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8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大壮的基因是来自赵氏皇族的,加上生下来受了些苦,导致现在不论吃什么补品,都是瘦乎乎的。

    瘦也不是不好,孩子生的白净斯文,也不算是缺陷,只是孩子自己有时候总是很郁闷,为什么弟弟都比他长得高。

    杨母和玉儿她们早就想好了一套说辞,说你们两兄弟在娘胎里的时候,你这个当哥哥的就是歉让弟弟,把有营养的东西都让给弟弟吃了,所以弟弟现在长得比你高一点。

    这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说明你从小就知道谦让和疼爱弟弟,杨怀仁也因此是不是称赞大壮,这才让大壮开心了起来。

    其实家里的几个孩子,杨怀仁是从来不会厚此薄彼的,不论嫡子庶子,儿子还是女儿,杨怀仁在言行上都做到了基本的公平对待。

    不仅他自己这么做,也让家中的母亲和几个老婆也这么做,杨家一直以来这么和谐,也是因为家风这件事上做得好。

    家中主人都如此,下边的仆子丫鬟自然也不敢慢待任何一房的孩子,孩子们之间,也从来没有产生所谓嫡庶有别的概念。

    母亲时常念叨家和万事兴,也在身体力行,家中自然很少出现摩擦和不快,几个老婆对所有的孩子,也都是非常的疼爱。

    穷养儿子富养千金,这话在杨家执行的就很彻底。

    杨母虽然也不是那么在意女人无才便是的德的话,但也不太要求几个孙女要能文善武。

    教育男孩子和教育女孩子,也绝不是一回事。

    教育家中的男孩子嘛,自然要让他们起码有一样安身立命的本事,长子大官最有能耐,可以说是能文善武。

    而且这孩子从小就仗义,从外边得了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玩意,都会想着家中的长辈和兄弟妹子。

    正因为他这种大气,几个弟弟妹妹对这个大哥也是十分尊敬,在杨怀仁看来,大官将来继承家业,他也能安心。

    不得不说,这一点大官是随她娘的,当年何之韵还是飞燕子的时候,凭自己的本事如何在江湖上吃不开?

    但她还是不愿舍弃山寨里的老弱病残,这就是善良和仗义的本性了。

    这么好的优点在大官这里得到了良好的传承,杨怀仁自然非常欣慰。

    大壮虽然身子稍弱了点,但他读书不错,也许是因为家里是做生意的,七岁已经会看账本了,将来帮助他二娘王夏莲管理家中生意,一定是一把好手。

    大牛虽然不爱读书,但在学武方面有很高的天赋,七岁已经会好几样兵器了,有时候杨怀仁看着三儿子耍枪弄棒竟如此有模有样,都佩服自己基因太好。

    如果大牛愿意,将来他长大成人进入军中,为国建功立业,也是能传承杨家将门的家声。

    三个儿子都很刻苦,也很懂事,身上是一点儿没有纨绔子弟的做派,这一点杨怀仁自知并不是他教的好,而是多亏他几个媳妇这几年来呕心沥血。

    至于教育女儿,那就不同了,杨怀仁一直以来觉得他的女儿,那都是天底下最金贵的,十指不沾阳春水,那是必须的。

    不过女孩子的母亲们可是有意见的,虽然女孩子要富养,但也不能太娇生惯养。

    杨母自知她自己出身农家,对于礼仪上的事情有很多欠缺,所以从杭州城里请了几个曾经在宫里做过事的嬷嬷回来教育几个女孩子。

    什么熏香煮茶,女工刺绣,这些东西杨怀仁都没弄明白呢,六七岁的女儿不仅明白,而且技艺精湛。

    女儿们学了这些本事回来自然找他这个当爹的来试验,本意是想让父亲考究一下,其实倒是让杨怀仁享了清福。

    杨怀仁嗅着熏香,喝着香茶,自言自语着,“女儿是爹爹的小棉袄,此话诚不欺人!”

第1713章:数年以后(下)() 
看着这么惹人怜爱和乖巧的女儿,杨怀仁就更操心她们将来的亲事,即便现在考虑这些还太早。

    小七哥哥已经仨女儿了,对于小七嫂子没给他生儿子这件事,小七哥哥倒也看的挺开,自嘲说生儿子和他长一个样,还不如不生。

    不过小七哥哥三个女儿也都不错,现在来看,起码身高上都很正常,而且样貌上也继承了他们夫妇二人娃娃脸的那种可爱样子,这倒是让小七哥哥心中安慰。

    小七哥哥的大女儿小名珠珠,和杨怀仁的儿子大官一般大,从孩子出生小七哥哥就念叨着将来要和杨怀仁结亲家。

    杨怀仁没反对,但也没应承下来,在他心里,儿女将来的亲事,他这个当爹的也只能做个监督,绝不会给孩子们做主,干涉他们的婚恋自由。

    小七哥哥是理解的,不过慑于小七嫂子狮吼功的压力,小七哥哥仍旧想方设法的把珠珠往家里送,珠珠几乎跟养在杨家一个样。

    珠珠这孩子其实挺不错的,继承了小七哥哥的缜密,也有小七嫂子的童颜美貌,和大官在一起,两个孩子相处的也不错。

    如果照这么下去,两个孩子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将来若是能成为一对神仙美眷,杨怀仁也绝不会干涉什么。

    当然,毕竟现在两个孩子都还小,对于男女感情的事情懂不懂,或者说有什么样的理解也可能有所不同,所以这种事还要让时间来慢慢验证。

    兄弟们都有了孩子,也都慢慢长大,那么多孩子在一起玩耍着长大,感情自然不必说。

    杨母请了教书先生在家里开私塾也好,老和尚教授武艺也好,都是让所有的孩子都过来的一同学习的。

    虽然孩子们各自有各自的爱好和天赋所属,不过在教育上,是不会厚此薄彼的,等这些孩子们渐渐长大,自然会找到他们喜欢的发展方向。

    唯独让杨怀仁挂念着的,只有鬼姐和他们的幼子大羊了。

    他们当年回到辽国之后,耶律跋窝台自然喜出望外,赶紧拿出解药给大羊解了狼毒,也不忘安慰女儿鬼节。

    鬼姐自然不会像以前一样看待他的父亲了,只不过她有她的想法,也便装作顺从了父亲的意思,把大羊留在了辽国。

    鬼姐的能力也真的让杨怀仁吃惊,短短几年工夫,已经在辽国打造了一支和风神卫类似的组织,叫做雨神卫。

    单是听这个名字,就让杨怀仁有点哭笑不得。

    不过话说回来,草原上的百姓,对于雨神的敬重,那可是不能小视的,牧民放牧是逐水而居,没有水,哪里来的茁壮的草?没有雨,哪里来的水和广袤的草场呢?

    在组织结构上,雨神卫和风神卫还有很大的不同。风神卫就是纯粹的情报组织,而鬼姐打造的雨神卫,却已经渗透到了辽国贵族、朝堂和军中的每一个角落。

    杨怀仁很佩服鬼姐的能力和魄力,也自知他们俩之间身份不同,要做同样的事情,也有不同的情况和环境。

    鬼姐作为辽国皇帝唯一的女儿,自然有天然的号召力,加上她过人一等的聪明才智,打造如此强大的一支雨神卫,也就顺理成章了。

    有一点很特殊的,雨神卫建立之初,就在内部消除了民族和门户之见。

    其中鬼姐以前的蓝衫军中的精英,本就是不分民族的,里边有契丹人,也有汉人,还有奚人等其他民族的人。

    他们混合在一起,自然而然就没了民族区别,后来在成长过程中杨怀仁又派了一部分风神卫加入帮助鬼姐,导致雨神卫根本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倾向,只忠于他们的主人。

    鬼姐通过雨神卫和风神卫和杨怀仁保持联络,他们俩之间也时常交通两边的情况和变化。

    鬼姐贵为公主,大羊如今已经在辽国被封渤海王,如此尊贵地位,生活上自然不用杨怀仁去担心。

    杨怀仁担心的是大羊的成长,在辽国那样的环境中,他深怕他受到耶律跋窝台的不断影响,从而变成了另外一个杨怀仁不愿意见到的人。

    但鬼姐的消息里说,大羊还是那个大羊,他最敬重的依然是他的父亲,那个梦想天下一统的男人。

    杨怀仁自然知道这都是鬼姐的功劳,只是想到他们母女身在远方,他就很难受。

    当时事情发生之后,赵煦和朝中大佬们很快就知道了,杨怀仁也没打算隐瞒什么。

    奇怪的是,这种事发生后,那些没事编排杨怀仁的人倒是少了,反而觉得可怜杨怀仁的人多了不少。

    个中原因,杨怀仁也不是没想过,可越想越糊涂,他还是无法理解那些文官们的逻辑是怎么回事,脑子又是如何长的。

    最简单的解释,大概是觉得这件事上杨怀仁吃了辽国的大亏,杨怀仁也杀了不少契丹人,显得他和契丹人有了不共戴天之仇吧。

    其实别人怎么想,怎么编排他,他也不会很在意,嘴长在别人身上,他也管不了人家。

    只是现在结果是好的,倒是省了他不少力气,这几年他活得轻松愉快,也算是知足了。

    原来的大食黑人奴隶哈默德,如今已经是杨家船队的队长,吉婆族长黑山不知如何和这帮黑人相处的很融洽,也派了不少族人加入到船队中来。

    大概是大家皮肤都比较黑,相似的外貌决定了内心的亲近吧,两伙人把船队打理的不错,蔗糖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基本已经控制了辽国九成的糖霜市场。

    而辽国从五六年前极低的糖霜消费量,在短短五年时间里翻了近百倍,搞得辽国上下视吃甜为美,竟形成了一种流行风气。

    鬼姐自然在这件事上出了不少力气,契丹人的体型变化,或许他们自己没有察觉到,但有一次哈默德路过江南来杭州汇报的时候,倒是说了真实的例证。

    在他的叙述里,契丹人本来也不是以瘦为美,结果吃甜流行后,体型肥硕象征着尊贵和富裕的风气也渐渐流行起来。

    就说那些辽国的契丹人分销商,从五年前的体型到现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杨怀仁心中欣慰,看来他的计划,从某种程度上了来说,是成功了的。

第1714章:七星曜日() 
大宋表面平静无波,实则暗流涌动,辽国其实也是一样的,逐渐繁荣的背后,是诸多势力在暗中较劲。

    萧氏虽然拥立耶律跋窝台为帝,可并不是所有萧氏都是这么想的,连耶律氏皇族内部也不见得就思想一致。

    大家的想法其实差不多,耶律洪基当年郁郁寡欢是因为苦无后继之人,耶律跋窝台面临的局面其实也是一样的。

    耶律洪基怎么说也还是有个孙子的,尽管这个孙子很不靠谱,但起码也是血缘纯正的契丹人。

    可耶律跋窝台就不同了,渤海王耶律孝礼,也就是大羊杨孝礼只不过是耶律跋窝台的外孙,是有一半宋人血统的。

    即便耶律跋窝台力排众议封了一个六岁多大的孩子当了渤海王,向众人表明这个孩子就是他的继嗣,可多数人心中是不认同的。

    既然不认同,那么也就意味着大家各有打算,现在耶律跋窝台还活着,大家自然不说什么做什么。

    但万一耶律跋窝台死了,那就不同了,一个有宋人血统的人继位成为契丹人的国家的皇帝,那些契丹贵族是一定会起来反对的。

    这种反对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附带的武力篡权的战争,几乎可以说是必然的。

    鬼姐深知这一点,所以也早尽量做准备,暗中强大自己,同时削弱对手。

    杨怀仁给他的建议是“攘外必先安内”,鬼姐看完就懂了。

    这就要说到辽国内部对契丹人的统治威胁最大的蒙古人和女真人了。

    其实早在鬼姐回到辽国的时候,杨怀仁就想到了,为了不给鬼姐将来的计划添麻烦,他也停止了和蒙古人以及女真人在商业上的来往。

    没了商业来往,蒙古人自然要困难一些,但也不至于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但对地方更小也更贫瘠的女真人来说,就等于失去了最大的援助了。

    不给女真人粮食,他们依靠自己种植的粮食和获取的食物,根本无法在短期内取得种族的快速壮大,人口增长停滞是必然的。

    而不给他们铁器以及其他物资,他们便组织不起一支有模有样的军队。

    鬼姐更是想到了驱狼逐虎之计,让那些对耶律跋窝台不满的契丹贵族去跟蒙古人和女真人交恶。

    蒙古人和女真人受到了更严苛的压迫,自然会有一定程度的反抗,而两方摩擦甚至形成不断战斗的局面,消耗的是他们各自的实力。

    杨怀仁对鬼姐的才智很欣赏,也很满意,一点就透,真是聪明绝顶。

    以前他和蒙古人以及女真人做生意,为的是扶植他们的实力,让他们和契丹人作对,好让大宋渔翁得利。

    现在不同了,如果鬼姐将来有机会控制辽国的权力,那么就要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