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是因为没有利益去跟他们换,所以他们不愿意。”
张正书一针见血地说道,“一旦有个新利益,比现在旧利益好的时候,而且两者只能选其一,你看他们会不会放手?说白了,他们只是不见兔子不撒鹰。”
“你怎么说得好似在街市上讨价还价一样?”
赵煦就觉得奇怪了,他是不相信这个说法的。实际上,大宋的朝臣里真心为国的也不少,他们只是怕新政另天下动荡,朝局不稳而已。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很多事情,脱离了一个‘利’字,它就运转不了。”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官家,你认为这是政治问题,但是在我看来,不过是利益问题罢了。换做是你,你家里有良田万亩,但朝廷新政却是在剥夺你的利益,你愿意吗?”
“不愿意……”
赵煦叹了口气,说道:“怪不得新政总是进行不下去,原来问题在这!”
“你又不是第一天才发现问题所在,恐怕先帝的施政得失,你早就了然于胸了吧?”张正书毫不留情地揭穿道。
赵煦有点尴尬地说道:“你做人就不能这么直接吗?我不要面子啊?”
“面子是自己挣来的,不是别人给的。”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别的问题就不扯那么多了,现在还是说回土地和农民的问题。农民是国家的根基,恐怕谁都不会否认吧?但你认为,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你觉得合适吗?中原地区,地少人多,要不是有江南粮食输入,恐怕现在已经养不活这么多人了,你不会否认吧?”
“我当然明白不合适,但这又有什么办法?”赵煦无奈地说道,“他们又不愿意售卖土地,你难道还能逼着他们卖不成?”
“使用暴力手段是不可取的,那会引起天下动荡的。但是,有一个办法,可以倒逼他们出卖土地。”
张正书嘿嘿一笑道,要是来财在这里,肯定会反应过来,张小官人又要坑人了。
赵煦眼前一亮:“我就知道你有法子!”
没办法,张正书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太新颖了,而且难能可贵的是,还行之有效!单单是这一点,就足够赵煦倚重张正书了,比那些只会夸夸其谈,说两句话都要扯文论经典的朝中诸公好多了。
“办法不是没有,但收效会很慢。”
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当然,我之前提议建立银行,就是为了这个办法探路的。”
“银行?”
赵煦一愣,“土地问题,和银行有关?”
“土地,说白了就是金钱。有关金钱的事,自然是和银行有关了。不止和银行有关,还和作坊有关。”张正书认真地说道,“如果这个改革成功,大宋延续国祚三百年也不是问题!”
赵煦皱眉,说道:“你是说,大宋只有四百年天下?”
张正书嘿嘿说道:“说句大逆不道的话,要是按照现在的势头下去,出现一个昏君的话,别说四百年了,再过几十年就完蛋都有可能。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没有永恒的王朝,估计你比我清楚。”
赵煦很想说一句“放肆”,可他却怎么都说不出口,因为张正书说的都是真理。
“那延续国祚三百年的法子,是什么?”
赵煦是真心想知道,张正书有什么高见。
张正书能有什么高见啊,他不过是一个穿越者,知道历史的进程,知道社会的发展方向罢了。“很简单,大力发展作坊。你还记得我说过‘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社会运行规律吧?作坊,就是最重要的一环!可以说,如果作坊办得好,形成风潮的话,大宋的土地问题也就跟着解决了!”
第350章 大作坊模式()
“大办作坊,就能解决土地问题?你遮莫是在发疯罢?”
没错,赵煦第一反应就是这样。
毕竟是“古人”啊,“古人”的思想,又怎么会看得到工厂的无限可能性?就算刚刚张正书举了个栗子,拿禁军退伍士卒来说事,赵煦都一时间没转过来。毕竟蜂窝煤作坊是个“例外”,赵煦还是不相信什么作坊能容纳得了这么多人工作,他又不是没见过什么是作坊,不就是一个小屋子,里面两三个工匠吗?这样的作坊,办得再多又如何?
“官家,你还没明白吗,蜂窝煤作坊只是很普通的一个大作坊罢了。若是从技术性来说,它不值一提。”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别的不说,就拿我准备办的棉花纺织厂来说,如果宣传得好,办起一个几万人的大作坊,也是寻常。当然,这几万人,要分布在不同的地方。挤在同一个地方,大是大了,粮食等生活物资的供应也是个大麻烦。”
“甚么?几万人?!”
赵煦差点没跳起来,这个观点给他的冲击实在是太大太大了。甚至可以说,完全颠覆了赵煦的三观。其实,这也是因为儒家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国的哲学对政治的影响,都是小国寡民的心态。
而唯有法家、墨家、杨朱学派这几个,才是真正为大国服务的学派。至于儒家,一开始也是小国寡民的,看孔子的言论就知道了:“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足谓小康。”
这都是因为孔子活在春秋时期,有感于周王室的式微,“礼崩乐坏”,于是希图复古,回到“三代而治”的时代去,这是儒家“大一统”的社会理想。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中国人崇古的风潮才会这么兴盛。
三代而治啊,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啊,多好!
可惜,那只是小国寡民的模式,是理想中的乌托邦,想想就好,谁把它当真了谁就是傻子。
然而,文人就把它当真了,毕竟文人是有文青病的,而且病得还不轻。书上的东西,他们信了十足十,更何况是圣人之言?所以他们注定是看不到希望,因为社会不会倒退,小国寡民只是幻想。最后,这些文人只能自暴自弃,开始自我堕落。
赵煦受到的教育告诉他,最理想的社会模式就是“三代而治”,换句话说就是“小国寡民”。人人有田耕,人人有饭吃,那就好了,所有人都不会造反。看样子好像的确是这样的,有饭吃为什么要造反?但很可惜,人越来越多,地越来越少,宋朝还不抑兼并,人人有田耕基本就是在说笑。
好在种田技术提升了,不然大宋根本养不活一亿人。
但人口多了,问题也随之而来,首先就是不好管理。看看宋朝不断的起义就知道了,人多了,心就杂了。其次,就是吃饭问题。土地压力太大了,但主要集中在中原。此外,还有很多问题,比如说钱荒啊、天灾……
现在,张正书说一个大作坊能容纳得下几万人,要是多几百上千个,岂不是能解决大宋千万人的就业问题了?
要是能解决千万人口的就业问题,大宋还有什么负担,全都成了国力好伐!
怪不得赵煦会如此震惊了,换了谁不震惊啊,没吓出心脏病来,算赵煦胆子大了好吗!
“几万人算得了啥……”
张正书不想说,后世富某康工厂里,工人是以百万来算的。几万人,都只能算是中型企业而已。
“这还不算啥??!!”
赵煦快要疯了,他不知道是自己耳朵有问题,还是张小官人太疯狂。
张正书理所当然地说道:“难道官家忘了我说的沿海造船作坊?广州、泉州、明州、温州、台州、婺州、虔州、吉州、潭州、鼎州以及杭州等地,都是造船作坊。这些造船作坊,少则数十上百人,多着数千上万人。”
赵煦苦笑道:“但那只是造船作坊啊!”
“其他作坊也是一样的,就看敢不敢扩大经营罢了。”张正书断言道,“如今我大宋不是购买力不足,而是生产力不足。生产出来的东西,一定可以卖得出去的!”
“你让我想想……”
赵煦想缓一缓,这实在是太刺激了,刺激到他的小心脏都有点受不了。
张正书自言自语地说道:“这又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有什么好想的。一开始能有数千人都了不得了,除非有银行……”
“有了银行,又怎么样?”
赵煦听出了一丝端倪,连忙接着问道。
“大作坊模式,不是所有人玩得转的。如果某人有好想法,却苦于没有资金,怎么办?唯有银行贷款给他,让他有资金可以建厂……额,建作坊招工、生产、经营。当然了,银行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借,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借。银行首先要评估这个项目的可行性,要是不可行,是不会发贷款的。其次,如果此人经常欠钱不还,也是不会借的。就算能借,也要有抵押物,比如资不抵债的时候,这个作坊,包括土地、生产出来的货物、原料,甚至工匠都要充当钱银抵债,收归银行了……”
赵煦明白了,立即说道:“这就是你说的,银行经营之道?”
“没错,以钱生钱。”
张正书嘿嘿一笑道:“要是经营得好,银行能为国库每年提供数千万贯的金钱……”
“……”
赵煦彻底无语了,他都不敢轻易谈千万贯,怎么在张正书的嘴里,好像钱不是钱一样?没办法啊,宋朝的皇帝穷惯了——也不能这么说,而是下面的大臣习惯性哭穷了,所以宋朝的皇帝以为国家真的很穷。
第351章 载舟覆舟()
“不过,要达到数千万贯的收入,起码要把银行遍布大宋才行。这个过程,起码十年吧。大作坊也是,要形成规模,解决百万人的就业问题,也需要十年时间才行。”张正书缓缓地说道,然后神色复杂地看向赵煦。
赵煦自然不会知道,张正书的眼神是在说:就算你知道,恐怕你也看不到那一天了。
“十年也行了,能增强国力,十年算得了甚么!”
赵煦雄心万丈地说道,“朕等得起!”
张正书心中一叹,心道:“你这短命鬼,要是继续夜夜笙歌,别说十年了,一年多之后你就要挂了……”
“对对对……”
张正书敷衍地说道,其实是不太想面对这个事实。其实,知道一个人的死期,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看着赵煦现在容光焕发的样子,张正书还是觉得要提醒他一下。“不过,官家还是注意自己的身体吧,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啊!锻炼身体,会感觉好很多。比如每天不要久坐,多走动走动,踢踢蹴鞠也好,打打捶丸也行,甚至可以射射箭,或者像我一样跑跑步也是可以的。实在不行,叫翰林医官们教教你耍五禽戏,强身健体,自然能长命百岁。千万不要相信什么丹药能长生不老,那些都是骗子,绝对该杀头的。”
看到张正书这么在意他,赵煦也有点小感动。
赵煦不是天生薄凉之人,也做不到帝王无情。更多的时候,他只不过是一个叛逆期很长的,还不怎么成熟的青年罢了。没办法,谁让高太后、司马光他们一直打压着赵煦呢?现在,赵煦只不过要跟他们对着干而已,哪怕他们都死了。
“有心了,朕……会保重的。”
当然,赵煦也没把张正书的话听进去。只是记得,要做一做什么五禽戏而已。
“既然官家一场来到,我炒几个小菜,陪你喝几杯酒吧。”
张正书也看出来了,赵煦这人太过刚愎自用,一般的建议是听不进去的。也是,身为一个叛逆期的青年,要是这么容易就听话,那就不叫叛逆期了。幸好张正书不太在意谁是皇帝,只不过觉得赵煦这人还算不错,所以话多了些。
“你还会炒菜?”
赵煦觉得新奇,他也没见过炒菜是什么,还以为这是宫廷里的绝学哩!毕竟,以赵煦的尊贵,是不会去到御厨那里看人炒菜的,甚至连近都不想近,因为“君子远庖厨”嘛!
“汴京城的炒菜技术就是我故意散出去的,你说呢?”这是张正书的得意之作,现在系统的经验增长迅速,就是因为张正书走了“群众路线”。
“《礼记》有云,‘君子远庖厨’,这种事何必亲躬?”赵煦皱眉说道,他是想不通为什么有人“自甘堕落”,到厨房做一个厨子。
张正书淡淡地说道:“连做饭都不会,还算是一个人吗?如有一天,你独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