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好官人-第1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正书觉得好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你可是皇帝啊,皇帝需要臣子去治理地方,又何必要什么借口?要是有贪污的,罢官、贬官还是流放,都随你意。和你政见不和的,纯属无理取闹,只顾私自利益的,统统贬到地方上。要是在地方上办事昏庸的,继续贬官……当然了,要做到让人无话可说,还得从考核制度下手,这个你比我在行,自己制定吧!”

    张正书说的,那可是集中皇权的办法,赵煦一听就心动了。可惜,这道圣旨下不去,因为这涉及大多数官员的利益,下面一定会封驳回来的。所以,张正书的这个建议,几乎等于是白说。不过,张正书的话也给了赵煦不少启发,想要整治一个官,还得讲究方法。比如,先前把叶祖洽整下去的那办法就很不错。

    脑筋一转动的赵煦,思索了良久才惊觉他要见张正书,并非是因为这事而来的。

    “你给我的那封信里,写的都是真事?”

    赵煦其实已经相信了七成,因为大宋朝堂里这样的龌龊也不少。甚至于他前些年,也曾想过夺过高太后手中的权柄。李乾顺做出这样的事来,一点都不足为奇。

    “就算没有这样的事,三人成虎,这事也就成真了。”张正书淡淡地说道,“这消息不在于西夏人信不信,而是在于外戚梁氏信不信……”

    赵煦是聪明人,一听也就明白过来了。

    正如张正书所言,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别看李乾顺现在真的乖顺得如同提线木偶一样,但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谁知道李乾顺心里是怎么想的?谁敢担保他这个“傀儡”皇帝没有死忠之士?

    挑拨离间最高深境界就是这样,点到为止却留给无限的想象空间,西夏人绝对会中计!

    “但是这个计策,一定要等到西夏人进攻平夏城失利后才能实施……”张正书的话不用说完整,赵煦已经心领神会。是啊,将计就计,扩大战果,一举灭掉西夏的根基,夺回河套之地,那么大宋就有能力和辽国叫板了。

    面对这样的诱惑,赵煦也忍不住激动了起来:“就应该这样!我果然没看错你,你真的是大才!”

    “什么大才,就是想得多了点而已……”张正书可不想被拉去做官,要是被其他人知道他教唆皇帝撸掉贪官,那么大宋百分之九十的官都要遭殃,那张正书的日子可想而知有多难过了。这种事,看似是福气来了,其实是祸事!

    “我想,你是不是要做个经略安抚使,专攻情报一事……”赵煦心血来潮,就想许官了,但其实他说了也不算……

    张正书连忙说道:“别,我不想做官……”

    赵煦听了这话,开始清醒了,他想起张正书早就说过了类似的话,不禁叹了口气:“可惜了……”

第241章 武器差别() 
张正书认真地说道:“我知道自己不是当官的料,以我的性子,恐怕满朝树敌,甚至某天横尸街头都有可能……”

    赵煦一脸严肃地说道:“绝无这种可能!”

    赵煦说的是实情,在历朝历代,除了武人掌权之时,那种政治混乱的时代,才会出现大臣被暗杀的可能。因为这是政治禁忌,中国历来讲究君子和而不同,这只是政见不同,没理由也不会做这种事。如果有人开了先河,那么就乱套了。

    所以北宋限制武人不是没理由的,就是怕武人政治,道理讲不过就动拳头,动刀剑。文官嘛,动动嘴皮子而已,再怎么样也不会闹出人命来。从两宋的角度看,后世天(tian)朝宫廷神剧,利用杀手暗杀大臣一事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打破潜(qian)规则了,会引起一连串反应的。

    当然,这也不能说绝对。

    历史湮没在尘埃中,谁也无法保证你的政敌会怎么攻击你。泼脏水那是常规操作,甚至欧阳修、王安石和苏轼都被污蔑成扒灰了,那些政客除了没明着使用暴力,其下作程度简直匪夷所思。就算是张正书看了,都觉得他们太没有技术性了。看似故事编得有鼻子有眼,但实际上纰缪百出。在宋朝这个以儒家纲常为主的时代,士大夫的名节真的比性命还重要!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开放的唐代,发生在杜牧、李商隐之流的身上,还有一丝可信之处。但是在宋朝,在饱读孔孟诗书,并以“正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王安石、苏轼、欧阳修这样的名流身上是万万不可能的,他们完全没有理由置自己的名节于不顾。

    然而,这种情况却比动手更可恨,毁人名节,就等于毁了这个人。

    好在清者自清,王安石、苏轼和欧阳修总算没有被毁掉。

    面对这样一个政治环境,张正书真的不想走进这趟浑水,免得惹火烧身。而且他也知道自己的性子,睚眦必报,锋芒太露,得罪同僚?那不是日常的事情嘛!到时候,满世界树敌,再被政敌一污蔑,那真的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这种傻事,张正书不会去做的。

    “官场太混乱了,我不想进。”张正书淡淡地说道。

    赵煦也乐了:“你想做竹林七贤么?”

    “嵇康他们?”张正书想了想,才想起“竹林七贤”是谁。“那不同,他们是对政治黑暗灰心,而归隐起来的。但如果给他们机会,他们肯定还会出仕的。在晋朝那个年代,所谓的‘终南捷径’就是要保持清高,但我不一样,我是真的不想做官。”

    “罢了,人各有志……”

    赵煦有点遗憾,在他看来以张正书的能力,做一个京官是绰绰有余的。“且说说你在铸铁那方面的发现吧,我对这个也有点兴趣……”

    张正书当即把铸币的事情一说,然后添油加醋地标榜自己发现了干馏“石炭”,就能得到上乘铁制品的时候,赵煦眼睛都亮了。别看宋朝产铁量大增,但是用煤炭炼铁的宋朝,铁器的质量非常堪忧。常常在和别国对砍的时候,对面的刀还只是崩口,而己方的已经断了。这样的武器装备,能打的赢才怪了。

    顺带,张正书又把自己工匠兴国的理念一说,赵煦登时来了兴致。

    “你是说,尊重工匠,重用工匠,大宋就能蒸蒸日上?”

    赵煦还是不相信的,因为这个理论和他接受的教育格格不入。

    不管是他的老师,还是高太后,都教导他只要遵循祖宗法度,遵循圣人教诲,努力实现三代之治,那么大宋就无敌天下了。然而事实却是,司马光的政治理念破产了,韬光养晦并不能让别人尊重你,反而觉得你软弱可欺。这不,西夏连年挑衅就已经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了。要不是赵煦在亲自掌权后强硬回击,说不定西夏人就得寸进尺了。

    “世间物事,都有其道理所在。我个人认为,所谓‘格物致知’,就是把世间物事的道理探知到极致,那么也是几近得‘道’的。此道,方才是强国富民之道!若是不相信,我可以举个例子。”张正书略显兴奋地说道。

    赵煦做了个手势,示意张正书尽管说。

    “春秋时,秦国不过是弱国;但是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忽而强盛起来了。很多人只看到秦国的军功爵制度,却忽略了法家真正强国富民的倚仗所在,那就是秦朝的科技成就。对了,所谓科技,就是发现和发明不为人知的东西,然后用这些东西组成强而有力的器物。比如秦弩,其部件可以互换;再比如秦朝的弓箭,全都是流水线、标准化生产,节约了时间,充实了武备……就是因为秦朝有这样的科技,所以才能横扫六合,一统八荒,建立秦朝。

    汉朝也不遑多让,虽然很多人把汉武帝战胜匈奴归功于他手下的大将,但其实汉朝用的是铁器,而匈奴还在用青铜器,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汉当五胡成为可能,因为武器层面已经碾压了。再说唐朝,唐朝的陌刀,想必你也知晓吧?再加上玄甲军这样的重骑,在那时候真的是当世无敌。武器之利,可是能左右一国兴衰的。

    再说说,为何我大宋无法压制辽国、西夏了呢?”

    “因为武器不行?”

    赵煦似乎也明白了过来,他不止一次听闻过东、西作坊制作的兵器不堪大用,但却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连西夏和辽国都掌握了钢铁技术,大宋除了弓弩还能压制对方以外,其他武器根本不是这两国的对手,拿这样的武器去打仗,简直是拿士卒的生命开玩笑啊!”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这都是因为用石炭炼铁,铁中含有硫元素,铁里硫多了,自然韧性就差,硬度也不够,还脆。这样的铁,能堪大用么?”

    赵煦皱眉,他开始重视起来了。要知道,他是很在意对外战争的,武器都不行,拿什么打仗?“那你说的干馏石炭,又是怎么回事?”

    “喏,设计图在这了……”

    张正书拿出了一张设计图,“这个是干馏石炭的步骤……对了,这个办法对环境影响很大,选址最好远离人群,不然周围的人很容易得病,短命的。还有,你要下令多种树才行,特别是在秦凤路,树种多,种活了,那么黄河就不会那么泛滥了。”

第242章 科技的力量() 
“黄河泛滥,还和种树有关?”赵煦愣住了,他有点想不明白这里面的逻辑。

    当即张正书又给他科普了一下有关植树造林的作用,赵煦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唐以来,关中沦为黄土之地,不是没有原因的啊?”

    “世间一切都是有关联的……”张正书淡淡地说出了一个后世人尽皆知的哲理,要知道他可是根正苗红在红旗底下成长的“三好青年”啊!吃好、喝好、睡好,嗯,一点毛病都没。

    可惜,以赵煦的理解能力,理解不了老马的这句话。

    “咦,怎么又两张?”

    赵煦看了看,第二张设计图居然是一个投石车,“这是砲吗?”

    没错,宋朝这会叫投石车叫做“砲”。而张正书这个投石车,其实就是仿照回回炮设计的配重投石车。而汉人发明投石车,是在汉末魏初,魏朝大臣马钧发明了一种连发投石机,原理是做一个风车轮盘,上面挂石头,人在中心以杠杆原理搅动,然后慢慢越搅越快,最后在极限速度时拉刀把绳子切断让石头飞出。后来因为不实用也就不了了之了。经历了历史的洗礼,汉人的投石机技术发展愈来愈成熟,在宋朝投石车也不止一两种。

    “没错,这个砲用齿轮将绳索上好,你看,齿轮位于投石机两边,通过人力行走上弦。如果训练得当,数十个士卒就能把数十斤的石头,抛投出四百步远。不管是守城还是攻城,都是利器。”张正书笑道,“数十斤重的石头,加上地心引力,砸在城墙上,啧啧,最多十次,城墙就垮了。”

    “甚么引力?”

    赵煦越来越觉得张正书的神秘,口中经常蹦出一些他听不懂的词汇。

    “额,你不用理会,反正你对科学又没有研究。”张正书搪塞过去之后,继续吹嘘道:“更妙的是,这个投石车,我弄成了可以拆解的部分。反正攻击的时候也要十几个士卒,这十几个士卒再加上三五匹驽马,就足够运送到战场上了……”

    “且慢,你说这个投石车能将数十斤重的石头抛出四百步(近五百米)远,你可曾试过?”

    赵煦目光炯炯地看着张正书,似乎有些不大相信。

    要知道,就算是八牛弩、三弓床弩的射程也不过如此了,超过四百步就没了准头。但是八牛弩操作也不简单,需要好几名士卒上弦才行。更何况,八牛弩只是威力大,射程远,可以远程狙杀敌将而已,并不能摧毁城门,更别说摧毁城墙了。

    这时候的攻城战,大多是蚁附式攻城,配合各种攻城器械,比如撞木、巢车、楼车、望楼、各种云梯,甚至八牛弩抵近射击还能在夯土城墙上钉入箭弩,可以让士卒攀登而上。只不过很遗憾,宋朝除了攻击燕云十六州以外,鲜少有攻城战。更难过的是,宋朝大多数都是进行守城战,要不就是被迫野战,反正都不是自己喜欢的节奏。

    落入敌方的节奏,宋朝想不吃败仗也难啊!

    所以,赵煦是怎么都不相信有这种投石车的。赵煦对军事有研究,就算是大宋最厉害的投石车,也不过能打出三百步,也就是四百米左右而已,而且还是没准头的情况下。

    “怎么说呢,这就是科技的力量了……”张正书总不能说,你要是不相信,日后蒙古军队就是拿这东西欺负你的,到时候就不是数十斤的石头了,而是近百斤,甚至上百斤!“我是没有实际造出来过,但经过我的计算,这是可以达到的射程。当然,如果石块小一点,抛出的距离更远,但杀伤力就小了很多了。我虽然不懂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