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好官人-第1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宋版本的军校就行了。只要武人集团形成,军校肯定会提上议程的。

    “就看赵煦有没有命等到那会了……”

    一想到赵煦的短命和宋徽宗赵佶要上台,张正书就一阵头疼,文青不是病,但文青做皇帝绝对是种病。在短短一瞬间,张正书就想了很多。这个也是他深思熟虑的事情。在宋朝这会,估计没有人会相信办一个银行居然能引起战争。但张正书是知道的,世间的事情都是有规律的。不管是大宋壮大自身后会攻击敌国,敌国被长时间放血后,也是会忍不住要开始掠夺止血的。虽然他们都不知道内情,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

    张正书把话题扯开,说回报纸上,笑着问曾瑾菡校对得怎么样了。

    把佳人哄得笑逐颜开之后,张正书才总算松了口气。直到张正书要去李家村忙正事,曾瑾菡也没阻拦,而是担忧又牵挂地让张正书悠着点,别忙出病来。张正书自然是满嘴应承的。

    带着十几个工匠,走在城郊的黄土官道上,张正书心情还算不错。相对于报纸,银行才是大杀器。有了银行,敢于借款做生意的人才会多起来。钱只有流通起来,才会创造更多财富。等资本兴盛到某个程度,你不去打别人,别人都会觊觎你的。到时候,能不能把大宋催化成真正的资本主义萌芽,那就要看造化了。

第218章 庠序之教() 
李家村的技校,早就开始招收学生了。不仅免费学习,还包两顿吃食。甚至还不管男女都收,不管多大年纪都能来听课。于是,一到农闲时刻,不知道有多少李家村的村民到技校听课。

    授课的,自然是那些道士了。道士郭骞原本想着讲授修道知识的,奈何不仅村民没啥兴趣,而且张正书也不准。后来被迫无奈,道士郭骞只能讲授怎么种田了。粗浅的种田术,被张正书编成了一本书,自费刊印放在“勤卷堂”售卖。这些天道士郭骞讲的,就是这些粗浅的种田术,比如怎么选种育种,怎么精耕细作,怎么提高粮食产量……结果一传十,十传百,技校来听课的不仅有李家村的村民,甚至十里八乡的农户,都跑来听课了。

    有鉴于此,张正书专门分开大人班和孩童班。孩童由道士们教认字,学基础。而大人班因为人太多,课室装不下,只能到操场上讲课。看着道士郭骞拿着一个铁皮大喇叭在讲课,张正书就觉得好笑。

    不过好处是杠杠的,随着种田术的推广,张正书的经验值开始疯长了。特别是道士郭骞说到种一茬小麦或水稻可以接着种一茬大豆,因为种完大豆之后,再种植各种作物都能增产。因为大豆是豆科植物,根系入土较深,可以疏松土壤,而且在根上长有根瘤,能固定空气中游离的氮素,除满足大豆的需要外,还遗留在土壤中一部分氮素,供给后茬作物利用,相当于天然的肥料了。不止如此,种大豆还能减少病虫害,这是农户们最喜闻乐见的事。

    更何况,大豆还能榨油,榨完油之后的豆饼还能喂牲畜家禽,甚至还能喂养战马。种大豆是不会亏的,这一点农户也心知肚明。因为大豆可谓是一身都是宝,就算是拿来食用,能直接煮了吃,也能生豆芽来吃,还能加工成豆腐、豆浆、腐竹、腐乳、臭豆腐、豆瓣酱、酱油、豆豉……反正大豆做豆腐是没风险的,做干了叫豆腐干,再干了叫豆粉,做稀了叫豆腐脑,再稀了叫豆浆,做厚了叫豆腐块,做薄了叫豆腐皮,放臭了叫臭豆腐,连豆腐渣都能喂牲畜家禽。

    中国的农民不傻,被点醒了之后,立马回去种大豆了。至于能不能行,那得试过才知道。

    恰好这会刚刚收割完麦子,田地丢荒也是丢荒,没东西可种。立马种上大豆,还能赶在冬天来临前收获。毕竟才是七月多,离满天飞雪的十一月还有四月时间。如果太阳给力的话,勉勉强强还能赶得及收获。

    也许是传授的种田术太过“新颖”,而且实用,技校的名声算是彻底打响了。李家村周围十里八乡的农户,都抢着把子女送来技校。以至于张正书回到技校的时候,差点没吓一跳,他才离开几天啊,怎么多了那么多人了?特别是那些小孩子,张正书怀疑自己办了个幼儿园了。

    没奈何,张正书只能出台一个规定,只招收六岁以上的孩童,不论男女。

    这一招,把很多孩童都筛选了下来,惹得很多农户不满。张正书却说道:“若是不遵守,永久取消入学资格!”这一下,那些农户就安静了,乖乖照办。其实,张正书也是为了孩子们好,没到六七岁,加上营养不算充足,智力会跟不上的。别说学写字了,就算是理解都难。而且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现在又没有什么专门针对蒙学的课本,一上手就是小学六年级初中的内容,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还真不行。

    当然,打一个巴掌要给一个甜枣,张正书保证,这些农户种出来的豆子,技校会第一时间收购。这样一来,所有农户都接受了,纷纷赞扬张小官人是个好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是乡绅都会做的事情。只是宋朝很多地主怕建立私塾麻烦,所以捐献钱物给县学,其实也是出于这个思想。

    张正书办校,虽然花费不少,但张根富也没说什么,反倒觉得这是积阴德的事。倒是张根富续弦的妻子又开始乱嚼舌根,讽刺张正书是个败家子。张正书当然无视这个名义上的姨娘了,反正任她说自己都不会掉一层皮。

    铸钱的作坊,就建在技校里面。

    当初买地的时候,张正书为了未来规划,一下子买下了河边的一大块贫瘠的荒地,当时还被人嘲讽是傻子。现在,张正书却觉得很赚。起码想弄个试验室,弄个作坊啥的都方便得很,反正地多啊,随便盖个房子就是了。铸钱的作坊,就是这样建起来的。

    买地都是为了未来规划,张正书可是要把这技校弄成培育科技的摇篮,少了地方怎么施展?

    别看张正书现在投入很大,但他却知道,如果技校集教学、科研和产出为一体,那么还缺少赚钱的东西吗?随随便便拿出一个发明出来,都能赚得盆满钵满了。当然,技校最主要的还是培养合格的工人,毕竟纺织厂就要投产了,为了赶在明年冬天织成棉布,张正书不得不让管家张通请来岭南那些懂得纺织棉布的人,签了契约让他们传授纺织技术。当然,用的是张正书“发明”的水力纺织机。

    “小官人,这就是技校么?”

    那些匠人有点发愣地看着技校里的学生,不敢置信地问道。

    要知道他们也不算是目不识丁的工匠,相反他们懂得看图纸,也算得了算术,虽然不通经史,但说到专业技能,他们绝对不输给谁。只是由于宋朝这时候的工匠,技术都是保密的。不客气的说,就是吝惜自家的手艺,往往是摸索出一些高超的工艺手段之后,却敝帚自珍不肯外泄,还创造出什么传男不传女之类的“规矩”。当然,技术保密是对的,像这些工匠,最担心的就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因为没有专利或者类似的东西保障,别人纷纷效仿,你也无可奈何。

    所以这些工匠对技校一事,显得极为震撼,甚至感到害怕。因为这是官家的旨意,他们无法违背。进了技校,是不是也要贡献出自己的技术?

第219章 保密契约() 
张正书也听出了他们的担忧,笑道:“你们可是担忧‘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其中年纪稍长的匠人,小心翼翼地说道:“难道不是?”

    张正书笑道:“绝非如此,敝帚自珍只是闭门造车,技术得不到发展的。如果大家交流心得,技术发展了,那么新技术带来的收益,是旧技术的好几倍。若是尔等不信,且静待一段时间再看看,我说得是对是错。再说了,我并不是贪图你们的技术,而是贪图你们的经验。为何?因为你们都是熟练的工匠,要培养一个熟练的工匠,那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若说到技术,说不得你们还要学我的技术!”

    这些匠人有点不乐意了,这是在质疑他们的技术啊!要知道,他们可是官匠,可不是寻常市井匠人来的!

    “你们要是不相信,跟我过来吧!”

    张正书带着他们,走进了铸币作坊里。这里面,早就有张正书挖来的冶铜匠人了,而且给的薪资还不低。

    “小官人,你来得正好,这铜冶出来了,只是颜色有些不对……”这时候,一个匠人浑身是汗地走过来,“似乎变得黑了些……”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张正书想着在铜里提高铅含量呢?

    “黑一些没事。”张正书无奈地说道,“这些匠人乃是官匠,他们或许知晓为何。”

    “倒是冶出来的铁块,似乎质地上乘了不少……”

    这匠人有点不太明白,他是冶金匠人,铜冶炼过,铁也冶炼过,但他不明白为何用木炭炼出来的铁,会比用煤炭炼出来的铁在质量上要好很多。甚至已经接近钢的标准了,这让熟稔“灌钢术”、“百炼钢”、“炒钢”等技术的这个匠人十分不解。

    张正书却笑道:“木炭和石炭(宋朝对煤炭的称呼),差别太大了。石炭里含有大量的硫,会影响铁的质量的。”这是系统告诉张正书的,不然张正书一介文科生,哪里知道煤炭里有什么元素?甚至张正书都不知道铁里面硫含量增加了会有什么差异,要不是系统提示铁里硫元素增加会使得金属延展性、韧性降低,不适合做兵刃,张正书还不是一样用煤炭来炼钢?

    “石炭里有硫磺?”

    不仅是在场的匠人,就连还在冶炼的匠人都惊愕地看向张正书,眼神里充满了疑问。

    张正书理所当然地点了点头,说道:“肯定有,而且含量还不少。”

    虽然宋朝这时候的产铁量已经超过了十万吨之多,但是却没有人能明白燃料对钢铁品质的影响。经过张正书这么一说,他们才恍然大悟。甚至有人想了,如果知道这个秘密,是不是就能把铁制品卖出天价来?

    但一想到用木炭炼铁的花费,这些匠人就退缩了。

    开什么玩笑,这样的成本大大增加,也就是张正书这个败家子才做得出来。

    “冶铜可以用煤炭,但冶铁必须用焦炭。我已经让人去定制焦炭了……”

    其实宋人已经大量使用煤炭了,只不过还没发现焦炭而已。但张正书的出现,干馏技术就提前被“发明”了。干馏其实没啥技术含量的,建一个窑,上面只留一个小门。然后下面是可以烧火的坑,把煤炭放进窑里密封好之后,在下面烧火就行了。

    可惜的是,用这种土办法制成的焦炭,收集不了煤炭干馏时产生的煤焦油和煤气。但没办法了,张正书只是想拿来试验而已,也没弄太多。

    干馏的技术,自然也是系统提醒的。要不然以张正书的“渊博”的知识,怎么会知道炼钢需要焦炭,焦炭需要煤炭干馏才能得到?

    “如果你们不信,大可自己用焦炭来冶炼一番。是了,炼钢时,温度越高,炼出的铁品质越是上乘。”张正书补充了一句,“若是得到经验,要将这法子写成文字,我有大用……”

    这些匠人没吭声,其实他们也知道,以张家的家世,这种可以一辈子营生秘密,却毫无保留。他们也是感慨,如果他们知道这个秘密,那肯定是秘不示人,流传子孙的。

    “小官人,写成文字,是要公诸于众么?”

    那个年纪稍长的匠人非常不解地问道,“若是小官人保守这个秘密,岂不是能赚更多钱银?”

    张正书说道:“我可没那么大方,要公诸于众。我只是要献给官家罢了,这可是关乎家国安危之技术,堪称屠龙之技,岂能轻易示人?是了,你们也莫要外传,传给子孙徒弟尚可,但若流传到外国,那可别怪皇城司,安抚司无情了。是了,等下你们这些‘差雇匠’一样要签下保密契约。”

    “保密契约?”

    那些“差雇匠”有点发愣,他们可从没遇到这种事。

    “自然要签保密契约了,我这技校里,秘密众多,被你们泄密了怎么办?我们先小人,后君子,日后就免却很多麻烦了……”

    面对强势的张正书,这些“差雇匠”也无话可说了。

    这也是技校的规矩,不管是哪个进来做事,都签了保密协议。别说“差雇匠”了,之前招来的冶金匠人,道士,哪个不是签了保密协议的?张正书让道士郭骞拿来保密契约,让那些差雇匠签了。签了契约,张正书才能保证他们的薪资不会短缺。

    完了之后,张正书吩咐他们开始铸钱。反正宋朝铸币权分散天下,只要含铜量足够就是标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