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好干吧,土地会有的,娘子会有的!”
说完这番话,他又吩咐跟着他的侍书官毕酒城留下来问清楚兵丁的姓名籍贯并填写在令旨之上,才在众人或惊讶或感恩的目光中,转身出了帐篷。
帐篷外面,吴襄、吴三辅、朱纯杰、李继周、黄三宝、邱致中,还有三个三四十岁的文官,都目瞪口呆的看着朱慈烺——太子爷真是做得出来啊!
真的是折节下交啊!
真的和一帮臭哄哄的大头兵打成一片啊!
这还是太子吗?
这都快赶上太祖、成祖了
朱慈烺冲他们招招手,笑道:“再去下一个两百个帐篷,今天都得走一遍。”
“太子殿下,您这又是何苦呢?”
一个四十许岁,穿着大红蟒袍,头戴乌纱,留着三履须髯的黑面文官摇摇头,道:“您是万金之躯,怎可和匹夫相交?”
“陈先生哪里话来?”朱慈烺一边走,一边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啊!而且我家的天下,就是以这些匹夫为根基的,不是吗?”
这位“陈先生”名叫陈锐,官拜太子洗马,是东宫的讲官,也就是朱慈烺的老师。
听到朱慈烺的“怪论”,陈大先生先是一愣,然后又和另外两位被朱纯杰请来的讲官交换了一下眼神。
三个讲官都有点不认识朱慈烺了!
朱慈烺是好学生啊!对老师是非常尊敬的,而且学习很用功,是非常渴望当一个和崇祯皇帝一样的明君圣君的。
而且朱慈烺还特别的规矩,胆子小得很,宫里的规矩那是一丁点都不敢违反的。
可是今天这是怎么回事儿?整个都变了,不仅装病逃学,而且还染指兵权!这是身为太子的大忌啊!还满嘴的胡言乱语,说什么太祖托梦,这种是鬼神之说,靠谱吗?
另外,身为太子应该自重,怎么可以和一帮当兵的打成一片?这是要干什么呀?就算要折节下交,也该和士大夫交,怎么能和这些粗鄙的兵卒交往?
朱慈烺也不看几个先生的脸色,只是振振有词道:“三位先生也许以为士大夫才是天下的根基,其实是忘记祖宗家业从何而来的了?
太祖高皇帝的确重视儒士,但他并不是依靠儒士得天下的。太祖布衣出身,起于草莽,趁着元失其鹿之时,百战而创帝业,依靠的就是长江淮河一带的壮士匹夫。
开创大明后,太祖爷爷也没有忘记这些追随过他的匹夫,在天下四方遍设十七都司,一留守司,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户所六十五。所辖军户一百数十万户!皆给授田土,耕战合一,足可自给。这一百数十万户军户,才是我大明立国治天下的根基啊!
若天太祖高皇帝所置的都司、卫所、军户,还保持良好,和洪武年间一样,流寇算什么?东虏又算什么?他们怎么能和我大明百万雄师对抗?太祖高皇帝和成祖文皇帝时,他们女真人敢造反吗?
三位先生好好想想吧今日的灾难,并不是我大明没有照顾好天下的士大夫,而是大明没有照顾好一百数万户军户啊!洪武年间,一户军户至少有五十亩土地,一百数十万户军户起码该有八九千万亩土地。可现在天下的卫所还有几亩土地?大部分卫所连一亩地一顷田都没有了吧?
没有了土地,军户自然不能负担兵役,都司、卫所也形同虚设。朝廷就不得不花钱募兵来平辽剿匪,辽饷、练饷、剿饷也由此而来。天下也因此而败坏!”
这怎么可能!?
这位太子小小年纪,怎么可能知道的那么清楚?一定是有奸佞在蛊惑太子爷吧?
三位先生都把相当不善的眼神投向了看着就像奸佞,而且最清楚卫所军户这些事情的吴襄。
吴襄被他们看得一阵心中发毛,不过他也和三位先生一样惊诧莫名。他是无辜的,从没和朱慈烺说过这种不该说的事情。
而且这种话说了也白说,只能得罪人。
都司卫所的田土已经给勋贵、世袭军官、军籍士大夫和藩王们瓜分完毕了,还有谁能向他们要回来?可能吗?凭什么?
看着有六十许岁,长得瘦削,颧骨有点凸出的东宫侍读李士淳眉头大皱着,用一口标准的广东官话开口说:“殿下,您是国之储君,一言一行都要谨慎。殿下现在的所为,有没有圣上的旨意?”
“有啊!”朱慈烺才不会说实话呢,他压低声音,“此乃密旨,万万不可让外人知道闯逆将至,圣上为大明天下计,将在不得已时南幸留都,本宫和王承恩奉旨督办此事。今日请三位先生来,就是要商量朝中诸臣中谁是必须随驾而走的。另外,本宫身负重任,需要三位辅佐,三位从今日起,就跟着本宫办事吧。”
有旨意就好
三位先生都大松口气,心里面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朱慈烺现在做的事情,如果没有旨意,都够得上被废了。而有旨就不一样了说明天子充分信任太子,准备让太子掌握一点武力,不仅可以护驾南幸,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担负起大明天下兴亡。
如果太子能够提前即位,那么他们仨要不了太久就是内阁大学士了!
今年才过五十,看上去相貌堂堂,顶多四十几岁的少詹事林增志说:“既然有旨,那就请殿下继续下交于士。我等三人先行商议一番,拿出一个名单如何?”
朱慈烺点点头,“那就有劳三位先生了。”
第21章 朕保证不秋后算账(真的好想要推荐票)()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六。
时间已经过了正午,大明天子朱由检还在屋宇式的皇极门门楼内听政。明朝的早朝并不是在大殿内进行的,而是在皇极门进行,称为御门听政。皇帝陛下的宝座就放在气派非凡的皇极门门楼内,门楼前后后三重台阶,重重台阶两边均有汉白玉栏杆环绕,望之威严气派。
皇帝的御座两侧和后方侍立的是司礼监内官,朝臣则在皇帝御座的正前方,靠皇帝最近的则是几位内阁大学士,另外还有一位顶盔贯甲的大汉将军立在皇帝右前方的廊柱下。更远一些,才是文武百官,分列两班,人数非常多。
由于明朝的开国太祖朱元璋是个工作狂,又喜欢独揽大权,还怕被臣子蒙蔽。所以就想尽可能的多见一些臣子,多听取一些报告。因而明朝的早朝常朝的规模也是空前的——由于人多,所以大殿中呆不下,才在皇极门(早期称奉天门)搞御门听政,皇帝和少数重臣可以在门楼下面呆着。大部分的官员,都是“户外工作者”,也别说风吹雨打,光是晒太阳也够受了。如果遇上一个不爱上早朝的懒皇上大家还好过一点,要遇上崇祯这样恨不能一天上两回早朝的皇上,那满朝文武一个个就都是黑黑的不黑也晒黑了!
除了晒,还有就是累了。早朝的时间很早,卯时一到就得开始,也就是凌晨五点开始。通常会持续到中午才结束!这就是六七个小时了!
而且上朝的官员也不是住在宫里的,得从北京内城各处赶到皇宫,寅时怎么都该起了也就是凌晨三点起床,五点上班,还是户外工作,大太阳底下晒到中午。
这哪儿是当国家领导人啊!分明是扫大街的环卫工人啊!
所以白面书生一样的京官,在北京城是很少见的,有也一定是新来的,绝大部分的京官都是一张老农民似的黝黑脸膛。
除了黑,还有瘦!每天凌晨三点起,五点上朝,一站一上午,站完还得办公事,而且皇帝还是个喜怒无常的主儿,指不定什么时候就给锦衣卫抓去了,整天提心吊胆的干这样的工作能胖可真不容易啊!
不过人多并不等于效率高,虽然今天来了好几百京官,从天没亮就一直在皇极门外站着,直到现在太阳都到头顶心了,也没议出个退敌之策。
其实就是没钱呗!有钱啥都好,没钱啥都不好了。
现在大明没钱了,国库空空,内库也同样空空。
吴襄两月份时向崇祯皇帝开价百万两的时候,崇祯回答他说:“国库止有七万金,搜一切金银什物,补凑二三十万耳。”
现在又过了快一个月,为了布置战守还花费不少,如果不是发动百官和百姓捐纳军饷,早就维持不下去了。
可是百官也穷啊,也捐不了多少。
看看他们的样子就知道,一个个又黑又瘦的,衣服也都是掉色儿的,说他们有钱谁信啊?
不过话说回来,明朝在京的官员们大多都不富裕。后来李自成进京拷掠,得了几千万两,其中从官员那里刮来的不过是十分之一,也就是几百万。看着不少,但是在京官员多少人啊?那么多人才刮出几百万,平均一下能有多少?而且贪污受贿这种事情也不能平均啊,只有肥缺才得贪墨,但清水衙门永远是多数。
譬如朱慈烺的那些先生上哪儿贪去?给朱慈烺补课收钱?有这样的事儿吗?
而且三敬陋规在明朝也没有成为惯例,即便有地方官上贡,也只是给同他们有密切关系的京官用钱,不会搞到雨露均沾的。
当然了,北京城内有钱人还是有的。勋贵和一部分大太监是有钱的!
大部分勋贵不是一代人显贵,而是世世代代显贵,日积月累攒出家业也正常。另外,勋贵出任的官职通常是武官,可以管都司卫所京营的,早年可以侵吞土地,后期可以克扣军饷吃空额,如果在东南沿海任职还可以庇护走私,也就容易来钱了。
而大太监有皇家和藩王可以“吃”,皇庄皇店也都是太监们在管,早年还有矿监和织造局可以捞,现在则有监军的机会从军饷中捞钱,所以大太监们多少都有点身家。
至于内帑在万历年间倒是颇为丰盈,但是到了天启、崇祯年间就开始不断往外发钱铺贴军费。现在早就空空如也了,什么三千万两云云的,根本就是不合逻辑的瞎扯。明朝的太监得多负责,多会搞钱,才能给崇祯皇帝攒出三千万两?当他们都是大明首富郑芝龙啊?
不过崇祯皇帝即使知道他的文官们没有贪污多少钱,现在心里面还是恨得不行。
因为这些文官既没有办法搞钱,也没有办法退敌,还拦着不让他这个皇帝迁都这可真是要命啊!
李自成已经突破了居庸关,眼看就要到北京城外了,再不迁都南幸就来不及了。
对了,迁都南幸和落荒而逃是不一样的。
迁都南幸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得由皇帝下旨,内阁票拟,皇帝批红,然后才能由六部和顺天巡抚、天津巡抚、登莱巡抚、漕运总督共同安排执行。
这是大明中枢的集体迁移,在迁移过程中,中枢的职能不会中断,权威也不至于过多的下降。
而落荒而逃就简单了,今晚就走,带上老婆孩子,在京营精锐的护卫下直赴天津——这就是一句话的事情,王承恩一定已经安排好了一切,随时可以护驾出逃的
想到忠诚可靠的王承恩,崇祯皇帝就安心了不少,他可不会傻愣愣的挺着等死。要不然也不会让王承恩统领内外军营,提督九门了,他又不会打仗,除了安排好逃亡,还能干什么?
不过落荒而逃的事情太折威望了,而且也会让大明在一段时间内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之中。
因为落荒而逃是不可能带上一个庞大的中枢班子,也带不走太多的军队。这样朝廷就会陷入无官无兵的困境,说不定会被居心叵测的军阀权臣挟持。
所以现在就是迁都南幸的最后时机了
想到这里,崇祯叹了口气:“昨日收到塘报,居庸关失陷,流寇即将抵达京师臣外,诸卿有何良策,皆可畅言与朕。”
哪儿还有良策啊?
要么逃跑,要么投降,这两策能畅言吗?要言,您自己言吧,这次咱们保证不反对。
奉天门外的官员个个呆若木鸡,不发一言
崇祯心里那个失望啊!怎么就没有一个能站出来说句“迁都”的臣子呢?
快站出来吧,朕保证不秋后算账了!
可惜崇祯皇帝的心声大家都感觉不到,还是没有人站出来说话。
其实从三月十三日起,早朝上就没什么人说话了。因为在前一天,李自成的大军就抵达了怀来卫,京师西北的长城各口,都在闯逆兵锋之下。闯逆大军随时将破口而入!
所以朝臣们从十三日开始,都在等崇祯皇帝下迁都南幸的谕旨。
可问题是崇祯皇帝就是不开金口!
而百官也没谁敢去背这样的黑锅。所以君臣之间,就这样大眼瞪小眼的干熬着!
熬到今天,崇祯皇帝居然还能沉得住气!
说真的,臣子们都不由得在心里佩服崇祯的养气功夫了,这才是天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