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群雄召唤-第2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运气不错了。

    却说这关家的杀手春秋二十四手夺命刀乃是关二爷读春秋学出来的刀法,分前八刀、中八刀、后八刀,每刀分八变,就是依照对手躲闪的八个方向:上、下、左、右、前、后、趴、躺变换路线。

    刚才这头一刀是出马刀,名叫“考叔挟车子都忌”。关公的春秋刀每刀都是一个典故,这一刀说的是春秋年间郑国伐许城,一员大将叫颖考叔,万夫不挡,一手挟车、一手持旗,飞身攻上城楼。郑国有另一名士叫公孙子都,名望高、有能耐、长的也漂亮,但是武艺不如颖考叔,一见考叔挟车上城、抢了风头,他心怀妒忌,暗放一箭,正中颖考叔后心。

    大家都以为考叔是死于乱军,打完了仗后,郑王叹惜颖考叔的死,公孙子都披发上殿哭诉:“臣颖考叔,挟车插旗攻上许城,引起子都所忌,暗放冷箭射死为臣!”说着自掐其喉,死于当场。大家这才知道是子都残害同僚,被颖考叔的魂附体索命。

    春秋刀第一招用这个典故,就是明刺眼前暗砍后脑,战场上什么招最难防?就是背后自己人来的暗算最难防!出马刀命名为“考叔挟车子都忌”,就是形容这一刀如同背后的暗算难以防犯。(未完待续。)

第252章 压垮黄巾的那根稻草() 
说起来,春秋二十四刀从关羽创出来之后,也流传出去几个版本了。

    瓦岗寨大刀王君可、水泊梁山关胜、岳家军关铃等都是这一手绝学的传人。

    不过,一般来说,刀法本身就是势大力沉的那种非常消耗体力的使用路数,而关羽的这一手绝学就更是其中最为费力的武技之一了。

    就说这一招起手“考叔挟车子都忌”的路数,双方面对面冲向对方的时候,关胜是以刀柄对着王黄的,而在两人交马错身之后,关胜依旧是刀柄向前,刀身向后砍中了错身而过已经在自己身后的王黄。而在这个交错的瞬间,关胜已经通过王黄出手的那点力道把大刀轮过了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弯,可以说就是所谓的大风车。

    要知道,这个大刀可不是普通的枪棒,抡起来砍下去容易,可要说这么一瞬间就来个大风车,尤其是这个大刀还是那种势大力沉模式的重刀,对于武将的臂力、膂力乃至是各方面的身体素质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按照原本轨迹上的情况来说,创始人关羽被网友戏称为‘关三刀’,不说实实在在的只能够一次性施展其中的三招,估计也差不了多少,最巅峰的状态可能能够达到五招左右的样子,其他时候也就只是普通的刀法武技,算不得他的杀手。

    而王君可限于隋唐世界的变态程度,真要是完整状态,估计才能完全施展前八刀。至于中八刀和后八刀则是另外的模式,这里暂且不表。

    再说关胜状态也就和关羽差不多,而关铃相较于其父则要更加天赋异禀,勇力过人,能够施展到六七刀左右的样子。

    那么有人要说了,王君可那种在隋唐和各种大力怪厮混的家伙不说,怎么关胜、关铃能够施展的招数也比关羽要多?难道是技巧的改进使得这个刀法更加容易施展了?

    其实不然,之所以会如此,原因说穿了也很简单,那就是马具的运用问题。在马具没有被发明运用之前,骑术是一个非常考验武将能力的问题,可以说,不依靠马具单纯的双脚夹住马腹本身就要耗费武将三成左右的精力,那么自然手上的力道、动作也就相应的受到影响了。

    众所周知的,武术这玩意本身对于下盘就是非常重视的,在这上面三国时期与大宋时期本身就有先天性的弱势,关羽能够达到这个程度已经是非常强悍的了。

    话说回来,关胜被召唤出来之后根本没来得及熟悉这样的状态,虽然说没有记忆,但是这些东西还是需要一个适应阶段的。事实上,关胜也是这段时间才堪堪能够施展一招刀法而已,没想到这么快就运用到实战中了。毕竟,这一战非同小可,要是和王黄纠缠起来,被他牵制在这里,不能有效的把骚动传染到整个营地,将会影响整体的战略,所以关胜也不得不全力出手。

    不过,即便是如此,关胜施展出这一刀也是十分勉强,这会儿也是气喘吁吁的了。

    随后赶上来的亲卫也是训练有素,非常麻利的把背后中刀的王黄抓了起来。

    “贼将落马被擒,放下武器,投降不杀……”

    一时间,关胜后面的士卒们更是按照早就安排好的说法开始吆喝起来。本来这也只是作为扰乱敌营秩序的手段,没想到真的擒获贼将。

    如此一来,本来已经汇聚起来准备抵抗的一部分黄巾士卒再次溃散开来,另外的那些黄巾将领虽然不断组织收拢士卒,却也效果甚微。

    这个时候,裴行俭引着大军也随后进场,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倒也不是说裴行俭率领的大军多么骁勇无敌,一下子就把黄巾打垮了,而是裴行俭率领的大军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攻心战术,一下子就打垮了黄巾军的抵抗之心。

    讲道理,别看眼下居室一片大好,黄巾已经溃不成军了,可是事实上来说,黄巾军的伤亡并不是很大,真要把他们逼到绝路上,所谓哀兵必胜,拼起命来的数万大军绝对能够把鲍鸿的这点队伍淹没了。

    固然说现在黄巾已经毫无抵抗之心,毫无士气,毫无组织。甚至可以说就差投降了。但是很明显,人家现在只是在逃而不是在投降,为什么?

    因为这毕竟不是现代,哪怕是现代,优待俘虏也仅仅只是明面上的条约而已,真实情况如何,有谁会遵守还不一定呢,更何况是这个时期?

    逃跑至少命运还在自己手里,而放下武器投降,那命运就在对方的手里面了。谁知道汉军究竟是什么心理?

    所谓秋毫不犯,行令禁止的铁军终究只是传言罢了,放弃抵抗的话,那可就是赤裸裸的摆在汉军面前的军功,轻轻的一刀挥下去,那就是一个人头的军功到手了,这个时候去用自己的性命考验汉军的节操?谁会做这么傻的事情?

    虽然说眼下关胜等人率领的队伍的确是素质比较高的,对于那些放下武器的黄巾士卒就没有下手,但是这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就算是当场不杀,回头杀俘的事情也不是不可能,最好的办法无疑还是逃掉。

    甚至可以说,在是在逃不掉的情况下,究竟有多少人选择投降,有多少人选择奋死一战还不一定呢,就以汉代的剽悍民风来说,这个比例绝对不小,足够汉军喝一壶的。

    所以说,裴行俭到底用了什么手段来处理这个问题的呢?

    “我乃颍川黄巾渠帅截天夜叉何曼,众人可以放心投降,我保证我家将军不会做出任何伤害大家的事情!”

    “何老大说的没错,我们这段时间所有的待遇和汉军士卒完全没有区别,各位老兄弟放心,咱们黄巾兄弟绝不会拿自己兄弟的性命来说笑。”

    “**村的乡亲们,我们就是之前随彭越前往荆州的老乡,现在跟着将军不但日子过得比以前好,也不用担心以前做的那些事情了,各位乡亲们乘早做决定……”

    ………………(未完待续。)

第253章 榜样与盲从() 
“截天夜叉”何曼是颍川、汝南一带黄巾军将领,早期颍川、汝南这一带的黄巾渠帅,后来张角参透《太平天书》的秘密,复活大量前朝反王,高层将校队伍一下子就得到了补充,于是颍川这一带的黄巾就变成了英布、彭越等人统辖。

    英布、彭越等一批汉初反王自然要比何曼等厉害多了,一上来迅速整合力量,获得了不小的战果,甚至可以说严重威胁到了洛阳的汉帝。

    所以汉帝也是被逼急了,把汉朝剩下的那几支老牌种子精锐都拿了出来,才有了双方对峙的僵局。

    双方僵持不下,陷入持久对峙的局面。作为游击战祖师的彭越自然是干起了他的老本行,直接带着一批人前去抄汉军的后路,也就是一开始说的绕道荆州一圈去内外夹击,这其中就包括了何曼和这些黄巾士卒。

    结果巧合的和同样准备绕道荆州包抄敌人的鲍鸿等人撞了个正着,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何仪被杀,何曼被擒等等,随后鲍鸿率军南下荆州,留下董卓与彭越对抗,甚至拿下了彭越。

    而眼下在裴行俭的命令下发出呼喊的正是何曼和那批出自颍川、汝南的那批黄巾,真讲起来,他们和现在敌对阵营的那些黄巾士卒可以说都是一个地方的人,甚至是邻村人乃至是同村人。

    至于说这么做的作用,那自然是非常巨大的。

    可以这么说,人就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动物,尤其是在这些事情上面,你靠说的,人家就算听到了,也不会搭理你,甚至你说的越是好听,越是诱人,他反而越是不相信,越是要防备。

    所以中华有很多的词汇来形容这一点,什么优柔寡断,前怕虎后怕狼,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礼下于人必有所求,无事不登三宝殿。当然,你要说好听点什么小心谨慎,谨小慎微,实事求是之类也可以,而眼下也是如此,在面对汉军口头上的允诺的时候,黄巾士卒并没有多少人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了各种的怀疑个顾虑,但是真的要有了表率或者说典型,甚至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利益,那群众们才是疯狂的涌上去。

    最关键的是,这个事情不仅仅是老百姓、普通人很盲目,就算是各种的顶尖人物,同样也会在这样的承诺、利益面前顾虑多多,无所适从。

    不要以为那些顶尖人物就能够看透一切,事实上都是差不多的。

    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典型的甚至影响非常巨大的事情能够说明这一论断。

    说百姓群众的这个例子叫做“徙木取信”,又叫“立木取信”,“立木建信”等,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情。

    当初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是一件大好事,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是,虽然说商鞅变法的命令出台之后,虽然这些法令的内容是惩罚坏人来保护人民的权利,鼓励种田织布来增加国民的财力,崇尚战功来树立国威,把贫困、懒惰者收为奴隶来杜绝人力、物力资源的损耗。可以说一条条一件件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是能够让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的。

    问题是,你描绘的太好了,吓得我都不敢相信了,天上掉馅饼?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啊,是不是会有毒啊?

    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使得百姓根本不敢相信商鞅的法令,商鞅变法之初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效果的。

    那咋办?

    商鞅变法想了一个办法,于是他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贴上告示说招募有能力将木头搬动,立到北门的人,给予他十金(黄铜)。

    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还有这么好的事情?天上有掉馅饼?抱着这样的怀疑,一下子完全没有人敢去搬木头。于是商鞅又说:“有能力搬木头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

    终于有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搬了木头,商鞅很果断的就立即给了他五十金,通过这件事来表明不欺骗百姓。最终变法的法令有效的实行了下去。

    这个事件造成的影响自然是无需多言的,其中的道理和眼下的情况难道不是很相似吗?

    至于说关于一些顶尖的能人也是有这样心态的例子,前面多少已经提过了,不过提那个案例的时候所介绍的并不是这一个道理,而是在说明需要礼贤下士的道理。

    这个例子就是著名的燕昭王求士,千金买马骨,黄金台拜将。

    前面说的是燕昭王礼贤下士,任人唯贤,所以人才争先恐后集聚在燕国,才有了乐毅伐齐的辉煌。

    事实上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募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

    然而光是嘴上喊喊人家就回来给你做事?谁知道你说的真的假的?讲道理,招贤纳士哪个君主不喊?有几个是真的去做的?屁颠屁颠跑过去,你就给个地方官县令还是什么鬼?

    (耒阳县令庞统,新都县令法正…………)

    对于这个情况,燕昭王也是无奈,于是他就去见客卿郭隗先生,希望他能够帮自己想办法。

    于是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千金买骨”的故事,这个就是老套路了,春秋战国的时候那些人不会直接激烈的说明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一个寓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