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踢开永乐-第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允熥的这个说法没有人能反对,并且也确实是正确的。这个年代,连半野蛮的蒙元都让马可波罗认为是人间天堂,更不必说大明了。虽然最后来的番国之民十个中能有一个是真的来沐浴文明的就不错了,但是道理是正确的。

    这时天也不早了,已经快黑了,也到了官方规定的下班时间了。每天都准时回家吃饭、谨遵礼仪的陈性善看着没有什么事情了,提出告退。

    允熥当然准许了。然后张数、秦松也告退了。张温虽然自己浪荡,但是对于张数的管教很严;而秦松则是妻子张伦刚刚生了孩子所以回去。

    其他的人就留下来允熥请客吃饭。允熥派人去膳房让他们备饭,又使人告知熙瑶今日与属官一起吃饭。

    这时卓敬说道:“殿下这个玻璃真是好东西。现在已经是夕阳西下,但是屋里不点灯仍然能看得清书本上面的字。如果还是窗户纸,这时候屋里已经什么都看不清了。”

    允熥很得意。去年允熥把自己的内外书房、自己的寝殿还有办公的地点东暖阁等地方都换上了玻璃,屋子里面一下子就亮堂许多。虽然因为现在成品率低导致成本很高,但是这是一次性花销,之后可以节约好多的蜡烛、灯油钱。特别是宫里用的蜡烛都是特制的,也很贵,所以算下来还是省钱了。

    老朱知道以后问了这件事情,允熥就一五一十的把自己在河沿庄鼓捣玻璃的事情说了出来。并且说自己之所以会想到制造玻璃是因为:“孙儿看古书,记载前元的时候就有来自什么意大利亚的番人带着纯色的玻璃来我大中华。”

    “孙儿想着既然他们能造出来,那我大明也可以,所以就找工匠造了这个东西。造完后现他们可以造成和一扇窗户一般大小的,并且孙儿十分不喜欢窗户纸,所以就安在了窗户上。”

    老朱后来为了节省蜡烛、灯油的钱也让允熥在窗户上安了玻璃,只不过他只让在处理朝政的地方和自己的书房安装玻璃,并未在寝殿安装。因为玻璃毕竟是成本高,老朱又一般不在寝殿看书批折子,也不需要寝殿太亮堂,所以没安。

    在允熥看来,玻璃窗户基本上是完胜窗户纸的,只不过有两点不好,一是现在成本太高,不过这是可以克服的;二是……

    就在这时,允熥听到了“哗啦”的响声,允熥走出东暖阁,果然是宝庆和带着敏儿和思齐在逃离事现场。

    允熥大喊道:“敏儿,思齐,你们两个又把玻璃给砸坏了吧!还跑,给我站住!”说着与东宫属官打了个招呼向她们走去。

    敏儿和思齐听到允熥的话,马上站住了。宝庆本来不搭理允熥的话还在跑,但是跑了几步现身边没人了,转身回去和敏儿、思齐站在一起。服侍她们几个的宫女苦着一张脸在一旁站着。

    允熥上去弯下腰给敏儿和思齐一人一个脑瓜崩,然后说道:“说过你们多少次了,不许砸玻璃,怎么就是不听。要是想玩,好玩的东西很多,逗逗鹦鹉,甚至玩蚂蚁都行,怎么总是砸玻璃?”

    宝庆身为长辈,又是三人中年纪最大的,平素又被教导和家人友善,此时站出来说道:“允熥,玻璃是我砸的,你要责罚就责罚我吧。”

    允熥早就知道必然是宝庆出来顶包,不管是不是她砸的。但是宝庆是他的姑姑,

    又是小姑娘,他怎么可能责备她?只能无奈的说道:“姑姑,我并无责罚的意思,只是这毕竟是太浪费了。”

    宝庆问道:“‘浪费’是什么意思?能吃吗?”

    允熥说道:“‘浪费’不能吃,它的意思是:没有节制的使用人力、财物或者时间。”

    宝庆又问道:“‘节制’是什么意思?能吃吗?”

    允熥又说道:“‘节制’也不能吃,它的意思是:对什么东西进行限制。”

    宝庆又说道:“那‘限制’是什么意思?……”允熥又回答n多个问题之后,最初的问题已经不知道甩到哪里去了。

    不一会儿天就黑了,这时东暖阁的宦官和允熥说道:“殿下,饭菜已经备好了。”

    允熥觉得熙瑶她们也该吃饭了,对宝庆说道:“姑姑,今天天色已晚,在我这文华殿吃过了再走吧。uu看书 m”

    宝庆说道:“正好姑姑我也饿了。”说着招呼着敏儿和思齐说道:“走,咱们去吃饭。”敏儿和思齐偷偷地看了允熥一眼跟着宝庆走了。允熥也返回东暖阁。

    在路上,宝庆对敏儿和思齐说道:“看吧,我的办法是对的,在他要责备你的时候装作不知道他说的话是什么意思,然后反问,那就行了,他就忘了要责备你了。”

    敏儿说道:“我看你是真的不知道那几个词是什么意思吧?”

    宝庆被揭穿了隐藏的真相,鼓起腮帮子说道:“怎么会呢,你姑奶奶我怎么会有不知道的词。”

    敏儿不说话了,但是看她的表情就知道她没被忽悠住,思齐也在一旁偷笑。

    另一边的允熥也在心里暗想:‘宝庆你这一招用的大家都知道了,估计她还以为把我忽悠住了,我只不过是就坡下驴。不这样,怎么能摆脱尴尬?’

    回到东暖阁,几个属官也不提这档子事儿,皇家的事情还是少掺和为妙;只是在饭桌上聊聊关于朝堂和京城民间的趣事。

    晚上回到寝殿,允熥把敏儿和思齐两个人叫过来说道:“别以为当时宝庆姑姑在,就可以逃脱责罚。转过身来。”

    敏儿和思齐不情不愿的转过身,允熥一人给了她们屁股一巴掌,不过打的也没有用力。然后说道:“以后不许砸玻璃,更不许和宝庆一起砸玻璃,记住没有?”二人点头。

    熙瑶又劝解一回,允熥才让她们出去。

    出去之后思齐问敏儿:“以后还砸不?”

    敏儿说道:“怎么不砸?只不过以后挑爹不在的时候。可有一个好玩的,怎能不玩?”

快乐!() 


第一百七十一章 上朝() 
愛♂去÷小?說→網,。

    幸亏允熥平素不爱问服侍她俩的宫女她俩平时都说啥,熙瑶选的服侍她俩的宫女又都是嘴严的,不然允熥知道了她俩说的这个话没准真的把她俩打一顿。【愛↑去△小↓說△網。ai qu 】

    第二天的早朝允熥也参加了。当老朱把允熥的折子给大臣们传阅之后,以礼部尚书郑沂为首的传统儒家子弟果然群起反对。他们当然知道要是老朱准了这个奏折所请之事他们反对是没有用的,甚至有可能被贬斥,但是不得不说,这个时候的文人士大夫虽然有的时候的坚持是错误的,但是他们还是有风骨的,不像明末到清末的多数士大夫都是软骨头。

    而之所以这时的文人士大夫有风骨,蒙元的统治是有一定作用的。蒙元时期,汉人考科举意义不大,不仅是历朝最难考的,并且考上了也不像满清时期可以当大官,所以读书人少,愿意深读儒家经典的更少。而这样的背景下愿意死啃儒家经典的都是真的认同儒家的,而不是后来那些只把这当成敲门砖的人。所以这时的儒家子弟都有风骨。

    郑沂身为礼部尚书,当然不能说的太多,这个时候还在巴蜀当蜀王世子师的方孝孺的老乡、现任翰林院编修的原质上前说道:“陛下,方今天下思安,陛下又一向与民生息,何须商人?商人不事生产专以倒卖获利,乃五蠹之一,乡下百姓进城不便,他们商人做一些乡下的小买卖罢了,怎么能给他们这样牟利的事情?”

    “且我大明富有四海,怎需与番国互通有无?就是有少许所求,许起进贡即可。殿下以为如何?”原质最后目光看向了允熥。

    允熥刚要说话,这时突然有人说道:“陛下,臣以为当许起开海市舶。”

    老朱、允熥和在场的大多数官员都看向这人。‘是杨益,他不是李景隆的人吗?李景隆为什么会赞同开海通商?’允熥想着。

    允熥紧张起来,要是李景隆有什么不可告人的想法,老朱很可能不再支持开海,这可不行!

    谁知杨益说道:“陛下,臣以为,几个商人罢了,不过是赚几个钱,还能危害到地方官府不成?倒是原编修,我刚才见你对殿下的奏折都没有看几眼,估计都没看到殿下写了些什么就着急说话,这是不是不太恭敬?”

    允熥顿时一脑门子问号?杨益这话听着不是在反驳原质的观点,而是在攻击原质的为人,他这是因为一时没想到词还是什么?

    倒是老朱,

    还有其他一些在朝中时间较长的大臣知道为啥了,杨益这根本不是支持开海,而是单纯的为了反对原质而反对。这就得说到大明开国初年的事情了。

    大明开国初年,京城的五品以上官员不管是文还是武,六成都是朱元璋的老乡淮西人,第二大派就是以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在老朱的纵容下,两派时常互相撕逼,后来两派的首要人物都被干掉了。

    杨益身为定远人也是淮西集团的一员,而原质是宋濂的徒弟,是浙东人。杨益袭职很早,洪武初年就上朝为官,洪武十几年的时候被派到地方为指挥使,最近才回京城,所以他记忆尤新的上朝还是当年两派互相撕逼的时候。今日见到原质进言,又见老朱似乎是赞同开海,不自觉的就上来反驳原质的话。

    但是杨益说完了话就知道自己不该说话,现在的朝堂之上和二十年以前大不相同,也没有那么分明的派系,自己贸然进言实在是不该。正好这时老朱出言道:“杨益你久在地方,不知京城的事情,,难免有见识不明的地方,还是退下吧。”

    杨益赶忙退下。心中还在害怕老朱事后处置他。不过老朱现在不会轻易地动勋贵,老朱又了解杨益,不会处置他的。

    允熥上前,说了昨日他想出来的那条‘让更多的番国之民得沐我大明的文明’的理由,顿时让这些儒家弟子预备的反驳理由不能说出来了。

    这时户部主事黄魁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殿下之建言甚好,为了让更多的番国之民得沐我大明的文明,臣觉得应该开海。”

    其他人以为黄魁是真的这样以为的,但是坐在御座上的老朱心下冷笑:黄魁虽然本人是直隶海门县人,但是他有个远房的亲戚是上沪县人,并且黄魁家穷,进学的钱都是亲戚资助的,所以他当然会在这里支持开海通商。

    不过老朱因为也想开海,所以也就不说穿他了。但是老朱已经决定:以后对于籍贯或者有亲戚在市舶司所在县城的,要专门记录,一定要知道谁是会为商人说话的。

    然后又有几个儒家子弟出来提出不同意见,允熥一一反驳。见着在场的文武官员没有人再提出反对的话来,宣布:“那设立市舶司这件事就成了。就等着仿照前朝的例子把规矩定下来在正式下旨开海通商。”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即使是今日没有上朝的人想反驳也没用了,老朱既然已经正式说话了,那就不会再改。

    接下来兵部尚书茹瑺拿出一封奏折说道:“陛下,昨日在沔县(今三秦省汉中市勉县)的长兴侯上的折子到了,奏报已经抓住了反贼白莲教妖人田九成,问陛下如何处置。”

    老朱说道:“抓到了田九成?下令让耿炳文就地凌迟处死。所有捕获的白莲教妖人,和他们的亲属,全部处死;受白莲教妖人蛊惑的百姓流放辽东,遇赦不赦。”

    事情的缘故是这样的:洪武三十年正月,藏身于沔县县衙为吏的白莲教信徒高福兴,与田九成、王金刚奴造反,先后攻陷了多个县城,又蛊惑陕蜀间番民响应。老朱得知后,诏令以耿炳文为主帅发三秦、巴蜀军队围剿。又敕秦王尚炳练士卒,缮甲兵,时刻巡罗,以备不测。

    耿炳文派遣陕西都指挥佥事吴旺将兵一万五千人,四川都指挥佥事俞琪将兵一万八千人等分道缉捕。至九月初一日,福兴奔突无所,遂被俘获。另有汪伯卫、陈妙贵、杨文皋、王师傅、刘普成等,被抓住后杀死。留四川都指挥同知赵兴追捕田九成、陈二舍等。

    实事求是的说,这次白莲教造反虽然在《明史》上只有,大概五六十个字,但是他比在历史书上大书特书、广为人知的永乐年间的唐赛儿造反规模要大得多,大明先后出兵四五万人,并且惊动了巴蜀、三秦一代十多万军队,先后耗时近一年才平定。而唐赛儿造反不过先后出兵数千人,几个卫所防备而已,也只花了两三个月就平定了。

    现在田九成、陈二舍也已经被抓获,只剩下王金刚奴仍然在逃。对于白莲教造反的事情,朝廷上下都非常重视,对于老朱的命令也没有任何疑问和反对的。

    老朱又沉思片刻,说道:“令耿炳文回京,继续留赵兴在汉中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