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好官人-第2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煦还在畅想未来的时候,彭元量已经把药端来了。

    “陛下,趁热喝药罢,小的已经尝过了……”

    作为一个贴身宦官,彭元量就是要为赵煦亲尝汤药的——怕有人暗杀嘛,宋人也没那么傻。

    赵煦皱了皱眉,但还是端过药喝了。

    “呕……”

    药很苦,赵煦差点没吐出来,好在彭元量及时送上蜜饯。

    赵煦稳了稳自己的胃,维持了一下帝王形象。

    “那姓张的小子如今在鼓弄些甚么?”赵煦嚼着蜜饯,好像漫不经心地问道。其实,赵煦是很关注张正书的。熟悉赵煦性子的彭元量哪里敢怠慢,连忙说道:“回禀陛下,张郎君如今在东水门外半里处,兴建了一间奇怪的屋子,似石非石,但又坚硬异常。这屋子有两层高,但施工至建成,只用了两个月。此际,那屋子在墙上砌上白色的瓦片,但据闻是用窑烧出来的瓷片。听那些个工匠说,这是张郎君用来做杂货铺的……”

    “杂货铺?”赵煦一愣,然后哑然失笑道:“他向来是要赚大钱的,做杂货铺莫不是昏了头?”

    彭元量心道:“官家果然十分在意这张小官人……”嘴上却说道:“小的不知张郎君打的是甚么算盘,但瞧他的模样,似乎十分着紧这杂货铺。是了,城中绿菜,如今多是他在供应。便是宫中,也有采办张家的绿菜……”

第474章 畸形税收() 
“绿菜?先前你与朕说的那茅棚绿蔬么?”

    赵煦清楚地记得张正书到底做了什么,自然是闻弦歌而知雅意。

    “回禀陛下,确是那茅棚绿蔬。”彭元量说道,“小的曾统计过,如今汴京城中绿菜,已然去到百钱一斤了,李家村的茅棚绿蔬日入百贯是常事,甚至可达到两百贯。因为绿菜充斥菜市,以往城中之黄菜价也升了不少,量也多了……”

    赵煦一愣:“这不应该啊,这绿菜菜价升了,黄菜菜价应当降了啊?”

    彭元量摇了摇头:“陛下,小的也不知为何,但菜价确实如此,今年百姓冬日要比寻常年间过得更好了些。这里面不知是何道理?”

    要是张正书在这里,肯定会说得头头是道:这就是钱活起来的迹象啊,往年达官贵人哪里会把钱放在吃蔬菜上面?就算每天吃黄化的蔬菜,也吃不了几个钱。但是,只略带一点黄意的绿菜出现,那就不一样了。达官贵人嘛,不是没钱消费,而是不知道把钱窖里的钱用到哪里去。投资田地?可以啊,但你要能在开封府周围买得到才行。远了不喜欢,难以管理;近了价钱又贵又没人愿意出售。一来二去的,这钱哪里能流通得起来?

    于是,达官贵人们只能去酒楼茶肆、勾栏瓦舍消费了。偏生宋朝的娱乐虽比前朝多得多,但那些都不是大额的消费。或者说,这些消费很难产生钱财的流动,流动到底层百姓那里。但大棚蔬菜不一样,首先蔬菜就是很贴近民生的产品,其次就是张正书给雇工的工钱挺高的。最关键的,自然是过年时节,有了钱的雇工,自然要消费了。

    以消费带动消费,汴梁城乃至整个开封府的经济,突然就活了。

    如果用后世的经济理论来解释,就是所谓的“节日效应”了。只不过以往的汴梁城、开封府底层百姓没多少消费能力,节日效应虽然有,但也不会过得太好。可今时不同往日了,张正书在李家村雇佣了上千人,再加上张家在汴梁城的商铺、报社、卖菜人手等等,垂直的雇佣人数已经差不多去到了一千五百多人。这么多人再带动的消费,已经足以拉动一座城市的经济增长了。

    宋朝人对经济这笔账是迷迷糊糊的,隐约能明白点东西,却又不肯花心思去研究,自然看不破这个规律。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句话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后世经过实践了之后提炼出来的道理。然而,让宋人去理解这句话也太难了点。

    赵煦就懵了,他一直以为轻摇赋税,平抑物价,百姓就能安居乐业。怎么事实却并非如此?

    实际上,宋朝的赋税确实不算太重,因为徭役都可以用钱抵消。

    然而,宋朝的税收却很奇怪。例如熙宁年间,开封、襄州、唐州、邓州等地一百亩的新开垦田地,朝廷只收四亩的税,后来打算收到二十亩的税,即二十税一。当然了,那些言官们不干了,开始为民诉苦报不平,即所谓“民间苦赋重”,结果朝廷根本就无法增税,只能一百亩之田继续收四亩之税。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这些言官们的屁股不正。朝廷已经没钱了,却还是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想增加税收。哪怕朝廷实行两税制,也就是夏秋两收,也没法增加太多收入。

    鼓励开垦嘛,哪个朝代都是这么做的。

    可官员又是地主,哪里肯交那么多税?

    交税这件事,很明显就转移给了佃户、自耕农。哪怕是二十税一、三十税一,折合成夏秋两收,也是等于十税一、十五税一了。再加上各种杂税、佃租,佃户交税的比例已经超过了一半。这个税收,哪怕是在历朝历代来说,这个隐形的税收都很重了。

    问题是,压力都转嫁给了佃户、自耕农,那地主呢?基本不承担税收,哪怕农税只占了宋朝税收的三成多,可这种畸形的税收比例,已经埋下了足够大的隐患了。

    如果给张正书来执政,张正书肯定会一手刀枪,一手税单,把地主强加在农民身上的税赋给减轻,逼迫地主交税。这个模式是不是很熟悉?不错,就是后世米国的国税局模式。在后世的米国,不管是黑白两道,还是平头百姓,最怕的不是警察,不是FBI、CIA,而是国税局。要知道,国税局可是掌控武力的。换而言之,这是一群持枪上岗的税务官。武力催税,你敢不交税?他们能开着坦克到你家门前,分分钟教你做人!

    在百年催税行家,米国国税局面前,只有税收一件事,不知道多少人栽倒在他们手上。可以说,只要米国国税局想查你,连你祖宗十八代都能查得一干二净。

    可惜,宋朝皇帝都太软弱了,凭空养着那么多兵都不懂用。

    赵煦也无法接受这个模式,满朝官员也会竭力反对的。在那些文官看来,他们可是道德典范啊,怎么可能偷税漏税逃税?还用武力催收税赋,这是有辱斯文的事!他们还能煽动舆论,逼迫皇帝让步。

    冗兵、冗费、冗官,并非一日而成的。宋朝是根基,就是这样一步步被腐蚀的。

    贪婪的文官,假仁假义的地主,就是大宋的掘墓人。

    看看宋朝此起彼伏的起义就知道了,官员还没有问责制度,大不了换个地方再捞钱。

    畸形的税赋,让大宋雪上加霜。要不是王安石改革了一下,充实了国库,恐怕宋朝连官员的工资都发不出了。但王安石也因此得罪了天下地主和无数同僚,怪不得他下台后所有人都弹冠相庆了。

    从实际情况看,轻摇赋税、平抑物价是没错。

    但赵煦却忘了一件事,公式并不能乱套的,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满天下的文官、地主都吃得满嘴是油了,还要给他们轻摇赋税,平抑物价,只能让经济更加雪上加霜。唯有像张正书这样,刺激消费,才能将达官贵人钱窖里的钱全都“诱”出来。

    赵煦无法想通这件事,因为他的思维就是很典型的宋人思维,眼睛里只盯着农民,却忘了天下财富有八成是在那些达官贵人、巨贾乡绅手中的。

    “这没道理啊?”

    赵煦想来半天没想明白这事,最后只能苦笑:“那姓张的小子,总能给朕一些惊喜……”

    “不错,张郎君最近挺喜欢抛头露面的……”

第475章 水银之祸() 
“抛头露面?”

    赵煦又被吓了一跳,“他又弄出甚么天怒人怨之事了?”

    “这倒是没有,只是他又造出了一辆新式四轮马车。颇为精致小巧,也很是气派……”彭元量不敢隐瞒,老实说道,“连日来,张郎君乘坐这四轮马车穿街走巷,出入酒楼茶肆、勾栏瓦舍,皆引起周遭百姓围观。”

    “他倒是享受!”

    赵煦也不以为意,要知道宋朝皇帝出行,那才是真真切切的气派,前后足足有两万人,首尾连起来,能从汴梁城东到西。更别说皇帝的辇车了,那才是奢华好不好?车顶的华盖、车尾的旌旗,包括流苏均是金黄色与杏黄色。车上所有杆头的顶端,包括车辕与旗竿都以龙头装饰;车上分别陈设着一屏风一条案和一扶手椅,屏风和条案上均镶嵌着金丝图案,高贵而文雅;而车的围栏及扶梯的柱头以及装饰花板都是以象牙制成的,柱头上雕刻着祥云,花板是镂空的,纹样简洁大方;辂车的车轮的雕刻与装饰以象牙雕制成莲花的图案,车轮周围均衡地分布着象牙制成的镂空花图案。并间隔金丝镶嵌,沿着车轮的周长,上下两层密布着的几百粒宝石,皇家风范呼之欲出。

    单单是一辆辇车,造价就不菲了。

    张正书的四轮马车再厉害,在赵煦看来,都比不上他的辇车。

    “还有一件事……”彭元量有点踌躇,不知道该不该讲。

    赵煦也没在意,问道:“难不成这姓张的小子又弄出甚么新奇玩意了?”

    “回禀陛下,是端王似乎与张郎君起了冲突,因为和乐楼的李行首……”彭元量大概把他们的冲突说了一遍,听得赵煦眼神都凌厉了起来。

    不得不说,皇城司在汴梁城真的太厉害了。只要他们想知道的消息,就没有不知道的。虽然没有缉捕权,但无孔不入的皇城司,肯定能引起文官们的恐慌。用皇城司来监察一个商贾,有点杀鸡用牛刀的感觉。

    “端王?!”

    赵煦的脸上,突然现出一股煞气来。

    彭元量一看,就知道要糟了。

    说实话,赵煦和赵佶是一个样的,怪不得是兄弟,都极为记仇。想想看,得罪赵煦的那些人,哪个有下场的?高太后?呵呵,差点就没追废其太后称号及待遇。不过高家的外戚也是倒了大霉了,高太后一去,他们就一落千丈,连翻身都翻不了。

    至于元祐党人就更不用说了,哪怕是苏轼,苏辙,都没逃过赵煦的报复。更别说已经死掉的司马光了,一贬再贬。于是,新党对旧党的报复性打击,根本就是赵煦授意的,甚至可以说是鼎力支持。赵煦不满司马光的“以母改子”,不满元祐旧臣早年对他的冷落,更不满高太后对他的种种压抑,因此,对旧党的仇恨心理不亚于元祐时被打击的新党。仅元符元年,被赵煦撸掉的元祐旧党就达八百三十家之多。

    本来嘛,亲王在京就不安好心,摆明了是想夺位的。

    只要赵煦一日没有生下儿子,没有确立太子,亲王都不可能离京就蕃。

    按理说,这皇位怎么都轮不到赵佶来觊觎的。可赵煦知道,他的九弟赵佖才是年龄最长的。可偏偏赵佖是个睁眼瞎,自古以来皇帝哪有睁眼瞎的?所以所有人都忽视了赵佖,而消息灵通之人都知道赵煦身体的隐疾,这些年来巴结赵佶的官员就越来越多了。

    “十一哥最近很不安分啊,你去申斥一下他,叫他守守规矩。堂堂天潢贵胄,整日出入青楼是个怎么意思?再知会大宗正司一声,即日起,端王府的用度减半,时效半年。”赵煦的语气很淡很淡,但是听在彭元量耳中,却好像雷霆炸响在耳边一样。

    赵煦这是在敲打赵佶啊!

    哪怕是兄弟,在这种时候也是没有什么情面好讲的。皇位之争,本来就是残酷的。别的不说,他们的祖宗,不是赵匡胤,而是赵光义就起了一个很坏的头,硬是凭借着手段夺了皇位,致使太祖一脉怨恨在心。说实话,赵光义弄阴谋手段还行,治国一道就实在是太差了。按理说,一个皇朝刚刚建立,就应该像朝阳一样朝气蓬勃的。不管你的政策怎么样,与民休息,总会创造出一个盛世来。瞧瞧历史上的明初就知道了,哪怕朱元璋的国策再垃圾,可人心思定之下,居然生产很快就恢复了。

    首先赵光义第一点就是广开科举收买人心,这一招不错,确实让天下归心了。还有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这些都是正确的举措。但赵光义觉得他大哥定下来的国策有点不妥,虽然杯酒释兵权了,可他还是不放心,继而提出“崇文抑武”。好了,大宋算是被人打了一闷棍,从此一蹶不振了。

    两次伐辽,差点没被打得哭爹喊娘,连大将杨业都死在了辽国境内。为何?因为赵光义的多疑,比曹操更甚,居然想出“将从中御”的昏招,他在皇宫内亲自授予出征将帅应对谋略、攻守计划,或授以阵图以指挥前线将帅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