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踢开永乐-第6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要着急。兄长马上就说到了。”允熥笑了笑,继续说道:“既然四辅官之制不能持久,兄长只能重新设置能为君分忧的官职。真正将一部分朝政交给他们处置。”

    “总而言之,兄长必须要交出手中的部分权力,分权。既然如此,兄长为何不从小亲自培养与兄长想法类似的人呢?从小培养与朕想法类似之人,就能保证他们长大后担任朝廷官职能按照朕的想法处置事情,保证朕的各项政令传到下面不至走样。”

    “而且他们既然从小被兄长亲自教导,必定比国子监或科举出来的学生与兄长更加亲近,也会更加忠诚。”

    “这就是兄长为何要设立这个五城学堂的缘故。”

    在场的人听完后一时没有说话。允熥适才可不仅仅是说了设立这个学堂的缘故,而是给他们讲了一个大道理。他们需要些时间来消化。

    这时门口一个小宦官轻声说道:“官家,娘娘御膳房把饭菜送来了。”

    “快让他们进来。”允熥吩咐一声,又对允煕等人说道:“先用饭,边用饭边想。”

    众人听他这一说回过神来,也发现自己已经饿了,就要端起饭碗开始吃饭。忙端起饭,等允熥动筷子后大口大口的吃起来。

    熙瑶为缓和气氛说了几句玩笑话,众人赔笑,慢慢的气氛不那么严肃了。

    可这时文垚却忽然问道:“父亲,还有一事儿子不明,为何要将几个叔叔或兄弟也送到五城学堂读书,而不是继续留在皇家学堂?”

    ========

    感谢书友一剑68的打赏。

    有关于‘五人墓碑记’事件的观念是本人原创,若是有类同的,真的是纯属巧合。

    

第1241章 真正的学校——宗室子弟为何去五城学堂() 
这时文垚却忽然问道:“父亲,还有一事儿子不明,为何要将几个叔叔或兄弟也送到五城学堂读书,而不是继续留在皇家学堂?”

    听到文垚的话,众人纷纷转过头,用责备的目光看向他。‘嫂子/娘亲好不容易让气氛轻松些,你干嘛要问这样严肃的问题?’

    可文垚看到他们的目光后却十分诧异。文垚与他们不同,他不是熙瑶姐妹的儿子,平日里很少在坤宁宫与熙瑶在一起吃饭,听到熙瑶的话后众人都轻松了些,可他却丝毫感觉不到轻松,反而更加紧张,为了舒缓紧张之情他才问出了这个问题。

    允熥也没想不到文垚的心理,所以此时心中对他略微有些责备之意。不过既然文垚问了出来,他自然会回答。“文垚,父亲要送到五城学堂读书的宗室子弟,都是不会加封为亲王之人。”

    “他们既然不会被加封为亲王,也就不会成为一国之君,未来要么混吃等死要么辅佐父亲或各藩国之君。”

    “也就是说,他们将来对大明或藩国的用处与父亲要在五成学堂培养之人的用处一样,朕所要教授给他们的东西,也与要教授给你们的东西不同。所以父亲要将他们送到五城学堂读书。”

    “这,”文垚也想过缘故,但从来没有想到是这个缘故。不仅是他,在场所有人,包括熙瑶在内都十分惊讶。

    “为何自古以来太子要单独教导,而非与其它皇子一般受教?就是因为太子身为储君,未来的国君,要学的东西与一般的皇子不同。有许多治国之术只能传授给太子。”

    “本朝与之前历朝历代有不同之处。父亲加封了许多亲王为藩王,他们虽然不会统辖如同大明本土这般大的土地、这般多的人口,但也要学治国之术,所以父亲要将所有亲王或世子留下,与你们一起上学。”

    “瑶儿,夫君之所以一直没有重建詹事府,也是因此。既然太子与藩王都要学习治国之术,那让他与诸位亲王一同学习便好,何必为他单独设立詹事府?不过夫君可以让皇家学堂的诸位先生任命詹事府的官职。”

    不过虽然他这样说,可允熥不设立詹事府还有另外一个缘故。设立詹事府任命官员,太子就会有自己的班底。若是如同允熥这般当太孙没几年就要当皇帝,有自己的班底当然是好事;可对于文垣来说,有自己的班底未必是好事。

    允熥今年才二十多岁,即使按照大明正常死亡的皇帝的平均寿命也能活过五十岁,这就意味着文垣要当三十多年太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班底慢慢的就会与允熥任用的大臣产生矛盾,有可能导致为太子与皇帝之间的矛盾。历史上几次废太子事件,比如戾太子事件和胤礽事件,和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在父子或兄弟矛盾激化的过程中都少不了双方亲信大臣的矛盾加剧。

    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允熥干脆就不为文垣设立班底大臣。

    对熙瑶说完那句话,他又转过头来,对允煕、文垣、文垚、文圻等人说道:“你们将来都要成为一国之君,需要懂得治国之术。可有些东西,是做大臣的难以教导你们的,所以从今年开始,兄长要亲自教导你们这些东西。”

    “当然,你们也可自学。司马光所编的资治通鉴,就是非常适宜用于自学的书。若是你们能将资治通鉴从头到尾都看懂了,不需兄长来教也可。”

    “知道了,皇兄/父亲。”他们纷纷答应。

    允熥又说了几句,问他们可还有其它问题。众人纷纷摇头表示自己没有其它问题了。允熥遂说道:“既然如此,那就好好用饭。适才兄长与你们说了这许多事情,你们回去后要多想想。尤其是你允煕,你今年已经十五岁了,说不准哪一日兄长觉得哪一块地方需要封一个藩国,就将你封过去。在你正式封藩前一定要认真学习。”

    “是皇兄,弟弟一定认真学习。”允煕脸上现出高兴的神采,答应道。

    “嗯。”允熥点点头,不再说话,开始认真用饭。其他人也重新端起饭碗吃起来。

    适才他们已经吃了五六分饱,又吃了一会儿就都吃饱了。允熥刚才说的事情对他们影响甚大,谁都没有多少心情再闲聊,所以允煕、昀蕴、昀芷纷纷告辞离去,允熥也没有挽留。

    “允煕,今日天色已晚,你就在宫里歇息一夜吧。正好你母妃也想你了,去你母妃的寝殿歇息。你原来所住的殿阁还都保持着原样,丝毫没有动过。”

    “弟弟谢皇兄了。”允煕笑道。

    允熥又与他说了几句话,命宦官送他去母妃的寝殿。

    “父亲,儿子也向父亲请辞。”待允煕姐弟都走了,文垚也上前要告辞。

    “你也回去吧。父亲多着几个下人护送你回去。”允熥说了一句,之后双手放在他的肩膀上,盯着他的眼睛说道:“文垚,你是父亲的长子,将来父亲一定会封一个天府之土给你。你可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父亲的期望。”

    “你母妃虽然一心对你好,可她毕竟限于见识,对你的有些教诲未必真的对你有好处,你一定要学会鉴别。”

    “你虽然与文垣、文圻不是一母所生,但在父亲的心目中,你与文圻并无不同。你一定不能妄自菲薄以为父亲如何如何。也一定要亲近你的两个弟弟。”

    “皇后身为你的母后,又有文垣,不会想着害你。父亲今日让你在坤宁宫一同用饭,就是希望你能亲近你的两个弟弟,拉近你与你母后。”

    允熥说了许多,最后对他说道:“总之,文垚,你记得,父亲所吩咐你的一切,都是为你好,你一定要听从父亲的话。”

    “是,父亲。”

    记住网址:

    第1241章 真正的学校——宗室子弟为何去五城学堂 第1/1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第1242章 真正的学校——课程设置()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洪武元年,为讲明道德经济之学,设国子监以期大用。先帝时设六堂诸生之制,凡通《四书》未通经者,居正义、崇志、广业。一年半以上,文理条畅者,升修道、诚心。又一年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乃升率性。升至率性,乃积分。是以其学制四年。然今国子监监生所学日益繁杂,……,监生恐力有所不怠。朕察之,是以定制:自即日起,国子监监生学制定为七年,钦此。”

    “不错,”允熥说道:“不需再改了,就这样在圣旨上誊抄一遍,朕盖印就下发。”

    “是,陛下。”陈继答应一声,说道:“那臣这就退下拟旨。”

    “慢!”允熥忽然说道:“朕还有一事要吩咐爱卿。”

    “是,陛下。”陈继觉得有些奇怪。今日初五是休沐日不必上朝,他刚入宫就见到魏国公徐晖祖等人在外面等着了,打了个招呼知道是昨日陛下出宫去五城学堂的时候叫他们前来的,也已经通报陛下,陛下有何事要先吩咐自己?

    不过他当然马上就知道了。“陈卿,朕要任命你为五城学堂的司务长,替朕管理五城学堂的日常庶务。”允熥说道。

    “陛下,五城学堂的学生都是勋贵子弟且年纪幼小,臣恐怕难以管束他们;而且臣从未掌管过学校,难以管好。所以臣请求陛下任命他人替陛下分忧。”陈继听到允熥的话后顿了顿说道。

    允熥听了陈继的话先是在心里一阵感慨。虽然五城学堂刚刚设立还不到一日,可该知道的人都已经知道了,也很快明白这个学校的学生只要自己或家人不作死一定前途无量。现在正是和他们交好的时候,可馅饼落到陈继头上他竟然还避之唯恐不及。

    不过正因如此,允熥才会任用他当这个司务长。若是一个一心经营的人入职五城学堂,难保不会因为钻营扰乱了学堂风气。

    “陈卿你不必推脱。五城学堂虽都是勋贵子弟,但有朕在,他们绝不敢不听你的话;若是真有人不听管束,你报给朕,朕绝不轻饶了。”

    “至于你之前从未掌管过学校,这也无妨。五城学堂与国子监和讲武堂都不相同,掌管的方式也完全不同,就算你从前掌管过学校也没多大用处。”

    “陛下,臣以为,曾为塾师者更适宜为五城学堂司务长。臣并未当过塾师,所以并不适宜。臣举荐格致院院正杨士奇或曾教导太子殿下的栾伟,担任五城学堂司务长。”陈继继续推脱。

    “杨士奇掌管的格致院也是朕十分看重的衙门,一时也找不到合适之人顶替;至于栾伟,朕也不瞒你,他没有为官的本事,就在宫里教导幼童。”允熥道。

    “陛下,即使如此,杨舍人曾为塾师,胡舍人曾为县学教喻,都比臣更加适合。”陈继仍然推脱。

    “杨翥和胡俨都不适合掌管学校。陈继,你也不必推脱了。朕实话与你说,五城学堂极为重要,朕必须选一性格方正之人担任司务长。杨翥与胡俨性子都略有些圆滑,当不了。朕身边现在信得过,又无其它要紧差事的人只有你了。”允熥非常直接的说道。

    “等你去了五城学堂担任司务长,朕倒是能够将你现在的差事交给他们二人。”

    “既然陛下如此信任臣,臣必定替陛下掌管好五城学堂之庶务。”听到允熥这样说,陈继也就不再推脱,躬身答应。

    “这才对。”允熥笑着说了一句,随即又道:“陈卿,坐到朕的身旁来,朕先大略交待你差事。”

    陈继答应一声,坐到他身旁。他开始认真吩咐起来。

    “陈继,现下先生们还都没有到任,是以朕先吩咐学堂里的司务让他们每日习武,读四书与《史记》。不过朕与你说一说要教授他们的东西。”

    “首先自然是道德教导。德为学之先,人无德熟为人?朕不求将他们教导成圣人,但也必须是品德高尚之人。”

    允熥虽然反对儒家发展到现在的唯道德论,可并不反对儒家认为道德很重要的观点。道德是做人做事的标准,它要求我们且帮助我们,并在生活中自觉自我地约束着我们。假如没有道德或失去道德,人类就很难是美好的,甚至就是一个动物世界,人们也就无理性无智慧可言。道德的驱使才建立了人类的和谐社会;道德的要求才有了社会群众团体组织;道德的体现,使人们自尊自重自爱;是道德的鞭策,营造人与人的生活空间。一个不懂得道德和没有道德的人是可怕的。无论老子、孔子亦或墨子等人,都对道德十分重视。

    不仅中国如此,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苏格拉底就提出了‘道德即知识’的观念,成为后世整个欧洲哲学界有关于道德观点的基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概念也是西方国家最先提出,中国引进后添加上了‘美劳’而已。

    不过,“道德的教导却不是专门开设一门课程,让他们读历代先贤的书就能教好的。以朕来看,自从孟子之后,历代大儒在道德教导上都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