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这样常常出使番国之人?”允熥仔细回想了一下,不记得了,又问道:“到底是何人?”
“陛下,此人名叫陈诚,字子鲁,号竹山,前元至正二十五年生,江西吉水人。陛下设立理番院前,他在翰林院任从七品检讨。臣为理番院院使后,上表请求陛下将其调任理番院。”傅安道。
“陈诚?”允熥又回想了一番,还是没有想起来,大约当时傅安向他请求调任的官员太多,他只是粗略的扫了一眼就批准了。不过他想没想起来并不要紧。允熥又道:“既然爱卿推举,过几日朕召见他问一问。”
“是,陛下。”允熥这么说,基本上代表派陈诚出使已经得到了批准,傅安由衷地为他高兴。从允熥这些年处置外交的习惯来看,在理番院想要升官,必须出使番国才成,一直待在大明是没有前途的;国子监‘理番’系也已经有学生毕业进入官场,这些人年纪更轻、身强体壮,而且在国子监学了几年允熥理番的想法,用不了多久就会后来居上,如果这次陈诚抓不住机会,就不要想升迁了;他也不是进士出身,在进士与国子监泾渭分明的现在,想要调去其他衙门做官也不可能。
‘回去后一定告诉子鲁认真准备,给陛下一个好印象。’他想着。
说过此事,允熥就没什么要吩咐了,挥挥手就要让他们退下。可这时已经将允熥的吩咐传下去返回殿内的卢义忽然想起来什么,凑到允熥身前说道:“官家,奴婢记得喜公公说过,当年,建业二年的时候,陛下派了一个叫做张碳的人去西方。建业六年时他托在印度做生意的商人传回来一本有关印度情形的笔记,但之后就杳无音讯了。”
“张碳?”允熥想了想才想起来这个人,叫道:“朕都把他给忘了。”
“朕当初派他去西方,是想让他一路前往这些十字教徒的国家,也不知他现在到哪儿了。按理说,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他应当已经到了十字教徒的国家,可今次吉哈诺来到大明,却并未带来他的消息,若是他在意大利,哪怕希腊现身,也必定会引起轰动,吉哈诺绝不可能不知晓。也不知他是否走到半路不想继续去了,但又不敢返回,就留在某地安家。”
“官家,奴婢认为绝不至于此。或许他已经在某处被强盗谋害了。当初他只有十几个随从,大明在印度以西又名声不显。”卢义道。
“或许吧。已经数年杳无音讯,何种情形都有可能。”当时允熥还想不到会与帖木儿汗国打一仗,更想不到会直接与十字教徒国家建立联系,当初派张碳出去也只是聊胜于无。现在其实用不到他了。
不过,“还是命去印度甚至天方做生意的商人搜寻张碳的踪迹,若是发现,朕必有重赏。”张碳即使在印度就住下了,也有用处,最好还是找出来。
“是,官家。”卢义答应一声。
“卢义,你的记性真好。”允熥又道:“此事恐怕王喜都记不得了,你却在他随意闲聊说出来后一直记得。朕的记性比你差远了。”
“奴婢做事远比不上喜公公,也不如黄公公,只有在记事上比他们强了,要不然就没用了。”卢义道。
“哈哈,放心,你即使对朕没什么用处了,朕也会让你们养老,只要忠于朕。”允熥笑道。
“奴婢永远忠于陛下。”卢义跪下说道。
这时文垚等六个小孩子已经来了,允熥吩咐克拉维约与傅安退下,又让卢义站起来,待他们对自己行礼后问道:“你们可都已经用了午膳?”
“爹,儿子已经吃过了。”文垚、文坤与文堃回答。
“儿子尚未吃饭。”文垣、文圻与文垠说道。
‘看来熙瑶是在等着我。要不,改去坤宁宫用膳?一来一回也用不了多少时间。罢了,今晚还要去抱琴的承乾宫,明日再说。’允熥想着。
“文垚、文堃、文坤,你们既然已经用过午膳,去寝殿歇息一会儿;文垣、文圻、文垠,你们随朕一同用午膳。下午父亲要让你们旁听朕处置一件朝政。”允熥又说道。
“爹,可是要出宫?”文圻问道。
“不会出宫,就在乾清宫,父亲召见几位大臣入宫来。让你们旁听。”
“爹,为何要儿子旁听?”文圻又问道。
“你们年纪也不小了。文垚都十七了,你与文垣也已经十五岁,当年父亲十五岁的时候已经做了皇太孙,在你们曾祖父的指导下批阅奏折了。现下虽然还不急,但也该开始培养你们了。文坤、文垠和文堃的年纪虽小些,但多听一听也没坏处。”允熥道。
听到这话,文垚脸上马上浮现出激动之色。文垚已经十七,据说连王妃的人选都已经有了,明年成婚后就藩的可能很大。虽然一直在学堂学习,但总比不上实操。
“儿子一定认真听从父亲的教诲。”他说道。引得其他五个兄弟都不由得看向他。
“好。”允熥答了一句,在心里说道:‘你确实要认真听。因为’
第1448章 印度攻略—提出()
“臣五军都督府左都督同知蓝珍,见过陛下。”
“臣五军都督府右都督同知李景隆,见过陛下。”
“臣礼部尚书黄淮,见过陛下。”
“臣户部尚书练子宁,见过陛下。”
“臣督察院右副都御使萧涌,见过陛下。”
“臣督察院右佥都御史张无忌,见过陛下。”
数名大臣在允熥身前行礼说道。
“诸位爱卿平身。”允熥笑着说道。
“多谢陛下。”数人又行了一礼,在早已摆放好的椅子上坐下。但也没有坐实。蓝珍侧头扫了一眼,见到六位皇子坐在一旁,也不惊讶,只是快速略过六位皇子的脸,观察了一番他们的表情。
“朕今日召见诸位爱卿,是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要与诸位爱卿说。朕打算出兵,攻打印度。”允熥完全不废话,直接说道。
在场众人并不吃惊。允熥对印度有想法在京城的官员圈子里可以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早在很多年之前,还在同帖木儿汗国交战前,他就派人去印度探索(指张碳),还派出水师确定航路,鼓励商人去印度做生意,凡是对外交有所关注的人都能猜到。
而且他们也都知道印度的现状。印度此时并不处于统一状态,而是大分裂。印度南部还好些,有一个维贾亚纳加尔王国基本统一了南印度,但中北部地区纷乱不堪。原来统治北印度的德里苏丹国本就逐渐衰弱,分裂出巴赫马尼苏丹国,洪武三十一年帖木儿又带兵攻打德里,使得这个国家彻底分裂,互相之间征战不休;更兼帖木儿汗国分裂后旁遮普邦的总督也自立为苏丹,局势就更乱了。
不过这对大明攻打印度来说是好事。印度越乱,大明进兵就越容易。也因此,虽然中下层文官多有反对的,但允熥提拔的朝廷上层的文官认为攻打印度的财政开支不会很大,还在承受范围内,一直没有进谏过。
“陛下,从建业七年至今,国库每年都有所盈余,可以支撑出兵印度。但臣以为,陛下还是不要派兵多了。国库虽有盈余,但有备无患,还是不要都用尽了才好。”练子宁首先发言。
听到练子宁的话,蓝珍、李景隆等松了口气。虽然他们知道国库有盈余,也知道上层文官的态度,但不亲耳听到练子宁表态总是不放心。毕竟户部是管钱的,若是户部不配合,一切休提。
“练卿放心,朕不会出兵太多,至多五万兵马。”允熥笑道。
“陛下,攻打印度,五万兵马恐怕不够。”蓝珍不由得说道。就算印度再乱,五万人马再精锐,想要征服印度也不够。除非,陛下的心思只是占领印度东部小部分地区。想到这里,蓝珍不由得起了劝谏之心。若是这次只夺取小部分地区,他即使做了主帅立下的功劳也不显赫;而下次攻打印度至少还要再过五六年,到时候他就五十多了,已经不适合带兵征伐印度这么远的地方了,毕竟新生代的将领也在成长。他一定要劝得陛下答应多派军队攻打印度,而且以他为主帅,让他立下堪比徐晖祖在西域的功劳。
可就在他出言前,允熥说道:“蓝卿,朕可不是只派五万兵马,而是朝廷,只派五万兵马。”
“陛下的意思是,让南洋藩国出兵?”李景隆说道。
“当然要他们出兵。他们距离印度比朝廷要近得多,朝廷有事出兵,他们岂有不协助之理?不仅是藩国,暹罗等番国也要出兵。黄卿,十八日上朝之后,你就与傅安商议一番,派出使者出使南洋暹罗等番国,让他们出兵协助。”
“是,臣遵旨。”黄淮答应道。
“另外,朕还要在印度加封几位藩王,这些藩王也会带领部分兵马前去。他们的兵马虽然也是从中原带去,但不算在朝廷出动的五万人马之内。”允熥又道。
蓝珍、李景隆等人松了口气。朝廷五万人马,南洋藩国每个平均按一万人算,岷藩、越藩、宋藩、苏藩、洛藩、蒲藩,六个藩国也是六万人马,这就是十一万人马。还不知陛下要在印度加封几个藩王,可印度这么大,少说也得五个王爷吧,每个王爷按一万人马算,再加上番国之兵,至少二十万人马。差不多也够了。据说印度人从来没有打过胜仗,北方和西方的国家想打就打,打则必胜,二十万人马足够了。
“蓝珍,你从上直卫中挑选五个卫,再从其他京城卫所中挑选两个,备朕检阅。”允熥又吩咐道。
“是,臣遵旨。”蓝珍答应。
“另外,从全国的卫所招募愿意去印度之兵。将来封到印度的藩王之兵自然要留在印度,许多将士恐怕不愿去。先招募自己愿意去的人,若是不够,再调派兵马。”允熥又吩咐道。
“陛下,要招募多少人?”李景隆问道。
“有多少招募多少。不怕人多,只怕不够。”允熥回答。就算愿意去印度的人远远超过他的想象,他也会将这些人全部送到印度。
“黄卿,你再准备一件事。准备出兵攻打印度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朝廷还罢了,出动的人马不多,准备1容易一些;各藩国国小,想要筹备兵马钱粮至少也要半年,甚至到年底再出兵也平常。朕打算召见各藩国藩王入京,商议此事。”
“另外,黄卿,朕记得,蒲藩之土已经向北到了一个叫做克拉地峡的地方,朕可记对了?”
“陛下所言不错。去年十一月接到蒲王殿下之奏折,言称已北上夺取克拉地峡。但暹罗认为此地乃是其国之土,向朝廷上表请求陛下命蒲王殿下退出该地。臣记得今年暹罗使者来京也是为此事。”
‘怪不得朕等暹罗使者说完套话后就让他下去,他的表情那么委屈,原来是有事求朕。’允熥一边想着,一边说道:“既然暹罗认为克拉地峡是其国之土,那就分作两半各一半罢了。不过,他得到一半的土地,还要为朕做一件事情。修建克拉地峡运河。”
第1449章 印度攻略—命名全世界()
(前文五军都督府应为大都督府,已改正)
“修建克拉地峡运河?”黄淮试探着说道:“陛下之意,可是在克拉地峡此处修建运河?”
“正是。”
“陛下,修建克拉地峡运河,不用急于一时。”蓝珍马上说道:“虽然修建运河能够沟通西洋、南洋,但不过节省两千里海路,从蒲罗中绕一绕就过去了;但现下要预备对印度之战,为尽快发动对印度之战,恐怕难以同时修建运河。陛下,依臣想来,还是等同印度之战结束后再行修建。”
蓝珍并没有去过克拉地峡一带,但他有关系很近的武将在蒲藩为将,写来的书信中也大概说了说蒲藩的情形。蒲藩北部刚刚占领的地方还很落后,已经开垦出来的农田和村庄不少,但森林更多,光是前期勘探就要花不少时日,之后还要修建,没有五六年的功夫恐怕不成,同印度之战显然是用不上的;为了修建运河又要占用宝贵的运力,恐怕要拖延同印度之战开始的时间,他当然不愿意。
“攻打印度与修建运河可以并行不悖,不需强作取舍。”允熥大概猜到了蓝珍的想法,说道:“现下只是进行勘探,着蒲王分出一二百人护送勘探之人即可,不会耽误筹备攻打印度。”
“若是如此,最好。”李景隆出言道:“陛下,攻打印度后,加封在印度的诸位藩王之封地距离京城就有些远了,修建好这条运河,加封至印度的诸位藩王来京朝贡就要容易得多,所以反而应当加紧修建这条运河。臣建议,应当多派人手,同时从左右两边勘探,尽早完成勘探、尽早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