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欲扬明-第6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拱明白,杨博这样的反应从何而来——国朝自有海匪为患而始,朝臣关于对其是剿是抚的争论就从未平息,杨博长期供职兵部,跟先前的广东兵备道、如今的山东巡抚朱纨一样,是一个强硬的“主剿派”,自然对他当年受命南下主持废弛海禁、开办海市,招抚各大海商集团的举动不以为然,甚至素怀不满。若非这些年里,朝廷每年从海商那里征收的榷税关税高达数百万两银子,海外贸易的日渐繁盛还带动了国内百业兴旺,使开办海市利国利民的观点成为朝野内外的共识,只怕这一次海商的行为,足以成为朝臣士子攻讦高拱“姑息养奸”的一大诱因!

    高拱只得咬咬牙,将此前一直在犹豫的一件事说了出来:“惟约兄既然提到‘国家’二字,你的奏疏被皇上留中不发,但皇上命仆带句话给你:‘徐海之于朝廷,固然罪在不赦;之于国家,却不无可恕之处。’圣谕煌煌,个中深意,还请惟约兄仔细思量。”

    “朝廷,国家”杨博捋着颌下三缕长髯,皱着眉头,陷入了沉思之中。

    对于罪在不赦的徐海匪帮和那些蒙受浩荡天恩才得以发财的海商们的不同表现,杨博也是难以理解。皇上的这道圣谕,如同一柄利刃,将他心中的那团乱麻从中劈成了两半,许多头绪立刻从刀锋过出露了出来。可是,仔细一想,这一刀下去虽然一下子斩露出许多头绪,那一团乱麻不过是从中被劈分成了两团乱麻,头绪更多了,乱麻也就更乱了——

    自古以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和“朕乃天子,朕即天下”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所宣扬的正统思想;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则是士人儒生们所固守、揄扬,甚至不惜以生命捍卫的纲常伦理、春秋大义。可是,谁能想到,身为九五之尊的皇上,竟然认为,在朝廷之外还有一个国家;而一家一姓之朝廷,不过是这个国家的管理者而已;一个人是忠是奸,并不是看他是否忠于一家一姓之朝廷,而是看他是否忠于国家。

    这样说,似乎可以解释皇上想要赦免徐海大罪的原由所在——为朝廷效力,为君父尽忠,是他们这些食朝廷俸禄的文臣武将的责任;而对于徐海那样的草民来说,只要能在国家有事之时,既不俯从与外夷身后为虎作伥,还能奋起抗争,与自己的同胞一道抵御外侮,那便是有功于国家。

    亚圣孟子确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且,舍弃无百年国运的胡人不论,三代以下,夏、商、周、秦、汉、隋、唐、宋这些都自称“华夏正朔”的朝代,哪个也未能屹立千年而不倒,惟有这万里锦绣河山依旧,生于斯长于斯的百姓代代繁衍、生生不息。或许当真在朝廷之上,确实应有一个国家永在

    可是,倘若将朝廷和国家割裂开来,或是认同国家可以凌驾于朝廷之上,那么,在改朝换代之时,那些世受前朝皇恩的官绅士子是否可以以此为由,向新朝俯首称臣?尽管这样“识时务”的人往往是绝大多数,可历朝历代,无论是官家修史、儒林撰文,还是千百年来,市井坊间人们耳口相传,所称颂的,都还是饿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以及那些为一家一姓之朝廷尽忠死节的忠臣们

第六十二章报国之门() 
(你的轻轻一点,点亮我码字的人生,支持数字,支持正版,跪求订阅。)

    乍一闻知这道圣谕的杨博皱眉苦思,心中一时百转千回,怎么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昨日亲眼目睹那道朱红色的御批落在杨博奏疏之上的高拱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他的潜意识里,虽然隐隐约约认为皇上的话并非全无道理,却依然觉得与自己多年所学的理学正义格格不入,倘若是寻常人等说了出来,无疑要被官场士林斥为“妖言”,甚或还要因之获罪;即便是皇上自己这么说,当此西洋剧变、朝野惊悚之际,也是断然不宜将之公诸于众,于朝堂士林之中再起波澜的。因此,高拱苦苦劝谏皇上将杨博的奏疏留中不发,等若是将那道御批秘而不宣。皇上接受了他的建议,却执意要他将自己的话转述杨博,言说即便不能帮他说服杨博抛弃成见,亦能使之体谅自己招抚徐海的良苦用心。高拱对此颇不以为然,不过是碍于圣命难违而已。此刻见杨博没有公然质疑圣谕,问出那些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赶紧岔开话题,说道:“惟约兄,仆有一事不明,还请惟约兄不吝赐教。”

    杨博从沉思之中回过神来,情知自己不该犯下“诛心之罪”,对煌煌圣谕生出这么多的质疑,赶紧收敛了纠结于心的那些让人头疼不已的问题,应道:“赐教不敢。肃卿兄有话但说无妨。”

    高拱问道:“请问惟约兄,以徐海之罪,比之亦不刺,孰大?”

    “这——”杨博没有想到高拱问出这个问题,不禁怔住了。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尽管对徐海之流的海寇悍匪恨之入骨,杨博也不得不承认,徐海等人纵然犯下了叛国的不赦之罪,且长年盘踞海岛,骚扰南洋海路,却只对过往的佛朗机人或其他西番诸国的商旅下手,从来不劫掠大明海商的船只,也从来不骚扰大明沿海州县市镇,怎能比得上蒙古各部与汉人之间的纠缠数百年的血海深仇?且不说当年蒙古大军南侵中原、灭亡南宋,杀戮汉人百姓高达数千万计;也不说鞑靼虏贼与大明王朝近两百年相互攻杀不休,两族兵士、边民死伤几百上千万;单说嘉靖二十三年俺答纠结鞑靼、兀良哈及东北土蛮各部入寇大明,山西、北直隶两省死于兵火、道途之中的军民就有数十万之多,还有数十州县被洗劫一空、百万边民流离失所!接着便是那场惨烈的京师保卫战,不算京畿各州县的百姓,各省勤王之师军官兵士伤亡也在十万以上。亦不刺身为统军大将,双手势必沾满了汉家儿女的鲜血。还有嘉靖二十八年,皇上以万乘之君巡幸草原,与蒙古各部王公酋首歃血为盟,相约世代友好,永熄战火。蒙古各部感怀皇上如天之仁,欣然就抚,俯首称臣。亦不刺却逆天作乱,纠结部众,悍然举兵袭击圣驾,随行护驾的明军第一军俞大猷部阵亡一千八百六十三名将士,伤者逾三千,蒙古各部勇士死伤无算。这样的弥天大罪,按大明律法,可谓九死难恕、凌迟难诛;按成吉思汗当年定下的草原法典,更是要将亦不刺车裂,全族男女老幼分给各部做奴隶。可皇上却赦免了兵败被俘的亦不刺的谋逆大罪,将其带回京城软禁起来,每日好酒好肉伺候着,还派杨博、俞大猷等人轮番上门劝说,终于说服亦不刺诚心归顺,出任黄埔军校骑兵科的总教习,食大明三品武职俸禄。这固然是皇上为要羁縻蒙古各部而做出的千金买马骨之举,却彰显出皇上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海纳百川的襟抱!

    这些事情,杨博都曾亲历,他还受命兼任黄埔军校教务长,不但与亦不刺同殿为臣,更算是同衙理事,高拱比出亦不刺的例子,让他不禁哑口无言。

    见杨博无言以对,高拱便趁热打铁,说道:“皇上如天之仁,以北虏之桀骜披猖,屡犯天威,仍认同其为我华夏民族之一部。既然皇上能对北虏逆臣网开一面,惟约兄何不对徐海等人许开报国之门,容其戴罪立功,以有用之身为国效死?”

    杨博仍是沉默不语,脸上的表情却没有了方才的冷肃。高拱估计火候已到,便恳切地说:“西洋剧变,举国恸心,恨不能将夷狄食肉寝皮,以告慰殉难死节之数万官军百姓,仆非木石,岂能无动于衷?然则跨海远征,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在我手,更兼师老兵疲,难敌夷人之以逸待劳。若无外力襄助,究竟能有几成胜算,仆实难预测。一旦兵败,东海舰队众将士便会身死国难,数百万国帑民财便会付诸东流。更有甚者,佛朗机人自成化年间驾船西来,仰仗火器之利,逐步蚕食我大明藩属之国;而西番诸国慑于夷狄兵威之盛,已渐有屈服之势。倘若我军此番跨海远征铩羽而归,西番诸国便会欺我大明孱弱无能,或对我大明离心离德、轻慢折辱;若攀附夷狄,寻衅滋事,国朝自太成两祖以降,历十代先帝威加四海、仁服天下,集两百年之力所开创的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千秋基业便会毁于一旦;我大明万里边陲、浩瀚海疆便会永无宁日,不知有多少忠勇将士将会身死国难,更不知有多少无辜百姓将会遭受四夷侵扰劫掠之苦!是故仆以为,此战关乎我大明百年国运,胜则安国兴邦;败则遗患无穷,务求倾举国之力战而胜之,舍此皆不足论!”

    说到这里,高拱起身向杨博长揖在地,越发恳切地说道:“惟约兄掌兵部权枢,可知在下虽无经略之才,却有报国之志,今次西洋生变,仆向皇上请缨出征,并辱蒙皇上恩准,许以监军之任。然则受命以来,仆夙夜忧叹,唯恐误国误军,成为家国社稷之千古罪人。幸有陈东献上徐海所拟之平夷方略,始知事有可为。今日冒昧前来,一则请惟约兄以大局为重,为徐海等人开一线报国之门,许其戴罪立功,为家国效命;二则请示兵部移文东海舰队,速派南路巡防分舰队南下,由陈东等人引领穿越中沙群岛,与徐海船队合兵一处,全力封锁苏比克湾,以待东海舰队主力南下。兹事体大,慌不择言,冒犯之处,还请惟约兄恕罪!”

    杨博身为明军总参谋长,焉能不知道此番跨海远征的重大意义?更能明白,高拱年纪轻轻便荣膺要职,自然求胜心切,身为兵部堂官,他也不能给即将率军出征的将帅大泼冷水。因此,他一边侧身避让还礼,一边叹道:“肃卿兄的难处,仆也能略知一二。但仆仍担心徐海等人是无信无义之辈,桀骜不驯、匪性难改。倘若降而复叛,不但为日后之大患,肃卿兄也是要担干系的”

    怕高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好意,杨博又压低声音,解释道:“不知肃卿兄有否听元敬说过,当初他以军法惩治徐海寻衅滋事、殴伤袍泽之罪后,徐海便已萌生反意,挑唆军中士卒与他叛逃。此事传至元敬耳中,元敬本欲将其羁押严查、依律治罪,可东海舰队副提督汪宗翰怜其有才,极力为其开脱罪责,恳请许其戴罪立功。汪副提督是江防水军元老,元敬不好拂了他的面子,便将此事暂且搁下了。却不曾想,正是汪副提督一点惜才之心,竟酿成了数百军卒叛逃、一艘战舰被劫持的恶果,是为我大明成军两百年来前所未有之事,非但东海舰队全军上下担罪、数年抬不起头;汪副提督更是羞愧难当,几次欲要自刎谢罪,若非元敬百般劝慰,只怕千秋忠魂、一腔热血早已托于三尺黄泉。肃卿兄乃国朝后进一辈中的俊杰之才,又深孚君父和朝野厚望,切莫重蹈汪副提督之覆辙啊!”

    高拱叹道:“惟约兄的一番好意,仆不胜感激之至。正所谓事急从权,只要能救我大明百姓出水火、扬我大明国威于异域,日后即便尔等降而复叛,朝廷要将仆族诛以谢国人,仆亦无所憾!”

    杨博是个冷性子人,好意提醒高拱已经实属难得;加之他也明白,高拱既有皇上的宠信,又有位高权重的夏言做后台,只要徐海等人不在阵前倒戈,将东海舰队葬送于夷人之手,区区一个“误信匪人,招降纳叛”的罪名也不见得就能把高拱怎么样。见高拱如此胸有成竹,也就不再多言,说道:“既然肃卿兄心志如此坚定,仆也就无话可说了。不过,许其为国效命、戴罪立功即可,封授官职则万万不可。再者,疑人要用,用人要疑,你与元敬且要密切留心彼辈行止,提前做好应变准备,提防其有所异动。”

    高拱心里清楚,这已是杨博做出的极大让步;而且,杨博的最后一句话已不仅仅是朋友之间的好意提醒,而是以兵部堂官的身份给远征军将帅提出的警告,当即整衣施礼,应道:“谨受教。”

第六十三章总体战略() 
(你的轻轻一点,点亮我码字的人生,支持数字,支持正版,跪求订阅。)

    高拱的一番口舌总算是没有白费,兵部不再执意要追究徐海叛军逃亡和聚众为匪的罪责,朱厚熜也不好过分强求他们,只得再度召见了陈东等人,先是为自己无法兑现先前赏赐的承诺而赔罪;接着便封授徐海为镇抚司千户、陈东、麻叶两人为副千户,其他各级头目分授百户以下官职,由徐海叙功举荐。

    陈东等人情知自己犯下的罪行非同小可,自己猜度,能凭借今次义救百姓和万里报讯之功,得到朝廷的赦免已是天幸,根本没有奢求能给自己换来一官半职。此刻听到皇上赔罪,又御口亲封为镇抚司官职,等若恩准自己一干海寇集体加入皇上的亲兵锦衣卫,这是何等的信任与恩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