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辖区内的独立势力,实力最大的当属山贼严白虎,贼兵超过万人;其占据阳羡县以为中心,北到茅山山脉,南到黄顶山(包括后世的宜溧山地),以及乌伤县北部平原地带。
他的地盘有高山,有平原,依靠山区组织防御,有县城组织生产,有平原沃土提供钱粮,还有高山险寨以自守,难以对付。
且他可向北劫掠丹阳郡,向西劫掠新安郡,向东、向南劫掠吴郡;还有,他所占的地盘交通位置极好,可从过往商队中收取过路费,并优先购买他们需要的物资。
所以严白虎势力不仅有地、有钱,更是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对那些主动来投的百姓,若是实力尚可,便安排进军队吃薪俸,若是老弱妇幼,则安排为民,为他提供税赋。
会稽郡和钱塘郡的山贼实力较小,不过他们易与土著联合,危害不容小觑,山阴惯盗黄龙罗、周勃纠集党众几千人为贼,实力不强,危害却不小,务必剿灭,还地方安稳。
董袭和凌操对秦关的命令欣然接受,心中更是兴奋,能独自领兵,剿灭山贼,且他们皆为本地人,既当成为百姓办事,也视为秦关对他们能力的考验。
第492章江南陷阱()
江北地区刚刚稳定,江南地区又陷入战火之中,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大舞台。
董袭意气风发,从一平民被提升为军司马,这是非常大的荣幸。
其带领本部两千五百步兵,稍加训练便启程前往会稽郡,一路行军,一路训练。
到达会稽郡后驻守山阴城,派出斥候四处打探消息。
在当地县尉和百姓的支持下,探得山贼所在。
趁黑夜出城,昼伏夜出,准备突袭山贼。
县尉支援两屯骑兵作战,县尉所辖步兵紧守县城。
骑兵在平原之地吸引山贼,董袭亲率步兵绕道偷袭山寨,一举成功。
大兵压境,山寨内贼兵大乱,董袭率兵趁势掩杀,众多贼兵抱头投降;董袭冲锋在前,越战越勇,亲手砍下贼首黄龙罗、周勃的脑袋。
其它各处的小股山贼更闻风而降,会稽郡山贼之乱被迅速平定,更深深震撼了闽、越山人。
胜利而返回,董袭被任为别部司马,带四千步兵和一千骑兵,驻守溧阳县。
凌操因平定钱塘郡乱贼被任命为别部司马,带四千步兵和一千骑兵驻守乌程县。
秦关准备合围严白虎,除去辖区内最大的不稳定势力。
严白虎占据险要之地,不缺钱粮,心中不惊,他没把自己当做山贼,而是义军,黄巾军也是义军,同为义军,理则应相互支持,岂能内斗?于是派弟弟严舆前去丹徒寻秦关谈判,意欲割据一方,共同对外。
高顺得知,心中大怒,命人立即斩杀严舆。
秦关建议道:“主公,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望息怒!”
高顺笑道:“哈哈,山贼尔,何来两军交战?与山贼谈道义,迂腐!”
秦关领命,斩杀严舆祭旗,即可出动大军,亲自围剿严白虎。
潘璋和马忠提前率队出击,小试牛刀,连下严白虎布置的关卡、屯寨,秦关所帅大军一路畅通无阻,直至阳羡城下,城内贼兵少,不可力敌,被一鼓而下。
严白虎得知弟弟被杀,心中恼怒,无奈兵力赢弱,不能力敌,为躲避秦关锋芒,避免被围,便翻越宜溧山地,进入袁术地盘,突袭故鄣县,劫掠一番,收获颇丰;随之,沿天目山西北侧,前往歙县,投奔笮融。
笮融大喜,立即设酒宴相待;严白虎不疑有他,放心畅饮;笮融趁酒酣之际,杀严白虎,合其众,送其首级至丹徒,交好秦关,为自己留下后路,更希望与秦关联手,合击袁术。
笮融的杀熟本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秦关令凌操以剿贼为名,进驻故鄣县,压缩袁术地盘。
对笮融的示好自然笑纳,对于合击袁术,则以暂时时机未到为由拒绝了;不过为了让他牵制袁术,可以与其进行贸易,算作对他的支持,避免被袁术早早的灭掉。
秦关令董袭再次出兵,平定邹伦、钱铜、王晟等多处割据势力,于是吴郡平定。
董袭、凌操等人短短时间内便从一介草民提升为别部司马,这为广大官兵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只要有能力,只要有战功,在黄巾军内绝不会被埋没;这既吸引更多寒门加入黄巾军,又令现有官兵积极训练,期待到战场英勇杀敌,立下战功。
孙家财产被没收,孙坚封地乌程被黄巾军占领,生活无以为继,孙静与孙策带领家属前往新安郡,寻袁术索要孙坚旧部。
袁术用人之际,便任命孙策为军司马,从朱然部和俞河部中划给他一千老兵,令其随军剿灭笮融;至于祖茂的部曲,在其被杀后,已被袁术完全纳为己有,绝不会分给孙策。
孙策让孙静前往豫章郡,联络父亲旧部别部司马黄盖和族人太守孙贲等人;并积极联络尚在新安郡的孙坚旧部朱然和族人俞河等人。
俞河最先向孙策效忠,意欲跟随孙策一起行动,孙策令其稍安勿躁,先维持现状,待形式明朗后再汇合。
袁术希望尽快剿灭笮融势力,好进军豫章郡,否则笮融处于后方,极不安全。
孙贲等人在接收柴桑之后,向西夺取艾县,在水军的配合下向东占领彭泽县,南下夺取历陵县;被豫章太守所派之兵堵在海昏县。
此后祖茂被杀,失去水军的支援,孙贲等人不得寸进;且他们也有自保之意,对袁术的命令阴奉阳违。
对孙贲不思进取的态度,黄盖非常不满,得孙策联系后,立即向孙静表示,欲望效忠孙策。
众人皆不看好袁术,得孙静劝说,孙贲决定家族以孙策为首,迎孙策西进,合力占领豫章郡,以为基业。
孙策得知消息大喜,奋勇作战,占领黝县,取得大战功,向袁术索取了祖茂的旧部。
袁术大喜,便把祖茂的旧部交给孙策指挥,希望再下歙县,消灭笮融。
孙策提出,让俞河和朱然配合他作战,袁术允之。
待与俞河和朱然部汇合后,以剿匪为名,快速脱离了袁术,前往柴桑。
吴景等人亦前往柴桑,支持孙策。
部下相继叛离,袁术实力大减,心中恼怒,却无力应对;只是笮融已让其无能为力。
孙策离去,笮融的压力骤减,且他得黄巾军的支持,自以为有了靠山,不断主动出击,打的袁术势力节节后退;更重要的一点,他有了黄巾军的支持,用物资与山越人、水越人等进行贸易,既交好了越人,又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在钱粮的引诱下,众多越人加入他的军队,使他的军队的战斗力直线上升,实力更强。
许昭名士,却不善治军。
孙策、孙静、吴景等人加入之后,豫章太守许昭倍感压力,无法应对。
在门客的劝说下,许昭派人联络鲁肃,希望引鲁肃南下为外援。
鲁肃拒绝了许昭的好意,声言不干涉江南事务,保家乡百姓免遭战乱之苦为己任。
迫不得已,许昭又派人与刘磐联系,欲有投靠之意。
刘磐现在掌管荆州江南之地,却要全力应对江北的董卓势力,要全力援助坚守襄阳的刘表,他很希望得到外援,却不希望被拖累,所以,也拒绝了许昭的好意。
孙策积极建设水军,好在有祖茂当初留下的底子,见效颇快。
三个月后,孙策便突破海昏防线,兵围南昌。
许昭兵败被杀,门客四散逃离,这也为以后孙策被暗杀留下了伏笔。
孙策顺势派兵各县,顺利接受豫章郡,自任为豫章郡太守。
至此,江南各郡方稳定下来,并形成了暂时稳定的局面。
而秦关成为最大的赢家,占领的地盘最大,人口最多,土地最肥沃,实力也是最强大者。
袁术和笮融分占新安郡,皆为山川贫瘠之地;笮融还能从与黄巾军和越人的贸易中获得钱粮财富,日子过的还算可以;最苦的当属袁术,地盘小,耕地少,百姓少,税赋少,还要养这么多军队,却无发展的方向。
孙策占据豫章郡,特别是北部和中部平原地区,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是非常好的产粮区,只是豫章郡人口太少;好处是豫章郡四周皆山,避免了外来势力的侵扰,为他争取了发展的时间。
江南地区,小势力众多,这是董卓最希望看到的现象,却不知道这是高顺刻意而为之的结果,算是提前为董卓设好的陷阱,正引诱董卓自投罗。
第493章高顺的迷茫()
江南局势总算稳定下来,全国处于和平状态,只有襄阳城不时发生小规模的战斗。
在高顺的印象中,徐州刺史陶谦和益州牧刘焉皆死于初平四年,他不得不回去主持工作。
七月,高顺趁东南季风之际,乘船北归,经过近一个月的航行,一直到高唐港才弃船上岸,骑马返回邺城。
时间已到初平四年八月初了。
立即召集众人前来汇报工作。
出乎意料的是,众人皆没有汇报益州和徐州之事,汇报的仅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许婷又产一子,母子平安。
糜贞生下一女,母女平安。
高凤生下一子,母子平安。
万年长公主已有身孕。
随后,戏志才抱怨北方粮价太高,建议平抑粮价。
郭嘉咨询从扬州北迁的士族和土豪有何优惠安置办法等。
现在辖区内的百姓所产的粮食都能满足自身需求,粮价高了刺激他们精耕细作,增加产出;而当地的土豪和士族主要靠销售粮食获利,粮价高了他们还安分些,高顺暂时不想激化与他们的矛盾;且现在辖区内的粮食对外销售的数量很大,若是降低粮价不符合高顺的利益,所以否决了戏志才平抑粮价的建议。
至于那些北迁的土豪和士族,高顺想打击还来不及呢,怎么会主动安置他们呢?
事后,高顺单独找来李强询问情况,李强的答复让高顺很是吃惊。
陶谦的身体虽说很虚弱了,但是再活几年还是很有可能的。
让高顺高兴的是,现在徐州交接的差不多了,郡县的行政已被青州房良完全掌控,部队有一多半的人马被掌控,待陶谦去世,便可完整的接收徐州了。
益州小的动乱不断,州牧刘焉忙于镇压,没有接到其身体有恙的情报。
任岐、贾龙依然在练兵,现在兵力强盛,却一直按照命令执行,隐而未发,不过在其中安插了大量系统文武官员,对部队有一定的掌控力。
李强建议尽快派兵入蜀,避免任岐、贾龙尾大不掉。
高顺感觉进退两难,若是抢占汉中郡,进军巴郡,必然会引起董卓的警觉,甚至会停止南下,若是不占领汉中郡,任由任岐、贾龙发展,他们另有想法,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过随后一想,即便任岐和贾龙出现异心,也不足为惧,大不了他亲自出马,抢占金牛道沿途关卡,定会顺利平定巴蜀。
于是否决了李强提前让益州起事的建议。
闲暇无事,高顺继续思索在船上没有考虑出结果的问题。
他现在考虑的重点问题是如何让别人除去刘协,他好取而代之,而不会在历史上留下污点。
这个应该不难,只需在董卓败亡前,派人同其暗中做个交易,便能达到除去刘协的目的。
此后,将面临让高顺更加迷茫的问题。
他首先在考虑,如何才能长治久安的统治下去;其次是如何一劳永逸的解除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民族的入侵。
上一世的记忆中,任何王朝都不会持续太长时间,顶多几百年,原因是土地产出有限和人口能无限增长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无人能解的死循环。
社会稳定了,人口必然增加,而耕地增加有限,即便不被大户所集中,人均土地也会逐年下降,当土地产出不能满足人们生活所需的时候,社会矛盾爆发,战乱四起,大量人口消耗于战争之中,改朝换代便不可避免。
新朝代稳定下来,人口少,耕地多,社会矛盾小,逐渐繁荣,人口开始增加,直至达到土地承受力的极限,社会矛盾再次爆发。
如此往复循环。
除非不断向外扩张地盘,不断增加耕地,可是汉人的恋土、恋家观念,注定难以实现;再说了,汉族也不是战斗民族,一直以天地的中央自居,没有扩张地盘的冲动。
若是提高生产力,提高亩产,增加粮食产出,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说更加艰难,即便能达到,也只能缓和一时的矛盾,而不会永久的避免这个矛盾。
至于后一个问题,更是无解。
那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