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踢开永乐-第1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半个丞相的风采。另外半个是司礼监掌印太监。

    主修《实录》也不像是后来,象征着很大的发展前途。不过修《实录》还是证明皇帝比较信任你,所以大家都在心中恭喜着陈性善陈性善本人则躬身说道:“是,陛下。”然后他接着说道:“那,陛下是已经决定,将大行皇帝的庙号定为太祖了?”

    允熥说道:“是。”开国皇帝的庙号就那么两个,倒是没什么可争的。并且历史上老朱就是太祖。

    允熥想起了老朱,又止不住的要掉眼泪。他赶忙仰起头,又用手绢擦,等到不流了才低下头。

    底下的陈性善、卓敬、杨任等人见到允熥哭泣,不约而同的在心中想着:“陛下提到大行皇帝就止不住的流泪,可真是孝顺。”

    然后允熥说道:“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三皇以后未之有也!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

    “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也!又有何人可比载。”

    允熥一边说着一边又忍不住哭了出来。

    陈性善没听明白允熥说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不得不问道:“陛下,这是何意?”

    允熥未答。还是秦松聪明,他偷偷地拽陈性善的衣服,等陈性善回过头来之后小声说道:“这是让你加在实录最后的,对太祖陛下的称赞。”

    陈性善马上说道:“这、这、这,哪有继任的皇帝给先皇写这个的?再说了,这实在是称赞过甚了,最少西汉的高祖就是平民出身。况且哪有和三皇在实录中相比的?”

    秦松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道:“你不说,咱们都不说,谁知道这是陛下的意思?另外,汉高怎么和本朝太祖一样平民出身了?汉高先是为秦国的亭长,后起兵反秦,在灭秦以后因功得以加封汉中王,镇巴、蜀、汉中。之后为义帝报仇灭项羽,然后才在诸王的一致推举下当了皇帝,怎么就是平民出身了?”至于最后一个把老朱和三皇在实录中相比,秦松也实在是没法反驳,只能不说。

    但是陈性善还是看着秦松,心中冒出了大大的问号:‘这也行?’

    秦松见陈性善还是不太接受,心中着急。不料接下来陈性善自己说道:“那好吧。”他虽然正直,但是在官场混久了,知道该妥协时得妥协。

    这时允熥说道:“不必如此,这就是朕的意思,不必隐瞒。”

    允熥站起来接着说道:“太祖之功,善莫大焉,难道及不上这样的称赞不成?”

    因为列在最后的‘赞曰’一般都会着重描写功劳,淡化甚至不写过失,所以写上这个赞倒是也无妨,除了那句‘三皇以后未之有也!’有些过了,把老朱直接和尧舜禹三皇相提并论,之前还没有皇帝这么干过以外,其它的都比较符合事实。

    但是陈性善还是说道:“在《太祖实录》中写下这个赞语无妨,但是绝对不能由陛下的嘴中出来,这与陛下的名声有碍,恐怕千年以后还会有人拿这个来,批评陛下。”

    允熥真的很想对他说:‘用不了五百年,中国对于皇帝的分析角度就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到那时没人关心这个了。’但是允熥还是接受了陈性善的好意,说道:“朕知道了。”

    这件事就定下来了。允熥见礼部的官员还没有来,又说起另外一件事情:“你们觉得现在的京城适不适合为都城?”

    是的,允熥有一点迁都的想法。

    不过允熥绝对不会迁都北平的,因为北平现在,并不适合为首都。

    有后世的历史学家说中国从宋代以后的规律是政治中心北移,经济中心南移。但是经济中心南移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政治中心北移却是意外事件。

    先看先后定都北平的四个国家:金、元、明、清。其中金、元、清都是异族政权,他们定都北平的原因很简单,离着他们老巢很近,万一汉人造反可以逃走,蒙元政权就凭借着这个逃回了漠北。金和清也并非不想逃回去,只不过他们遇到的麻烦不是,或者说不全是汉人造反,所以没有利用到,并非没有这个想法。

    而明代比较特殊,他是朱棣造反成功以后才迁都到北平的。理性分析朱棣迁都的两个重要理由是:1、他习惯了北方的生活;2、老朱生前加封朱棣为燕王,让他护卫边境,这是他的责任。他不敢违背这个责任,又不放心其他人在这里手握重兵守卫边疆,所以自己当了皇帝后继续亲自守卫边疆,所以迁都北平。

    这就破除了定都北平是政治规律的说法。

    另外,北平此时自然条件也不适合为首都。第一,北平缺粮,历史上就需要从江南调粮,这给大明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农业社会政府的任何行为都会造成百姓的极大负担。

    第二,北平缺水。明初还不显,到了明末北平城的地下水就极少并且不好喝也不健康,凡是有点儿身份的人都吃从城外挑来的水。此时京杭大运河的北段为了保证通航,被迫使用大量的船闸,从南方调水根本不可能。允熥还在后世的时候看到过一个资料,说大行皇帝2014年的时候,北平境内的大行皇帝大行皇帝条地上河都濒临断流。

    所以北平不适合为首都。允熥觉得现在的首都比北平适合多了。

    允熥自己相对属意的是徐州。徐州位于后世中国南北的中间线,离江南又不远,并且附近有微山湖不缺水,是北方少有的不缺水的地方。至于此前并无王朝定都徐州,那刘秀定都洛阳以前还没有国家定都过洛阳呢?不也开创了后汉二百年的江山?

    不过允熥并没有下定决心要迁都,所以和自己的亲信商量一下。

    但是,陈性善思虑良久之后说道:“陛下不是要开海吗?”

    允熥也疑惑地说道:“是啊,怎么了?”

    陈性善说道:“现在的京城濒临长江,而长江直通大海,离上沪县也极近,如果有什么问题,那可以迅速处理。要是迁都到了别的地方,那万一江南有事,怎么能很快的知道呢?”

    陈性善一语点醒了允熥!定都在哪里,在这个交通、通讯都十分不发达的情况下,实际上关系着国家的政策!赵构难逃以后为什么以杭州为行在而不是荆州、武昌等地?这些地方都没有当过都城啊!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宋的财政收入十分依赖商税和关税,定行在在杭州可以就近看着。

    允熥根据后世的经验,已经决定着重发展海权,西北内陆另想办法来处理,所以他只能定都在江南一带,u看书 而不能迁都到其他地方,而江南最适合为都的地方就是南京了。顺着这个思路想一想,即使是迁都徐州也有些远了。

    与之相对的,如果发展陆权,就需要把首都定在西安,毕竟西安好歹还有渭河,水还多一点。

    ‘是不是老朱也看到了江南以后的区位优势,所以定都现在的京城,而不是他一度想定都的开封呢?’允熥想着。

    想明白的允熥抬起头来对陈性善说道:“陈卿,多谢你一下子点醒了朕,朕要多谢你。”

    然后他扫视所有的属官,说道:“不必在讨论迁都的事情了,朕已经决定不再迁都了。”

    秦松、杨任他们松了一口气。他们不知道允熥是什么意思,又不敢问,又怕想错了方向,虽然允熥十分的平易近人,应该不会因为他们想错了而责罚,但是还是不好。

    这时,外边守着的宦官走进来说道:“陛下,礼部的人到了,宣他们进来否?”

    允熥说道:“他们到了?马上宣他们进来!”

第一百八十九章 各地的反应() 
谭纬儿不由得暗笑了一下,心想:难道先皇不是一个好皇帝,你就不悼念了不成?好歹咱们家是凤阳人,要不是出了先皇,大家都没有好日子过。【】

    不过孙绍此时没有看着她,所以没有看到这个笑容。

    然后王氏走进来,见到孙绍和儿媳妇单独在一起,说道:“孩儿他爹,你怎么和儿媳妇单独在一块儿?”

    孙绍说道:“哦,问了些事情。”然后打算走开。

    这时,响起了“咚咚咚”的敲门声,王氏一边向门口走去,一边问道:“谁啊?”

    门外响起一个敦厚的男声说道:“是大嫂吧,我是孙亨啊!”

    王氏一听,就知道是自家丈夫的堂弟孙亨。孙亨的父亲孙岩从朱元璋渡江,积功至燕山中卫千户,然后因为受伤不少退休了。

    现在孙亨也在燕山中卫担任百户。

    王氏打开大门,孙亨走进来说道:“大嫂好。我大哥在不在?”

    孙绍出来说道:“亨弟有什么事儿?”

    孙亨说道:“大哥,先皇去世了,我爹想着把咱们凤阳出来的人聚到一起悼念一下先皇。”

    孙绍说道:“成,只不过我儿睿儿还在军中,不好请假。”

    孙亨说道:“没事,邱福千户也是凤阳老乡,让他帮忙请个假就行了。”

    孙绍说道:“那就没问题了。何时?”

    孙亨说道:“今晚酉时开始。”

    孙绍说道:“知道了。”

    孙亨说道:“那大哥我先走了,还得告知其他的人家呢。”说着,转身离去。

    雲南昆明,朱楩在听完遗诏之后马上跪倒地上泣不成声的说道:“父皇!”

    他的正妃杨氏说道:“殿下,还是赶紧准备回京吧。”

    朱楩抹抹眼泪,说道:“对,马上回京!”

    与朱楩一起听遗诏的沐春说道:“我也要一起去京城!”

    朱楩说道:“不可!刀干孟仍在叛乱,

    麓川宣慰使司尚未平定,需要有人镇守。”

    因为雲南有人叛乱,规模还很大,朱楩和沐春必须留下一个人镇守。而朱楩是死了亲爹,让他留守是不合适的,只能留沐春在雲南了。

    沐春也知道此事,黯然说道:“那我留守吧。”

    朱楩又和沐春说了几句话,带着正妃杨氏回后府准备去京城去了。

    消息传到临安府教化三都司,龙者黑吩咐道:“咱们也按照汉人的规矩挂上孝吧,反正也不费什么事情。”

    龙上登说道:“是,爹。”

    一旁的龙屏儿说道:“虽然当初大明的皇帝差点儿要杀死咱们,但是那也不怨他。是应该悼念一下。”

    然后下边的人就下去准备白色的东西去了。三人也不是很在意这件事情,这就过去了。要是沐春去世的话,他们可能会真的悲伤些。

    他们有更加重要的事情来思考。龙者黑对龙屏儿说道:“屏儿,你也不小了,该找丈夫了,你想要什么样的丈夫?是咱们本土司的人,还是要其他土司的人?”

    “爹不需要你去联姻啥的,你尽可以自己选择。”

    龙屏儿也不像汉族的女子一样害羞,大方的说道:“咱们土司里,和我年岁差不多呢,哪有及得上大哥的!没一个我瞧得上的。”

    龙上登说道:“那就其他的土司的人呢?”

    龙屏儿说道:“我去过几次其他土司,也没有看的上的人。”

    龙上登说道:“安南土司的那户不是挺有本事的嘛!”

    龙屏儿不语。

    龙者黑说道:“我知道了,你自从几年以前去了一趟大明的京城,就一直想找一个汉人的文武双全的人。但是,那样的在咋们这里有什么用处。”

    龙屏儿说道:“现在派到土司里的汉人郎中不是挺管用的,爹你不是还把几个小孩送到昆明学汉话、汉字。”

    龙上登让她堵了一句,一时间又不知道该说啥,狠狠瞪了她一眼,说道:“反正,不许你嫁给汉人!”

    龙者黑见气氛不对,说道:“爹,左能寨土司昨天就派人来了,是不是今天现在见一见?”

    龙上登知道龙者黑是在岔开话题,他也不想气氛太僵,说道:“那就见一见。”

    龙者黑又马上给龙屏儿打眼色,龙屏儿也赶忙退出去了。

    东海,李继迁看着后边紧追不舍的大明的船只,朝着海上吐了口吐沫说道:“这些朱明的狗崽子追的真他妈紧,咱们怕是到不了琉球了,要死在这儿了。”

    转头对李莎儿说道:“咱们要死在这儿了,你怕不怕?”

    李莎儿说道:“大哥,我不怕!”

    李继迁笑道:“不愧是咱们李家的人,就是不怕死。”

    就在这时,忽然有人叫到:“李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