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垚于是收起这些东西,马上行礼告退。
可他刚刚转过身去,还没走出坤宁宫,就听到从门口传来声音:“爹,你又不告诉敏儿就出宫了,竟然还带着三个弟弟都不带着敏儿,敏儿不高兴。”声音由远及近,待话音落下的时候敏儿已经从门口跑了进来。思齐与贤琴在后面追着。
允熥将她抱起来说道:“你是个姑娘,如何能与你的兄弟们一样。”又说了几句话,他对文垚示意,文垚赶忙对她们三个行礼,又拿出那几对耳环说是给她们的礼物。
敏儿不在意的接过来,只是说一句“多谢弟弟了”;贤琴与思齐却很有礼貌的接过耳环,又吩咐跟随的女官拿出几个小玩意儿给他作为回礼。
文垚得了回礼,又躬身答谢,转身退下。
熙瑶这才松了口气,对允熥抱怨道:“文垚在这里夫君也不说一声。”
“夫君也忘了。”允熥赶忙转换话题:“对了,贤琴、思齐、敏儿,我给你们从宫外带了东西回来。”说着从包裹里拿出几样东西。
给她们的东西就不是首饰了。她们年纪还小,对首饰也不在意,所以允熥带回来的是从宫外买的小孩子喜欢玩的东西,诸如竹蜻蜓之类。
她们果然比刚才收到耳环更加高兴,连声感谢,马上就摆弄起来。
这时文垣与文圻也从熙怡歇息的宫殿回来了,也拿出从宫外买的东西送给她们。这兄弟二人送的都是从街边的摊上买的那些玩具,文垣当时特意去找文圻,就是为了给她们买礼物。
敏儿更加高兴,一把将这些玩具都拿了过来,一会儿玩玩这个,一会儿玩玩那个,都不知道要玩什么好。思齐、贤琴也陪着一起玩。不过贤琴却总是偷偷看向允熥,但允熥没有注意到。
他正对熙瑶说道:“熙瑶,夫君这次出去,还看到了杨峰的儿子杨克城。”
“他?他怎么样,夫君觉得是否可以接受二妹妹为母?”熙瑶问道。他们倒不是真的关心杨克城的感受,而是若杨克城与昀兰相处的不好,很可能会影响她与杨峰的生活。
“夫君瞧着还好,不是心眼多的人。不过后母与前妻的儿子一向很难相处,也不保准。”
“只能期盼昀兰以后家庭和美了。”
第950章 过后很久的请求()
大概议论几句,允熥看着天色还早,又听从乾清宫过来的王喜说现在堆积的折子不少,与熙瑶又说了几句话,离开坤宁宫要去批答奏折。
可他刚刚走到院落门口,正要坐上步撵,忽然听到从身后传来声音:“皇兄!”忙回头看去,就见到贤琴急匆匆的跑过来,脸上都是汗珠。两个小宫女跟在她后面,满脸惊讶的跑着。
允熥转过身,待贤琴跑到他跟前了,吩咐小宦官给她擦擦脸,然后问道:“贤琴,你找皇兄有何事?这么急匆匆的?”
贤琴站在原地喘了几口气,才说道:“皇兄,妹妹想要与皇兄说一说贤彩姐姐的事情。”
“皇兄,虽然妹妹也听说了四姐在安南救助无数大明的将士,许多人都对其感恩戴德的,但安南那边乃是蛮夷之地,即危险又很穷困,皇兄既然又已经原谅了当年四姐犯下的过错,还是让四姐回京吧,”
贤琴早就想和允熥请求他让贤彩回京了。贤彩和她一样都是原来齐王正妃的女儿,同胞姐妹关系很要好,经过路谢之乱后她们家人死了许多,剩下的感情更好,所以她一直很关心贤彩。
只是之前贤彩在北平时的选择不仅‘触怒’了允熥,还犯了皇室的众怒,她也不敢为贤彩求情,只能时常关心一下。
去年年初她从朱楩口中得知贤彩在雲南的近况,就向允熥求情让他允许贤彩回京,但想到了贤彩自己的性格倔强不会愿意回来,最后也只能作罢。
可现在贤彩已经为大明立下功劳,赎回了自己与父亲的罪过,心里应该不会那么坚持在蛮夷之地了,所以贤琴此时又请求允熥让她回来。其实她早就想求了,但从允熥回来后的这些日子他一直很忙,贤彩也要选择一个他看起来心情好的日子,所以一直拖延到今日才说。
允熥早就等着贤琴的问话了。他也知道她们姐妹要好,早已做好准备,此时马上说道:“皇兄当然已经原谅了贤彩,还恢复了她的郡主之位,只是她自己愿意在南边行医,说是过几年再返回京城。”
“皇兄,妹妹都四年没有见过四姐了,很想她,皇兄还是让她回来吧。”贤琴眼泪汪汪的说道。她不是很相信允熥的话。
“这样,今年年初皇兄为她操办了六礼,明年大约就会成婚。明年年初皇兄让她回京,朕给她操办婚礼。你到时候也能见到她了。”允熥说道。
“多谢皇兄。”听到这话,贤琴马上破涕为笑,高兴的对允熥说道。
“你呀你,皇兄还会骗你不成。”允熥笑着说了一句。
说过此事,允熥让小宦官护送贤琴回去,自己坐上步撵,去乾清宫批答奏折。
陈保国伴晚时分下了值,骑着马返回家中,在大厅换了衣服,就问自己的妻子林氏道:“永华呢?”
“在自己的屋里呢,也不知鼓捣些什么。”林氏说了一句,见陈保国要去找自己的孙子,马上又道:“对了,今天下午有一件怪事。听永华自己说,下午他在外面玩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看起来二十五六岁、像是勋贵人家子弟的男子,身边有好几个人护卫,还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
“这人也不知怎么认出了永华,说自己是兴儿当年的好友,拉着永华说了好一会儿话,还让那个五六岁的小孩子叫他永华大哥。临走时还送了永华一个玉佩。”
“兴儿当年的好友?确实奇怪。兴儿当年的好友中能拿出一个玉佩送给永华的人这些年与咱们家也总走动着,永华都认得,怎么会出来一个不认得的人?”陈保国也觉得很奇怪。
他在脑袋中仔细搜索了一遍当年的儿子陈兴的好友,没有发现这么一人,说道:“我还是去看看玉佩。没准玉佩上有什么字迹,能知道这是谁。”
说着他就起身去了陈永华的屋子。
陈永华此时正在屋里练字呢。他因为是陈兴的独子,陈兴又是陈保国的独子,全家仅有的一根独苗,所以陈保国不愿意让他当兵吃粮,哪怕直接当百户都不愿意,生怕金吾前卫拉到前线去打仗的时候战死了。
但是让他在家吃闲饭也不好,所以他就打算让永华读读书,将来在卫里当知事或者经历。卫里的武将知道永华是他们家的一根独苗,陈兴又是为皇上战死,再说还有其他人的面子,也就同意了。
但是不论当知事还是经历都是要写字的,还得有一首漂亮的字,书读的多不多倒不重要。所以陈保国就每天都命他练上千个字。
永华刚刚写完一页书,见到爷爷走进来,马上起身说道:“爷爷回来了?”
“嗯,爷爷回来了。”陈保国说道:“爷爷听说下午你在外面玩的时候有人送了你一块玉佩?”
“是,爷爷。这人自称是当年父亲的好友,但孙儿之前从未见过他。”永华说道。
“玉佩拿来给爷爷看看。”陈保国说道。永华听了这话,从脖子上摘下玉佩递给他。
陈保国看了许久,忽然大叫一声:“竟然是他。”
第951章 任官()
也不知过了多久,他忽然听到一声大叫:“竟然是,竟然是”最后这几个字却始终没有说出来。
“爷爷,竟然是谁?”陈永华听到他的话觉得很奇怪,问道。
过了半晌,陈保国回过神来,将玉佩郑重的放回陈永华手中,说道:“这个玉佩永华你一定好好好保管,将来,这就是你的前程。不,还是爷爷替你保管。”说着,他将玉佩小心翼翼的放到桌子上,找了一本书夹在了书里,又自言自语道:“还是找些棉花裹在里面更安全。”
“什么?”永华感觉更加糊涂,想要继续问,但陈保国竟然不再答话,转身出去了。
永华不解的自言自语道:“送给我这个玉佩的人到底是什么身份?让爷爷如此重视?”
这一日很快过去。第二日一早允熥下了朝回到乾清宫前殿,就见到几个略有些陌生的面孔正局促不安的站在殿内,有些人脑门上还冒出汗来。陈继走过去对他们说了几句话,允熥离的远也听不到,只是见他们都摇了摇头。
允熥再走近几步,其中一人忽然仿佛预料到他返回一般转过头来,随即躬身对允熥说道:“臣周述见过陛下。”
其它几人听到这话,也马上转过头来,对他行礼道:“臣xx见过陛下。”
“诸位爱卿平身吧。”允熥走进乾清宫,对他们说道。
这些人自然就是这一科的进士中被挑选到他身边为中书舍人的了。虽然科举制也导致了一些高分低能的人产生,但是能够一路考到进士的或许有死心眼的,可绝对没有高分低能的,其中大多数也是大明最为杰出的人才,所以允熥每科都要挑选几个新科进士到身边为中书舍人。
允熥对这几个人说了几句话,大意是说他们都是大明的才俊,在朕身边认真办差,等等。
说过这番话,允熥吩咐小宦官去拿两张桌子、两把椅子来。杨士奇、杨溥和王艮去了外朝为官,空出三张桌子三把椅子,只需补上两份。
与此同时允熥坐下来,也轮番叫他们上前一对一交谈,增进对他们的了解。毕竟这一批人与三年前那一批不同,那一批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优秀人才,这一批人史书上都籍籍无名,就得允熥自己来判断了。
因为皇上表情和蔼,语气也并不严厉,有几个人在谈话的过程中不由自主的就逐渐放松下来,不过其他人仍旧从始至终都很恭谨。
这些他都看在眼里,暂时记在心上随后会写进对他们的评语里。在允熥身边为官被大多数官员看做是升官的快车道,这话也没错,但若是在他身边时允熥觉得这人不适合为官,那就是一辈子的老舍人或者转去翰林院了。
最后一个被接见的新科进士是周述。对他允熥就非常重视了。周述两次考试的策论都很贴合他的心意,与金善等江西老乡询问过后对他的印象也很不错;当然,更关键的是他弟弟周伟喜好天文,允熥爱屋及乌就对他另眼相看起来。
所以此时允熥略微夸奖了他一番,又问道:“朕其实也有些好奇,你居住在乡下,如何能够这样明白的解出这两次共三道策论题目?”
“殿试题目还罢了,因为时间不长,所以朕出的也不难;可这会试的两道题目,爱卿如何能够作答出来?就是有些朝臣的解答也与朕想的不同。”
允熥对此一直疑惑不解。他身边的中书舍人都有没能准确把握到他的思想的,为何周述能够把握到?若说泄密也不可能,会试题目还是他在广州的时候出的,六百里加急送到京城,在会试开始当天才由熙瑶取出交给监考官,那时候举人们正在贡院外排队呢,根本不可能透题。
“启禀陛下,臣建业元年中举,次年虽然因为重病无法前来京城参加会试,但也一直关心。后听回来的好友说陛下如同唐宋一般喜好策论,又重五经,臣遂通读五经,又每月去县衙抄一份邸报回来细细琢磨,所以侥幸解答出了陛下出的题目。”周述说道。
“即便如此,也是爱卿天分极高。”允熥听过后笑道。
允熥其实并不愿意地方上的读书人关心朝政。地方上的读书人经常只是看到朝廷施政的不妥之处就大加抨击,殊不知不在其位的人根本就不可能知道施政者的难处,很多时候之所以那样处置也是迫不得已,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但是他既然重视策论,举人们重视邸报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为了能够选出更适合为官的人才,也不能因噎废食不重视策论。正如上面所说,两害相权取其轻。
“那一日在宫外,朕见识到了爱卿之弟周伟的手书,书法很好;又听其言到你的书法更好。正好金善去了外朝为官,你以后就与陈继一起,替代朕起草、润色圣旨吧。”允熥又道。
“多谢陛下。臣定当竭尽全力。”周述心里很高兴,但面上不显的说道。起草圣旨的人能够经常在允熥露脸,可是个很好的差事,他当然高兴。
允熥又吩咐他几句,周述不停地点头答应。就在这时,暴昭票拟完毕了一批奏折,上前来放到允熥桌子上,又拿出两份折子,先将头一份放到桌子上,对他说道:“陛下,这是今年文选司草拟的除周崇述等新科进士观政的衙门,请陛下定夺。”
又将第二份放下来:“陛下,这是吏部拟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