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2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怀仁鼻子被撞酸了,眼泪鼻涕流了一脸,不过这会儿也顾不得形象了,扶起杨进抓着他的肩膀急切地问道,“家里这是出什么事了,怎么大家都火急火燎的?”

    杨进方才闷头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又跟杨怀仁撞在了一起,杨怀仁这么一问,他才想起老夫人吩咐他去办的事情,狠狠地拍了一下自己的脑瓜,激动地喊了句,“侯爷有喜了,老夫人吩咐小底去随园里取醋。”

    说罢他便没头没脑地跑远了,也没管杨怀仁这位家主听明白没他说的话。

    “侯爷有喜了?”

    杨怀仁被撞得有点蒙,还没立即缓过劲儿来,随口便骂了句,“啥叫我有喜了?我也没那功能啊?真是能胡咧咧……”

    他嘟哝完了发觉哪里不对劲,又仔细琢磨了一遍杨进的话,忽然眼珠子瞪得老大,指着自己自言自语道,“是不是我当爹了?”

    愣了一下神,他立即手舞足蹈着大喊了起来,“我杨怀仁要当爹了!!哈哈哈哈!!”

    笑着笑着,又觉得哪里不太对,如今他有两个老婆,是哪一个有喜了呢?现在还不知道,杨进这小子也没说清楚,这就尴尬了。

    杨怀仁最希望的,当然是最好能有先有后,如果是何之韵先有了身孕,那一切都好说,若是王夏莲先有了身孕,那何之韵是不是会很失落呢?

    这年头女人嫁到夫家之后的地位,除了法定意义上的妻子和妾室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她们能否为夫家传宗接代,生儿育女。

    特别是富贵人家,男主人娶了几房甚至十几房妾室的大有人在,古人对于血脉延续,有一种骨子里的执念,但凡有点本事又有钱的男人,都希望自己儿孙满堂。

    那娶了这么多老婆,并不是所有老婆都能生儿子的,这样一来,生了儿子的妾室,自然母以子贵,身价倍增,而即便是妻子,如果没有子嗣,地位也没有名头上叫起来那么高。

    杨怀仁作为一个穿越人士,其实倒不在乎这个,无论生不生孩子,或者生了儿子和女儿,在他心里都是自己的骨肉,他都会一样对待的。

    但他不能不在乎两个老婆的感受,毕竟她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古人的意识形态里。如果莲儿先一步有了他的骨肉,韵儿这里脸上就不好看了。

    杨怀仁匆匆收起了笑容,三步并作两步冲向了后宅。韵儿的房间在北面,而莲儿的房间在西面,杨怀仁想也没想,推开北屋的房门迈了进去。

    韵儿的床边坐了好多人,杨母,李妈妈,二丫和莲儿一众女眷都在,韵儿则平躺在床上,见杨怀仁走进房来,她眼神里立即充满了幸福的光芒,脸色也轻描了意思红润。

    杨母脸上乐开了花,拽过儿子来坐到床边最好的位置,趴在他耳朵上怕是被人听见似的悄悄说道,“新妇有喜了。”

    宋时管儿媳妇都叫新妇,不过目前这场面,杨怀仁自然知道母亲说的这位有了喜的新妇是谁,只是这么喜庆的事情,母亲干嘛跟做贼似的偷偷摸摸地说给他听呢?

    “娘,韵儿有了儿子的孩子,干嘛还偷偷摸摸呢……”

    他刚一张嘴,杨母便捂住了他的嘴巴,煞有介事地指了指床上躺着的韵儿的肚皮,又在杨怀仁胳膊上掐了一把,小声说着,“小家伙胆子小,你大声说也不怕把他吓跑了!”

    杨怀仁听了这种迷信的理由实在是觉得好笑,可看着母亲认真的样子,又不敢真的笑出声来,只好闭起了嘴巴。

    这也不能怪杨母迷信,古代医疗条件不行,寻常百姓医疗知识也相当匮乏,特别是女性,能读书识字的就很少了,何谈生殖健康知识?

    很多女人怀孕的初期,自己察觉不出来,不注意保护,又因为没有专业的妇科大夫,由于出现意外等情况导致流产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才导致杨母如今表现出畏敌如虎的状态。

    杨怀仁对母亲的行为非常理解,也就不觉得那么好笑了。既然杨怀仁回来了,杨母便暗示大家都出去,给小两口留出点说些体己话的空间。

    莲儿出门前,给杨怀仁和躺着的何之韵分别福了一礼,说了几句祝福的话,杨怀仁见她表情真挚,心中欣慰了许多。

    看来是他想多了,他这两个老婆,一个是大大咧咧的江湖儿女,一个是淳朴的小户人家,她们都不是那种有心机的人,更没有后世影视剧里表现出的那种大富之家后宅里的勾心斗角,这让杨怀仁感觉更加幸福了。

    等所有人都出去了,何之韵才把她这几天感到不适的事情说给他听,还幸亏母亲天天盼着抱孙子,这才请了大夫来把了脉,确定了韵儿怀孕的事情。

    杨怀仁心里觉得很愧疚,这段时间一直忙着新式蔬菜上市的事情,忽略了家人,连媳妇有了身孕这种事,他都是全家最后一个才知道,真是不应该。

    他轻轻爬上床去,一只手把韵儿搂在了怀里,另一之手温柔的放在她的肚皮上,似乎感受到了一个小生命正在茁壮成长,即将成为人父的感觉让他好似背后生了一对翅膀,飞入了云端一般美妙。

第421章:杨怀仁背锅() 
一个狗屁药膳方子忽悠来了一家大酒楼,卖菜也赚了大钱,老婆又有了身孕,杨怀仁最近感觉日子过得很开心。

    在他的意识里,如今他已经家财万贯了,又迎娶了白富美,还让白富美怀了他的孩子,是不是可以认为他已经走上了人生巅峰了呢?

    可好运毕竟有结束的那一天,厄运果然就这么无声无息的走进了他的生活。

    杨怀仁的如意算盘还是打错了,想普及新式蔬菜的事情,本来是件好事,可他错在单纯的以为凭借朝廷的力量会把这件事做好,实际上却被一个不靠谱的人拿去当做了赚取私房钱的工具。

    高太后就算再心思机敏,也算不到她要学杨怀仁种点菜赚钱的想法,在朝堂上那些大臣们听起来,竟然是一件祸国殃民的事情。

    她在朝议上提出来的时候,还以为大家会畏惧她的权柄,会毫不反对的一致通过,可她却没想到,种点菜这种小事,竟然引起了朝堂上的大争斗。

    有些大臣非常不客气的说,粮食为本菜为末,让内府监去普及种植新式的蔬菜,就是舍本逐末倒行逆施之举,他们不敢说高太后的不是,于是指着高太后身边的叶大总管骂了个狗血淋头。

    朝堂上有个不好的现象,凡是有人提出了观点,总是有人会反驳。只要这个人以前和某个大臣之前在其他的地方上有政见上的不和,那么不管他现在说的有没有道理,这位大臣总会跳出来挑些毛病来吵一架。

    就这样发生了连环反应,一个又一个衣冠楚楚的大臣们开是跳出来吹胡子瞪眼,倒让赵煦这位官家和高太后成了看热闹的吃瓜群众。

    赵煦装作发呆,低着头研究他的手指甲是长了还是短了,范纯仁和吕大防见两位大佬不说话,这下可犯了难。

    这二人是早就尝过西红柿的,自然知道杨怀仁庄子里栽培的这些新式的蔬菜,确实是好东西,要普及一下,本也是见福泽万民的事情。

    当然他们也清楚高太后把普及推广新式蔬菜的事情交给内府监的太监们去办,而不是交给户部去办,这里边肯定是存了什么私心的。

    可领导犯了这种错误,他们是不敢直接提出来拂了领导的面子的,只能任由底下一帮人吵的脸红脖子粗。

    关于推广新式蔬菜,与传统的农业相比最大的问题在于,粮食是百姓生存必须的,而蔬菜不是,好比一个是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的区别,只有先保证生存,才能在意有没有花装饰一下门面。

    这就是朝廷一贯以来空口说白话,说套话,说废话,却没有实事求是的去调查实践之后才付诸行动的弊端了。

    这些吵架的大臣们,大都是从杨怀仁那里买了高价的蔬菜礼盒吃过那三样菜的,可他们还是固执的认为土豆和地瓜这种东西,就是可有可无的,这种新鲜东西富贵的人们买来尝尝鲜可以,但是要推广下去,占了原本应该种粮食的土地,这就是大逆不道了。

    他们根本不知道种菜和种粮是两码子事,谁说要推广种植新式蔬菜就一定要占种粮的土地了?

    种菜不像种粮,种菜的规模可大可小,一两亩地是种,二三分地也可以种,庄户们家中小院或者荒坡山岭的,随便开辟个三五分的地面就可以种菜的,根本没必要非要大面积占了种粮的土地种植。

    九品芝麻小官都懂的道理,这一班吵架的朝堂上的大佬们人浮于事,是不会知道的,在他们心里,他们都是办大事的人,争论的都是涉及到国家兴亡的大事。

    就这么搞笑,一帮人为了一个不成立的论点吵翻了天,最后也没吵出个子丑寅卯来,到最后要追究责任,自然追究不到高太后头上,那么杨怀仁这时候,就成了那只卖萌的替罪羊。

    这也不奇怪,枪打出头鸟,就是这么个道理,杨怀仁随便卖了点菜就赚了这么老些钱,放谁眼里都看不过去,手里拿着小棒子等着敲打敲打杨大侯爷的是大有人在,既然赶上这件事了,他们怎么能错过?

    高太后一个简单的想法招惹出来这么大一摊子事,赵煦是喜闻乐见的,可最后要背锅的是杨怀仁,多少让他心里有些不安,不过为了自己的心中大计,也只能委屈一下他了。

    高太后这下也意识到了自己犯了错误,既然大家统一了意见让杨怀仁出来背锅,那她也就无所谓了,在她心里,杨怀仁的用处,正是这个。

    可如何惩罚杨怀仁,大家又没了办法。说贬官吧,杨怀仁本来也没有官职,想贬斥一下人家也无官可贬,至于他内卫里边的职位,本就是隐秘的,也轮不到这帮人来贬。

    至于爵位,就更没法贬了。北宋的贵族勋戚里边,超过八成的爵位是继承的祖宗的,祖宗对大宋有功劳,不能因为后代烦了点小错误就把祖宗的功劳否决了。

    杨怀仁的爵位虽然是新封的,可人家那也是有军功,哪怕是发明了新式军粮这种功劳,也不能因为人家种点菜卖了点钱就给人家抹杀了吧?

    这年头倒是有罚铜的惩罚办法,可人家杨怀仁卖一拨菜就赚了十五万贯,罚他千儿八百斤铜子儿又有什么意思?

    一帮老头子研究了半天,还是没找到惩罚杨怀仁办法,最后又把这个烫手的山芋丢回给了官家。

    赵煦转头去请示祖母,高太后只是挥了挥手,好似整件事没她什么事一样,示意赵煦自己看着办。

    赵煦倒也想了个办法,算是对杨怀仁稍作惩戒,可他毕竟心中有愧,不好自己下旨,于是便吩咐他皇叔赵頵去杨怀仁府上帮忙传话。

    赵頵心知杨怀仁这次是替他母亲背了锅,白受了冤屈,所以带了好些礼物来到了杨府。

    杨怀仁哪里知道朝堂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只道赵頵这小子还挺有眼力价,这是给他未来外甥送礼物来了,高高兴兴把他请了进来。

    等赵頵支支吾吾把事情一说,杨怀仁立即就炸毛了,蹭地一下跳了起来,指着皇宫的方向大骂道,“你姥姥的,你这是坑爹啊!”

第422章:是福不是祸() 
赵煦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让杨怀仁出去躲一躲,避一避风头。具体的惩戒呢,就是让他自己申请去环县呆一段时间。

    按照老辈子的规矩,一个人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被封了爵位的,有了食邑的,都要象征性的去食邑所在的地方走一趟,当时还有个说法叫“蓄民”。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既然你封了三百户食邑,这三百户人家的赋税便是你的薪俸的一部分,作为朝廷御封的勋贵,自然有责任让这三百户的日子过好一点,你自己不是也又更多的收入吗?

    开国初期,凡是封了公爷侯爷的,都十分积极去做这么个姿态,后来太平盛世了,也就没人真亲自去食邑所在的地方去蓄民了。

    赵煦这么安排,实际上都不算是个惩罚,从道理上讲,杨怀仁本就应该这么做,但是三百户的食邑对于杨怀仁来说,还真是可有可无的,被封了环县侯之后,他也从没领到过什么真正的食邑。

    很明显,赵煦只不过是让杨怀仁做个姿态给别人看而已,意思是你最近出了风头了,因为你的事情好多大佬都看不过去了,你不如自动申请出京去溜达溜达,不也换换新鲜空气嘛不是。

    换了前几天,要赵煦拿出这种安排来,杨怀仁还真没有意见,甚至还要买个花篮感谢他一下。

    他本来今年就没打算留在京城掺和他们玩权力的游戏,让他去环县,正好可以离开这个斗争的风暴中心,而且他还可以顺便去看看他的牧场建设的怎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