用度都要靠我应天府张罗。这笔钱,公库里开销不了,大老爷又不能自己掏腰包,也只能按照老规矩,分摊给各行铺户了。”

    朱厚熜又喝问道:“我大明朝的官员都有朝廷给的俸禄,那些随行官员的吃穿用度,怎么就要靠你们应天府来张罗?难道那些六部九卿、部院大臣就买不起一把折扇,要靠你应天府来强抢商铺?”

    先前一直认为眼前这位儒生兴许是某位微服出来游玩的达官显贵,那位公差对他还有几分恭谨,听他这么说之后,嘴角露出了嘲讽的笑容:“看你这位先生一副老虎吃人的嘴脸,我还以为不是京里来的御史大老爷,就是哪个部里的大老爷。原来竟是个白丁,来寻老子开心了!真是少见多怪!告诉你吧,这衙门里的规矩大了去了。你说这扇子谁买不起?可人家那些大老爷凭什么要自己掏腰包去买?你知道不知道,那些大老爷们每年夏天能从工部领到一把折扇,冬天领到两只护耳,这是从太祖、成祖两位老祖宗手里传下来的规矩,这就是大老爷们的身份!要想知道的更多,待你自家也做了官去,兴许也就见怪不怪了!”

    朱厚熜还真不知道这么小的一件事情,习惯性地回望高拱和张居正,只见两人都是默然不语,就知道那位公差说的不错。既然文武百官都有份,又是祖制,他也不好再跟一个公差纠缠这个问题,换了个角度说:“可是你看这家小店才多大的门面,做的是百姓家的小本生意,你们一次摊派给两百把扇子,容人家宽限几日也不肯,岂不是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